2015年35卷3期

显示方式:          |     

有效微生物群对3个树种1年生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王金旺, 夏海涛, 卢翔, 陈秋夏
2015, 35(3): 1-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1
[摘要](1453) [PDF 1624KB](96)
摘要:
以楠木、无患子和醉香含笑1年生容器苗为参试材料,采用叶面追施、基质追施及叶面结合基质追施的方式,研究有效微生物群(EM)500倍稀释液施用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底至8月底为苗高快速增长期,9月上旬为无患子地径快速增长期,9月中旬为楠木和醉香含笑地径快速增长期,EM的施用对3种参试植物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与对照相比,苗高快速生长期之前,R_EM和(L+R)_EM处理中醉香含笑、楠木及无患子日均高生长分别增加133%、39%、248%和217%、256%、331%;高生长快速增长期间,R_EM和(L+R)_EM处理中受试容器苗日均高生长增加11%~88%。叶面施用EM未改变参试植物地径快速增长期的时间,基质施用EM促进了楠木和醉香含笑提早进入地径快速增长期,但对无患子无明显影响;基质施用EM对降低参试植物高径比(HDR)有一定促进作用,出圃时,(L+R)_EM处理中醉香含笑、楠木和无患子HDR比对照降低700%、420%和560%。EM的施用促进了容器苗根系的生长, L_EM、R_EM和(L+R)_EM处理中根系体积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604%、4074%和8074%,侧根体积分别增加了2490%、5136%和10003%,根系鲜质量分别增加了2000%、3580%和7599%,根系干质量分别增加了619%、2845%和6619%,根茎比分别增加了1385%、2191%和3940%。
淹水胁迫下北美鹅掌楸幼苗形态和生长的响应
李彦强, 高柱, 孙小艳, 钟永达, 周华, 刘腾云, 余发新
2015, 35(3): 8-1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2
[摘要](1546) [PDF 1144KB](1)
摘要:
为探索不同家系北美鹅掌楸的耐淹性差异,采用盆栽苗模拟淹水法对Louis(L),Kent(K)和Penn(P)3个家系的2年生幼苗进行处理,研究皮孔、膝根、绿叶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膝根形成是北美鹅掌楸淹水胁迫的应激反应,同一家系随胁迫水位高度的增加膝根长度和粗度分别呈增长和增粗的趋势,不同家系膝根生长量存在差异,L家系膝根最长、最细,P家系增粗最快,K家系居中;通气组织皮孔的形成增高了北美鹅掌楸的耐淹性,皮孔数L家系>K家系>P家系;在淹水条件下植株表现为枯死及绿叶数减少,其中K家系绿叶数最多,不同家系表现存在差异;水中穿孔根的生长提高了地上/地下部分比值,增加吸氧表面积而提高耐淹性能,是一种应激反应。3个家系耐淹性强弱依次为L家系>K家系>P家系,膝根长度和皮孔数量与北美鹅掌楸耐水能力直接相关。
变栖克雷伯菌在石斛体内的定殖动态及其对石斛黑斑病的防效试验
赵明富, 李梦娇, 张芬芬, 孙媛, 郭李川, 宋爽, 余代宏, 文国松, 徐绍忠
2015, 35(3): 14-1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3
[摘要](1406) [PDF 1042KB](1)
摘要:
用抗利福平标记研究变栖克雷伯菌株SH1在石斛苗中的定殖动态,通过温室盆栽和大棚试验,探讨其对石斛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能在石斛体内定殖,菌株定殖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根、茎、叶分别在接种第11、15、20天时定殖量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35d后分别处于43×104、232×104、184×104CFU/g的相对稳定状态。SH1菌剂对石斛黑斑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达到7153%,与常规药剂菌核净(相对防效为72%)相当。
坡向对水竹天然林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杨佳俊, 董文渊, 唐海龙, 张营, 顾宝, 王林昊
2015, 35(3): 20-2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4
[摘要](1467) [PDF 1255KB](1)
摘要:
在滇东北水竹主要分布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竹天然林形态指标进行调查,对不同坡向水竹天然林生长的形态可塑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光照环境下,水竹形态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变化,不同坡向间差异显著;从阳坡到阴坡,水竹天然林密度呈现出依次递减趋势,龙安镇、旧城镇水竹天然林阳坡比阴坡密度分别高出5325 %、4945 %;2个调查区水竹天然林的胸径、高度、节间长度、分枝长度则呈现从阳坡到阴坡逐渐增加的规律性,平均增加5281%、4081%、2585%、3061%。坡向对光照的二次分配所形成的水资源异质性环境是导致天然水竹林形态可塑性的主导因子之一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特性及催芽技术研究
刘成功, 陈黎, 李燕, 戴淑娟, 陈文静, 潘垒, 许跃进
2015, 35(3): 25-2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5
[摘要](1560) [PDF 1013KB](106)
摘要:
对南方红豆杉种子进行种皮透水性测定及变温层积处理,研究其休眠特性及催芽技术。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发芽需要2~3a,休眠期限长,导致其深休眠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内所含的萌发抑制物质及种胚的发育程度等;对新鲜种子进行层积处理后,能很好地消除体内抑制物含量,且以25℃,层积130d后,再转入5℃,层积80d的“暖温-低温”湿沙变温层积处理,消除发芽抑制物的效果较好,其种子甲醇浸提液的比较发芽抑制率(W100)从6489%降至851%,胚长增长042mm,种子平均发芽率达760%。
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高世代优良种源幼林生长效果的影响
吴载璋, 郭祥泉, 林建丽, 董晨玲, 郭祥堆, 郭永俊
2015, 35(3): 30-3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6
[摘要](1471) [PDF 907KB](2)
摘要:
对杉木高世代优良种源子代4年生林分进行施肥试验,经2年生长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A3、B3、C3处理对幼树高、胸径、冠幅生长的影响与对照比较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表现出良好的后续生长效应,B2、C2处理对胸径、冠幅生长保持良好持续效应,说明适当N、P、K配比能对个体的胸径生长有更好持续效果,其他处理的持续效应相对较弱,与对照比较不显著。采用尿素与复合肥按1∶2混合075kg/株施肥量的经济性状较好,2年生长期胸径生长量可高达52cm、树高生长量达25m,且对个体后续生长持续时间更长,可为杉木生产经营与低产林分提高生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黑荆树人工林生长指标测定及家系类型划分
刘晓蔚, 陈云峰, 黄荣林, 李娟, 姜英, 蒋燚
2015, 35(3): 35-3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7
[摘要](1408) [PDF 968KB](1)
摘要:
对广西黄冕林场7年生47个黑荆树子代林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以栲胶和木材两用型为目的经营黑荆树人工林,综合家系的单宁产量指标和材积生长指标,划分出优先选择家系类型(优选型)、有待优选家系类型(中等型)、初步淘汰家系类型(淘汰型)3种家系类型,建议8个表现较好的家系可用于生产,分别为169号、114号、177号、32号、3号、145号、158号、134号。
橡胶树乳管表达多酚氧化酶基因HbPPO1的克隆与分析
邹智, 谢贵水, 莫业勇, 王丹华, 杨礼富
2015, 35(3): 40-4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8
[摘要](1438) [PDF 5856KB](1)
摘要:
根据EST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ACE和RT-PCR技术从橡胶树的胶乳(乳管细胞的胞质成分)中分离到1条长2102bp的cDNA,该序列包含1个1803bp的开放读码框(ORF),81bp的5’UTR和218bp的3’UTR;ORF预测编码600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为6788kDa,等电点为856,质体定位;蛋白含有多酚氧化酶特有的Tyrosinase、PPO1_DWL和PPO1_KFDV结构域;蛋白与木薯、蓖麻、麻疯树和胡杨中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852%、820%、798%和782%,将基因命名为HbPPO1。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胶乳、树皮和叶片组织中,基因在胶乳中的表达丰度最高,且其表达水平受乙烯利显著抑制。
基于关系模型的林分生长可视化建模
刘洋, 陈宇拓, 管西鹏, 龙吟
2015, 35(3): 47-5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09
[摘要](1427) [PDF 2497KB](3)
摘要:
针对杉木人工纯林,利用少量的林木实测数据,基于高次Bezier曲线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单株林木及林分的关系模型,生成插值方程。采用一种新的林分增长量分配方法,以此推算出任意时段林分中林木模型数据,同时根据林分生长特征属性参数和对随机变量的自适应控制,智能构建任意时段林分中各种形态结构的林木可视化模型。结果表明,该算法复杂度低、实效性强,使构建的林分生长模型既符合其生长规律,又具有较强的真实感。
南京市溧水区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刁娇娇, 肖文娅, 张存宽, 俞春萍, 关庆伟
2015, 35(3): 54-5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0
[摘要](1463) [PDF 913KB](1)
摘要:
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功能需求和资源现状等,将该林场森林资源按经营目的划分为严格保护的水源涵养林、重点保护的风景林、保护经营的其他公益林和集约经营的木质产品及非木质产品林5个经营类型。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和近自然经营等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对每个经营类型提出抚育间伐、补植和封山育林等不同的经营措施。
基于TM影像的濮阳市生态系统多样性多层次分析
薛兴燕, 赵勇, 吴明作, 韦亚南, 袁远
2015, 35(3): 60-6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1
[摘要](1380) [PDF 27504KB](1)
摘要:
基于Landsat-8 TM影像,利用ENVI 50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并结合样地调查,在景观、生态系统、群落3个层次上对濮阳市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濮阳市以旱地农田及其防护林为景观基质,各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较高,但形状变化不复杂,景观层次上的多样性指数为13167,均匀度指数为08181;生态系统类型较为丰富,多样性指数为17126,均匀度指数为07794,主要类型是旱作农田、居住地与片林;群落层次上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变化较大,但均受草本层控制,森林群落基本上为杨树单优群落,多样性水平较自然群落低;未来应注重发展类型多样、结构丰富的农田防护林与林下复合经营体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持与生物防治以及农业高产、稳产等提供保障。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构建
孙超, 姚小刚, 周伟, 邓忠坚, 郭琨, 张仁功
2015, 35(3): 68-7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2
[摘要](1337) [PDF 3183KB](1)
摘要:
黑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和IUCN近危物种。为有效管理该物种的生境资料,为其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根据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将自2004年以来收集的黑颈长尾雉的生境资料、样方信息等利用Excel和Access数据库整理和编辑,确定黑颈长尾雉的核心生境;利用ArcGIS软件构建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核心生境呈斑块状,不利于黑颈长尾雉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生境破碎化的状况堪忧,亟需有效地保护手段和措施;构建的黑颈长尾雉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是一个集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和可视化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信息管理平台,并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功能;平台的开放性和分析功能方便于保护区相关人员或其他研究者将今后得到的相关数据继续输入平台,使核心生境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更丰富和充实,提升该平台的利用价值,最终为黑颈长尾雉的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基于IPA分析法的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杨微微, 胡晓
2015, 35(3): 73-7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3
[摘要](1551) [PDF 1027KB](3)
摘要:
运用IPA分析法,对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选取生态环境、服务态度、消费水平、旅游安全等11个变量因子,通过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游客对野象谷景区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和重要性。结果表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2个因子属于优势区,游客满意度较好;讲解服务、服务态度、旅游安全属于维持区,游客评价超过预期;餐饮购物、服务设施、消费水平属于改良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旅游交通、景区容量、景区卫生3个因子属于弱势区,是景区的主要劣势。通过分析野象谷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景区游客满意度,增加景区吸引力,使景区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2种棕榈藤材弯曲蠕变性能比较
童龙, 陈太安, 马欣欣, 尚莉莉, 刘杏娥
2015, 35(3): 78-8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4
[摘要](1288) [PDF 1486KB](1)
摘要:
以玛瑙省藤材和钩叶藤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种藤材的弯曲蠕变性能。结果表明:当应力分别为弯曲破坏荷载的30%、50%、70%时,随着应力的升高,2种藤材的蠕变变形显著增加;所产生的蠕变变形与应力水平不成比例增加,钩叶藤材和玛瑙省藤材的蠕变过程都是非线性的;藤材种类对棕榈藤材的瞬时弹性变形影响显著,且玛瑙省藤材的瞬时弹性变形明显大于钩叶藤材。
5种N-P阻燃剂阻燃抑烟性能的CONE分析
储德淼, 母军, 张晓滕, 赵阳
2015, 35(3): 83-8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5
[摘要](1541) [PDF 9272KB](1)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N-P阻燃剂的性能,采用质量分数10%的APP、BL、MBL、GUPR以及WR等5种木材N-P阻燃剂,60 ℃真空(-05MPa)浸渍处理速生杨木,对其进行极限氧指数、烟密度以及锥形量热分析。结果表明,无机型阻燃剂APP、BL、MBL的载药率均较高,BL和MBL处理试样极限氧指数达40以上,阻燃性能良好;有机型阻燃剂GUPR的载药率最低,但其阻燃效率最高,抑烟效果最优;阻燃剂(除WR)使木材耐热性能降低,木材热解进程提前,HRR峰值出现时间推迟;复合型阻燃剂WR延缓热解进程的能力最强,碳层阻隔能力优良,但抑制热释放速率的能力较差;与BL相比,MBL处理试样燃烧总烟气释放量减少,特别是在前300s内CO释放量降低262%,燃烧反应更为缓和,整体阻燃效果提高。
基于热重红外联用和分布活化能模型的樟子松热解机理研究
马中青, 徐嘉炎, 叶结旺, 张齐生
2015, 35(3): 90-9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6
[摘要](1449) [PDF 2318KB](2)
摘要: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A-FTIR)和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通过不同升温速率(5、10、20、30 ℃/min),对樟子松的热解特性和热解动力学进行研究,并对其热解机理进行探讨。TG/DTG曲线表明,樟子松的热解过程分为干燥、快速热解和炭化3个阶段。FTIR图表明,热解挥发份气体相对含量最多的3类物质是CO2,醛、酮、酸类以及烷烃、醇类和酚类等有机物。随着转化率增加,通过DAEM计算得到的活化能数值波动明显,证明樟子松热解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01 <转化率(α)<03,主要是半纤维素降解,其支链首先降解,然后主链发生断裂;03<α<07,主要是纤维素降解,首先转化为中间产物活性纤维素,活性纤维素再次降解;07<α<08,主要是木质素降解,苯丙烷分子相互结合形成网状立体结构以及低反应活性的焦炭的不断生成造成此阶段活化能迅速增加。
FRW阻燃剂处理饰面炭化杨木单板阻燃性能研究
步琦璟, 刘迎涛, 成真, 霍莹, 王旭婷, 刘芯彤, 黄佳波
2015, 35(3): 97-10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7
[摘要](1448) [PDF 1574KB](1)
摘要:
利用氧指数测定仪和锥形量热仪,研究不同质量分数FRW阻燃剂浸渍杨木素板和饰面炭化杨木单板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质量分数8%以上FRW阻燃剂浸渍处理的炭化杨木单板阻燃性可达到日本标准JISD1322-77中规定的难燃一级品标准;随着FRW阻燃剂浸渍质量分数的增加,阻燃炭化杨木单板的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烟比率和总烟释放量均呈降低趋势,说明阻燃炭化杨木单板具有较佳的阻燃和抑烟性能。
2013—2014年冬春昆明主要园林植物冻害调查分析
宋杰, 李树发, 陆琳, 王继华, 许凤, 李世峰
2015, 35(3): 102-10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8
[摘要](1471) [PDF 911KB](4)
摘要:
2014年1— 4月通过对昆明市主要园林植物在2013—2014年冬春季的持续低温气候条件下遭受冻害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冻害特点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366种常见园林植物中,受冻害等级为“严重”和“极严重”等级的占调查植物种类的2241%,其中8625%的植物种类为热带分布类型,且草本及花卉类植物更容易受害;植物的受害程度还与栽培区域小气候及生物学特性等因素有关。提出了预防园林植物冻害的建议,供昆明市园林植物防冻害保护作参考。
山楠普文楠木材解剖构造对比分析
崔新婕, 邱坚, 杨燕
2015, 35(3): 107-11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5.03.019
[摘要](1526) [PDF 2408KB](3)
摘要:
利用木材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山楠、普文楠2种木材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并将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种木材均具有楠属木材的基础构造特征,但山楠在材色及气味等方面与普文楠相差较大。微观构造上,山楠较普文楠横切面上管孔团出现的频率更高;普文楠微观结构上并未见油细胞;山楠仅具单穿孔,普文楠除单穿孔外兼具梯状穿孔。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