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1卷3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1-03期封面
2021, 41(3): -.
[摘要](1557) [HTML全文] (478) [PDF 5253KB](102)
摘要:
目录
2021-03期目录
2021, (3): 0-0.
[摘要](1591) [HTML全文] (544) [PDF 517KB](122)
摘要:
特约稿件
花斑木形成机制的研究动态
邱坚, 李智, 贾慧文, 何海珊
2021, 41(3): 1-7. doi: 10.11929/j.swfu.202010039
[摘要](1946) [HTML全文] (577) [PDF 1218KB](23)
摘要:
花斑木的形成原因国内外一直认为是真菌分泌黑色素形成的菌纹。通过综述木材形成花斑的机理,易形成花斑的树种、花斑真菌主要种类和影响花斑形成的条件,结合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木材花斑是在树木心材部位,无腐朽且无真菌存在,花斑贯穿整个树干的特征,提出了“细菌型花斑木”的研究新方向,以期有效地控制腐朽和促进大花斑的形成,促进高附加值木材和木质工艺品加工生产。
研究论文
香樟不同树龄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测定
刘立盘, 钟永达, 杨爱红, 周华, 陈彩慧, 胡萍, 余发新
2021, 41(3): 8-14. doi: 10.11929/j.swfu.202002018
[摘要](1486) [HTML全文] (522) [PDF 1244KB](40)
摘要:
从江西乐安县“中国第一古樟林”、安福县古樟群落和南昌县黄马香樟基地选7株不同树龄的香樟,取不同叶位高度的新叶和老叶,以及8个不同组织,即种皮、茎干树皮、枝条树皮、老叶、嫩叶、叶芽、花芽和花。利用6条先导引物和1条反向引物进行端粒酶扩展引物的筛选,其中TS21和RP引物的扩展效果最好。对所取样品用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端粒酶活性随着树龄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不同叶位高度叶片的端粒酶活性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新叶端粒酶活性高于老叶;叶芽和花芽中端粒酶活性较高,说明分化能力较强的组织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原晓龙, 刘音, 康洪梅, 陈中华, 李云琴, 王毅
2021, 41(3): 15-22. doi: 10.11929/j.swfu.202001047
[摘要](1783) [HTML全文] (477) [PDF 980KB](19)
摘要:
为了解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性,利用Codon W 1.4.2和CUSP软件对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中33个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中性绘图,应用ENC−plot、PR2−plot绘图分析并确定了其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GC含量为28.43%,远低于第1位(47.74%)和第2位(41.05%),RSCU值大于1的密码子有30个,其中12个以A结尾,16个以U结尾,说明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的编码基因偏好以A和U结尾。GC12和GC3的相关系数为0.1646,相关性不显著,回归系数为0.0004;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40.39~54.86,大于45的有25个,ENC比值主要分布在−0.05~0.05之外。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基因分布在PR2平面图的下半部或右下半部,说明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更多地受选择的影响,同时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蒜头果叶绿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确定为UUU、UUA、GUA等18个。
光照强度对伯乐树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浩铭, 余著成, 陈卓, 柳新红, 李因刚
2021, 41(3): 23-30. doi: 10.11929/j.swfu.202007040
[摘要](1048) [HTML全文] (508) [PDF 1186KB](30)
摘要:
以浙江江山种源的伯乐树容器苗为研究材料,在苗木的整个生长季设置4种不同强度的自然光照处理,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伯乐树幼苗的生长与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特性参数等生理指标,探讨伯乐树幼苗生长适宜的光照条件。结果表明:在幼苗生长期中,3种低光照强度处理的苗木高径增长量、生物量均高于100%光照处理,其中,30%光照处理的高径增长量分别为100%光照处理的1.65、1.44倍,总生物量为100%光照处理的2.67倍,两者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幼苗叶片厚度持续增加,在试验后期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比叶质量始终以30%光照处理最低,100%光照处理始终高于其他3个处理。8—10月叶绿素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低光照处理显著高于100%光照处理转变为100%光照处理显著高于低光照处理。100%光照处理下蒸腾速率最高,但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而30%光照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长势最好。因此,伯乐树幼苗生长不耐强光,幼苗夏季需进行适当的遮光处理,以30%光照强度为最佳。
巴西橡胶树5个主栽品种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研究
高新生, 胡欣欣, 李廷, 李维国, 黄肖
2021, 41(3): 31-36. doi: 10.11929/j.swfu.201909058
[摘要](1120) [HTML全文] (388) [PDF 886KB](16)
摘要:
为探明巴西橡胶树不同品种在叶片结构、光合生理方面的差异,以橡胶树热研106,热垦628等5个主栽品种幼苗为参试材料,观测其光合参数与叶片解剖特征,分析叶片结构对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叶片解剖结构、光合参数及光合色素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净光合速率与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极显著相关,与叶绿素不显著相关。IAN873、PR107、RRIM600叶片较厚,栅栏组织发达,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率较强,RRIM600的组织致密度与水分利用率均较高。橡胶树叶片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等可作为筛选高光效基因型的重要参考指标。
沙地柠条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韩阳瑞, 单炜, 许大为, 张伟艳
2021, 41(3): 37-44. doi: 10.11929/j.swfu.202001031
[摘要](1369) [HTML全文] (462) [PDF 1644KB](17)
摘要:
以库布齐沙漠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补给量和干旱程度,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连续监测叶片光合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柠条叶片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变化特征,分析柠条灌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柠条叶片净光合速率为2.02~44.80 μmol/(m2·s),蒸腾速率为0.94~23.41 mmol/(m2·s),气孔导度为0.02~1.09 mol/(m2·s),胞间CO2浓度为238.12~323.05 μmol/mol,4种指标均表现为随干旱程度加深而降低,光合作用明显被抑制。土壤含水量与柠条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柠条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蒸腾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在不同干旱程度下表现为重度干旱(3.35 μmol/mmol)>中度干旱(2.87 μmol/mmol)>轻度干旱(2.08 μmol/mmol)>特重干旱(2.15 μmol/mmol),在土壤含水量为7%~9%时具有最优水分利用效率。
岷江杂谷脑流域典型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邓力濠, 张明芳, 师嘉祺, 蒋志魏, 张晟, 余恩旭, 杨晨
2021, 41(3): 45-52. doi: 10.11929/j.swfu.202006025
[摘要](1018) [HTML全文] (482) [PDF 1986KB](13)
摘要:
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岷江杂谷脑流域4种典型天然林和3种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所有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远大于地被物层。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天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和最大持水率分别约为人工林的1.26、1.24倍。在3种人工林中,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除自然含水率外,其余地被物水文指标均低于其他2种人工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高;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最高。鉴于土壤层是区域水源涵养主体,在人工造林时应采取以针叶树种为主,阔叶树种为辅的混交方式,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人工林林下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以及地被物和土壤拦蓄降水的能力。
北京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与臭氧特征及相互作用
李嫒, 鲁绍伟, 李少宁, 赵娜, 徐晓天
2021, 41(3): 53-61. doi: 10.11929/j.swfu.202002028
[摘要](1271) [HTML全文] (499) [PDF 1442KB](15)
摘要:
选取北京中心城区朝阳公园、近郊开发区南海子郊野公园、近郊浅山林区北京西山森林公园和远郊山地林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长期定位监测的空气负离子和臭氧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夏季空气负离子和臭氧平均浓度均高于冬季,夏季和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分别呈现“单峰单谷”和“单峰”曲线,2个季节臭氧浓度日变化均呈“单峰单谷”曲线;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别在7:00—9:00出现峰值和15:00左右出现谷值,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峰值在12:00左右;夏季和冬季臭氧浓度谷值在7:00—9:00,冬季峰值在15:00,比夏季早2 h左右。空间变化上,城市污染梯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变化影响不显著,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变化表现为市中心公园>远郊区公园>近郊浅山林区>近郊开发区,冬季也出现相同的规律变化;而臭氧浓度从市中心公园到远郊区公园逐渐下降,受城市污染梯度的影响大。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臭氧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与臭氧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植物生长会影响二者的相关性。
文成猴王谷森林康养基地环境因子和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研究
雷海清, 孙高球, 季叶红, 陈庆辉
2021, 41(3): 62-68. doi: 10.11929/j.swfu.202002020
[摘要](1282) [HTML全文] (516) [PDF 1196KB](20)
摘要:
为了更好地掌握文成猴王谷森林康养基地环境因子和气候舒适度的变化规律,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间采用ZK−FO系统,对基地的林内空气温度、湿度、风速、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连续原位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仅温度季节变化明显,其他几个因子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日变化中温度、湿度都比较明显,但各自变化趋势不同,风速和PM2.5质量浓度没有显著的日变化规律。该基地气候舒适度整体水平较高,气候舒适度指数呈现明显的月变化,1年中4—10月共7个月气候舒适度指数低于6.95,属于很舒适或舒适。气候舒适度的日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夏季全天的舒适度值最低,平均值为3.03,且全天变化不大。
鄂西南利中盆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评价
徐来仙, 姚兰, 郭秋菊, 艾训儒, 朱江
2021, 41(3): 69-77. doi: 10.11929/j.swfu.202005047
[摘要](1299) [HTML全文] (443) [PDF 997KB](21)
摘要:
以鄂西南利中盆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群落稳定性、群落持续性和群落结构功能完备性为评价标准,在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均方差决策综合分析法和评价指标分值法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为“健康”;在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34块调查样地中,23个“健康”等级的样地占比达69.85%,16.18%的样地为“良好健康”,处于“亚健康”样地占总数的13.97%,无不健康林分。根据该区域林分实际情况以及考虑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均方差决策综合分析法为最优评价方法。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影响鄂西南利中盆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为腐殖层厚度、人为干扰指数、草本盖度、枯损率、优势种幼苗率、树高生长率、立地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
典型岩溶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
张紫霞, 刘鹏, 王妍, 刘云根, 张超
2021, 41(3): 78-86. doi: 10.11929/j.swfu.201912018
[摘要](1007) [HTML全文] (453) [PDF 1149KB](16)
摘要:
为探析普者黑岩溶流域不同类型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特征及风险,以普者黑岩溶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抓斗式底泥采样器在枯、丰、平3个水期对流域内4种湿地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及四步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全磷(S−TP)及磷形态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弱吸附态磷(NH4Cl−P)、可还原态磷(BD−P)、铁铝结合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HCl−P)及残渣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普者黑岩溶流域表层沉积物S−TP的分布情况在506 ~846 mg/kg,对于不同类型湿地表现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库塘湿地。普者黑岩溶流域除库塘湿地外的其他3种湿地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分布情况为NaOH−P>残渣磷> BD−P> HCl−P> NH4Cl−P,而库塘湿地中的残渣磷含量大于NaOH−P。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沉积物中S−TP 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NaOH−P;其次是HCl−P,部分来自于残渣磷,水体中总磷(W−TP)和正磷酸盐(SRP)含量主要来自于残渣磷、S−TP和BD−P。残渣磷与 NH4Cl−P、BD−P、NaOH−P、HCl−P之间相关性较小,说明其来源具有差异性。
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森林火灾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何诚, 舒立福, 刘柯珍
2021, 41(3): 87-93. doi: 10.11929/j.swfu.202008039
[摘要](1188) [HTML全文] (492) [PDF 1316KB](18)
摘要:
基于2000—2004年夏季林火火场相关数据、资料,并对其整理与分析,研究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灾形成的火环境因子特征,以及对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6—2015年夏季防火期(6月16日—9月14日)的地面日平均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趋势与火灾与相互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林火以地表火和地下火为主,地下火发生最多的是偃松–落叶松林可燃物类型,发生比例为70%,受坡度影响不大,阴坡比阳坡发生地下火概率高;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树冠火主要发生在偃松矮曲林,坡度增大,树冠火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阳坡发生树冠火的概率大于阴坡;大兴安岭1966—2015年近50年的夏季气候为暖干趋势,夏季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增强,气候因子的这些变化将导致林区出现高温干燥的现象,重大火灾的发生,将严重威胁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树种落叶松树种。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森林火灾主要为雷击火居多,环境特征因子对其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及理论,可以为森林防火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牛樟芝羊毛甾醇合成酶基因AcLSS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郑元, 罗娅娜, 罗玛妮娅, 张璋, 王毅
2021, 41(3): 94-99. doi: 10.11929/j.swfu.202003058
[摘要](1141) [HTML全文] (462) [PDF 1128KB](18)
摘要:
为探究牛樟芝羊毛甾醇合成酶的合成机制,对牛樟芝的一个羊毛甾醇合成酶基因进行克隆,将其命名为AcLSS,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预测,并对其表达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AcLS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205 bp,编码734个氨基酸;该基因含有8个内含子,9个外显子;AcLSS蛋白存在由14个氨基酸“KGAWPFSTKTQGYT”和6个氨基酸“VSDCTG”组成的保守特征序列,并且包含一个16个氨基酸组成的OSC保守结合域“KACNFLISKQRSDGGW”。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cLSS蛋白与绣球菌(XP_027617410.1)的LSS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表达谱分析显示,碳源添加物中以甘露醇的诱导表达力最高、氮源添加物中以番茄浸粉的诱导表达力最佳。
核桃黑斑病致病性泛菌的分离鉴定及壳聚糖抑菌的研究
彭子嘉, 杜家明, 沈阔程, 隋韵静, 李涛, 肖永生, 余仲东
2021, 41(3): 100-106. doi: 10.11929/j.swfu.202002015
[摘要](1260) [HTML全文] (449) [PDF 1117KB](15)
摘要:
为明确陕南地区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无公害的有效抑菌剂,以陕南山阳县、丹凤县、商州区等地采集的发病核桃果实及枝条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原菌进行了系统分离和壳聚糖抑菌试验。根据致病性测定、菌体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16S 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陕南核桃黑斑病病原进行鉴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600下细菌受抑制的最低有效浓度。结果表明:陕南核桃黑斑病病原细菌为泛菌属的最后泛菌,可通过伤口侵染核桃的果实、嫩枝和叶片,发病时间短、致病性强;水溶性壳聚糖盐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是防控核桃黑斑病的有效抑菌剂,对最后泛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壳聚糖盐酸盐3.5 g/L,壳聚糖乳酸盐0.5 g/L。
寄主对云斑白条天牛幼虫取食行为及其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吴广, 徐蕾, 李贝娜, 彭思颖, 郭春晖, 杨振德
2021, 41(3): 107-112. doi: 10.11929/j.swfu.202004068
[摘要](1162) [HTML全文] (494) [PDF 942KB](15)
摘要:
以核桃种群和桉树种群的云斑白条天牛幼虫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更换新寄主饲养的方法研究云斑白条天牛幼虫对核桃和桉树的取食选择行为,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更换新寄主前后幼虫体内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变化。明确不同寄主食物对云斑白条天牛取食行为及其体内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云斑白条天牛幼虫对寄主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幼虫偏好取食原寄主,但强迫幼虫取食新寄主能降低幼虫对原寄主取食的趋向率。不同寄主对云斑白条天牛幼虫体内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更换新寄主后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显著升高,而类胰蛋白酶、纤维素Cx酶、多酚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降低。说明云斑白条天牛幼虫对原寄主具有“记忆”效应,更换寄主对其体内酶活性产生明显影响,乙酰胆碱酯酶可能在适应新寄主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DPSIR模型的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刘娇, 张超, 孙晓莉, 石青青, 葛龙魁
2021, 41(3): 113-121. doi: 10.11929/j.swfu.202003044
[摘要](1100) [HTML全文] (403) [PDF 1206KB](17)
摘要:
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为研究时段,采用DPSIR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以熵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利用综合安全指数模型计算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200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整体上逐年提高,其中126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驱动力和响应2个变量的快速提高;官渡区、西山区和红塔区的降低。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强度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异方面,2000—2015年,滇东北、滇西北、滇西南和滇东南边界上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临界安全(Ⅳ)的区域提高为较安全(Ⅲ)或安全(Ⅱ),滇中大部分区域安全等级由较安全(Ⅲ)向安全(Ⅱ)发展,昆明周边较少的区域向理想安全(Ⅰ)演变。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区域发展。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武泽民, 余哲修, 李瑶, 刘娇, 王进松, 张超
2021, 41(3): 122-129. doi: 10.11929/j.swfu.202004008
[摘要](1246) [HTML全文] (589) [PDF 1142KB](31)
摘要:
以1995年、2005年、2015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3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水域和灌草地面积波动变化;1995—2015年,研究区耕地转移面积最多,20 a缩减46%,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新增面积最多,2015年面积是1995年的1.6倍,转入源主要来自耕地、湿地及林地;1995—2015年,研究区面积以较高安全区及中度安全区为主,3个时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38.16、41.50、42.19,安全等级呈缓慢增长趋势。
基于Landsat TM冬季影像的香格里拉高寒草甸分布的提取与验证
崔媛, 郭辉军, 张勇, 郑秋竹, 赵鸿怡, 岳海涛
2021, 41(3): 130-138. doi: 10.11929/j.swfu.202006028
[摘要](1098) [HTML全文] (499) [PDF 11898KB](22)
摘要:
根据1995年地面实测的土地利用资料,识别香格里拉市不同坡度、坡向和海拔组合下的高寒草甸和裸地的分布情况,利用1995年Landsat TM冬季影像计算裸土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以识别潜在分布区内的裸地和绿色植被,进而分析1995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995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和裸地集中分布区的坡度为9°~37°,坡向为南、西南、西、西北和北方向,海拔为3900~4631 m;高寒草甸和裸地的潜在分布区为1742.89 km2。剔除潜在分布区内的裸地和绿色植被,提取得到1995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面积为1070.28 km2,其中,在高寒草甸集中分布区域的提取面积为512 km2,与真实分布情况相比,其面积精度为76.10%,空间重合度为90.87%。因此,采用Landsat TM冬季遥感影像提取滇西北高寒草甸的分布(尤其在集中分布区)是可行的。
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李方方, 徐志伟, 张晓媛, 罗蓓, 秦磊, 夏炎
2021, 41(3): 139-146. doi: 10.11929/j.swfu.202001043
[摘要](1308) [HTML全文] (495) [PDF 1562KB](24)
摘要:
以碱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共同作为原料,与桉木粉、高密度聚乙烯以及助剂等,采用熔融混炼、挤出造粒、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分析木质素、咖啡壳粉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吸水性能、动态热机械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并且全组分测定了咖啡壳粉,分析其与木粉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咖啡壳粉主要化学成分与木粉接近,仅加入木质素制备的WPC,静曲强度与拉伸强度均随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加入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制备的WPC力学强度得到显著的改善,静曲强度可以提高49.31%,冲击强度提高16.62%。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加入后,各组分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能够形成均一的体系,表现出更高的热稳定性;同时断面更为密实均匀,体现出更为理想的界面结合性。添加木质素后,WPC耐腐朽性能得到改善,与仅添加木质素制备的WPC相比,加入木质素与咖啡壳粉制备的WPC具有更好的耐腐性。可见,碱木质素添加量为15%,咖啡壳粉为45%时,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最佳。
研究简报
速生桉锯解预处理技术对锯材出材率及质量的影响
刘媛, 武建云, 任世奇, 卢翠香, 陈健波
2021, 41(3): 147-151. doi: 10.11929/j.swfu.202002016
[摘要](1119) [HTML全文] (450) [PDF 923KB](14)
摘要:
伐倒后的速生桉原木采用原木封端法、水存法和环割法3种预处理技术,释放原木的残余应力,提高锯材的出材率和质量,原木锯解后,对锯材进行检验和测量,分析3种锯解预处理技术对速生桉规格材出材率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的桉树原木锯解成板材,原木出材率大小为环割法(55.51%)>对照(52.66%)>封端法(52.42%)>水存法(51.11%)。在等级规格材出材率方面,封端法优质板材(包括特等材和一等材)(36.97%)>环割法优质板材(36.03%)>CK优质板材(35.8%)>水存法优质板材(17.35%)。综合原木出材率和等级规格材出材率,环割法锯解预处理技术适合速生桉木材。
不同间种模式对油茶幼林产量及病虫害的影响
陈隆升, 袁冬菊, 王瑞, 陈永忠, 许彦明, 张震, 彭映赫
2021, 41(3): 152-156. doi: 10.11929/j.swfu.202002046
[摘要](1075) [HTML全文] (467) [PDF 887KB](12)
摘要:
为提高油茶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以及减少病虫害,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种百喜草、波斯菊、金鸡菊3种间种模式对油茶幼林座果率、产量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幼林内间种百喜草、金鸡菊和波斯菊均能极显著提高油茶幼林座果率,华金品种的幼林座果率为间种金鸡菊>波斯菊>百喜草,3月5日调查座果率分别是CK的1.59倍、1.47倍和1.23倍,10月17日调查的座果率分别是CK的2.13倍、2.10倍和1.56倍。当幼林品种为湘林210时,3月5日调查的座果率分别是CK的1.41倍、1.43倍和1.40倍,10月17日调查的座果率分别是CK的1.61倍、1.68倍和1.66倍,但3种间种模式间的座果率差异不显著。3种间种模式同样均能极显著提高油茶幼林产量,3种模式中以间作百喜草的油茶幼林产量最高,华金和湘林210的单株产果量分别为4.23 kg和6.00 kg,分别是CK的1.71倍和1.45倍。3种间种模式也均能极显著降低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发生,病情指数分别比CK减少了36.1%、44.5%和38.9%,其中以间种金鸡菊病情指数最低;虫害指数分别比CK减少了54.5%、44.4%和55.0%,其中以间作波斯菊虫害指数最低。
桂花网蝽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蔡婷婷, 周军, 高永茜, 金蔚, 夏嘉禹, 李冬梅, 李彪
2021, 41(3): 157-161. doi: 10.11929/j.swfu.201907035
[摘要](1176) [HTML全文] (437) [PDF 932KB](85)
摘要:
运用聚集度指数法、频次分布检验法、线形回归方程检验法探讨了桂花树上的一种重要的害虫桂花网蝽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揭示了其成虫的行为习性、活动规律及确定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结果表明,桂花网蝽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根据Iwao的m*m的回归方程,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05、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表,在桂花网蝽为1头/20 cm枝梢、2头/20 cm枝梢、4头/20 cm枝梢时,其累计虫口数的上限分别为3440、215和1755,下限分别为110、913、57。
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KOH溶液中铝的缓蚀作用
黄苗, 王丽姿, 徐昕, 李向红
2021, 41(3): 162-168. doi: 10.11929/j.swfu.202001022
[摘要](1525) [HTML全文] (441) [PDF 1524KB](13)
摘要:
以天然木薯淀粉和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制备出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铝在0.5 mol/L KOH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KOH溶液中添加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后铝的腐蚀速率明显降低,说明其具有较好的腐蚀抑制作用。缓蚀率随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随温度升高而降低,20 ℃时1.0 g/L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时最大缓蚀率为55%,50 ℃时缓蚀率降低至17%。缓蚀性能腐蚀浸泡时间加长而逐渐升高,6 h达到最佳,显示出较佳的后效性。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在铝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为−22.58 kJ/mol,吸附方式为物理和化学协同发挥作用的复合吸附。极化曲线分析表明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腐蚀电位最大正向偏移仅为16 mV;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均表明铝片浸泡在添加了木薯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KOH溶液中表面腐蚀程度和粗糙度显著降低。
研究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蚁科昆虫研究
房华, 徐正会
2021, 41(3): 169-182. doi: 10.11929/j.swfu.201912048
[摘要](1357) [HTML全文] (609) [PDF 1055KB](19)
摘要:
为明确中国蚁科昆虫研究方向,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回顾了中国蚁类学研究历程,梳理出1758—2018年中国蚁科昆虫研究文献1084篇,分析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总结了研究热点,提出了研究方向。结果表明:西方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类学领域,国内的研究分布于应用昆虫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和昆虫地理学、昆虫生物化学、昆虫细胞学、古昆虫化石、昆虫学综述7个学科领域。从1858年至今,一直有外国学者和旅行者来华采集、研究中国的蚂蚁物种,1940—1984年对中国蚂蚁种类开展修订研究;1985年之后除分类研究外,还拓展到蚂蚁生态学领域。1758—1940年国内学者均未涉足蚁科昆虫的研究,1941年国内才开始蚁科昆虫的研究,1941—1984年间的研究局限于应用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领域。1985年以后,国内蚁科昆虫研究迎来繁荣时期,呈现出3个热点:分类学研究成为基础研究重点;红火蚁入侵中国大陆以来,对该害虫的防控研究成为应用昆虫学研究重点;蚂蚁群落与物种多样性、蚂蚁与其他昆虫互惠共生关系、蚂蚁区系和物种分布格局成为昆虫生态学和昆虫地理学研究重点。与此同时,蚂蚁分子系统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和化石研究已经起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未来中国蚁科昆虫研究的主要方向。
抽样技术在森林生物量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吴恒, 胥辉
2021, 41(3): 183-188. doi: 10.11929/j.swfu.202007059
[摘要](1093) [HTML全文] (575) [PDF 870KB](41)
摘要:
森林生物量是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础依据。在满足精度与可靠性的条件下,通过改进样本抽取方法及辅助历史资料,减少抽取样本单元和使样本单元集中是生物量调查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调查精度的重要因素,抽样技术是影响调查效率的关键因素,传统等概率抽样在满足规定的精度与可靠性前提下确定的样本单元数仍较多且分散,运用于生物量调查存在局限性。研究适应性抽样技术能基于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不等概率抽样,能有效提高调查效率,满足不同区域尺度和空间分布特点的生物量估测的实际需要。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