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2卷1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2 年 1 期封面
2022, 42(1): 0-0.
[摘要](389) [HTML全文] (249) [PDF 6140KB](23)
摘要:
目录
2022 年 1 期目录
2022, 42(1): 1-4.
[摘要](369) [HTML全文] (279) [PDF 511KB](18)
摘要:
特约稿件
云南植被多样性研究
朱华
2022, 42(1): 1-12. doi: 10.11929/j.swfu.202105007
[摘要](1787) [HTML全文] (926) [PDF 989KB](31)
摘要:
云南位于喜马拉雅东南缘热带与温带的交汇地区,在生物地理上是热带亚洲生物区系向东亚、喜马拉雅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一个过渡区域,演化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包含了中国主要植被类型。云南在南部具有东南亚类型的热带雨林,中部具有东亚的主要植被类型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北部具有寒温性针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在亚高山、高山地区则具有亚高山、高山灌丛、草甸等;在干热、干暖河谷具有类似非洲的半萨王纳植被及类似地中海地区的硬叶小叶灌丛,而在除热带湿润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有硬叶常绿阔叶林。 云南植被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分布格局可能主要因云南特殊的地质演化历史,即伴随喜马拉雅隆升而发生的地形抬升、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的逃逸和思茅−兰坪地质板块的顺时针旋转所导致,结合云南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植物区系研究可以揭示云南植被的起源与演化。
研究论文
黑杨派杨树种质资源的SSR分析及鉴定
刘巍, 蔄胜军, 苏晓华, 彭儒胜, 吴建军
2022, 42(1): 13-22. doi: 10.11929/j.swfu.202009046
[摘要](2362) [HTML全文] (1142) [PDF 2683KB](13)
摘要:
以50份黑杨派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的15对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鉴定,依据相似系数构建聚类图并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5对引物共检测到187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每对引物检测到多态位点数8~19个,平均12.47个;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8207,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7391,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79;有12对引物在17份样品中检测到了特异性位点,共检测到特异性位点36个,每个引物检测到特异性位点数量为1~5个。UPGMA聚类分析表明,50份杨树种质相似系数为0.7273~0.9893,平均0.8045,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当相似系数在0.79时,参试样品可分为4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种质的系谱关系及引种种源基本吻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综合特异性位点的检测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初步判断N024、N018、N017、N009、YN和47#可能不是纯种美洲黑杨,N4和N51可能不是纯种欧洲黑杨,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依据各引物等位位点特征,选取引物组合GCPM−2826、P139、P3和P141构建辽宁地区主栽的14份种质的指纹图谱,能够有效的区分14份种质。
海坛岛及周边岛屿野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与地理分布研究
谢艳秋, 魏凯, 张群, 黄晖, 邓传远
2022, 42(1): 53-60. doi: 10.11929/j.swfu.202103022
[摘要](794) [HTML全文] (312) [PDF 1158KB](6)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对海坛岛及周边24个海岛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分布区类型与生态类型进行调查统计,与不同地区山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相似性及聚类分析,以期为海坛岛及周边岛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海坛岛及周边岛屿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0科37属60种,区系在系统发育上既存在原始的科及进化的科,也存在介于二者之间的科,该地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属以单种属居多,优势科属现象不明显;地理分布以热带分布为主,热带亲缘显著,具有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海坛岛及周边岛屿与纬度相近的大嵛山岛、东山岛具有更高的相似性且关系密切,与纬度较远的山东长岛列岛相似性较低;在地理亲缘关系上,该地区与南亚热带山地距离较近,同时海坛岛及周边岛屿与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的联系最为紧密,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特点;生态类型上,该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主要以土生、石生为主。此外,海坛岛及周边岛屿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蕨(VU,Ⅱ级)、金毛狗(Ⅱ级)和中国特有植物翠云草。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海坛岛及周边岛屿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研究
李飞, 彭涛, 唐录艳, 夏红霞, 周徐平
2022, 42(1): 61-67. doi: 10.11929/j.swfu.202001015
[摘要](1560) [HTML全文] (347) [PDF 1010KB](22)
摘要:
通过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的标本采集及鉴定分析,该区共有苔类植物25科42属144种;扁萼苔科、大萼苔科、地萼苔科、护蒴苔科、细鳞苔科、叶苔科、指叶苔科为该区的优势科;扁萼苔属、大萼苔属、异萼苔属、地钱属、护蒴苔属、叶苔属、鞭苔属为该区的优势属;生境类型以石生为主,占所有种类的70.14%,其次是土壤基质,占所有种类的39.58%,树附生基质中的苔类占27.78%,叶附生苔类植物占总种数的6.94%,腐殖质基质中的苔类仅占6.25%;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可划分为13种类型,优势成分为东亚分布,占总种数的27.78%,其次是北温带成分,占20.83%,中国特有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占7.64%。
不同容器和基质配比对榉树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刘泽茂, 杨晓玥, 吴文, 张于卉, 喻方圆
2022, 42(1): 68-75. doi: 10.11929/j.swfu.202010056
[摘要](1591) [HTML全文] (389) [PDF 946KB](18)
摘要:
为筛选适合榉树容器苗生长的容器和基质,采用双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了2个因素即不同配比的苗圃土、农林废弃物(主要成分为秸秆)、珍珠岩组成的基质,以及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容器,通过对苗高、地径、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等形态指标的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容器和基质配比对榉树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M2处理下的榉树容器苗苗高(70.09 cm)最高,M3、M5次之;容器C4处理下的苗高(79.66 cm)最高,C1次之(75.25 cm);2个因素处理下的苗高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基质M2处理下的榉树容器苗地径(11.59 mm)最高,M3次之(11.05 mm),M2 与M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容器C1处理下的地径(13.16 mm)最高,C4次之(11.82 mm),C1与C4处理下的地径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不同容器和基质配比处理下苗木的高径比均低于7,比较理想。在根系形态指标方面,基质M1处理下的榉树容器苗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比根长(SRL)、比根表面积(SRA)都是最高,基质M3处理下的榉树容器苗根系体积(6.90 cm3)最大,基质M5处理下的上述根系指标都比较理想;容器C1、C2和C3处理下的榉树容器苗根系形态指标都比较理想,且3种处理之下的结果差异不大。通过本试验测定数据分析,同时考虑经济因素,建议选择规格为C2(20 cm ×30 cm的控根容器)和M5(25%农林废弃物+65%苗圃土+10%珍珠岩)基质配比,对榉树容器苗进行培育。
铅镉复合污染对台湾相思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影响
陈涵, 庄玉婷, 冯嘉仪, 彭维新, 陈美伊, 张学平, 于耀泓, 万利鑫, 曾曙才
2022, 42(1): 76-82. doi: 10.11929/j.swfu.202006009
[摘要](1470) [HTML全文] (416) [PDF 1094KB](17)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Pb、Cd复合污染对台湾相思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相思株高生长在1500 mg/kg Pb, 25 mg/kg Cd和1500 mg/kg Pb, 50 mg/kg Cd下受显著抑制,与CK相比分别减少了30.15%和34.23%,而各处理对地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复合污染条件下各部位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长均受显著抑制,根平均直径受显著促进,对根体积则无显著影响。植株各部位养分元素中,仅根部N含量在1500 mg/kg Pb, 50 mg/kg Cd处理下受显著促进,较CK增加42.00%。复合污染处理显著增加台湾相思根、茎及叶的Pb、Cd含量,其中根Pb含量随污染浓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1500 mg/kg Pb, 25 mg/kg Cd 处理下达到显著最大值(289 mg/kg),叶Pb含量和根Cd含量随污染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台湾相思对Pb、Cd复合污染具有较强的耐性,且对Pb、Cd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能够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及豆科植物具有的根瘤来抵抗重金属污染,在中低浓度Pb、C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57份现代月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及综合评价
王莉飞, 徐佳洁, 黄晓霞, 李淑斌, 程小毛
2022, 42(1): 83-90. doi: 10.11929/j.swfu.202009056
[摘要](1250) [HTML全文] (416) [PDF 1010KB](11)
摘要:
以57份现代月季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13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结果表明:57份现代月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1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幅度为14.01%~79.91%,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54~1.844;皮刺与顶端小叶形状、刺状态、刺颜色以及刺状态与刺颜色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前5个主成分因子(皮刺因子、花头数因子、叶边缘锯齿因子、花香因子、花色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64.37%,可作为月季种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欧氏距离为10处,可以将57份月季种质资源聚为3大类群,花色和刺性状是表型聚类的主要依据。
促进油茶花粉萌发的营养物质配比研究
冯都煌, 刘会云, 张莉, 吴新蕾, 丁佐楠, 张文元, 谭澍, 翁小婷, 汪加魏
2022, 42(1): 91-99. doi: 10.11929/j.swfu.202010060
[摘要](774) [HTML全文] (336) [PDF 951KB](9)
摘要:
为探究固体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硼酸、尿素、CaCl2、KH2PO4、PEG−3350、维生素C、维生素B1等对油茶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萌发长度的影响,以‘赣无2’、‘赣70’、‘长林166’等油茶品种的成熟花粉为试材,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出促进油茶花粉萌发的基础培养基和促进油茶花粉萌发的最佳营养物质配比。结果表明:促进油茶花粉萌发的基础培养基为5 g/L琼脂+100 g/L蔗糖+0.075 g/L硼酸。KH2PO4、PEG−3350对油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尿素、CaCl2仅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其效果不显著。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对油茶花粉萌发率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花粉管伸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油茶花粉萌发效果最好的2种营养成分为40~120 mg/L的KH2PO4、50~200 mg/L的PEG−3350;促进油茶花粉萌发的最佳营养物质配比为基础培养基(5 g/L琼脂+100 g/L蔗糖+0.075 g/L硼酸)+60 mg/L的KH2PO4+150 mg/L的PEG−3350。
春季亚低温胁迫对油茶‘华硕’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高璐鑫, 王琪, 陈雨晴, 孙永江, 张凌云
2022, 42(1): 100-107. doi: 10.11929/j.swfu.202007010
[摘要](1526) [HTML全文] (406) [PDF 1457KB](14)
摘要:
为探究亚低温胁迫对油茶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油茶‘华硕’2年生盆栽苗为试材,通过测定亚低温10 ℃/5 ℃(昼/夜)胁迫过程中油茶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和830 nm光吸收曲线,结合叶片超微结构观察,分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系统活性、碳同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温度28 ℃/20 ℃(昼/夜),亚低温胁迫处理的油茶叶片PS II与PS I活性均发生抑制;亚低温胁迫下油茶叶片光合机构电子传递链活性显著降低,导致叶片光合机构的光合性能降低;随着亚低温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含量呈增加趋势,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在亚低温胁迫下,过剩激发能会抑制油茶PS Ⅱ、PS Ⅰ的活性,导致光合电子传递活性降低,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膜系统会受到显著伤害,但一定时间内,油茶叶片可以通过累积可溶性糖,维持亚低温胁迫下光系统的活性。
樟叶越桔根优势内生菌对宿主组培苗干旱胁迫生理的影响
安雪菲, 罗旭璐, 唐军荣, 刘云, 杨晓琴, 马焕成, 赵平
2022, 42(1): 108-114. doi: 10.11929/j.swfu.202104054
[摘要](662) [HTML全文] (274) [PDF 1180KB](11)
摘要:
为了挖掘樟叶越桔根优势内生真菌二型伞霉的生物学功能,将其回接到宿主组培苗中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测定其对宿主组培苗干旱胁迫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二型伞霉在植物正常的生长过程中有助于增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干旱胁迫下,接种二型伞霉能够快速且显著地增强植物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利于组培苗迅速调节自身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同时,二型伞霉能够快速且明显地增强植物中脯氨酸的含量和可溶性糖的累积。因此,樟叶越桔根中的优势内生真菌二型伞霉能够增强樟叶越桔抵御干旱的能力。
色季拉山高山松林降雨再分配及重金属元素的时空特征研究
高郯, 张铎, 卢杰, 王超, 李江荣
2022, 42(1): 115-123. doi: 10.11929/j.swfu.202008013
[摘要](1351) [HTML全文] (442) [PDF 1301KB](12)
摘要:
以色季拉山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雨季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Fe、Mn、Zn、Cu、Cd元素进行了和测定分析,以期掌握高山松林大气降雨重金属元素循环特征。结果表明:高山松林对大气降雨的截留率19.70%~38.82%,穿透雨占大气降雨的71.48%,树干茎流占大气降雨的4.53%。各水相中pH值的大小顺序为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大气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量及各金属元素均表现为雨季盛期>雨季初期>雨季末期。雨季穿透雨中,Cd净淋溶为0,Fe、Zn净淋溶为负,分别为–0.005 mg/L和–0.008 mg/L。树干茎流中,Cd元素净淋溶为–0.001 mg/L。穿透雨与树干茎流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净淋溶系数大小分别为Mn>Cu>Cd>Fe>Zn、Zn>Cu>Mn>Fe>Cd;穿透雨、树干茎流中各重金属元素的输入量均小于大气降雨,尤其是树干茎流,Cd、Fe、Zn元素的输入量为负。高山松林对重金属元素Cd、Fe、Zn具有吸收或吸附性,而对其他重金属元素具有淋溶效应。
云南香格里拉区域尺度森林类型遥感分类评价
李瑾, 王雷光, 郑晨, 徐伟恒, 代沁伶
2022, 42(1): 124-132. doi: 10.11929/j.swfu.202101063
[摘要](781) [HTML全文] (390) [PDF 1197KB](8)
摘要: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和Sentinel–2影像,通过多时相影像和地形特征的不同组合,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地区的森林类型进行3个层次上的识别和分类制图。结果表明:多时相特征结合地形信息在3个层次上分类精度最高;森林和非森林类型,总体精度为98.15%,Kappa系数为0.9624;针叶林和阔叶林,总体精度为89.74%,Kappa系数为0.7926;8种针叶林类型,总体精度为92.87%,Kappa系数为0.9180。地形信息有利于森林类型信息的提取,多时相的Sentinel–2数据对于大范围精确识别森林类型具有较大的潜力。
结合无人机可见光和激光雷达数据的杉木树冠信息提取
王娟, 张超, 陈巧, 李华玉, 彭希, 白明雄, 徐志扬, 刘浩栋, 陈永富
2022, 42(1): 133-141. doi: 10.11929/j.swfu.202101013
[摘要](762) [HTML全文] (341) [PDF 1377KB](20)
摘要:
以年珠实验林场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正射影像和激光雷达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分水岭分割与面向对象结合的方法提取不同郁闭度下杉木单木树冠信息,并对提取精度进行验证首先采用面向对象法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提取树冠区域,然后基于构建的CHM进行分水岭分割获取单木树冠初步分割结果,最后基于初步分割结果对树冠区域进行二次分割,提取单木树冠信息。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林分条件下单木树冠信息提取效果较好,其中单木树冠提取F测度分别为88.07%~95.08%和78.57%~88.29%;提取的树冠面积与实测面积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R2分别为0.8591和0.7367,RMSE分别为2.49 m2和3.29 m2;提取的冠幅与实测冠幅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R2分别为0.8306和0.7246,RMSE分别为0.46 m和0.57 m。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法提取树冠区域很好的消除了样地内裸地及林下灌木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无人机LiDAR数据能够更加精确的区分单木信息,2种数据源结合发挥了二者的优势,提高了单木树冠的提取精度。本研究可为快速获取不同郁闭度林分下单木树冠信息提供参考。
基于GEE的滇池流域土地覆盖变化及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许冬凡, 张加龙, 鲍瑞, 廖易, 冯亚飞
2022, 42(1): 142-150. doi: 10.11929/j.swfu.202101026
[摘要](887) [HTML全文] (406) [PDF 1235KB](16)
摘要: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选取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提取林地、草地、农地、水体、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共6类土地覆盖类型,以行政区划为单元来分析1988—2018年土地覆盖变化的特点;通过熵值法与灰色关联法来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滇池流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8—2018年,滇池流域内林地、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而草地、农地、水体面积持续减少。1988—2018年,建设用地为最大的转入类型,林地、草地的转出面积较多。1998—2018年,滇池流域内土地覆盖变化最为剧烈的为官渡区、五华区与呈贡区,其余区县的土地覆盖变化过程较为缓和。1988—2018年,人均道路铺装面积、社会销售品销售总额与客运总量这3项因子与建设用地的关联度较高;1988—2008年间,经济驱动因素与人口驱动因素的贡献比重较高;2008—2018年,教育、卫生条件驱动因素与基础建设驱动因素的贡献比重较高。
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研究
谢雯, 寇卫利, 王秋华, 徐伟恒, 谢长波
2022, 42(1): 151-158. doi: 10.11929/j.swfu.202101029
[摘要](3635) [HTML全文] (2238) [PDF 1532KB](20)
摘要:
基于2000—2014年楚雄州的历史森林火灾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借助ArcGIS 10.2软件,融合地表可燃物、地形因子及人类活动等森林火灾风险因子,构建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并利用森林火灾综合火险指数(FFCDI)进行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及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楚雄州森林火灾呈季节性演变规律,集中发生在1—5月的冬春季节,楚雄市、禄丰县是楚雄州森林火灾频发地区,且分别在距离居民点3000~4000 m、距离道路600~1000 m、海拔1000~2500 m、坡度5°~25°、阳坡和半阳坡的森林火灾分布最多。楚雄州森林火灾的发生受到可燃物、人类活动、地形等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作用。据此建立的楚雄州森林火险综合预报模型,预报结果空间分布精细程度更高,可以有效控制约88.21%的火点。综上所述,楚雄州森林火灾风险综合预报模型可为地区合理布置森林防火力量和设备提供有效参考,提高楚雄州森林防火水平。
研究简报
雕鸮与黄腿渔鸮羽毛扫描电镜观察
侯森林, 费宜玲, 刘大伟, 廖谢茗, 盛元
2022, 42(1): 159-165. doi: 10.11929/j.swfu.202010010
[摘要](1516) [HTML全文] (380) [PDF 1365KB](10)
摘要:
选取雕鸮与黄腿渔鸮的面盘羽、体羽、飞羽、尾羽4类羽毛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测量记录羽毛的腹齿数、羽小钩数、纤毛数,绒羽节直径、节间距等数据,并利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为鉴别鸟种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案件定性、侦破、辨别至关重要。结果表明:雕鸮与黄腿渔鸮飞羽和尾羽除羽小钩数外其他测量性状,以及体羽所有测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体羽基部绒羽结构的基节长度和绒羽节直径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利用面盘羽、体羽、飞羽和尾羽的微观结构差异可以区分雕鸮与黄腿渔鸮。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单木参数提取及胸径模型构建
王越, 何诚, 刘柏良, 李双双
2022, 42(1): 166-173. doi: 10.11929/j.swfu.202009047
[摘要](707) [HTML全文] (326) [PDF 1164KB](13)
摘要:
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校园内丁山脚下的行道树区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旋翼无人机搭载五目摄像机获取该区域的三维立体影像,在该影像上提取样木的树高、冠幅2个参数,并用全站仪获取相同的样木数据,验证2个参数的测量精度,建立胸径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通过无人机提取的样木树高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提取冠幅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建立模型的48组样本数据中,以冠幅、树高为自变量,胸径为因变量建立的二元胸径反演模型的效果最好,其决定系数高达0.9,均方根误差最小,为0.83;12组用于检测的数据样本中,平均误差均在正常范围内,树高&冠幅−胸径的二元反演模型的平均误差低至0.63 cm,误差率4.8%,因此二元胸径反演模型是本研究中最优胸径反演模型,且精度较高。本研究可为快速准确的获取研究区域的样木参数,进而计算出精度较高的胸径值,降低林业工作人员的外业强度,为精准林业调查、林地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广东琼楠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韦鹏练, 赖钦昌, 刘衡, 符韵林
2022, 42(1): 174-177. doi: 10.11929/j.swfu.202008044
[摘要](1146) [HTML全文] (371) [PDF 831KB](19)
摘要:
为掌握广东琼楠木材的性质,对广东琼楠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琼楠木材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以及全干密度分别为0.649、0.738 g/cm3和0.700 g/cm3;径向、弦向和体积气干干缩率分别为2.982%、4.239%和7.242%,差异干缩为1.421,属中等密度、干缩性小的木材。木材端面、弦面和径面硬度分别为7110、5010 N和4770 N,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分别为58.9、127.1 MPa、12.81 GPa和100 kJ/m2。木材综合品质系数为2520×105 Pa,属于高等级材;木材综合强度为186 MPa,属高强度材。
研究综述
银杏类黄酮代谢研究进展
冯凯, 陈颖, 刘瑞, 马娟娟, 赵斌
2022, 42(1): 178-188. doi: 10.11929/j.swfu.202008005
[摘要](2230) [HTML全文] (428) [PDF 1085KB](69)
摘要:
基于类黄酮化合物在银杏叶用林培育、药物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重要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从环境、细胞培养、分子水平3个方面对近年来银杏类黄酮代谢的调控研究进行了综述。得出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调控银杏类黄酮的代谢;诱导子、微量元素的调整是细胞培养中类黄酮生产的有效调控手段;随着银杏全基因组测序地完成,人们通过基因组学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挖掘出了许多关键酶基因和转录因子,丰富了人们对银杏黄酮代谢进行调控的手段。在未来的应用和研究中,建议通过多组学研究挖掘更多的相关基因和关键酶,从上游和下游的基因簇共调节研究黄酮的代谢通路,并结合合成生物学实现银杏黄酮的智能调控。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