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4卷6期

显示方式:          |     

杨树生物能源真菌的筛选研究
赵桂华, 蒋继宏, 赵楠
2014, 34(6): 1-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1
[摘要](1556) [PDF 3426KB](1)
摘要:
为了筛选杨树上潜在的生物能源油脂真菌,对5种杨树的健康树皮、韧皮部、边材和叶片真菌组织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检测了菌丝和孢子内含油脂。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4674块组织,得到真菌菌落4501个,占分离组织总数的963%,细菌菌落173个,占37%。其中非产油脂真菌菌落4043个,占898%; 产油脂菌落458个,占整个菌落总数的102%。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其隶属于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半知菌亚门10属,80%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其中,腐皮镰刀菌是一株高产油脂的真菌。产油脂真菌的出现与杨树种类和季节无相关性,而与真菌种类有关系。
光照和施肥对青钱柳幼苗叶片性状与解剖结构的影响
尚旭岚, 李琼琼, 邓波, 方升佐
2014, 34(6): 9-1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2
[摘要](1560) [PDF 2043KB](3)
摘要:
以青钱柳1年生幼苗为对象,研究光照和施肥对其复叶性状、气孔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及光照和施肥2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叶片性状和解剖结构各指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仅对叶片厚度有显著影响;全光照下青钱柳叶面积最小,叶片较厚,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排列紧密,叶片气孔小而密;光照强度减弱使叶片面积增加,叶片变薄,比叶质量下降,气孔密度减小,气孔变长变宽;全光照下,复叶面积、复叶干质量和比叶质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叶片厚度也有一定的增加。中等光照下施肥20g/株处理的复叶面积和复叶干质量最大,说明中等光照且适量施肥是青钱柳幼苗生长的最佳条件。
丹江口湖北库区不同调控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特征
王晓荣, 刘学全, 唐万鹏, 庞宏东, 郑京津
2014, 34(6): 16-2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3
[摘要](1412) [PDF 1325KB](2)
摘要:
以丹江口湖北库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林分结构、天然更新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不同调控密度的林分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的降低有利于乔木层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优势高、枝下高的明显增加,不同调控密度林分高度分布整体均呈现正态分布曲线,但不同密度林分其峰值波动范围的宽窄程度各不相同,低密度林分高度结构更趋于完整;高密度林分立木胸径以小径阶为主,低中密度林分大径阶立木数量则明显增加。高中低密度马尾松林下更新树种种类分别为5种、7种和8种,均以栓皮栎和盐肤木构成其优势更新树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更新幼苗数量以及更新层优势种幼树幼苗与乔木树种数量之比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 且更新幼苗多集中在高度≥50cm范围。马尾松林分密度的降低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但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不同胸径无患子人工林林冠层的持水性
刘成功, 陈文静, 万志兵, 戴淑娟, 卢玉生
2014, 34(6): 24-2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4
[摘要](1382) [PDF 1490KB](1)
摘要:
通过测定不同胸径无患子人工林林冠层3个部位的含水率,分析不同胸径林分不同部位可燃物的失水率,定量分析林冠层的防火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胸径无患子人工林林冠层含水率差异极显著,且胸径20cm的无患子人工林林冠层3个部位的枝叶含水率值均为最大;新鲜枝叶在烘干过程中其质量及失水速率与烘干时间分别呈指数回归、二项式回归关系,0~6h内随着烘干时间的增加,3种胸径3个部位枝叶的质量都逐渐降低,6h后随着烘干时间的继续延长其枝叶的质量均趋于稳定,8h后质量不变,此时失水率也达到稳定状态,且无患子人工林林冠层上部和中部以胸径15cm的新鲜枝叶失水速率最大,林冠层下部则以胸径10cm的新鲜枝叶失水速率最大。
季风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的死亡动态格局
李林, 伍婵翠, 莫德清, 魏识广, 黄忠良
2014, 34(6): 29-3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5
[摘要](1502) [PDF 1619KB](1)
摘要: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黄果厚壳桂,在近20年的监测过程中出现了死亡个体数量明显大于新增的现象。为此以黄果厚壳桂12a的连续监测数据为依据,根据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划分为重度干扰和轻度干扰2个阶段,统计其死亡动态。分干扰阶段,采用空间二元点格局L12方程分析,检测新增个体与死亡个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度干扰阶段,死亡个体48.2%是4cm以下小树;而轻度干扰阶段,10cm以上的死亡个体数占到死亡总数的80.5%。1992年新增个体,与1999年死亡和2004年死亡个体之间有较大尺度的正相关性,而1999年新增个体与2004年死亡个体间,仅在取样尺度1m时表现出空间显著正相关。先亡个体与后增个体的空间关联检测,仅发现1999—2004年死亡个体与2004年新增个体之间,小尺度上(取样尺度<5m,6~8m)有显著正相关性。12年间死亡个体数量是新增数量的229倍,死亡个体主要是1992年以来的新增个体。严重的干扰加速了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进程,在以后的监测过程中,应严防重度干扰的出现,确保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正常的发展和演替。
基于生长生物量模型法的福建森林碳汇估算研究
华伟平, 邱宇, 徐波, 江希钿, 丘甜
2014, 34(6): 35-4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6
[摘要](1641) [PDF 1560KB](117)
摘要:
利用生长生物量模型法及福建省3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测算其森林碳汇,并与IPCC法、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出的碳汇值作相对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森林资源乔木林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第5次与第6次清查期间新增碳汇为107152247t,第6次与第7次清查期间新增碳汇为117343013t;基于生长生物量模型法的计算结果与其他各种方法的计算平均值相当,误差较小。
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密度研究
刘成杰, 李建华, 曹宁, 申卫星, 崔传洋, 肖宇, 周才平
2014, 34(6): 44-4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7
[摘要](1466) [PDF 954KB](4)
摘要:
按照植被组成差异将泰山森林划分为油松林、赤松林、黑松林、华山松林、侧柏林、栎林、刺槐林、混交林、经济林和草甸共10种植被类型,分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并结合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测算了泰山森林生态系统乔木、灌木、草本、枯落物及土壤各层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24054×104 t,不同植被类型森林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油松林(8563×104t)>混交林(5729×104t)>刺槐林(2811×104t)>栎林(2250×104t)>侧柏林(1675×104t)>赤松林(1490×104t)>经济林(612×104t)>黑松林(393×104t)>华山松林(275×104t)>草甸(255×104t);不同空间层次碳储量所占比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土壤层(7752%)、乔木层(2060%)、枯落物层(149%)、草本层(022%)、灌木层(017%),其中土壤层和乔木层占总碳储量的9812%,土壤层碳储量约是植被层的369倍。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为20217t/hm2,各植被类型中碳密度最大的为刺槐林(31088t/hm2),从森林的碳汇功能来讲,刺槐林不仅不能减少面积,而且应成为今后强化经营管理的对象。
河南省生态用水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石蒙蒙, 薛兴燕, 吴明作, 何瑞珍, 葛亚超
2014, 34(6): 49-5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8
[摘要](1454) [PDF 2740KB](1)
摘要:
收集河南省各县市的气象资料与土地利用、工农业生产等统计数据,利用Penman模型与河南省用水定额等方法计算出各县市的生态用水各项分量,利用GIS等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用水平均为82488.08×104m3,但变异系数较大,用水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西部山区;生态用水密度平均为59.10×104m3/km2,其变异系数较小;生态用水量主要由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体蓄水量组成,与土地利用方式、气候条件、植被状况、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排序分析表明,河南省生态用水大致可以分为用水量大但密度较小、用水量小但密度较大、用水量与密度均小3个区域。
湖北引种滇楸优良无性系苗期测定与选择
张新叶, 彭婵, 李振芳, 刘少锋, 陈慧玲
2014, 34(6): 55-5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09
[摘要](1537) [PDF 946KB](1)
摘要:
以湖北江汉平原引种贵州的滇楸雄性不育无性系为材料,分别对1~2年生嫁接苗的胸径和树高性状进行苗期测定。结果表明,1年生滇楸无性系平均胸径和树高为2.490cm和2.943m, 2年生平均胸径和树高达到4.289cm和4.220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无性系间在不同林龄时胸径和树高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滇楸无性系2年生胸径、树高的重复力分别为71.21%和64.07%;以胸径和树高为指标,采用加权系数选择指数法对不同无性系进行评价,综合2年的选择指数I值,初选出6个优良滇楸无性系,入选率为20%。
杉木人工林林窗特征因子与闽楠幼林生长关系的研究
欧建德
2014, 34(6): 60-6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0
[摘要](1555) [PDF 951KB](7)
摘要:
通过对福建明溪杉木人工林中16个林冠的林窗长轴和短轴及人工植苗3年生闽楠的保存率、地径和树高进行调查,分析林窗特征对闽楠植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影响闽楠幼林保存率和树高的林窗特征因子的主次排序为开阔度>短轴>长轴>面积;影响闽楠地径生长因子的主次顺序为开敝度>短轴>面积>长轴。林窗短轴、长轴、面积与开阔度等林窗特征因子与闽楠保存率、树高与地径生长均存在显著性的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方程的线性关系。综合闽楠幼林保存率、树高和地径生长表现,林窗短轴的理想的取值范围为510~626m,合理取值范围为123~1013m;林窗长轴的理想的取值范围为737~788m,合理取值范围为344~1181m;林窗面积的理想的取值范围为150~356m2,合理取值范围为0~8838m2;林窗开阔度的理想的取值范围为0429~0507,合理取值范围为0160~0776。
光环境对闽楠幼树生长及其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李肇锋, 潘军, 王金盾, 周东雄, 欧建德
2014, 34(6): 65-6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1
[摘要](1598) [PDF 944KB](23)
摘要:
为提高林下闽楠更新层科学培育水平,在福建明溪进行不同光环境对闽楠幼树生长和表型可塑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环境对闽楠幼林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在促进闽楠幼林生长方面表现为林窗>林中旷地>林下。营建理想的光环境并适时增加光照强度,是闽楠人工林培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光环境对闽楠的冠长、冠幅、一级及二级侧枝密度和均长、叶生物量的分配比、侧枝生物量分配比和茎干生物量分配比都有极显著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表型可塑性;光环境并未显著改变闽楠根系生物量分配比、冠根比和树冠圆满度。闽楠幼林在光环境适宜时,通过促进树冠生长,一级、二级侧枝萌发和生长,增加叶、枝生物量分配比, 采取快速获取资源的策略;反之则抑制树冠生长,一级、二级侧枝萌发和生长,减少枝、叶生物量的分配比,采取保守消耗的策略。
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发生及分布特征研究
贾平, 李俊忠, 童清, 戴永军, 万岭梅, 刘悦
2014, 34(6): 70-7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2
[摘要](1469) [PDF 1108KB](2)
摘要:
通过采集野外数据,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及回归分析法对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普洱市宁洱县短毛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环境因子中,坡位、树木长势及树龄未被引入方程,说明其对虫口密度影响不显著,坡向、受害梢直径及林分郁闭度为影响短毛切梢小蠹虫口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在宁洱县思茅松枝梢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现象是由其本身的特性与环境的异质性两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
大花序桉种源幼林木材力学性质研究
周维, 卢翠香, 杨中宁, 李昌荣, 陈健波, 刘媛, 项东云
2014, 34(6): 75-8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3
[摘要](1489) [PDF 959KB](3)
摘要:
通过对广西钦廉林场6年生的9个大花序桉种源木材力学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源间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差异极显著;4个力学指标群体均值分别为60272MPa、127.920MPa、10.667GPa、736.987kN,均达到中等至高级水平;树高、胸径与4个力学指标间存在中等强度以下的负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个力学指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2、079、072、047;木材综合品质系数为11 084.51×105Pa,属高等级材。大花序桉木材可作为承重结构和高中档家具用材,开发利用该木材作为结构用材,具有现实意义。
CO2超临界流体萃取干燥对气凝胶型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高景然, 冯净, 邱坚, 刘刚连
2014, 34(6): 81-8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4
[摘要](1429) [PDF 1124KB](104)
摘要:
采用CO2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处理山黄麻木材,研究干燥技术对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干燥基本可以保持木材原有的尺寸和形状,且干燥后没有变形、变色等干燥缺陷产生;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顺序为超临界温度>超临界干燥时间>超临界压强,超临界温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显著,木材端面积变化率随着超临界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山黄麻木材最优干燥技术为,超临界温度60℃,超临界压强12MPa,超临界干燥时间3h。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秸秆预处理过程的抑制物
魏铭, 王彩霞, 邢建民
2014, 34(6): 85-9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5
[摘要](1468) [PDF 1665KB](1)
摘要:
使用玉米秸秆发酵生产丁二酸,在预处理时会产生糠醛、4-对羟甲基苯甲醛、5-羟甲基糠醛、丁香醛等抑制物,抑制发酵过程的进行。通过建立4种抑制物的最佳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流动相比例为30%甲醇-70%超纯水、流速为08mL/min时,采用YMC-Triart C18(250×46mm L.D.)色谱柱,各物质的分离效果最好;分别绘制4种抑制物的标准曲线,显示各抑制物浓度在0001~1000g/L范围内,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呈良好线性关系。采用该方法检测玉米秸秆预处理后抑制物的浓度,发现稀酸预处理和高温水热预处理产生的抑制物浓度基本相同。
人为干扰对西南喀斯特小流域生态恢复的影响
张红玉, 杨勇, 李勇
2014, 34(6): 91-9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6
[摘要](1509) [PDF 962KB](1)
摘要: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前人对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生态恢复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分析并探讨人为干扰对于植被、土壤、凋落物、土壤生物结构、功能和多样性的扰动。提出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应注意对生态系统要素的维持和丰富,并加强对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生态过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木质素酚羟基含量提高方法研究进展
张帆, 黄平平, 郭明辉
2014, 34(6): 98-10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7
[摘要](1518) [PDF 1230KB](106)
摘要:
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含有多种官能团,但因自身复杂的结构影响了其有效利用。由于酚羟基的体积小、活性大,通过提高木质素的酚羟基含量可以使其反应活性明显提高。介绍了酚化改性法、催化还原法、脱甲基化法、超声法和电化学法等提高木质素酚羟基含量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每种方法的反应原理及优缺点,并对将来研究的重点提出建议。
水泥对工业大麻秆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肖瑞, 龚迎春, 李晓平, 吴章康
2014, 34(6): 104-10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6.018
[摘要](1451) [PDF 1029KB](2)
摘要:
利用工业大麻秆制备纤维板,分析不同水泥添加量和工业大麻秆不同部位对其制备纤维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添加量的增加,工业大麻秆纤维板的内结合强度(IB)、静曲强度(MOR)、弹性模量(MOE)均降低,而吸水厚度膨胀率(TS)得到较大改善;大麻秆芯制备的纤维板力学性能优于大麻秆皮部。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