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1卷2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1-02期封面
2021, 41(2): -.
[摘要](2238) [HTML全文] (664) [PDF 5172KB](34)
摘要:
目录
2021-02期目录
2021, (2): 0-0.
[摘要](1998) [HTML全文] (693) [PDF 513KB](55)
摘要:
特约稿件
基于SRAP标记的不同干形云南松遗传基础研究
何承忠, 吴治洋, 沈德周, 甘沛华, 周安佩, 纵丹
2021, 41(2): 1-10. doi: 10.11929/j.swfu.202012013
[摘要](1132) [HTML全文] (447) [PDF 1144KB](27)
摘要:
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6个居群不同干形云南松180份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对不同干形特有差异条带进行克隆及测序比对,预测调控干形变异的候选基因。结果显示:14对引物共扩增出584条带,多态带551条,多态带百分率为94.3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1.7条带和39.4条多态带。6个居群云南松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16~1.48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703~0.2904;2种干形云南松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1.3655~1.4541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变幅为0.2181~0.2687。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1573和2.6787,干形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0087和56.7002,表明居群间、不同干形云南松间的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分化较小。对26条不同干形云南松之间的特有差异条带序列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kat A基因)、核酸内切酶、糖基水解酶和AN1锌指蛋白(SAP6)等可能参与了云南松干形发育的调控。
研究论文
竹类植物分蘖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孙佳玮, 郭振华
2021, 41(2): 11-22. doi: 10.11929/j.swfu.201910044
[摘要](1486) [HTML全文] (617) [PDF 2490KB](25)
摘要:
从水稻中选取相关的候选基因,对毛竹和4种新测序的竹类植物以及水稻、谷子和二穗短柄草的分蘖数相关基因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对粗型和细型2种地下茎类型的竹类植物中分蘖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10DLTGn1aHTD1LAX1MOC1OsAAP3OsCYP19−4OsEATBOsIAGLUOsPIN1OsPIN5bOsSPL14OsSUT2OsTB1RFLTHIS1等17个基因序列在不同地下茎类型的竹子中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差异,在基因的进化树中,2种草本竹和禾草类植物关系较近,而与木本竹区分开,这或许为木本竹独特的地下茎系统提供一些分子依据;17个基因中调控分蘖增加或抑制分蘖生长的基因存在结构域的缺失,这种差异可能抑制毛竹(即细型地下茎竹类)的合轴生长,并使其进行地下茎延伸,从而形成真鞭,某些分蘖基因参与到各植物激素的信号通路中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分蘖的产生。通过以上结果可推测,粗型地下茎与细型地下茎的形成可能与调控分蘖数目的基因,以及各类激素的作用相关。
不同剂量137Cs−γ辐射对早竹生长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沈鑫, 王波, 蒋冬月
2021, 41(2): 23-29. doi: 10.11929/j.swfu.201906044
[摘要](1231) [HTML全文] (601) [PDF 1060KB](14)
摘要:
为探究物理辐射对早竹前期生长的影响,利用不同剂量的137Cs−γ辐射对早竹半年生竹鞭苗进行辐照处理后,对处理过的2年生早竹成竹进行株高、节数、秆粗等生长性状和光合特性相关指标的测定,研究辐射对早竹成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早竹的生长势和光合作用变弱,且大多辐射处理植株的生长性状和对照差异显著;但经10 Gy处理植株的株高和节数,以及经5 Gy处理的植株的鞭长、叶质量和整株质量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且30 Gy和40 Gy分别是早竹竹鞭苗的半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早竹生长性状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0.99;生长性状与光合作用中的光饱和点及最大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0.97,与光补偿点及暗呼吸速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0.97。
盐胁迫和温度对桑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黄恒, 付锦雪, 曹帮华, 赵文轩, 郝木征, 毛培利, 王甜甜, 郝迎东, 张希画, 谭海涛
2021, 41(2): 30-37. doi: 10.11929/j.swfu.201912047
[摘要](1094) [HTML全文] (443) [PDF 1121KB](21)
摘要:
以16年生桑树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和温度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增加,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根冠比、根长和根表面积降低,平均发芽时间和根平均直径增加。随温度的上升,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逐渐升高,平均发芽时间变小,但幼苗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长和根表面积都是先增加再降低,30 ℃时最大。NaCl浓度和温度在平均发芽时间、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上有着显著的交互作用,适度的高温缓解了桑树种子萌发时的盐胁迫程度。幼苗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长和根表面积成极显著正相关,根系生长是反应幼苗受胁迫的敏感指标。
云南猕猴桃资源的收集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姜存良, 吴勇, 邓浪, 蔡光辉, 包昌艳, 李凯峰, 王连春, 刘惠民
2021, 41(2): 38-45. doi: 10.11929/j.swfu.201908040
[摘要](1044) [HTML全文] (550) [PDF 1025KB](21)
摘要:
通过查阅资料,对云南野生猕猴桃分布集中地区进行调查,采用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H')指数及系统聚类的方法分析其生物学性状、海拔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收集到104份野生猕猴桃,经鉴定为24个种。调查的猕猴桃多分布在海拔范围1230~2960 m,集中分布于海拔1400~1700 m,不同种之间的海拔差异较大。对15个表型性状检测出73个变异类型,平均每个性状有变异类型5.2个;变异系数为74.2%~13.4%,其平均值为46%;多样性指数为1.696~0.451,平均值为1.006,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20.0处将24个野生猕猴桃种分为4组,属间各种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各性状间变异系数相差较大,初步了解现阶段云南省部分地区猕猴桃野生资源的分布状况。
土壤与花椒各器官中主要矿质元素的研究
KuanyshKassen, 张正青, 李孟楼
2021, 41(2): 46-53. doi: 10.11929/j.swfu.201911047
[摘要](1056) [HTML全文] (501) [PDF 1992KB](17)
摘要:
矿质元素,在陕西花椒主要产地选取17个样地,分别测定林地土壤中N、P、K、Mg、Ca、Cu、Zn、B、Mo的有效含量及其在花椒器官中的含量,分析花椒枝皮、叶、果皮、种子主要矿质元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花椒林地土壤中K、Cu、Zn很丰富,Mo丰富,B中等,P、Mg、Ca缺乏,N很缺乏;花椒各器官中元素含量由大到小分别是K、Ca、Mg、P、N、Zn、B、Cu、Mo,花椒从土壤中的吸收量表现为P>K>N,对P的含吸收量约是K和N的5.5~6倍。各元素积累量由小到大排序,N为枝皮、种子、果皮、叶,P为叶、枝皮、种子、果皮,K为枝皮、叶、果皮、种子,Mg为枝皮、果皮、种子、叶,Ca为种子、果皮、叶、枝皮,B和Mo为枝皮、种子、果皮、叶。土壤中N、P、K、B、Mo含量与花椒及其果实发育相关,Mg、Ca对花椒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蒋家沟流域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刘颖, 贺静雯, 李松阳, 余杭,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2021, 41(2): 54-67. doi: 10.11929/j.swfu.202001051
[摘要](1318) [HTML全文] (396) [PDF 1350KB](20)
摘要:
基于蒋家沟流域1300~2900 m的海拔范围,以200 m间隔划分8条海拔梯度,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海拔梯度地上植被物种数均显著高于土壤种子库,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程度均偏低,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物种间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即地上植被除1700~1900、1300~1500 m外均以多年生草本占优势,土壤种子库仅在高于2300 m海拔的地区以多年生草本占优势,流域内土壤种子库对地上植被自然恢复与更新的能力较弱。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种子库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地上植被。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MDH最高值均出现在温带湿润山岭气候区,最低值均出现在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区,不同气候区水热条件的差异影响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蒋家沟流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小流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桥沟片区森林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杨聪, 石明, 高军, 杜凡, 戴蓉
2021, 41(2): 68-75. doi: 10.11929/j.swfu.201912060
[摘要](1020) [HTML全文] (415) [PDF 927KB](37)
摘要:
2016年以来,对文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桥沟片区的植被进行监测,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对本区植物区系的特点和地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森林植被是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等为优势组成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丰富有106科274属706种,平均种密度最高达42种/100 m2;有古老的裸子植物6科8属15种、木兰科植物8属30种,及马蹄参属和马尾树等第三纪孑遗植物,表明本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科、属、种R/T分别为2.27、2.58和6.36,表明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温带性质的植物科、属占总数1/3,反映出具有过渡性质。东西方向是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西缘,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交汇,植物区系地理区位十分独特。
基于高通量测序白及根部内生真菌的物种组成分析
邓文祥, 赵漫丽, 王自林, 李永梅
2021, 41(2): 76-84. doi: 10.11929/j.swfu.201909069
[摘要](1006) [HTML全文] (568) [PDF 1551KB](18)
摘要:
从云南省南华县采集不同地理位置的白及植株样品共3个(HCN 1、HCN 2、HCN 3),并记录和采集样品区域的生境和根部土壤。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白及根部内生真菌物种组成差异,进而对白及根部内生真菌中有益菌株进行筛选。研究表明:Phyllosticta sp.,Erysiphe sp.,Podosphaera sp.,Glomerella cingulataAspergillus sp.,Rhodosporidium diobovatumSterigmatomyces halophilus在各采样点的物种组成差异明显。白及根部内生真菌中,Phyllosticta sp.,Erysiphe sp.,Podosphaera sp.,Glomerella cingulata是病原菌,Aspergillus sp.,Rhodosporidium diobovatumSterigmatomyces halophilus是已明确的生防菌,白及植株根部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特征,与同时存在具有生防功能的菌属丰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采样距离、地理位置差异、土壤理化性质均是引起白及根部内生真菌组成差异的影响因子,其中土壤理化性质是白及根部内生真菌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杉木根际溶磷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能力分析
初旭, 胡霞, 刘静, 李亚超, 罗明燕, 李明
2021, 41(2): 85-92. doi: 10.11929/j.swfu.201912053
[摘要](1102) [HTML全文] (428) [PDF 1174KB](13)
摘要:
为筛选土壤中的根际溶磷菌,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从福建省南屿林场采集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样本,以磷酸三钙为难溶性磷源,利用浓度梯度稀释法和溶磷圈初步筛选溶磷菌株,共获得10株溶磷细菌。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0株溶磷细菌分别隶属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的5个菌属、9个菌种。副伯克氏菌CX−2、云南微球菌CX−5和苏云金芽孢杆菌CX−7分别对磷酸钙、磷酸铁和磷酸铝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且在pH值为5~6和温度为20~30 ℃的环境下溶磷能力较为稳定,可以作为杉木微生物菌肥研制的候选菌株。
椴树红松林林隙边缘木特征研究
陈佳, 曲美学, 李丹, 王亚飞, 兰航宇, 杨习锋, 段文标
2021, 41(2): 93-99. doi: 10.11929/j.swfu.202004019
[摘要](1310) [HTML全文] (381) [PDF 1188KB](13)
摘要:
以黑龙江小兴安岭椴树红松林为对象,对椴树红松林林隙边缘木的数量、胸径级、高度级和偏冠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威布尔及正态模型拟合胸径级和高度级的多度分布,同时采用柯尔莫哥洛夫(K−S)检验法和卡方(χ2)检验法检验其拟合结果。结果表明:单个林隙的边缘木分布介于9~15株,以9株边缘木形成的林隙居多;1.04%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67.71%的边缘木偏冠率分布于0.5~0.7;树高在25 m以上的边缘木分布较广泛,在不同面积的林隙中均零星分布。林隙边缘木胸径级和高度级多度的分布均符合2种分布模型,而边缘木径级、高度级和偏冠率分布均因林隙面积和边缘木树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高山松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不确定性研究
王柯人, 舒清态, 赵洪莹, 谭德宏, 袁梓健
2021, 41(2): 100-106. doi: 10.11929/j.swfu.202006071
[摘要](1335) [HTML全文] (361) [PDF 1076KB](30)
摘要:
以高山松为研究对象,基于113株单木地上生物量测量数据,在前期构建高山松一元和二元幂函数模型基础上,采用六步法和泰勒级数对模型的残差变异和参数误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113株高山松构建的单木生物量模型,一元回归模型的残差变异及模型参数引起的不确定性分别为6.20%、30.30%,综合不确定性约为30.83%;二元回归模型残差变异和模型引起的不确定性分别为5.17%、3.12%,综合不确定性约为6.04%。当建模样本量从38增加至71时,模型的不确定性变化显著。一元模型的参数不确定性和残差变异不确定分别减少14.50%和1.25%,综合不确定性减少14.52%;二元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和残差变异不确定分别减少35.65%和5.80%,综合不确定性减少34.96%。随着分组样本数的增加,一元地上生物量模型和二元地上生物量模型,其模型的残差变异不确定性也逐渐减小。模型残差变异不确定性和参数不确定性是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增加模型参量能有效降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中参数引起的不确定性;建模样本数量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及残差变异不确定性。
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类型优先流特征及染色形态定量评价
侯芳, 程金花, 祁生林, 姚晶晶, 阮芯竹
2021, 41(2): 107-117. doi: 10.11929/j.swfu.202003003
[摘要](905) [HTML全文] (390) [PDF 2932KB](15)
摘要:
以重庆四面山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碘−淀粉染色示踪试验,借助Adobe Photoshop、IPWIN等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对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染色形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阔叶林地、针叶林地、灌木林和草地土壤优先流分别在5~25、10~30、10~25 cm和5~20 cm发育明显,各林地垂直剖面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增加染色面积比下降。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表层0~10 cm下降迅速,灌木林随土壤深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基本不变再下降的趋势。阔叶林和针叶林总染色面积比高于灌木林和草地,阔叶林的优先流比和优先流长度指数也分别高于针叶林、灌木林和草地。
滇西北剑湖沉积物钙镁空间分布特征和释放风险
赵蔺林, 喻庆国, 李波, 危锋, 王钧霞
2021, 41(2): 118-124. doi: 10.11929/j.swfu.201912020
[摘要](1111) [HTML全文] (459) [PDF 1215KB](14)
摘要:
为研究滇西北剑湖沉积物钙镁空间分布特征和释放风险,采用微波辅助消解法对剑湖沉积物样品进行前处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其钙(Ca)、镁(Mg)含量,并结合克里金空间插值和磷释放贡献计算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和释放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剑湖表层沉积物Ca、Mg平均含量分别为18.91、8.20 g/kg,在湿地恢复区含量均较低,且水平空间变异系数均大于10%。剑湖柱状沉积物Ca、Mg含量分别为2.03~42.55 g/kg和1.30~73.60 g/kg,表层(0~5 cm)沉积物Ca、Mg含量均高于底层(70~75 cm);同时,Ca、Mg快释放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15.84%、3.71%,慢释放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20.93%、4.20%,因此剑湖沉积物中Ca、Mg在短时间(25 a)和长时间(150 a)尺度上均处于释放状态。
基于ADE算法优化的木材单板染色全光谱配色模型研究
魏艳秀, 管雪梅, 李文峰, 黄青龙
2021, 41(2): 125-132. doi: 10.11929/j.swfu.201912054
[摘要](1095) [HTML全文] (359) [PDF 1601KB](12)
摘要:
采用自适应的交叉因子与变异因子在增强全局搜索能力的同时提高收敛速度,通过循环迭代取值的方法确定Stearns−Noechel模型中参数M的最优值。采用新模型对8组标准样进行染色配方预测,以CIEDE 2000色差评价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ADE优化模型预测染色配方得到的拟合样与标准样间ΔE00均小于3;迭代次数是遗传算法的13.04%,差分进化算法的50.00%,寻优速度更快;对于标准样1,新模型预测配方得到拟合样与标准样间ΔE00约为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优化模型的1/5、1/3与1/2,预测精度更高,说明了新模型在染色木材单板全光谱配色方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响应曲面法优化制备高性能竹基热固性复合板材的研究
覃斌, 梁哨, 李权, 王翔, 林辉
2021, 41(2): 133-138. doi: 10.11929/j.swfu.201911052
[摘要](942) [HTML全文] (417) [PDF 1387KB](11)
摘要:
以竹席、厚(薄)竹帘与杨木单板等为材料,施加酚醛树脂胶后按照对称、奇数和厚度原则,层与层之间纵横交错进行组坯,经热压制备成一种高性能竹基热固性复合板材,产品进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热压温度为140 ℃,热压时间为92 s/mm,热压压力为2.5 MPa。根据最优工艺参数对模型进行验证,产品弹性模量为8.74 GPa,静曲强度98.2 MPa,吸水厚度膨胀率为4.8%,胶合强度为0.91 MPa,密度为0.89 g/cm3。实际值与预测值接近,证实所获得的模型可以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以热压三要素为变量准确预测产品的弹性模量。
苯甲酰化对橡胶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蒋汇川, 李凯, 宁淑慧, 何吉来, 马雪梅, 胡志勇
2021, 41(2): 139-144. doi: 10.11929/j.swfu.201911033
[摘要](948) [HTML全文] (503) [PDF 1165KB](13)
摘要:
以乙酰化橡胶木为参照,苯甲酰化改性橡胶木,分析苯甲酸酐乙醇反应液配比、酰化温度、酰化时间对橡胶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液配比为1∶6、120 ℃ 酰化3 h,改性橡胶木的增重率为8.12%,抗体积膨胀率最大为94%,吸水率比素材降低10%,接触角增至70.69°,其改性结果均优于乙酰化改性材。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橡胶木被苯甲酰化,但酰化程度低于乙酰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苯甲酸酐沉积填充胞间孔道,降低孔隙率。因此,苯甲酰化比乙酰化更能有效改善橡胶木的尺寸稳定性。
研究简报
秤锤树的种实基本性状与种子休眠机理研究
江全, 郑旭, 张康, 展阳, 唐罗忠
2021, 41(2): 145-150. doi: 10.11929/j.swfu.202006032
[摘要](1108) [HTML全文] (419) [PDF 963KB](24)
摘要:
为研究稀有树种秤锤树种实品质及内含物,探讨秤锤树种子休眠机理,测定秤锤树种实的基本性状,分析果皮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和幼苗生长及秤锤树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的秤锤树果实千粒质量为480 g左右,种子饱满率可达90%左右,且部分种子存在多胚现象,成熟的种子生活力达88%左右;与清水对照相比,秤锤树果皮的水浸提液不会降低小白菜种子和秤锤树种子发芽率,却能促进小白菜幼苗生长,随着浸提液浓度的提高,小白菜幼苗的根茎比逐渐减小。因此,秤锤树的种子质量较高,但是种子发芽慢,发芽率低,其原因可能不是因为种子或果皮存在抑制物,而可能是由于坚硬的内果皮阻碍了外界水分和空气顺利进入种胚,并机械性束缚种胚的萌发,从而导致秤锤树种子产生休眠,难以快速萌发。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险等级评价与区划研究
赵鹏武, 葛晨赫, 王嘉夫, 周梅, 陈晓蕾, 张恒
2021, 41(2): 151-158. doi: 10.11929/j.swfu.202003031
[摘要](979) [HTML全文] (438) [PDF 1506KB](19)
摘要: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为研究区,选取树种燃烧类别、人口密度、路网密度、防火期月平均降水量、气温、风速等火险因子数据,运用森林火险等级评价和聚类分析2种方法得出各个林业局及管护局的森林火险等级并完成火险区划。结果表明:伊图里河的森林火险等级为Ⅱ级,为中等火险区(占总面积3.97%),其他地区为Ⅰ级,为高等火险区(占总面积96.03%)。按照火险程度由高到低分为5类,金河火灾危险性最高为聚类1(占总面积6.04%);绰源、得尔布尔火灾危险性较高为聚类2(占总面积5.49%);甘河、阿龙山、克一河、吉文、北大河、图里河、满归、阿尔山、库都尔、绰尔、伊图里河、阿里河火灾危险性高为聚类3(占总面积46.77%);根河、莫尔道嘎、毕拉河、乌尔旗汉火灾危险性较低为聚类4(占总面积22.97%);大杨树、管护局火灾危险性低为聚类5(占总面积18.73%)。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制定森林火灾的减灾对策和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响应面法优化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工艺
李瑞, 梁永林, 阚欢, 刘云
2021, 41(2): 159-165. doi: 10.11929/j.swfu.201911053
[摘要](974) [HTML全文] (376) [PDF 1341KB](11)
摘要:
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液料比、复合酶添加量、水浴温度3个因素对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设计试验,确定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的最优组合;通过AB−8大孔树脂以不同浓度梯度的乙醇初步洗脱纯化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分析适宜的洗脱液浓度和多酚的纯度。结果表明:当液料比为102.00 mL/g、复合酶添加量为0.90%、温度为45.33 ℃时,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的提取量达22.35 mg GAE/g,且实际值为理论值的99.73%;纯化前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的纯度仅为19.74%,纯化后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的纯度可达64.42%,且洗脱时最适乙醇浓度为90%。因此,通过水浴加热,液料比、复合酶添加量、水浴温度都对云南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量有影响,且不同浓度的乙醇对多酚的洗脱程度有所差异。
酸胁迫对科罗拉多蓝杉幼树光合作用和抗性生理特征的影响
侯培军, 刘怡菲, 孟凡金, 金山, 杨振宇
2021, 41(2): 172-176. doi: 10.11929/j.swfu.201812050
[摘要](1157) [HTML全文] (543) [PDF 1051KB](14)
摘要:
土壤酸化已成为较为难以治理的生态难题,选择适植树木对其进行修复性改造是一条较为合理的手段。罗拉多蓝杉具有一定的耐酸性,为探讨其幼树耐酸胁迫的生理机制,分别对1年生植株进行pH为7.0(CK)、6.0、5.0和 4.0的酸胁迫4周,研究蓝杉幼树的光合作用特性、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pH≥6.0时,植株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呈上升趋势;当pH<6时,光合作用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当pH≥6时,叶片内的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整个试验pH区间内,可溶性糖含量随着pH的下降而下降;当pH≥6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当pH<6时,二者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趋势与二者相反。综上分析,蓝杉幼树耐酸胁迫的生理调节阈值可能在pH 6.0左右,其可以在轻度酸性条件下更好的生长,在栽植过程中,应避免强酸对其造成有害影响。
甘肃祁连山西水林区草地土壤水势变化特征研究
蒋志成, 蒋志仁, 赵维俊, 廖空太, 罗玉梅, 冯金元
2021, 41(2): 177-181. doi: 10.11929/j.swfu.202004025
[摘要](906) [HTML全文] (365) [PDF 1131KB](17)
摘要:
以祁连山西水林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水势测定仪对其不同土层土壤水势进行了野外定位监测,并统计分析了草地在4—10月份土壤水势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大气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因降水量的增加和季节冻土的消融,草地不同土层土壤水势在4—7月份波动增加;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加上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的加强,8—9月份,10 cm土层的在8月份达到了最低值,其他土层在9月份达到了最低值;随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植被生长结束,10月份不同土层土壤水势又上升。草地土壤剖面水势拐点出现在30 cm处,在0~30 cm深度表现为增加,水势值增加了53.43 kPa,在30~60 cm深度表现为减小,水势值减小了32.73 kPa,草地土壤水蒸散发消耗发生在30 cm以下土层。大气降水明显影响草地土壤水势值,当降水量事件为小雨时,其土壤水势在0 kPa附近波动,其后随降水量的增加,土壤水势亦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认识祁连山草地土壤水势变化特征和合理保护草地植被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研究综述
植物木质部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的研究进展
文静, 王春涛, 杨永平
2021, 41(2): 182-188. doi: 10.11929/j.swfu.201909077
[摘要](1142) [HTML全文] (545) [PDF 928KB](22)
摘要:
木质部是维管植物运输土壤水分和可溶性物质的复合组织,由管状分子、木薄壁细胞以及木纤维3部分组成,其中管状分子和木纤维细胞均能发生次生细胞壁加厚,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支撑。对木质部次生细胞壁加厚转录因子的共同调控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以NAC−MYB为核心的转录调控网络在该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NAC转录因子家族可根据其调控部位分为VND基因家族、NST1/NST3转录因子和NST1/NST2转录因子,并直接调控下游MYB转录因子家族的表达,影响次生细胞壁的加厚。并以拟南芥、水稻、杨树等模式植物为例梳理调控机制,以便能更好的加深对植物木质部次生细胞壁加厚过程中转录调控的理解。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