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4 年 2 期封面
2024, 44(2): -.
[摘要](72) [PDF 4747KB](4)
摘要:
目次
2024 年 2 期目次
2024, 44(2): 0-0.
[摘要](68) [HTML全文](29) [PDF 531KB](7)
摘要:
研究论文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栎压条生长和生根性状的影响
颜廷武, 王克瀚, 朱健, 李光, 陈若楠, 冯健
2024, 44(2): 1-10. doi: 10.11929/j.swfu.202303012
[摘要](153) [HTML全文](89) [PDF 1163KB](1)
摘要:
以蒙古栎当年生枝条为穗材,采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生长物质、不同基质及不同压条方式作为试验处理,测定并分析穗材生长量、生物量和生根性状,旨在筛选最优外源生长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基质组成及压条方式。结果表明:吲哚丁酸钾和ABT1对蒙古栎压条穗材生根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差异。10000 mg/L ABT1的根、茎、叶和单株等生物量分别是5000 mg/L吲哚丁酸钾的4.07倍、1.57倍、1.29倍和1.48倍,生根率、生根量和最长根长分别是5#处理的1.9倍、3.16倍和1.47倍,偏根率仅为38.79%。因此ABT1更适宜作为蒙古栎压条穗材生根的促进剂,其10000 mg/L浓度处理穗材时,生根率、生根量和最长根长分别达到了23.84%、7.05条和16.71 cm。14#处理的株高、地径、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单株生物量、生根率、最长根长和偏根率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基质处理,为蒙古栎压条较适宜的基质。横缢处理组均生根,而非横缢处理组均不生根,表明横缢对蒙古栎压条穗材生根非常重要。采用直立压条方式的株高、地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单株生物量、生根率、生根量和最长根粗等指标均高于倒伏压条方式,直立压条为蒙古栎适宜压条方式。
外源6−BA对淹水胁迫下杂交新美柳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任佳辉, 高捍东, 陈哲楠, 李浩, 刘强, 陈澎军
2024, 44(2): 11-19. doi: 10.11929/j.swfu.202211039
[摘要](130) [HTML全文](63) [PDF 1685KB](1)
摘要:
以1年生杂交新美柳扦插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模拟淹水加外源6−BA处理,测定不同时期植株生物量、叶片SP含量、MDA含量以及SOD活性和POD活性,分析其对淹水胁迫和外源6−BA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叶片SP含量呈下降趋势并降低了光合产物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先升后降,MDA含量在45 d时大幅增加;外源6−BA对胁迫下植株光合产物积累和保护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1年生杂交新美柳表现出较强耐涝性,前中期喷施30 mg/L浓度的6−BA对提高光合产物积累和增强叶片保护酶系统具有显著作用。
葡萄风信子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构建
曹晓云, 田淑婷, 时春莹, 谢靖雯, 黎敏婕, 杜灵娟
2024, 44(2): 20-26. doi: 10.11929/j.swfu.202303040
[摘要](130) [HTML全文](63) [PDF 2120KB](1)
摘要:
以葡萄风信子常见种亚美尼亚的花蕾和叶片作为外植体,开展不同因素对葡萄风信子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亚美尼亚的花蕾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 + 1.0 mg/L 2,4−D + 0.1 mg/L 6−BA,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且继代35 d后不同培养基上的花源和叶源愈伤组织的鲜质量无显著差异;液体培养和光照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细胞增殖,1 g亚美尼亚花源和叶源愈伤组织经液体培养4个继代周期后,平均鲜质量最高可达(10.36 ± 1.13) g和(10.55 ± 2.29) g,表明不同培养基配方对亚美尼亚花蕾和叶片愈伤组织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且液体培养和光照培养均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胚性和非胚性2种愈伤组织分别通过体细胞胚发生和器官发生2种途径可再生形成完整植株,再生率均为100%。
气候变化下3种冬青属植物的适生区预测
康振, 晏照宇, 何秋香, 田斌
2024, 44(2): 27-35. doi: 10.11929/j.swfu.202211076
[摘要](138) [HTML全文](73) [PDF 3550KB](2)
摘要:
根据现有的物种记录和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大果冬青、小果冬青和铁冬青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日温度平均范围与土壤类型均为影响3种冬青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大果冬青的适生区面积由现在到2070年减少了约30.27%;小果冬青的适生区面积由现在到2070年减少了约8.59%;铁冬青的适生区面积由现在到2070年减少了约6.43%。大果冬青与小果冬青未来的分布均有往北扩张的趋势,铁冬青没有明显的扩张。整体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3种冬青适生区面积缩小,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应对这一变化。
不同遮阳率对蒜头果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熊旭东, 刘爱忠, 鲁赛, 郭晓春, 贾代顺, 徐德兵
2024, 44(2): 36-41. doi: 10.11929/j.swfu.202302025
[摘要](1209) [HTML全文](98) [PDF 878KB](58)
摘要:
利用遮阳网产生的不同光照强度设80%、40%、无遮阳3种遮阳条件,研究遮阳率变化对1年生蒜头果幼苗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阳率增加,幼苗地径、叶片数、主根长、一级根数、一级根长及各器官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同遮阳率下蒜头果幼苗之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80%遮阳率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较多而根系分配较少,随着遮阳率降低蒜头果幼苗选择优先于根系生长;遮阳率过高会导致蒜头果幼苗根系生长受到限制,反之则致使地上部分发育困难,40%遮阳率蒜头果幼苗发育均衡,质量最佳。
高阿丁枫人工中龄林生长对坡向和密度的响应
李小军, 王慷林, 李莲芳, 张合瑶, 周冬梅, 刘娴, 顾梦, 王文俊, 侯海雄
2024, 44(2): 42-51. doi: 10.11929/j.swfu.202303036
[摘要](93) [HTML全文](64) [PDF 1341KB](2)
摘要:
为了解高阿丁枫人工林的生长过程,2021年对林龄21 a的高阿丁枫人工林进行每木检尺,以胸径作为标准木选择的依据,西南坡不同密度中各选择1株,南坡不同密度中各选择3株高阿丁枫标准木作为解析木,分析不同坡向和造林密度组合的林木生长差异。结果表明:林龄21 a时,不同坡向和造林密度组合的高阿丁枫林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7.60~20.78 cm、25.73~28.51 m和0.3186~0.4293 m3,林木尚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处理组合间以上生长量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林龄1~9、1~10、8~16 a期间分别是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速生期,其连年生长量最高分别达2.19 cm/a、2.74 m/a和4.3966 × 10−2 m3/a。坡向、密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或极显著地影响高阿丁枫林木的生长。高阿丁枫隶属热区长寿命大径材树种,速生期延续较长,其生长对立地和密度较为敏感。优质高效的高阿丁枫人工林培育应选择最适宜的立地和造林密度,并且适时开展密度的动态调控。综上所述,造林密度通过影响树高生长从而影响材积生长,南坡采用3 m × 2 m × 5 m非均匀密度造林的单株总材积最大。研究结果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高阿丁枫优质高效人工林培育的立地选择和密度控制。
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性状的异速生长及变异分析
汪啟波, 贺斌, 陆庄跃, 杨振欣, 郑超凡, 王瑜, 蔡年辉, 许玉兰, 金建华, 王德新
2024, 44(2): 52-59. doi: 10.11929/j.swfu.202304010
[摘要](114) [HTML全文](70) [PDF 1267KB](2)
摘要:
为研究不同种源1~3年生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变异以及异速生长指数,深入了解云南松苗期性状生长在种源间的变异特点与异速生长关系,对1~3年生的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异速生长关系分析,比较了3个种源不同龄期云南松苗木性状的生长分化特点和异速生长指数。结果表明: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变异,性状的变异程度随苗龄的增长整体呈现减弱的趋势且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种源内苗高变异系数随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整体波动范围为32%~50%,地径变异系数整体波动范围为33%~48%,随苗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变异来源中种源内层次的因素随苗龄的增加而减弱。新平种源苗高生长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6%,高于另外2个种源;不同种源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间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且异速生长指数是变化的。可见,苗高、地径都存在较为丰富的分化和变异,性状分化程度受时间影响明显。不同种源苗木的两个性状都以种源内变异为主,各种源苗木的变异程度不同,不同龄期苗木会根据自身生长状况调整生长策略以适应对资源的竞争。不同种源苗木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苗龄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异速生长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苗龄的增加,各种源苗木苗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模型从符合弹性自相似拟模型改变为几何相似性模型,符合小个体植株异速生长指数接近1的结果。异速生长指数随苗木生长而变化,受苗木自身遗传品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因素综合影响。
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群落冠层结构及林下草本的影响
李登醒, 杨章旗, 颜培栋, 零天旺, 覃富健, 李鹏
2024, 44(2): 60-68. doi: 10.11929/j.swfu.202303070
[摘要](90) [HTML全文](103) [PDF 1269KB](2)
摘要:
为量化林分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群落冠层结构及林下植被的影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镇龙林场25年生马尾松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林分密度对马尾松生长情况、冠层结构以及林下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造林密度在2500~6000株/hm2,随着密度增大,马尾松人工林群落冠层结构LAI先增大后不变,且在DS2(3300株/hm2)时逐渐稳定,林下散射辐射以及直射辐射在林分密度DS2光照适宜。马尾松人工林林下草本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Patrick指数对林分密度变化不明显,群落冠层结构林冠开度与林下草本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林分造林密度3300株/hm2下的马尾松人工林群落冠层结构较好,林下散射辐射以及直射辐射有利于林下草本多样性的维持,是马尾松人工林适宜的营林密度。
青海祁连圆柏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李智华, 郝家田, 文妙霞, 胡云云, 刘超, 刘欢, 王含予, 向安民
2024, 44(2): 69-76. doi: 10.11929/j.swfu.202211002
[摘要](328) [HTML全文](85) [PDF 881KB](0)
摘要:
以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为主并结合样线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调查了德令哈市、泽库县、兴海县、乌兰县、都兰县、祁连县以及互助县等7个市(县)42块样地的圆柏群落种子植物,在此基础上,采用植物区系地理的方法,分析了该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共有种子植物41科136属258种,以菊科、蔷薇科、毛茛科、豆科等植物为主,含1种的属和2~4种的属丰富;多年生草本有171种,占绝对优势(66.28%)。科的分布区类型有4个,以世界分布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2个,温带成分的属最多,有100属,占总属数的88.50%。中国特有属3属;中国特有种106种,以青藏高原特有为主,兼有华北、西南–华北、西南成分,青海特有仅开张龙胆1种。互助县祁连圆柏群落种子植物最丰富,德令哈市最贫乏;泽库、互助、兴海群落区系组成较相似,德令哈、都兰、乌兰群落区系组成较相似。青海省祁连圆柏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组成较丰富;温带性质显著;中国特有属贫乏,中国特有种较丰富,但本地特有种贫乏;不同区域祁连圆柏群落种子植物组成及属间相似性存在差异。
毛竹扩张对幕阜山区森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王晓荣, 胡兴宜, 龚苗, 辜忠春, 戴薛, 夏少丹, 刘清平, 牛红玉
2024, 44(2): 77-85. doi: 10.11929/j.swfu.202303033
[摘要](144) [HTML全文](67) [PDF 1147KB](6)
摘要:
以幕阜山区同一片毛竹林向两侧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 + −N)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探讨毛竹不同扩张模式对森林土壤碳(C)、氮(N)、磷(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扩张模式下,随土壤层次的增加,除NO3−N呈不规律变化外,SOC、TN、TP、NH4 + −N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杉木林、竹杉混交林、毛竹林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在毛竹向阔叶林扩张过程中,毛竹林0~10 cm土层SOC和TN含量较阔叶林和竹阔混交林分别降低了27.71%、30.45%和36.67%、31.11%,而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则无显著差异;毛竹扩张对杉木林和阔叶林各土层TP含量无显著影响;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增加了0~10 cm和20~30 cm土层NH4 + −N含量,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增加了10~20 cm土层NH4 + −N含量及20~30 cm土层NO3−N含量;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土壤C/N、C/P、N/P无显著影响,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导致0~10 cm土层N/P明显降低、10~20 cm土层C/N显著增加。综上,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土壤SOC、TN、TP影响不显著,但提升了表层和深层土壤NH4 + −N含量,毛竹向阔叶林扩张造成表层土壤SOC、TN含量显著降低,并导致中层土壤NH4 + −N含量和深层土壤NO3−N含量明显增加。
哀牢山地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周博奇, 段禾祥, 李璐, 刘彦枫, 李林霞, 欧光龙
2024, 44(2): 86-93. doi: 10.11929/j.swfu.202212023
[摘要](127) [HTML全文](70) [PDF 1643KB](4)
摘要:
以哀牢山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对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结果表明:哀牢山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了较高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南区域最高,中部次之,西北区域最低;2000—2020年,总水源涵养量下降了30%,降水减少是影响哀牢山区域水源涵养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哀牢山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林地是哀牢山区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水源涵养能力在各生态系统中占比最高,约占研究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2/3。2000—2020年,哀牢山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以一般等级和中等等级为主导,其中中等等级面积显著降低,一般等级面积显著增加。掌握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异特征,为科学评估区域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优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配置对水体扑草净去除效果研究
高明, 石傲傲, 蔡晓军, 吴珂, 杨迈, 孙仕仙
2024, 44(2): 94-100. doi: 10.11929/j.swfu.202303054
[摘要](137) [HTML全文](75) [PDF 1069KB](0)
摘要:
采用温室水培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下,香根草、菖蒲及其2∶1配置于水体中第0、6、12、24、30 天扑草净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水体中,培育植物条件下第30 天扑草净去除率为58.60%~91.69%,CK扑草净去除率为45.86%~57.48%,培育植物组显著高于CK。当扑草净初始浓度<4 mg/L时,香根草对水体扑草净污染的去除效率最高,第30 天达到88.4%;扑草净初始浓度≥4 mg/L时,香根草、菖蒲生物量2∶1组合对水体扑草净污染的去除效率最高,第30天达到91.69%。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浓度扑草净污染水体植物修复提供参考。
黔西南露天煤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杨帆, 喻君保, 武欣怡, 韩雪洁, 翟林, 曹树一, 孟维彩, 侯晓龙
2024, 44(2): 101-110. doi: 10.11929/j.swfu.202303047
[摘要](97) [HTML全文](73) [PDF 1581KB](1)
摘要:
以黔西南某典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采集弃渣区、覆土区、植物修复区及矿区周边对照区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采用静置淋溶方法分析重金属污染扩散过程。结果表明:废弃地弃渣区、覆土区和植物修复区土壤的pH值分别为2.86、3.49和4.90,均小于未开采对照区(6.48),废弃地土壤严重酸化;弃渣区土壤重金属Cu和Cd含量分别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4.57倍和3倍,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1.86倍和0.73倍,弃渣区重金属Cr含量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1.14倍,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0.37倍。弃渣区重金属Cu和Cd达中度及以上污染,重金属Cr和Pb为中度污染,植物修复区Pb、Zn、Cr污染程度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内梅罗污染指数、土壤污染负荷指数、土壤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植物修复区、覆土区污染等级为轻度污染,弃渣区为重度污染;弃渣区、覆土区土壤Cu、Cr和Cd弱酸可提取态占比明显高于植物修复区和对照区;弃渣区土壤重金属淋溶释放速率及释放量均高于其他区域。土壤pH值与重金属Cr、Cu和Pb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pH值降低显著提升了重金属弱酸可提取态占比,土壤酸化明显促进了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释放及生物有效性的提升,淋溶加剧了土壤酸化及重金属污染的扩散。
基于哑变量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红松树冠外部轮廓模拟研究
赵雪晗, 高慧淋, 郝元朔, 李凤日
2024, 44(2): 111-118. doi: 10.11929/j.swfu.202211083
[摘要](130) [HTML全文](57) [PDF 1028KB](3)
摘要:
以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边沟林场及黑龙江桦南县孟家岗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两个气候区各选取39株和24株样木进行枝条解析,测量所有样木的所有枝条的枝长、弦长、基径、着枝深度等枝条属性因子;利用R语言构建基于哑变量的2个气候区红松树冠轮廓模型,分析林木因子对树冠轮廓的影响,比较2个气候区红松树冠轮廓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幂函数、分段抛物线方程、修正Kozak方程中,幂函数拟合树冠外部轮廓的效果较好,选其作为树冠外部轮廓基础模型;当固定其他变量时,树冠外部轮廓半径随着胸径和冠长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径比的增大而减小,且CR对树冠半径的影响最小,HD其次,DBH最大;气候区的差异对小树影响最大、中等树木次之、大树最小;优势木树冠半径 > 平均木树冠半径 > 劣势木树冠半径。本研究构建的树冠外部轮廓哑变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能够合理地模拟及预测2个地区的红松树冠外部轮廓。
油松人工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
刘宁, 王彬, 郑淑霞, 李玉桂
2024, 44(2): 119-126. doi: 10.11929/j.swfu.202211044
[摘要](158) [HTML全文](93) [PDF 1067KB](6)
摘要:
以西宁市周边山地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近2年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构建油松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法求解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异方差修正,最后检验所构建的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预测精度及适应性。结果表明: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对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每公顷断面积的预估精度均在93%以上,MSE和TRE值均在 ± 2%以内,卡方检验结果远远小于临界值,预测效果优于独立拟合模型。在油松中幼龄林阶段,胸径、树高和断面积生长均与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正相关;胸径、树高生长对地位级指数更敏感,而断面积生长对林分密度指数更敏感。基于模型预测结果,油松林分胸径快速增长期在5~25 a,年均生长量为0.33 cm;树高快速增长期在5~30 a,年均生长量为0.23 m;断面积在15 a之前增速最快,年均生长量为0.13 m2/hm2。本研究所构建的油松林相容性生长联立方程组模型预测精度高,可用来预测西宁市及相似生态区油松林分胸径、树高和断面积生长,为林分生长及收获预估、科学合理经营提供参考。
基于星载激光雷达ICESat–2/ATLAS数据的森林郁闭度估测研究
魏治越, 李浩, 舒清态, 席磊, 宋涵玥, 邱霜, 杨泽至
2024, 44(2): 127-134. doi: 10.11929/j.swfu.202211067
[摘要](165) [HTML全文](60) [PDF 2554KB](2)
摘要:
以云南香格里拉市为研究区,基于ICESat–2/ATLAS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梯度提升树回归及最近邻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遥感森林郁闭度估测模型,选择最优模型反演研究区光斑内的森林郁闭度。结果表明:采用随机森林建模估测森林郁闭度时效果最好,其R2为0.9446,RMSE为0.0560,P为90.60%。研究得到香格里拉市内74873个有效林地光斑对应的郁闭度预测值,结合光斑中心坐标得到全市内所有光斑森林郁闭度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可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森林郁闭度遥感估测提供参考。
新疆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张秀梅, 姚启超, 刘琳, 汪舟, 黄茹
2024, 44(2): 135-143. doi: 10.11929/j.swfu.202209031
[摘要](178) [HTML全文](98) [PDF 1571KB](3)
摘要:
基于森林火灾报表数据(1999—2020年)和中国火灾网络数据(2005—2018年),利用相关分析、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森林火灾时空规律,探讨了过火面积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80%的火灾发生在13:00—17:00,3—9月是火灾起数高发月份(占全年89.62%),8—9月是过火面积较高月份(占全年79.59%),森林火灾起数和过火面积自1999年以来均呈现下降趋势,且过火面积下降趋势显著。空间范围80°~88°E,43°~48°N是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区域。8—9月过火面积主要受气温日较差(原始数据:r=0.49,P < 0.05;去趋势数据:r=0.68,P < 0.05)和最高温(原始数据:r=0.47,P < 0.05;去趋势数据:r=0.54,P < 0.05)的影响。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为引起的,2017—2020年(58.46%)比1999—2016年(71.73%)人为火源比例下降13.27%。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即当预测8—9月最高温度较高的时候,需加强重点时段和关键地区的火源管控。
广西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刘欢欢, 李晨阳, 李梦莉, 蒙凤群
2024, 44(2): 144-154. doi: 10.11929/j.swfu.202212017
[摘要](131) [HTML全文](104) [PDF 2427KB](0)
摘要:
以广西十万大山、大明山和花坪3个自然保护区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毗邻天然林昆虫为研究对象,利用马氏网法调查2种林分内的昆虫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研究地共采集到昆虫10305头,隶属于10目102科,以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PERMANOVA和NMDS结果表明3个研究地之间的昆虫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各研究地的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之间昆虫群落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SIMPER结果表明造成马尾松人工林与毗邻天然林昆虫群落组成差异性的主要昆虫类群为双翅目瘿蚊科、眼蕈蚊科、缟蝇科、大蚊科、蕈蚊科、沼大蚊科、长足虻科、丽蝇科、蚤蝇科、摇蚊科、食虫虻科,膜翅目姬蜂科、旋小蜂科、茧蜂科,半翅目蚜科、叶蝉科、袖蜡蝉科、飞虱科、蜡蝉科、蝉科,鞘翅目小蠹科、叶甲科、瓢虫科以及鳞翅目草螟科、细蛾科、织蛾科、麦蛾科、伊蛾科,可能与林内微环境或植物群落组成有关。在科级水平上,马尾松人工林内昆虫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毗邻天然林均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马尾松人工林并非生物多样性的“荒漠”,在昆虫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无法取代天然林在维持区域昆虫多样性中的地位。
3种天牛信息素和荜澄茄油对天牛科昆虫的林间引诱效果研究
徐炜超, 孟庆繁, 李燕, 郝元渤, 王雪, 刘冰
2024, 44(2): 155-162. doi: 10.11929/j.swfu.202308035
[摘要](54) [HTML全文](25) [PDF 906KB](6)
摘要:
选用2−(十一烷氧基)−乙醇(Monochamol)、6,10−二甲基十一烷−5,9−二烯醇(E/Z−fuscumol)、6,10−二甲基−5,9−十一二烯−2−乙酸乙酯(E/Z−fuscumol acetate)3种天牛信息素和荜澄茄油(cubeb oil)诱芯,辅以黑色飞翔拦截诱捕器进行林内诱集,筛选不同天牛种类高效信息化合物诱芯,监测阔叶红松林内天牛种类和数量,以及松材线虫病潜在媒介天牛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cubeb oil增加E/Z−fuscumol + E/Z−fuscumol acetate对花天牛亚科的诱集作用,降低Monochamol对云杉花墨天牛的诱集数量;E/Z−fuscumol + E/Z−fuscumol acetate与Monochamol和/或cubeb oil组合可增加诱集的天牛种类。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特定天牛种类选择植物挥发物作为信息素诱芯的增效剂;在云杉花墨天牛、云杉大墨天牛的监测和大量诱捕时可选用Monochamol + E/Z fuscumol acetate + E/Z fuscumol组合,提高诱捕效率;在一般性天牛种群监测调查中为降低成本可使用单一Monochamol诱芯。
羧甲基壳聚糖诱导葡萄柚果实抗病防御代谢物差异分析
刘胜红, 杨清, 吴化雨, 唐勇, 王芳, 李根前, 邓佳
2024, 44(2): 163-173. doi: 10.11929/j.swfu.202306008
[摘要](51) [HTML全文](28) [PDF 1435KB](0)
摘要:
为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MCS)诱导采后葡萄柚果实抗性代谢物的差异,以葡萄柚果实为试材,采用1.5% CMCS和无菌水(CK)分别诱导葡萄柚24 h,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葡萄柚果实中代谢物的差异。结果表明,CMCS诱导葡萄柚24 h,共得到9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36种,下调56种。KEGG通路注释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被显著(P < 0.05)富集到21条通路中,主要参与氨基酸和苯丙烷代谢。进一步筛选发现L−谷氨酰胺、L−谷氨酸、L−天冬酰胺、L−精氨酸、酪胺、丙二酸、莽草酸、D−赤藓−3−甲基苹果酸、反式肉桂酸和香豆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且显著(P < 0.05)高于CK。另将相关差异代谢物与关键抗性差异基因(HSP17.4B、NCED1、GGCT2;2、HSP22.0、WRKY53、HSP22.0、WRKY40、WRKY54)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6种园林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分析
牛香, 王兵, 袁卿语, 郭雅君, 许庭毓, 张维康
2024, 44(2): 174-179. doi: 10.11929/j.swfu.202212050
[摘要](137) [HTML全文](128) [PDF 1186KB](1)
摘要:
为探究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的组成,采用动态顶空套袋法采集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侧柏、雪松、矮紫杉、银杏、北京丁香以及月季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利用离子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植物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峰面积进行百分比标准化,测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侧柏BVOCs包括8类62种,雪松BVOCs包括8类64种,矮紫杉BVOCs包括7类65种,银杏BVOCs包括8类56种,北京丁香BVOCs包括8类57种,月季BVOCs包括9类56种;6种园林植物BVOCs均含有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7类化合物,但各类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且挥发性有机物中均含有(+)−α−蒎烯、(+)−柠檬烯、甲苯、正己醛、反式−3−己烯−1−醇5种共有成分,其含量分别占侧柏、雪松、矮紫杉、银杏、北京丁香和月季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2.24%、40.1%、2.44%、10.74%、24.32%、4.65%。研究结果对于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合理选择及科学配置具有参考意义。
不同混交模式对杉木精油化学成分的影响
白玉洁, 黄佳怡, 李晶, 及利, 张盈, 罗家琦, 何功秀
2024, 44(2): 180-188. doi: 10.11929/j.swfu.202212036
[摘要](120) [HTML全文](63) [PDF 1448KB](1)
摘要:
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15年林龄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闽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杉木不同器官(叶、枝、干、根)精油成分,用硫酸−高氯酸消化法检测杉木各器官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不同混交栽植模式对杉木不同器官中精油成分和含量的影响,并将精油中主要挥发物成分与矿质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栽植模式下精油成分与矿质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各器官共检测出50种物质,主要包括萜烯类32种、醇类12种、萘类2种、萜烯酯类3种、其他类1种。相比于杉木纯林,杉木−毛竹、杉木−闽楠模式中杉木干精油分别增加了156%、76%,根精油分别增加了77%、99%,杉木−毛竹模式效果更佳;精油主成分的相对质量与Al、Ca、K、Mg、Mn、P元素含量密切相关;混交模式会导致杉木不同器官间(+)−雪松醇、β−石竹烯、(−)−(7S)−germacrene D、α−芹子烯、(+)−β−芹子烯等主要物质的相对含量产生显著变化。因此,可通过改变杉木的混交模式提高精油提取率,定向提高精油中特定物质成分或降低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满足对杉木精油产品的不同需求。
盾翅藤属4种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覃静婷, 覃永华, 黄松殿, 梁小春, 刘世男
2024, 44(2): 189-194. doi: 10.11929/j.swfu.202303065
[摘要](133) [HTML全文](75) [PDF 1042KB](3)
摘要:
采用GC−MS对盾翅藤、贵州盾翅藤、广西盾翅藤和倒心盾翅藤4种植物叶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盾翅藤属4种植物叶片中共鉴定出187种化学成分,其中醇类23种、芳香烃类11种、酚类3种、醚类1种、醛类20种、酮类27种、烷烃类25种、烯烃类43种、酯类22种、其他类12种。盾翅藤属4种植物叶片共有的化学成分为59个,特有成分随种类不同成分和含量有差异。盾翅藤、贵州盾翅藤和广西盾翅藤的主要成分是醛类和醇类化合物,达到73.74%~86.85%;倒心盾翅藤主要成分是醇类、烯烃类和醛类化合物,达到68.46%。盾翅藤叶片的挥发性成分以环己醇(31.58%)、己醇(23.24%)和反式−2−己烯醛(15.76%)为主,贵州盾翅藤以反式−2−己烯醛(55.63%)和己醛(15.13%)为主,广西盾翅藤以反式−2−己烯醛(41.83%)和环己醇(10.18%)为主,倒心盾翅藤以己醇(24.36%)、环己醇(11.35%)为主。盾翅藤属4种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结果可为盾翅藤属植物的培育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云南杜鹃花景观资源分布研究
田永丽, 张智, 郑春怡, 王秋华
2024, 44(2): 195-201. doi: 10.11929/j.swfu.202305031
[摘要](142) [HTML全文](57) [PDF 1537KB](1)
摘要:
为了探究云南省杜鹃花景观资源分布状况,对省内分布面积10000 m2以上的66个杜鹃花海景观进行调查,利用地形DEM数据和土壤酸碱度pH值数据定量分析6种本土常见优势杜鹃花品种的生长适宜区。结果表明:景观资源呈现出全省广泛分布、滇西北相对集中的区域特征,以及高海拔(平均海拔2771 m)、高落差(最大高差3014 m)的立体特征。基于土壤和地形条件,本土优势杜鹃花品种的泛生区和共生区的空间分布与景观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一致。为研究立体景观花期垂直变化,分析2018—2021年轿子山景区的垂直气温特征,基于积温理论对立体景观花期变率进行估算试验,得到在景区中高山温凉地带,海拔每上升100 m花期约推迟3.4 d;在高山寒凉地带,海拔每上升100 m花期约推迟5.5 d。
木质与草质藤本叶性状及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策略
姜飘, 范体凤, 翁殊斐, 张波, 李卓冉
2024, 44(2): 202-208. doi: 10.11929/j.swfu.202305036
[摘要](51) [HTML全文](30) [PDF 1198KB](0)
摘要:
以华南地区9种木质藤本和5种草质藤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全阳和荫蔽环境下2类藤本叶性状指标,研究其叶性状差异及相关性,分析其叶经济谱并探讨2类藤本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性策略及应用。结果表明:14种藤本植物在不同光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总体表现为采取SLA升高、LT降低、LWC提升、LDMC降低等策略来适应荫蔽环境。草质藤本的SLA极显著高于木质藤本,而木质藤本的LDMC极显著高于草质藤本,草质藤本在叶经济谱中更倾向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木质藤本则更倾向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叶功能性状SLA、LNC、LD、LDMC、LWC间紧密相关,表现出SLA与LDMC、LD呈极显著负相关,与LNC、LWC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权衡关系。聚类结果显示,绿萝和合果芋为耐荫植物,五爪金龙、鸡矢藤、珊瑚藤、玉叶金花、炮仗花、锦屏藤、冬红为中性偏阳植物,鹰爪花、络石、软枝黄蝉、叶子花、白花油麻藤为喜阳植物。
杉木无性系与实生苗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差异研究
陈奎, 刘衡, 王钟, 秦武明
2024, 44(2): 209-215. doi: 10.11929/j.swfu.202303023
[摘要](149) [HTML全文](66) [PDF 960KB](3)
摘要:
为揭示杉木无性系与实生苗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差异,以26年生杉木无性系和实生苗人工林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圆周方位(南北向)、不同高度位置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测定,考察木材强度品质系数,综合评定杉木无性系和实生苗木材的材质等级。结果表明:除冲击韧性外,杉木无性系木材的密度、干缩率、差异干缩、湿胀率(全干−气干)、硬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横纹抗压强度均高于实生苗木材;圆周方位对杉木无性系与实生苗木材物理力学强度影响不显著;树高对杉木无性系木材气干密度、吸水率,实生苗木材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吸水率、横纹抗压强度、硬度影响极显著,对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全干密度、体积湿胀率,实生苗木材全干密度、体积湿胀率影响显著,对2种木材其他物理力学强度影响不显著;2种木材的气干密度、端面硬度、横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随树高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除干缩性外,2种木材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在国产材中属低等级;2种杉木木材综合品质系数较高,均为高等级材。
研究综述
莲株型调控的研究进展
冯雪, 陈龙清
2024, 44(2): 216-220. doi: 10.11929/j.swfu.202312063
[摘要](37) [HTML全文](17) [PDF 782KB](2)
摘要:
株型是园林植物的重要观赏性状,培育丰富的观赏性状是园林植物的育种目标之一。莲作为我国重要的园林植物,其理想株型育种应向高大型和极微型2个极端株型发展。本研究对莲株型调控的细胞学基础、生理机制、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综述,提出了深入探究茎顶端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的发育模式及基因调控机理,挖掘GAs、AUX在合成和信号传导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发莲株型相QTL位点和相关基因精准定位的未来研究方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