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6卷6期

显示方式:          |     

霍山石斛拟原球茎生长及植株再生过程中 微观结构与元素的变化
杨静, 何芳, 王纪, 方炎明, 戴斌
2016, 36(6): 1-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1
[摘要](882) [PDF 12249KB](4)
摘要:
采用SEM/EDS技术,研究霍山石斛拟原球茎生长及植株再生过程中结构和元素的变化,分析其发育过程及药效成分。结果表明:适当的组培条件会使外植体表层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不断分裂和增殖形成拟原球茎和次拟原球茎。其中拟原球茎分化出芽和根,完成幼苗的形态发育。30d后幼苗的根无明显的根毛和根被组织;茎表皮多纵向皱褶,横切面边缘具波状棱角,细胞内含物黏液状,外韧有限维管束散生;等面叶,四列型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保卫细胞肾形。拟原球茎形成期,含有较多的Na、S、K、Al、Si、Fe,分化期P、Cl、Mn、Ca增多,幼苗所含K、Ca增幅较大,其他元素减少或变化不明显。
沿海沙地厚荚相思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特征
林宇
2016, 36(6): 8-1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2
[摘要](854) [PDF 1206KB](1)
摘要:
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闽东南沿海沙地8年生厚荚相思人工林N、P、K、Ca和Mg的养分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营养元素含量以树叶为最高,干材最低,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N > K > Ca > Mg > P;营养元素总积累量为57921kg/hm2,各器官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枝 > 干 > 皮 > 叶 > 根;各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N > K > Ca > Mg > P。0~60cm土层土壤中5种养分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Ca > K > Mg > P > N,厚荚相思各器官对土壤养分的富集能力排序为叶 > 根 > 枝 > 皮 > 干。厚荚相思乔木层养分年存留量为7240kg/(hm2·a),年吸收量为25525kg/(hm2·a),总归还量为18285kg/(hm2·a)。5种元素利用系数和周转期均为K > Ca > P > N > Mg,循环速率为Mg > N > P > Ca > K,循环系数为072,利用系数为028,周转期为317a。厚荚相思林5种营养元素利用效率高,循环速率快,而周转期短,有利于沙质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生产力的维持。
互花米草幼苗对NaCl和CdCl2交互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侯栋梁, 何东进, 游巍斌, 王韧, 蔡金标, 王鹏, 肖石红, 简立燕, 李威威
2016, 36(6): 15-2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3
[摘要](770) [PDF 1341KB](1)
摘要:
以互花米草幼苗为材料,利用室内河沙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盐 (NaCl) 浓度和重金属 (CdCl2) 浓度下互花米草幼苗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体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CdCl2浓度范围在02~08mmol/L时,高NaCl浓度 (700、900mmol/L) 交互胁迫下处理组均枯死,表明NaCl和CdCl2交互胁迫并不能促进互花米草幼苗的耐盐机制,反而加速其灭亡,交互胁迫下互花米草幼苗生长所能忍受的胁迫浓度下降,互花米草幼苗最大耐NaCl浓度为500mmol/L;在4组CdCl2浓度胁迫下,NaCl增加了互花米草幼苗叶片中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3个指标均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在NaCl浓度 (500~700mmol/L) 达到峰值,POD活性最大值出现在NaCl浓度为500~900mmol/L处,SOD活性最大值出现在胁迫浓度低的处理组中,也说明SOD先于另外两种酶出现在互花米草幼苗抗氧化过程中;SOD活性同时与POD活性和CAT活性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 (P > 005),只有渗透调节物质中的游离脯氨酸和抗氧化酶体系中的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综合考虑各个指标,互花米草在0~08mmol/L CdCl2和0~900mmol/L NaCl交互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中的可溶性蛋白与抗氧化酶体系中的SOD活性、POD活性均较为敏感且对胁迫浓度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
AFLP引物组合数对准确分析马缨杜鹃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沈德周, 纵丹, 周安佩, 颜璐茜, 李旦, 何承忠
2016, 36(6): 22-2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4
[摘要](856) [PDF 1214KB](2)
摘要:
利用5、7、9、11和13对AFLP引物组合对4个居群马缨杜鹃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引物组合数量对其遗传多样性参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物组合数量的增加,紫溪山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各参数指标变化趋势一致, 5对引物组合检测结果略高于其他引物组合数,但差异不显著,其余3个居群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引物组合数量对居群间遗传距离无显著影响,UPGMA聚类结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见,选用5对引物组合对马缨杜鹃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就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
旱地油杉种子形态及散布特征研究
牟凤娟, 段胜芝, 字雪松, 李一果
2016, 36(6): 29-3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5
[摘要](863) [PDF 1183KB](2)
摘要:
旱地油杉为松科濒危植物,仅分布在云南局部狭窄区域,数量稀少。为探讨旱地油杉的种子特征及传播特征与其致濒机制的关系,分析11个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及散布特征。结果表明:旱地油杉种子各形态特征变异顺序为种翅质量百分比 > 种子质量 > 种子总质量 > 种翅质量 > 种翅长/宽 > 种子宽 > 种翅长 > 种子长 > 种翅长百分比 > 种翅宽 > 种子总长;种子多个形态特征间关系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种子滞空时间由种子各形态特征综合影响,与种子总质量、种子质量、种翅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41、-0637、-0441,而与种翅质量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577。旱地油杉的种子特征比较稳定,且适应远距离传播,但种群的自然更新能力低下,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杂种白杨7171B4组培技术研究
郑瑞丰, 赵博文, 叶融, 张文彪, 王华芳
2016, 36(6): 41-4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7
[摘要](805) [PDF 1194KB](1)
摘要:
为保持杂种白杨7171B4的优良性状,解决生根困难瓶颈,建立了生理年龄一致性和容器化生根炼苗的组织培养繁育技术。结果表明:外植体为母株根蘖的根际萌芽,以有效氯10%的乙氰脲酸钠溶液灭菌25min,接种在MS培养基上效果最好,再生不定芽达7591%;以再生不定芽3个以上的外植体进行继代培养,继代周期为30d,平均再生不定芽122个;外植体再生的不定芽扩繁1次转移至营养钵基质上生根和练苗,增殖系数达373,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05mg/L+ NAA 02mg/L;生根培养基中IBA为20mg/L生根最好,生根率达9889%;揭开培养瓶盖驯化小植株容器苗,使之适应自然环境,驯化成活率达925%。
木质化枣吊摘心对冬枣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石倩倩, 纪晴, 王大玮, 周军, 段安安, 高晓宇, 和润喜, 段淋渊
2016, 36(6): 47-5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8
[摘要](902) [PDF 1179KB](2)
摘要:
以中等树势8年生冬枣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木质化枣吊摘心对冬枣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化枣吊摘心后的冬枣坐果数比不摘心高4459%,明显提高了产量;摘心后果实纵、横径均有所降低,平均单果重比不摘心的降低了37%,但总产量明显提高,果实着色较好,果肉维生素C、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714%、837%和429%;而木质化枣吊摘心后的冬枣果实硬度、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均降低。因此,可以认为木质化枣吊摘心明显提高了冬枣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福建南方红豆杉林生境质量评价研究
罗宁, 欧建德, 吴志庄
2016, 36(6): 52-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09
[摘要](879) [PDF 1184KB](2)
摘要: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 《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培育技术推广与示范》 (闽[2015]TG05号) 资助。
黄河中游地区古树健康诊断标准及其应用
周威, 刘建军, 王京
2016, 36(6): 58-6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0
[摘要](789) [PDF 14728KB](7)
摘要:
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专家会商等途径,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古树健康诊断形态指标,确立各指标的分级依据,构建古树健康诊断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对陕西中部地区86株古国槐和古侧柏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查。结果表明:古树的健康状况大多为良和一般,不同树种有些许差异,其结果与古树长势强弱成正相关,能够反映古树健康的真实状况,应用效果良好。此外,对影响古树健康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基于TerraSARX/TanDEMX干涉DEM的森林冠层高度估测
章皖秋, 岳彩荣, 刘晓英
2016, 36(6): 64-7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1
[摘要](814) [PDF 16442KB](1)
摘要:
森林树高的大面积估测一直是森林资源调查和林业遥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云南省勐腊县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将DEM差分法与TerraSARX/TanDEMX全极化干涉数据、地形图相结合,用TerraSARX/TanDEMX数据干涉生成各极化通道带有森林冠层高度的DSM,从地形图上提取地表高度DTM;对2个高度模型进行水平位置匹配,并提出用参考面将DSM与DTM转换为相对高度模型RDSM和RDTM,以消除高程基准差异;最后对RDSM和RDTM进行差分运算,估测出研究区各极化通道下的森林冠层高度分布。采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各极化通道的冠层估测高进行了合理性验证。研究表明:DTM的高程基准面低于DSM,平坦农地适合作为参考面提取相对高度模型。在小班尺度上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对比显示:各极化通道的冠层估测高与小班林分高均呈显著的中等正相关,冠层高度估测值大小合理,人工林的估测结果略优于天然林;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冠层估测结果均在主要坡度分布区间内与小班林分高的相关性高;各极化通道的估测结果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上来看,基于地形图和TerraSARX/TanDEMX数据,利用DEM差分法来大面积估测森林冠层高度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为辅助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DEM差分法的TanDEMX数据森林高度估测
姬永杰, 岳彩荣, 赵磊, 刘晓英, 张亚红, 张王菲
2016, 36(6): 73-7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2
[摘要](821) [PDF 13216KB](7)
摘要:
以现有Lidar获取的DEM (数字高程模型) 数据、CHM (冠层高模型) 和样地调查数据为辅助数据,基于干涉测高原理,以DEM差分法为例,分析该方法支持下TanDEMX数据在普洱研究区森林高度估测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TanDEMX数据在森林林分高度估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有高精度地表DEM数据支持下,采用该法获得估测结果与Lidar数据获取的CHM (冠层高度模型) 数据较接近,两者的RMSE为439m, R2为070。此外,相位噪声对估测精度有严重影响,相位噪声剔除前后,估测结果与Lidar获取的CHM数据的R2分别为023和070。
基于Hyperion数据的滇西北高寒山区高山松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分级研究
洪娇, 舒清态, 吴娇娇, 郎晓雪
2016, 36(6): 79-8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3
[摘要](712) [PDF 5779KB](1)
摘要:
选取香格里拉高寒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高山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Hyperion影像为数据源,在利用敏感性分析法筛选高山松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研究区基于像元的森林健康指数综合评判模型 (FHI),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FHI模型中的各项指标权重,并结合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将研究区森林健康指数划分为健康、亚健康、中等健康和不健康4个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遥感影像的森林健康指数为-025~7534,平均值为3323,研究区森林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不健康森林面积约占森林总面积的1624%,中度健康面积约为3160%,亚健康森林面约为2580%,健康面积约为2636%。
1990—201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趋势预测
郭玉静, 王妍, 郑毅, 刘云根, 侯磊, 张超, 闻国静
2016, 36(6): 87-9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4
[摘要](904) [PDF 5967KB](3)
摘要:
基于1990—2015年6期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ArcGIS平台,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CAMarkov模型,研究了近25年剑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其未来1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5剑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面积达818%,变化速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又增加的趋势;25年间水域面积减少9351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66499hm2,农地面积增加103842hm2,林地面积增加45081h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126927hm2,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增大;2015—2020年、2020—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基本保持了1990—2015年的变化趋势,建筑用地和林地继续增加,预计2030年建筑用地和林地面积将分别为3300、33588hm2。
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感知的关系研究
罗仁明, 杨春霞, 马晓玫, 肖以恒, 栾毓雪, 谢菲, 黄启堂
2016, 36(6): 94-10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5
[摘要](871) [PDF 1388KB](4)
摘要:
以福州市城市公园中21块不同类型的植物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植物群落空间面积的大小、覆盖度、围合度和D/H作为植物群落空间特征指标,以SD法获得21块样地的游客感知结果,并现场测量其空间特征量,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探寻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游客感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空间特征值与心理感知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大小各不相同,在空间尺度特征值中,底面积仅与1个感知心理量有关,覆盖度、围合度、D/H 3个空间特征均与4个感知心理量均相关;从所有的具有相关性关系的空间尺度特征值与感知量来看,D/H与亲近的-疏远的这对感知量的相关性最强,而D/H与有趣的-无趣的这对心理感知量的相关性最弱。将植物空间特征值与人们的心理感知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相应感知的临界值以及与尺度指标的变化关系,这些临界值从量化的角度为人们在植物空间营造时提供具体的数据,使得人们对植物空间特性的营造更加准确。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景观综合评价
陈娟, 周媛
2016, 36(6): 101-10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6
[摘要](1046) [PDF 1175KB](1)
摘要:
以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景观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校园总体景观、建筑景观、绿化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景观5个一级因子和19个二级因子组成的校园景观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校区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校园景观综合评价得分为321,评价等级为Ⅲ级,属于中等水平。各分项评价指标表现出不均衡性,绿化植物景观 (361)、校园总体景观 (330)、校园建筑景观 (314) 3项指标得分较高,尤其在植物四季景观多样性、校园景观优美度方面表现突出,分别为376和362,达到Ⅱ级标准,其中北区映月潭片区、南大门东西两侧片区深受师生喜爱;水体景观和小品景观于与公共设施两项指标得分较低,分别为280和274。评价结果符合校园实际,找出了校园景观存在人文景观要素缺乏、水体景观不完善、公共设施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对校园景观的改进和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全基因组预测枯草芽孢杆菌BEST195的分泌蛋白
任文来, 韩长志, 刘通, 夏秀芹
2016, 36(6): 106-11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7
[摘要](869) [PDF 1515KB](2)
摘要:
枯草芽孢杆菌BEST195作为纳豆菌的一种,是纳豆生产的重要菌株之一。利用SignalP、ProtComp、TMHMM、Phobius、LipoP、TatP等预测程序对该菌中4456条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泌蛋白找寻,同时,对上述分泌蛋白的氨基酸分布、信号肽长度大小、信号肽切割位点等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含有分泌蛋白102个,其氨基酸长度、信号肽长度与植物病原菌不同;信号肽切割位点属于AXA类型,与其他已经报道的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以及卵菌中分泌蛋白信号肽切割位点一致。通过上述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有效地实现了枯草芽孢杆菌BEST195分泌蛋白的预测,分泌蛋白的信号肽切割位点具有物种保守型特点。
管氏肿腿蜂寄生对黄粉甲硫氧还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黄镜梅, 刘乃勇, 张祖兵, 杨斌, 朱家颖
2016, 36(6): 112-11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8
[摘要](743) [PDF 3374KB](3)
摘要:
硫氧还蛋白参与体内必要的抗氧化作用和氧化还原调控过程,在昆虫体内能维持稳定的氧化还原状态,为初步了解硫氧还蛋白在黄粉甲体内的作用以及管氏肿腿蜂寄生对该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黄粉甲硫氧还蛋白基因,并进行多序列比对及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cDNA序列长531bp,开放阅读框318bp,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编码106个氨基酸,3′端非编码区序列为95bp,5′端非编码区序列为119bp;预测理论分子量为1197kDa,等电点为422,含有一个保守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 CGPC。黄粉甲硫氧还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其他昆虫的硫氧还蛋白相似性高于60%;硫氧还蛋白基因在黄粉甲各发育阶段中,在蛹期的表达水平最高,在成虫期表达水平最低,在蛹期时的脂肪体中高度表达。被管氏肿腿蜂寄生后,黄粉甲硫氧还蛋白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受到上调诱导。
生物与化学农药混配降香黄檀对棕斑澳黄毒蛾的毒力筛选
周斌, 刘君昂, 董文统, 欧阳博文, 何苑皞, 周国英
2016, 36(6): 117-12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19
[摘要](913) [PDF 1191KB](2)
摘要:
为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和延缓害虫的耐药性,采用浸叶法处理降香黄檀嫩叶,并使用其饲养棕斑澳黄毒蛾2龄末期幼虫,利用均匀设计试验对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进行混配,求出优化模型、最大共毒系数及最佳混配比例。结果表明:5种供试农药均有杀虫效果,其中,阿维菌素LC50=212mg/L,毒力最强,幼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最高。经筛选,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均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混配比分别为4∶3和106∶3。
重庆尾巨桉林云斑天牛危害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庞帅, 陈本文, 冯磊, 陈桂芳, 马兴权, 白耀宇
2016, 36(6): 124-13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0
[摘要](879) [PDF 1255KB](1)
摘要:
云斑白条天牛是尾巨桉的重要蛀干害虫,严重威胁重庆三峡库区等生态经济区的尾巨桉人工林建设。通过对重庆2个区30块不同尾巨桉人工林地云斑天牛越冬期虫情调查,分析了该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该虫在各地发生和危害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云斑白条天牛对重庆尾巨桉的危害在近2年呈爆发趋势,各地发生和危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受害株率为0~576%,平均为196%,以轻度和重度危害为主,其中最高的为九龙坡金凤镇的576%,虫口密度主要集中在20头/株以下,树干上以1~2m为主。云斑天牛在各地危害与海拔和树龄存在一定相关性,虫口密度与受害树杆胸径呈显著正相关,海拔与虫口密度无相关性,海拔与受害株率呈显著负相关。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造成该虫在各地发生和危害巨大差异现象最主要原因受林地是否靠近公路、人为扰动程度和虫口密度的差异影响,即上述三者组成的第一公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达56%,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林地是否靠近公路 > 人为扰动程度 > 虫口密度;对个别林地的危害情况还需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多肽保” 诱导剂防治烟草病害的效果研究
黄夸克, 陈海如, 杜官本, 张俊, 杨嘉, 曾嵘, 解燕
2016, 36(6): 131-13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1
[摘要](896) [PDF 1188KB](2)
摘要:
将有机诱导剂 “多肽保” 施加在烟草示范品种红花大金元的育苗基质及烟株上,通过与常规防治烟苗和烟株的病情及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其对烟草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苗期使用有机诱导剂 “多肽保” 后,大十字期猝倒病、猫耳期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和立枯病的发病率分别比对照平均下降了93%、151%、90%和127%,同时成苗期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立枯病发病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降低了165%、104%、135%;大田期使用有机诱导抗病剂 “多肽保” 后,对烟草黑胫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750%,对烟草根黑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759%,对烟草赤星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33%,对烟草气候性斑点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22%,对烟草炭疽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50%,对烟草白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470%;经过 “多肽保” 处理过的育苗基质及烟株的生物学性状得到改善,烟苗的侧根干质量、茎秆高度、茎秆直径、茎秆干质量、单株叶面积等均显著提高。因此,使用 “多肽保” 能有效提高烟草的抗病能力。
基于小波包和RBF神经网络的木材空洞诊断研究
刘嘉新, 刘立伟, 王克奇
2016, 36(6): 137-14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2
[摘要](811) [PDF 4833KB](1)
摘要:
采用小波包与径向基神经网络 (RBF) 松散结合的方法,对健康和空洞蒙古栎试件进行了研究,利用小波包变换对应力波检测信号进行5层小波包分析,构造8维特征向量,然后利用特征向量训练径向基神经网络和建立诊断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辨识正确率达到9080%,能有效的评估木材的性质,为应力波无损检测仪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单宁改性室温固化型MUF树脂性能研究
席雪冬, 雷洪, 杜官本, 张倩玉, 程志泳, 林港, 李斌
2016, 36(6): 143-14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3
[摘要](821) [PDF 1803KB](3)
摘要:
以3种单宁为改性剂,研究了不同种单宁、不同添加阶段、不同添加量对三聚氰胺-尿素-甲醛 (MUF) 共缩聚树脂性能的影响,并优选结果进行红外 (FTIR)、核磁碳谱 (13CNMR) 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 “碱-酸-碱” 工艺过程中,在一碱阶段添加7%的杨梅单宁改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效果较好,所制备树脂粘度适宜、游离甲醛含量低,所制胶合木干、湿状剪切强度均满足国家结构集成材用胶标准。结构分析表明,单宁的引入会在一定层度上阻碍加成反应与缩聚反应的进行,经单宁改性后树脂体系中COC伸缩振动增强,CN伸缩振动减弱,与核磁碳谱测试结果中MUFY醚键增加、桥键减少的结果相吻合。
海门口遗址饱水古木酚醛树脂加固效果评价
高景然, 邱坚, 冯净
2016, 36(6): 148-15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4
[摘要](737) [PDF 19179KB](1)
摘要:
采用小分子酚醛树脂对60根海门口遗址饱水古木进行加固处理,测定加固后古木的加固收缩率、物理力学性能、表面接触角、甲醛释放量、抗流失性等性能,并将其各项评价指标与未加固古木和健康木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加固后古木呈浅红褐色;平均加固收缩率横向为914%,纵向为417%;基本密度由016g/cm3增加至029g/cm3;顺纹抗压强度由367MPa增加至3778MPa;三切面的表面接触角均明显增大,加固古木的表面疏水性明显增强;采用穿孔萃取法测定加固古木的甲醛释放量为1915mg/100g,因此贮存及展示环境须密封;抗流失试验中质量损失率为547%,试件中的酚醛树脂大部分固定在古木中。研究中经酚醛树脂加固后的古木各项性能均有明显提高,能够满足古木下一步的运输、贮存及展示的要求。
光稳定剂对木粉/回收聚乙烯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的影响
邓云, 盛清泉
2016, 36(6): 154-1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5
[摘要](719) [PDF 1193KB](4)
摘要:
选用了6种光稳定剂,通过分析老化前后添加不同光稳定剂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变化,考察了常用光稳定剂品种对于木塑复合材料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稳定剂能够有效增加WPC的抗老化能力,减少老化过程导致的力学性能下降;光稳定剂品种对于老化过程WPC静曲强度下降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位阻胺类与二苯甲酮类优于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品种对于老化过程WPC吸水率的增加有明显差异,位阻胺类最优,二苯甲酮类次之,苯并三唑类最差;光稳定剂品种对于老化前后WPC色差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
热软化及干燥处理对棕榈藤材色的影响
袁哲, 曹积微, 强明礼
2016, 36(6): 158-16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6
[摘要](734) [PDF 1506KB](1)
摘要:
通过汽蒸和微波加热方式对云南省藤、版纳省藤和高地钩叶藤进行软化并用传统烘箱和微波加热对藤材进行干燥,测定其色度学参数变化,评价热软化和干燥过程对藤材材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藤材明度 (L*) 明显降低,色调角 (ΔAg*) 均为负值,饱和度 (C*) 下降,色差 (ΔE*) 为18~30,汽蒸软化方式对藤材明度 (L*) 及色差 (ΔE*) 的影响大于微波软化处理;藤材的干燥过程是明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但干燥处理对藤材表面明度的影响仍小于软化处理对藤材表明明度的影响;经干燥处理的3种藤材材色的饱和度增加,色调角改变,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红和偏蓝变化。在同一干燥介质、温度条件下,藤材色差随干燥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在同一干燥介质条件下,较高温度条件下完成干燥的藤材色差大于该藤种在低温条件下干燥完成后的色差;经干燥后的3种藤材色差均小于藤材软化前后色差值,干燥过程有助于减少材色差异,其中以微波干燥方式效果更为显著。
工艺差异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马力, 陈永忠, 钟海雁, 周波, 彭邵锋, 李志钢, 王湘南, 王保明, 彭映赫, 王瑞
2016, 36(6): 164-16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7
[摘要](811) [PDF 1386KB](3)
摘要:
通过对热榨和冷榨2种目前主要压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品质进行研究,采用SPMEGC/MS联用法对热榨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榨油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比热榨油茶籽油低,且颜色较浅,油酸及维生素E、角鲨烯等活性物质保存较好。共分离出的65个成分,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酚类、酸类、酯类、烃类、醚类、胺类和杂环类共10类化合物。其中,相对质量含量较高的是杂环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752%,是构成热榨油茶籽油的主要风味物质。热榨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冷榨油茶籽油。
林窗干扰对森林更新及其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张小鹏, 王得祥, 常明捷, 康海斌, 郑玉莹
2016, 36(6): 170-17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8
[摘要](654) [PDF 1260KB](3)
摘要:
林窗干扰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小尺度森林干扰形式,对维持森林的更新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成果,在系统阐述林窗形成原因和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林窗干扰条件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森林微环境的差异,指出林窗大小、形状和边界木特征是造成环境异质性的最直接因素。并从干扰和更新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林窗特征与种子扩散、植物多样性以及幼苗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关系,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林窗理论对于森林经营的指导意义。
竹材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刘梦雪, 程海涛, 田根林, 费本华, 姚春丽, 赵荣军2
2016, 36(6): 178-18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6.029
[摘要](860) [PDF 1208KB](3)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竹材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和应用、研究热点、分布规律、细胞壁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了关于竹材细胞壁化学成分微区分布、竹材细胞壁结构和形成机理以及对竹材细胞壁化学成分高值化利用等目前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借鉴木材细胞壁研究方法,系统开展竹材生长过程中化学成分及其壁层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与利用建议,为将来竹材细胞壁化学成分研究及其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