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2卷5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2 年 5 期封面
2022, 42(5): -1-.
[摘要](1711) [PDF 4834KB](49)
摘要:
目录
2022 年 5 期目录
2022, 42(5): 0-0.
[摘要](1826) [HTML全文] (1104) [PDF 507KB](50)
摘要:
特约稿件
云南高黎贡山蚂蚁区系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徐正会, 房华, 赵梦乔, 黄钊, 和玉成, 余新林, 唐建彦, 施建雄, 何国成, 和晓阳
2022, 42(5): 1-17. doi: 10.11929/j.swfu.202203039
[摘要](2106) [HTML全文] (922) [PDF 1139KB](53)
摘要:
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系最西边,是青藏高原向横断山区过渡地带,连接着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和印度−缅甸地区3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物物种高度富集,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为全面揭示高黎贡山的蚂蚁区系及物种多样性,本研究修订了前人研究报道中的错误, 2019—2021年通过系统的调查,合计记载高黎贡山蚂蚁9亚科、67属、245个已知种,比前人研究新增19属(占28.4%)、124种(占50.6%)。高黎贡山蚂蚁区系具有典型的东喜马拉雅地区、横断山地区和印度−缅甸地区区系汇聚特点,虽然北部山脊有少量古北界成分渗入,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性群落,因此高黎贡山龙陵至贡山区域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应划入东洋界西南区范围。属级水平上与其他动物地理界的紧密度依次为古北界、澳洲界、非洲界、新北界和新热带界;种级水平上与其他动物地理界的紧密度依次为古北界、澳洲界、非洲界、新北界、新热带界,与其他动物地理区的紧密度依次为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区、青藏区、蒙新区、东北区。高黎贡山蚂蚁物种多样性从北向南随着纬度降低,气温升高,蚂蚁物种多样性升高;东坡有效积温高于西坡,其蚂蚁物种多样性高于西坡;蚂蚁个体密度主要受湿度影响,适宜的湿度有利于提高蚂蚁群落个体密度;在自然保护区外,过多的人为干扰降低了蚂蚁的物种多样性。因此,高黎贡山蚂蚁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气温、湿度、坡向和人为干扰影响。
研究论文
杜仲F1代叶表型变异分析及单株评价
庆军, 孟益德, 刘辰露, 杜庆鑫, 杜红岩, 杜兰英, 黄海燕, 李相军, 王璐
2022, 42(5): 18-29. doi: 10.11929/j.swfu.202107065
[摘要](1203) [HTML全文] (770) [PDF 1425KB](42)
摘要:
通过离散描述、相关性分析、t检验及杂种优势等方法对“华仲8号”(♀)和“华仲12号”(♂) 的109个杂交F1代的17个叶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隶属函数分析筛选出叶表型性状连年稳定的F1单株。结果表明:连续3年(2017—2019年)的杜仲F1代叶片表型性状变异范围为1.55%~48.20%,叶片活性成分变异系数相对叶片形态变异系数较高、杜仲叶片活性成分具有更丰富的变异。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车叶草甘和绿原酸至少有1 a中2个表型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剩余12个叶形态性状中,叶面积、叶形指数和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叶长、叶宽和叶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红色成分、蓝色成分、绿色成分和叶绿素参考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中叶绿素参考值、叶片红色成分和绿色成分相关性均为极显著负相关。杜仲F1代叶片部分性状之间相互制约,部分性状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关系,但是整体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较为复杂。最终获得叶表型连年稳定单株29个,其中最为稳定的为H8−8、H8−63和H8−66单株。
亚低温与干旱胁迫对百合生长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宗建伟, 黄培璐, 杨雨华, 黄小迪
2022, 42(5): 30-38. doi: 10.11929/j.swfu.202107046
[摘要](2461) [HTML全文] (1684) [PDF 1630KB](38)
摘要:
为探究百合对亚低温和干旱的耐受能力,以‘黄美人’百合盆栽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亚低温和干旱胁迫对百合生长指标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和亚低温处理的株高增长速率与CK差异不显著,而亚低温干旱交互处理显著低于CK。单一胁迫和复合胁迫处理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且低温干旱交互处理根冠比最大。2个单一胁迫相比,亚低温对生长的影响要大于干旱。亚低温和干旱胁迫单一处理时叶片的厚度显著大于CK,而亚低温和干旱胁迫复合处理时,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低于CK。干旱胁迫下海绵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亚低温胁迫下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海比呈显著正偏相关和显著负偏相关。按照主成分综合评分,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旱处理>CK>亚低温处理>亚低温干旱处理。轻度干旱胁迫下百合能通过增加根生物量分配和叶片厚度来减轻伤害,而亚低温和亚低温干旱交互处理对百合的伤害较大,显著抑制植物的生长。
不同施肥处理对核桃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倩, 翟梅枝, 杜天宇, 问宏, 贺海耘, 计雅男, 庞俊倩
2022, 42(5): 39-46. doi: 10.11929/j.swfu.202107015
[摘要](1236) [HTML全文] (867) [PDF 1114KB](35)
摘要:
以‘香玲’核桃为研究对象,施肥试验共设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和有机肥,化肥和生物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5个处理,通过分析核桃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数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核桃产量逐年上升,且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增产率最高,可达101%。有机肥配施还可改善核桃品质,其中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混合配施效果最佳,蛋白质、谷氨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Zn、Fe含量分别可达18.0%、3.65%、93.1%、225.1 mg/kg和34.9 mg/kg。土壤含水率、速效氮、磷、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肥料配比间表现为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化肥和生物有机肥>化肥和有机肥>单施化肥>不施肥,因此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混合配施效果最佳,可显著提高核桃产量品质,增加土壤肥力,能满足高产、稳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间作不同行小麦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其对氮肥施用的响应
吴鑫雨, 李海叶, 刘振洋, 郑毅, 汤利, 肖靖秀
2022, 42(5): 47-55. doi: 10.11929/j.swfu.202101003
[摘要](1159) [HTML全文] (789) [PDF 1194KB](38)
摘要:
为进一步揭示间作小麦养分高效利用机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探究不同供氮水平下(记为N0、N1、N2、N3,小麦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不同行小麦的氮素吸收累积分配特征及氮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蚕豆条带间作种植主要提高了拔节期间作边行小麦(IW1)的茎叶氮含量,内行小麦茎叶氮含量与单作无差异。但是,N0、N1、N2水平下,间作条带内小麦麦穗的氮含量整体高于单作,表现为IW1(间作边行小麦)>IW2(间作第2行小麦)>MW(单作小麦)=IW3(间作内行小麦)。其次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小麦麦穗的氮素累积量,尤其在成熟期, 4个氮水平(N0、N1、N2、N3)下IW1、IW2麦穗氮累积量显著高于MW,增幅分别为40.23%~21.84%和31.78%~10.13%;IW1和IW2麦穗氮素分配率提高19.74%~9.87%和37.09%~4.65%。间作小麦氮素吸收累积优势最终导致间作任一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总是高于单作,2年间IW1、IW2、IW3的氮肥利用率平均比MW提高了17.26%、18.20%、19.52%;氮素收获指数整体表现为IW1=IW2>IW3>MW。总之,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茎叶氮含量、累积量影响较小,间作种植主要是提高了小麦麦穗氮含量、促进了氮素由茎叶向麦穗中转移,边行优势和内行效应共同作用是间作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原因。优化氮肥用量增加间作内行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间作氮节约效应。
木荷林窗微环境特征及幼苗更新研究
刘海英, 蒋仲龙, 姚任图, 孙碧霞, 王刚, 葛晓改, 李正才, 王增, 周本智
2022, 42(5): 56-63. doi: 10.11929/j.swfu.202108071
[摘要](979) [HTML全文] (769) [PDF 1266KB](40)
摘要:
以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木荷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自然干扰后形成的小、中、大林窗和非林窗内设立调查样地,分析木荷林窗小气候特征、土壤性质和幼苗更新的差异。结果表明:光照强度随林窗大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湿度则相反;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大。木荷更新密度在中等林窗中最大,在非林窗中最低。中等林窗更新密度密度分别比小林窗、大林窗和非林窗高41.20%、57.15%和49.66%;中等大小林窗的木荷幼苗、幼树高生长和粗生长均比在小林窗和大林窗中的好,表明中等林窗为幼苗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湿度和光照强度。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影响着幼苗高度和幼苗基径,而幼苗高度和基径受全磷和速效磷的调控。光照和温度对幼苗高度小于50 cm以下幼苗的影响强于相对湿度和土壤养分的。对于幼苗高度在50~100 cm的幼苗,土壤有机质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而幼苗高度大于100 cm的幼苗主要受土壤养分的调控,说明林窗大小形成了资源利用和竞争力的差异。从生态系统角度看,林窗大小对C、N、P循环的影响与更新密度相关,并且中等林窗可能是最优的林窗。
地下水矿化度对柽柳根系生长及构型的影响
彭广伟, 孙佳, 赵西梅, 房颖, 夏江宝
2022, 42(5): 64-70. doi: 10.11929/j.swfu.202106037
[摘要](1205) [HTML全文] (802) [PDF 1140KB](38)
摘要:
为探明柽柳根系形态、构型指标对地下水矿化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以3年生柽柳幼苗为研究对象,在1.8 m地下水水位条件下,模拟设置黄河三角洲淡水(0 g/L)、微咸水(3 g/L)、咸水(8 g/L)和盐水(20 g/L)4个矿化度,测定分析柽柳根系直径、根长、生物量、根冠比、拓扑指数、连接长度等生长和构型指标。结果表明:地下水矿化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但对土壤含盐量、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对柽柳幼苗根系生长及构型产生影响。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柽柳根径、根长、侧根数、主根及侧根生物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微咸水矿化度下达到最大值。在淡水、微咸水矿化度下,柽柳根系拓扑指数接近0.5,根系分支趋向于叉状分支模式;在咸水、盐水矿化度下,柽柳根系拓扑指数较大接近1.0,趋向于鱼尾形分支模式。不同地下水矿化度下柽柳根系总长度显著大于根系内部连接长度,外部连接长度大于内部连接长度,柽柳根系均呈现向外扩张的生长策略。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处理下柽柳根系形态及构型特征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表现出不同的水盐适应特征。适当提高地下水矿化度至微咸水可促进柽柳根系的生长,而高于咸水矿化度则会对柽柳根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不同物候期龙竹植硅体含量及型态变化
朱方为, 牛兆辉, 李娟, 于丽霞, 王曙光, 王昌命, 詹卉
2022, 42(5): 71-77. doi: 10.11929/j.swfu.202107007
[摘要](1012) [HTML全文] (776) [PDF 982KB](34)
摘要:
为了解龙竹在不同物候期植硅体的含量及型态变化,对不同物候期龙竹的枝、叶中硅和植硅体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植硅体型态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竹枝中硅含量表现为休眠期(2.94%)>伸枝展叶期(3.08%)>发笋期(3.24%)>发笋期结束(4.14%),植硅体含量在发笋期结束时最高(38600 个/g),休眠期时最低(29426 个/g),枝中主要植硅体类型为长方型和杆型;不同物候期竹叶中硅含量表现为发笋期(8.12%)>伸枝展叶期(8.14%)>休眠期(8.34%)>发笋期结束(8.48%),而植硅体含量在发笋期结束时最高(363333 个/g),伸枝展叶期时最低(310800 个/g),叶中主要植硅体类型为鞍型和哑铃型。龙竹植硅体含量及型态变化与龙竹生长及物候期变化有关,从伸枝展叶期到发笋期结束,龙竹中植硅体含量不断上升;进入休眠期后植硅体含量出现下降。
花生壳生物炭去除水中铅镉离子的性能及吸附机理研究
朱俊波, 赵建兵, 周世萍, 吴春华, 赵蝶, 蒋琳欢, 刘守庆
2022, 42(5): 78-86. doi: 10.11929/j.swfu.202106064
[摘要](1126) [HTML全文] (813) [PDF 1789KB](39)
摘要:
以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为原料,分别探讨了高热解温度下所得花生壳生物炭对单一溶液及混合溶液中铅镉离子的去除性能,并借助XRD对该过程的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为700 ℃的花生壳生物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及孔容,其对初始pH为3.5~5的铅镉溶液表现出优良的去除性能;当铅镉离子的初始浓度均为150 mg/L、固液比为1∶100、初始pH为4、吸附时间为24 h时,花生壳生物炭对Cd2 + 的去除率超过80%,对Pb2 + 的去除率达到99.04%;当铅镉离子共存时,溶液中的Cd2 + 对Pb2 + 的去除率几乎无影响,但Pb2 + 却会显著抑制花生壳生物炭对Cd2 + 的吸附;花生壳生物炭对水中铅镉的去除过程平衡吸附时间为960 min,过程满足拟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平衡吸附容量可达57.23、17.75 mg/g。花生壳生物炭对水中铅镉离子的去除过程主要为化学沉淀作用,其包括铅镉氢氧化物沉淀的生成及其向铅镉碳酸盐的转化。
云南广南天然蒜头果可培养内生及根际真菌多样性分析
雷小铃, 潘悦, 张丽丽, 王明, 陆成军, 李进宝, 毛平, 王娟
2022, 42(5): 87-95. doi: 10.11929/j.swfu.202105026
[摘要](1127) [HTML全文] (802) [PDF 1171KB](42)
摘要:
为探讨蒜头果内生、根际真菌与其存活、生长及生境的关系,在云南广南县蒜头果天然分布区选取3个代表不同生境的样地,采集蒜头果根、茎、叶和根际土进行内生、根际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样地共分离获得蒜头果内生、根际土壤真菌276株,涉及3个门8个纲35个属,其中木霉属,间座壳属和青霉属为优势菌属。不同部位中茎部内生菌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共93株,24个属,且多样性、均匀度及丰富度指数最高。此外,根部内生菌和根际真菌的群落组成相似性系数最高,而叶部内生菌最低。在相同海拔条件下,裸露石灰岩山地(DY)与石灰岩林地(DB)的蒜头果内生、根际真菌群落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前者较后者丰富;石灰岩林地中,低海拔生境(DB)的蒜头果内生、根际真菌群落组成较高海拔生境(NZ)丰富,且二者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不同生境间蒜头果内生、根际真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为裸露石灰岩山地(DY)> 低海拔石灰岩林地(DB)> 高海拔石灰岩林地(NZ),而优势度与均匀度指数则相反。由此表明,裸露石灰岩山地(DY)的蒜头果内生、根际真菌群落更为丰富,而高海拔石灰岩林地(NZ)的单菌属优势突出,菌落结构较为单一。
2株野生木耳液体培养方法优化及其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冯小飞, 朗丹, 寸孟人, 胡珊苑, 余浪, 杨斌
2022, 42(5): 96-103. doi: 10.11929/j.swfu.202111026
[摘要](929) [HTML全文] (720) [PDF 1708KB](35)
摘要:
为了研究2株野生木耳最佳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和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2株野生木耳为供试菌株,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技术开展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筛选出最佳的液体发酵方法,测定其胞内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0%)、蛋白胨(0.3%)、KH2PO4(0.1%)、土豆20.0%、初始pH值为7.0。上述条件培养6 d,野生金江木耳菌丝体干质量为1.04 g/150 mL,胞内多糖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半清除率分别为0.67、0.43、0.40 mg/mL;培养10d,野生毛木耳菌丝体干质量为1.26 g/150 mL,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半清除率分别为0.75、0.42、0.39 mg/mL。优化后的发酵培养条件能够提高2种野生木耳菌丝体的生物量,且供试菌株菌丝体胞内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李亚, 张珍荫, 肖波, 杨斌, 赵宁
2022, 42(5): 104-110. doi: 10.11929/j.swfu.202104066
[摘要](1019) [HTML全文] (882) [PDF 1005KB](40)
摘要:
为确定云南地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菌并筛选防治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有效药剂,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牛津杯法测试8种药剂对黑斑病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测定8种药剂对黄单胞杆菌和成团泛菌,2种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对2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活性的是3%噻霉酮、72%农用链霉素和16%苯甲·中生,其中3%噻霉酮和72%农用链霉素对成团泛菌和黄单胞杆菌的EC50分别为3.89、9.97 mg/mL和4.93、14.94 mg/mL,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盐肤木人工林昆虫群落组成及动态研究
雷婷, 郭峰, 杨子祥, 张品德, 唐国文
2022, 42(5): 111-117. doi: 10.11929/j.swfu.202103076
[摘要](1240) [HTML全文] (843) [PDF 1430KB](41)
摘要:
采用糖醋酒液诱捕法、简易陷阱法、扫网法定期收集林中的昆虫标本,对云南省盐津县五倍子生产基地的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时期盐肤木人工林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动态。结果表明: 7—9月的5次调查,共得到昆虫标本1581号,隶属8目34科60种,其中害虫亚群落占昆虫群落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0.0%,主要有短角外斑腿蝗、黄伪瓢金花虫和绿盲蝽等,天敌昆虫亚群落占18.3%,主要有兰黑栉寄蝇、红铃虫甲腹茧蜂和日本黑瘤姬蜂等;中性昆虫亚群落数量最少,占11.7%,主要有哀弓背蚁等。7月中旬,昆虫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达到最大值,随后呈下降趋势,9月中旬达到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中性昆虫和害虫在8月初多样性指数最高,天敌昆虫8月中旬最高;天敌昆虫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低且稳定,中性昆虫在8月初达到最高,害虫9月初最高;中性昆虫和害虫的Pielou 均匀度指数在8月初达到最高,天敌昆虫8月中旬最高。研究发现,不同时期昆虫的优势种不同,以害虫和中性昆虫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昆虫亚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说明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同时,害虫与天敌昆虫的数量动态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感染Bt的3龄思茅松毛虫中肠组织病理及血淋巴酶活性分析
邱雨, 杨斌, 吴培福, 王宇翔, 周杰珑
2022, 42(5): 118-125. doi: 10.11929/j.swfu.202107052
[摘要](935) [HTML全文] (752) [PDF 3309KB](35)
摘要:
从昆明安宁采集思茅松毛虫茧至室内羽化、孵化,将发育至3龄幼虫作为试虫,基于Probit回归法对其进行Bt制剂毒力测定分析,利用最佳检测时间点的致死中浓度(LC50)对其进行感染,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显微镜检中肠组织病变,同时测定血淋巴的酚氧化酶(PO)、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等活性,探究苏云金杆菌(Bt)对思茅松毛虫幼虫中肠组织和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48 h是Bt制剂毒力测定的最佳检测时间,其LC50为13.024 IU/μL;中肠典型病变包括:柱状细胞伸长变形、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其胞腔显著扩大、围食膜逐渐消失等;Bt感染后幼虫血淋巴CarE、AChE和PO的酶活性显著升高,其中AChE最为明显。
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金盆山天然混交林采伐模拟
赵晨昊, 王建军, 周光, 余林, 龚循胜, 孟京辉
2022, 42(5): 126-133. doi: 10.11929/j.swfu.202109034
[摘要](969) [HTML全文] (763) [PDF 1204KB](36)
摘要:
以江西信丰金盆山林场内天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择伐措施,将空间结构优化作为主要目标、非空间结构作为首要的约束条件,确定采伐木并对样地中林木进行采伐模拟,对林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初始状态下天然阔叶混交林的全混交度为0.5486,大小比数为0.4845,角尺度为0.5464,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22.4674,林分现有结构存在着林木间竞争强度大且林木呈团状分布的问题。基于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从样地内420株林木中选取出39株备选木进行模拟采伐,采伐强度为9.286%,对比采伐前后的空间结构指标,样地的全混交度增大了0.1641%、大小比数减小了0.2477%、角尺度值减小了8.4919%,且更接近于0.5,总体空间结构得到了优化。本研究提出了金盆山林场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抚育采伐方式,考虑物种空间分布关系,通过对比分析采伐前后空间结构指标,证明了该采伐方式的科学合理性,为金盆山林场天然阔叶混交林抚育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空间异质性度量的生物多样性评估
毕文奇, 王敬文, 叶江霞
2022, 42(5): 134-144. doi: 10.11929/j.swfu.202107053
[摘要](1202) [HTML全文] (822) [PDF 1986KB](34)
摘要:
以滇中向滇东南过渡的弥勒市为例,结合森林资源调查资料、遥感数据等,借助遥感反演与GIS空间分析,进行景观、生境及干扰异质性测度、模拟和分析,以林班为单元,利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方法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评估。结果表明:综合景观、水热及地理环境、人为干扰共同表征的空间异质性可间接指示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研究区生物多样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格局,丰富程度较高、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东部、东南部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复杂、自然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林区,并伴有部分高、较高富集区的零散分布的格局。本研究基于空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出一种快速科学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相对度量方法,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产品评估及价值化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多源遥感影像林火信息检测和植被恢复动态监测
张兆鹏, 周晓敏, 闫敏, 田昕
2022, 42(5): 145-157. doi: 10.11929/j.swfu.202105046
[摘要](4326) [HTML全文] (2881) [PDF 5265KB](37)
摘要:
以Landsat 5 TM和GF–1 WFV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结合0.2 m分辨率的航空CCD数据和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产品,建立植被覆盖度的估算模型,利用火烧前后NDVI差值提取了2001—2020年间大兴安岭地区的火灾信息;通过FVC定量分析了林区整体覆盖度变化和影响因素,并利用热点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不同林火后植被恢复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以NDVI值为参数,运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技术路线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dNDVI可以对过火区信息进行有效分离;研究区整体FVC较高,但频发的火灾是影响研究区FVC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程度过火区的FVC恢复效果不同,小范围过火区的FVC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中等范围过火区的FVC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恢复与原始FVC仍有一定差距,而对于大范围,尤其是特大范围的过火区经过长时间恢复虽然FVC会增加,但和原始FVC相比相差甚远。因此,火灾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破坏性较强,受火灾干扰后森林恢复时间较长且其林分组成与物种难以恢复至原型。
基于GEE平台的钱江源国家公园森林火灾动态变化研究
毛丽君, 彭徐剑, 薛晓明, 李明诗
2022, 42(5): 158-164. doi: 10.11929/j.swfu.202108036
[摘要](2602) [HTML全文] (1811) [PDF 1118KB](36)
摘要:
以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及其周围10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GEE云平台、Landsat卫星影像以及卫星林火监测数据,结合目视解译与光谱指数法快速提取过火区域,并统计火灾发生时间、频率和过火面积的变化规律,使用景观指数描述过火区域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999—2019年,研究区共发生19起森林火灾,其中春季和冬季森林火灾高发,分别占火灾总数的47.37%和42.11%;2013年平均单次森林火灾覆盖范围最广(83.54 hm2),2011年发生森林火灾次数最多(6次),过火区域的面积差异较大,而2014年和2019年仅各发生1次火灾;研究区过火区域面积共计约为766.55 hm2,在研究期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钱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过火面积仅为9.05 hm2(2011年和2014年分别为9.04 hm2和0.01 hm2)。本研究方法适用于借助免费历史Landsat数据快速获取30 m分辨率尺度的火灾信息,建立空间明确的灾情历史数据档案,及时、客观地评估国家公园灾害管理成效。
研究简报
5个相思树种根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潘辉, 刘芳, 曾志浩, 周丽丽, 袁宗胜
2022, 42(5): 165-170. doi: 10.11929/j.swfu.202106016
[摘要](1585) [HTML全文] (773) [PDF 1061KB](77)
摘要:
采集了厚荚相思、卷荚相思、黑木相思、直干相思、马占相思共 5 种植物的根部样本,通过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相思树中根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比较5种相思树种根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在纲水平上,厚荚相思、卷荚相思、黑木相思和直干相思的根内生优势菌为Alphaproteobacteria,而马占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中,则以Gammaproteobacteria占主导地位。在目水平上,厚荚相思、卷荚相思、直干相思和黑木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优势菌为 Rhizobiales,马占相思的根内生细菌则以Rhizobiales、Enterobacteriales和unidentified_Gammaproteobacteria 占主导地位。在科水平上,厚荚相思、卷荚相思、直干相思和黑木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中优势菌为Xanthobacteraceae,马占相思的根内生细菌中,则以Enterobacteriaceae占主导地位。不同种相思树根内生细菌群落在纲、目、科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性,与其他4种相思树种的优势菌群相比,马占相思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
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的香格里拉市土地覆盖变化检测
陈培高, 张加龙, 许冬凡, 熊登亮
2022, 42(5): 171-176. doi: 10.11929/j.swfu.202002048
[摘要](916) [HTML全文] (792) [PDF 1058KB](30)
摘要: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使用Landsat Level遥感影像,利用归一化燃烧指数作为LandTrendr时间分割算法的光谱数值,对香格里拉市进行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结果表明:1986—2016年,林地、未利用地、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为香格里拉最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总占比超过80%。香格里拉土地覆盖的变化动态度总体较低,土地覆盖变化过程较为平缓;大部分林地未发生变化,在31 a内以中度干扰和轻微恢复为主。但香格里拉林地总面积多年来持续减少,按干扰和恢复的持续时间来看,1986—2016年林地发生变化的主要类型为持续1~5 a的干扰和持续21~31 a的恢复。自然灾害与人为采伐的消耗速度远大于林分的自然增长速度,如果不健全林地保护的措施,林地资源将日益稀少。
无子刺梨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安雪菲, 但汉龙, 罗旭璐, 刘云, 李永和, 赵平
2022, 42(5): 177-182. doi: 10.11929/j.swfu.202010017
[摘要](2021) [HTML全文] (871) [PDF 989KB](39)
摘要:
采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ROS清除活性测试方法,评价无子刺梨果汁及果渣提取物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果汁和果渣中多酚、黄酮和三萜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汁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清除浓度分别为(17.58±0.48)μg/mL和(56.26±3.07) μg/mL,果渣提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半清除浓度分别为(45.38±0.68) μg/mL和(101.67±1.15) μg/mL,果汁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强于阳性对照Vc和果渣提取物。果汁提取物和果渣提取物的ROS清除率分别为(84.80±3.40)%和(83.80±3.60)%,表明2种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相当,且均强于阳性对照。果汁中总多酚、总黄酮和总三萜的含量分别为(32.81±0.19)、(29.62±0.06)、(61.88±0.62) mg/g,果渣中总多酚、总黄酮和总三萜的含量分别为(21.66±0.29)、(12.11±0.05)、(15.16±0.22) mg/g,果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果渣,并与其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中缅乌叶猴海拔利用偏好研究
张晓栋, 李延鹏, 房以好, 胡兴润, 黄志旁, 杨胡花, 崔亮伟, 肖文
2022, 42(5): 183-188. doi: 10.11929/j.swfu.202103092
[摘要](1148) [HTML全文] (829) [PDF 1017KB](41)
摘要:
为了解中缅乌叶猴对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时空分布的行为响应,2019年8月 至 2020年7月在龙陵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食性及其对于非研究人员的行为反应数据,同时每隔30 min记录猴群 (20只) 的位点。根据猴群活动区范围海拔跨度 (1700~2300 m) 每隔100 m划分6个海拔段,分析中缅乌叶猴对海拔段利用强度差异,检验海拔段利用频次与食物部位取食频次、人类直接干扰次数与强度 (人次) 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缅乌叶猴全年海拔利用模式呈单峰型,全年、旱季和雨季对6个海拔段的利用有差异,其中1800~1899 m利用频次最高。猴群雨季利用 1800~1899 m和1900~1999 m 的频次最高 (55.8%),旱季利用1800~1899 m和2000~2099 m的频次最高 (52.0%)。各个海拔段都有人类直接干扰,虽然2100~2199 m干扰次数最多,但是1900~2099 m干扰人次最高;猴群全年海拔利用偏好不受人类直接干扰次数和人次影响。猴群全年、旱季和雨季海拔利用偏好均是受取食叶的频次影响,雨季和旱季还分别受取食芽/嫩叶、果实和花频次影响。因此,龙陵小黑山保护区中缅乌叶猴海拔利用偏好主要受食物资源时空分布影响,同时猴群对非研究人员的直接干扰有应激行为,并回避长期干扰的区域,建议加强区域长期人类干扰管理,控制人类干扰区域面积扩展,以保护该物种和区域生物多样性。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