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0卷6期

显示方式:          |     

林木功能基因组学及其研究策略
卓仁英, 邱文敏,刘明英,蒋晶,乔桂荣
2010, 30(6): 1-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1
[摘要](916) [PDF 1068KB](32)
摘要:
随着杨树等树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林木育种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林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是系统地对基因组中的所有预测基因进行注释和功能验证。林木功能基因组分析已经进入了高通量阶段,但要识别未知基因的确切功能,有必要了解每个基因在植物细胞所有基因活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就必须了解各个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模式。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策略已经发展到能对这些成分细胞中基因的活性和浓度同时进行快速的测量。林木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能从全基因组进行功能分析,从而打开了林木未知基因功能研究的新途径。目前,广泛应用的林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策略有插入突变、FOX系统、蛋白质组学等。
阿根廷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实践与启示
刘道平,何友均,李智勇
2010, 30(6): 6-1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2
[摘要](922) [PDF 1250KB](29)
摘要:
由于人类需求的增加使天然林的压力不断增大,促使人工林发展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促进人工林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开展多功能经营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座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阿根廷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以期对中国乃至世界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启示与借鉴。
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探索——“生物质-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模式
王清文,郭垂根
2010, 30(6): 11-1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3
[摘要](831) [PDF 967KB](2)
摘要:
生物质是一类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物质,主要以森林抚育采伐剩余物、木材竹材及其加工剩余物、秸秆、果壳等形式存在,是可自然再生的天然资源,我国的生物质产生量在7亿t/a以上。目前,国际上生物质资源的利用途径主要有3条,即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和纸浆。从提高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益出发,以拓展生物质产业链为基本途径,提出“生物质-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的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并重点针对“生物质-生物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生物质燃油”生态产业链模式及其研究进展展开讨论。
广东天井山云锦杜鹃种群及其所处群落特征
黄川腾,唐光大,刘乐,李清湖,柯欢,庄雪影
2010, 30(6): 15-1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4
[摘要](888) [PDF 1189KB](1)
摘要: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广东天井山云锦杜鹃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特点。在2000m2的调查样方中,共记录胸径≥25cm的立木701株,隶属于14科23属32种;该群落以山茶科、樟科和蔷薇科植物最为丰富,群落的优势种为假地枫皮,其次为云锦杜鹃和拟赤杨;云锦杜鹃为该群落的亚优势种,具稳定型种群结构,以Ⅱ~Ⅲ级小树较为丰富,幼苗较少,自然更新不良。建议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促进天井山云锦杜鹃自然种群的自然更新,同时加强迁地保护,促进云锦杜鹃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林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
陈新美,张会儒, 姜慧泉
2010, 30(6): 20-2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5
[摘要](888) [PDF 1007KB](1)
摘要:
基于面积为50m×50m的2块蒙古栎林标准地的定位调查数据,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其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块标准地的林分分布格局均为均匀分布,都出现了蒙古栎的单种聚集,树种组成单一;蒙古栎的胸径大小比数和树高大小比数分化均比较严重;混生的其他树种生长大多处于劣势。今后应采取人工更新或引进不同的树种,以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树种混交度,促进林分结构优化。
中亚热带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杨晓伟,洪伟,吴承祯
2010, 30(6): 25-2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6
[摘要](893) [PDF 985KB](2)
摘要:
对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进行实地调查,共调查10个林隙中的130株边缘木,用威布尔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分别拟合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和高度级分布,并进行柯尔莫哥洛夫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高度级的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
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模拟采伐
陈昌雄,刘健,余坤勇,陈冀楠,葛勇庆
2010, 30(6): 29-3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7
[摘要](789) [PDF 978KB](28)
摘要:
利用空间结构参数选择采伐木,确定采伐木选择的基本原则,制定以角尺度作为主要调整目标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初步选择采伐结构单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出应该采伐的林木,并对采伐后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林分空间结构格局的采伐使得林分整体质量得到提高,优化了林分的空间结构,适用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降水多时间尺度分析
王笛,马风云,侯栋
2010, 30(6): 33-3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8
[摘要](722) [PDF 2150KB](28)
摘要:
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1971—2007年的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保护区内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1月到翌年3月降雨量很少;降水量变化存在转折,分别在1974—1975年和1989—1990年发生较大转折,而且降水量阶段性变化较大,多雨和少雨阶段较为明显。小波分析得出,37年内降水在小尺度上有2~4、4~6a的小周期振荡。较大尺度上有8、14、24a的周期振荡,夏季降水小波分析与总降水小波分析相似。
厚荚相思人工林计算机辅助营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丁国昌,刘洪波,林思祖,陈森锟,何宗明
2010, 30(6): 38-4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09
[摘要](747) [PDF 1077KB](27)
摘要:
对福建省相思树人工林开展调查,以厚荚相思为目标树种,根据其营林的全过程,建立各种生长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前台开发语言PowerBuilder 9.0和后台中型数据库MS SQL SERVER 2000进行系统设计,建立厚荚相思人工林计算机辅助营林管理系统,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宜的营林措施,以便科学地指导相思树人工林的营林管理。
武夷山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变化
王邵军,阮宏华,汪家社,徐自坤, 吴焰玉
2010, 30(6): 43-4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0
[摘要](748) [PDF 1747KB](3)
摘要:
采用凋落叶分解样袋法,对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类群数在分解前期较多,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在分解中期剧增,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类群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4,P<005)。蜱螨目和弹尾目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出现的优势类群,两者个体数量之和占总数的824%。优势类群蜱螨目及其中隐气亚目、中气亚目和弹尾目均与凋落物损失量呈显著正相关;常见类群中,等足目和双翅目数量与凋落物损失量正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常见类群膜翅目、蜘蛛目、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数量与凋落物损失量呈负相关关系。
壳聚糖处理诱导黄连木种子的萌发
宋丽娟,赵西平,张洪钰, 丁肇伟
2010, 30(6): 48-51. doi: 10.396+AB149/j.issn.2095-1914.2010.06.011
[摘要](1692) [PDF 1021KB](1)
摘要:
为解决黄连木种子萌发困难的问题,运用双因素多水平重复试验设计,开展壳聚糖处理诱导黄连木种子萌发试验。壳聚糖浓度水平为02%、04%、06%、08%、10%,浸种时间分别为1、2、3、4d,用蒸馏水浸种作对照。结果表明:没有经过处理的黄连木种子很难萌发,壳聚糖可诱导种子提前萌发;壳聚糖溶液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显著,以浓度为02%的效果较好;壳聚糖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以浸种1d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浸种2d的种子发芽势最高;壳聚糖溶液浓度和浸种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影响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经06%的壳聚糖溶液浸种1d的处理效果最佳。
4种景天科植物耐热性测定
张燕利,高捍东,吴锦华
2010, 30(6): 52-5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2
[摘要](828) [PDF 1049KB](1)
摘要:
采用电导率方法,根据Logistic方程,计算4种景天科植物的高温半致死温度,比较植物的耐热性强弱。结果表明:4种景天科植物叶片高温处理温度与细胞伤害率之间呈现“S”型曲线,通过显著性检验,符合Logistic方程;根据公式测得几种植物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佛甲草6024℃,反曲景天54.69℃,红叶景天52.81℃,八宝景天62.81℃;依据半致死温度,对4种景天科植物的抗热性排序,依次为八宝景天>佛甲草>反曲景天>红叶景天。
昆明市金汁河浮游生物调查与分析
芦静,张庆,王丽娟,李明会,李姌
2010, 30(6): 55-5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3
[摘要](754) [PDF 1086KB](2)
摘要:
2007年1—5月,对位于昆明市金汁河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金汁河的浮游生物共有60种,隶属于8门38科56属,其中,浮游植物6门34科52属56种,浮游动物2门4科4属4种;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远大于浮游动物,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对水温等水环境适应性的不同;该河流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门类;水环境变化对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有明显影响;金汁河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
滇西北怒江峡谷蝗虫对不同生境的选择
邱东,张雅芝,欧晓红
2010, 30(6): 60-6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4
[摘要](840) [PDF 1000KB](1)
摘要:
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根据植被、地形及海拔,在滇西北怒江峡谷选择5种代表性生境,设立13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与蝗虫定量采样。共获得5个科的蝗虫标本664号,31种;经对不同生境蝗虫种类分析,发现其分布与生境因子有关,同时又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适应特性。
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取食行为及春季取食地特征
罗旭,艾怀森,韩联宪
2010, 30(6): 64-6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5
[摘要](680) [PDF 1056KB](1)
摘要:
以分布在高黎贡山大脑子的白尾梢虹雉群体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直接观察其取食行为,用样方法研究其春季取食地特征,以探讨野外白尾梢虹雉的取食习性。结果表明:天气会对白尾梢虹雉取食行为产生影响,晴天其取食行为多发生在晨昏,而雨雪天气时则多在雨雪停歇后取食;取食地点偏好选择草坡和裸地,而避开箭竹林,尤其是箭竹密度超过20株/m2的密集林;在草坡和裸地取食时,60%的觅食地点在距离林缘2m内的范围;取食地多选择坡度较大的地带;水源对白尾梢虹雉取食地点选择的影响不大。
蓖麻秆的理化性能与工业化利用
李晓平,周定国,徐凯宏
2010, 30(6): 68-7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6
[摘要](835) [PDF 1094KB](1)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蓖麻秆资源,对其原料的理化性能进行研究,并与杨木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蓖麻秆的理化性能优良,与杨木的化学成分相近,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蓖麻秆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针对蓖麻秆原料的季节性和分布不均匀性,提出“农民—经纪人—企业”三位一体的蓖麻秆收集模式和单一型、交替型和复合型3种利用模式,使蓖麻秆工业化生产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基于3DS MAX Script 的家具计算机辅助设计
孙建平,张付兰
2010, 30(6): 73-7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7
[摘要](798) [PDF 2117KB](2)
摘要:
利用3DS MAX Script脚本语言编程,实现家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以沙发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实现家具外形设计,然后对沙发模型赋予不同的材质,并设置灯光体现材质的质感,最后为场景添加相机,设置动画实现家具效果的360°展示。由此得出,3DS MAX Script脚本语言可为客户参与家具设计以及家具卖场虚拟现实设计提供平台。
林木营养诊断与林地施肥研究综述
左海军,马履一,王梓,刘健,马晨,王烨
2010, 30(6): 78-8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8
[摘要](821) [PDF 983KB](32)
摘要:
林木营养诊断和林地施肥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重要技术措施,其中开展林木营养诊断是科学进行林地施肥的重要前提。综述主要林木营养诊断方法,即植物组织分析、土壤养分分析和田间试验;阐述林地施肥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和施肥效应;还展望了林地施肥的主要发展方向。
森林类型遥感分类研究进展
张超,王妍
2010, 30(6): 83-8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0.06.019
[摘要](909) [PDF 1071KB](59)
摘要:
从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2方面分析森林类型遥感分类的理论基础,总结国际和国内关于森林类型识别及提取技术,以及森林物理参数估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探讨,归纳目前常用的森林类型遥感分类方法,并介绍其相关研究成果,还从3方面阐述森林类型遥感分类技术的发展趋势。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