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9卷1期

显示方式:          |     

1期封面
2019, 39(1): -.
[摘要](1954) [PDF 10739KB](536)
摘要:
1期目录
2019, 39(1): -.
[摘要](2856) [HTML全文] (998) [PDF 396KB](370)
摘要:
特约稿件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木材形成机理研究
石江涛, 李坚
2019, 39(1): 1-8. doi: 10.11929/j.swfu.201811009
[摘要](6524) [HTML全文] (3324) [PDF 847KB](221)
摘要:
木材形成过程作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必然包含了多种物质代谢与能量交换,但在代谢水平上对木材细胞壁构建过程的解析还不够清晰。研究人员已经在木材细胞发育、细胞壁化学成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又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水平、转录水平及蛋白质水平等方面探索了木材形成的生命过程。本研究从物质代谢的角度阐述了木材形成的基本过程,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方法,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在木材形成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初步的思考与展望。期望为揭示木材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途径,进而为高品质木材的定向培育和木材功能性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论文
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林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的短期影响
王晓荣, 胡文杰, 雷蕾, 肖文发, 潘磊, 曾立雄
2019, 39(1): 9-19. doi: 10.11929/j.swfu.201809021
[摘要](7303) [HTML全文] (3310) [PDF 980KB](283)
摘要:
为揭示常规营林措施对人工马尾松林分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按照未采伐、除灌、伐除非马尾松、伐除优势马尾松4种营林措施建立固定监测样地,分析了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并运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3个林分结构参数,研究不同营林措施处理对马尾松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林物种组成和优势程度存在明显影响,乔木层生物多样性降低,林下灌草层多样性明显提升。除灌对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未造成显著改变,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均提高了林分空间结构的聚集程度,且林木平均聚集程度随着采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不同营林措施对林分整体大小分化程度影响不大,但采伐明显改善了林分的混交程度。单纯调整某个树种或单个层次的结构来开展森林经营,不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根据各树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功能地位来综合确定采伐木和保留木,并采用中度择伐强度更有利于林分结构调整。
小省藤苗木生长对遮阴和施肥的响应
王慷林, 李莲芳, 苏柠, 张恩向, 何明阐, 刘广路
2019, 39(1): 20-26. doi: 10.11929/j.swfu.201803045
[摘要](1933) [HTML全文] (703) [PDF 1737KB](184)
摘要:
为促进优良藤苗的生长,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施肥试验,探讨其对小省藤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的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冠幅分别为0.28~0.51 cm、13.5~16.9 cm、1.5~3.4片/株和11.8~16.7 cm,处理组合间呈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P<0.01或P<0.05);正交9个处理组合的4个指标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P<0.01),遮阴90%与施3 g/株过磷酸钙和0.7 g/株尿素生长最优。遮阴是影响苗高和叶片数的主导因子(RA>RC>RB),影响地径和冠幅的主导因子则是尿素(RC>RA>RB),即小省藤对遮阴和N肥的需求较高。
不同育苗容器对2年生杜鹃红山茶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朱报著, 杨会肖, 廖焕琴, 潘文, 徐斌, 王裕霞, 张卫华, 杨晓慧, 徐放
2019, 39(1): 27-35. doi: 10.11929/j.swfu.201808021
[摘要](8716) [HTML全文] (3992) [PDF 1017KB](425)
摘要:
为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格育苗容器对杜鹃红山茶2年生嫁接苗生长的影响,以V(黄心土)与V(泥炭土)为1:1作为栽培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18种不同容积、不同材质、不同形状和不同排水类型育苗容器栽培杜鹃红山茶苗高、冠幅、接穗直径、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6月生杜鹃红山茶不同容器间苗高没有显著差异,冠幅存在显著差异;34月生接穗和砧木直径生长变化差异小, 苗高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接穗高生长,成活率、苗高和冠幅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但冠幅差异缩小;34月生杜鹃红山茶成活率88.89%以上,平均苗高64.99 cm,平均冠幅45.88 cm,苗高和冠幅平均生长量分别为9.57 cm和13.36 cm,综合生长量Wi在8.34~13.95 cm,平均为11.47 cm;36月生不同容器间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生长最优的容器是以底部和侧1排排水,四方体或六方体,木料和硬塑料的容器。经综合评选,改制的底部和侧1排排水的多棱盆1和六角盆1,自制的四角木箱为苗圃生产用的优良栽培容器。
乳源木莲树冠形态与生长形质通径分析
欧建德, 吴志庄, 康永武
2019, 39(1): 36-42. doi: 10.11929/j.swfu.201809038
[摘要](2751) [HTML全文] (864) [PDF 631KB](57)
摘要:
为了解乳源木莲人工林分树冠形态特征对生长形质的影响规律,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生长形质综合表现评价,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福建32年生乳源木莲人工林的冠幅、冠形率和树冠率与单株材积、胸径、枝下高、尖削度、胸高形数以及生长形质综合得分6个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幅、冠形率对单株材积、胸径、枝下高等生长形质特征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树冠率对其有显著性负向作用。冠形率对胸高形数等形质特征有极显著负向作用,对树干尖削度无显著性作用。树冠率对树干尖削度有极显著正向作用,对胸高形数无显著性作用。冠幅对树干尖削度有极显著正向作用,对胸高形数有极显著负向作用。树冠形态特征因子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性状影响作用与重要性排序不尽相同,其中冠幅、冠形率对生长形质综合表现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树冠率对生长形质综合表现有极显著的负向作用,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冠幅>树冠率>冠形率。乳源木莲理想冠形应为宽大冠幅、具有较小树冠率,以及在此前提下形成狭长冠形的树冠结构,树冠形态调控的重点与方向是促进冠幅宽大。
锌镉单一胁迫荠菜和地肤子的生长特性及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
张家洋, 冯明, 许飞, 蔺芳, 毛雪飞
2019, 39(1): 43-49. doi: 10.11929/j.swfu.201804052
[摘要](3710) [HTML全文] (1192) [PDF 739KB](143)
摘要:
以荠菜和地肤子为供试植物,通过水培实验,研究荠菜和地肤子在Zn、Cd单一胁迫下的生长特征、生化指标以及对锌镉吸收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Zn、Cd对荠菜和地肤子种子萌发、芽和根的伸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在Zn、Cd单一胁迫下,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荠菜和地肤子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地肤子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从总量上来看,随着Zn、Cd单一处理浓度的增加,荠菜和地肤子体内各部分的累积量也相应增加。Zn胁迫下,荠菜的Zn积累量呈现为地上部分>根系。在Cd胁迫下,低浓度Cd2+小于5 mg/L时,荠菜和地肤子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分;高浓度Cd2+大于15 mg/L时,则表现为地上部分>根系。综合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荠菜和地肤子能积累和忍受一定量的Zn、Cd,荠菜和地肤子根茎发达,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带走部分重金属Zn、Cd,因此荠菜和地肤子具有修复重金属Zn和Cd污染土壤的潜能。
镉锌胁迫对小麦和2种杂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陈丽丽, 付媛媛, 王艳萍, 张家洋, 蔺芳, 毛雪飞
2019, 39(1): 50-57. doi: 10.11929/j.swfu.201805041
[摘要](1800) [HTML全文] (696) [PDF 882KB](18)
摘要:
以蒸馏水为CK,测定重金属锌、镉单一胁迫对小麦、地肤和稗草种子萌发指标和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种植物对重金属锌、镉的耐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对2种重金属离子胁迫的响应不尽相同,随着Cd2+和Zn2+浓度的增加,除Zn2+浓度50 mg/L下活力指数高于CK外,3种植物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Cd2+浓度的增加,小麦和稗草幼苗的相对根长和相对芽长呈下降趋势,地肤在25 mg/L、50 mg/L的Cd2+浓度处理下幼苗相对根长显著高于CK;在50,100,200和400 mg/L的Zn2+处理下,稗草幼苗的相对根长显著高于CK,在50和100 mg/L的Zn2+处理下稗草幼苗的相对芽长显著高于CK,在50 mg/L的Zn2+处理下小麦和地肤幼苗的相对根长和相对芽长均显著高于CK。耐Cd2+的强弱顺序为地肤>小麦>稗草,耐Zn2+的强弱顺序为稗草>地肤>小麦。在萌发期2种杂草对Cd2+和Zn2+有较强的耐性,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元江干热河谷典型耐旱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抗旱性分析
蒲文彩, 许云蕾, 余志祥, 马焕成
2019, 39(1): 58-68. doi: 10.11929/j.swfu.201807011
[摘要](2023) [HTML全文] (930) [PDF 1242KB](24)
摘要:
为了解干热河谷植物对环境适应策略的差异性,以便筛选出优良的生态恢复植物,以元江干热河谷22种典型耐旱植物叶片为试材,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技术对植物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并以解剖学数量性状、转换性状及多元性状为指标对供试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对干热河谷的适应性表现出多样性;供试植物的叶片均有明显的旱生植物特征;叶片依据是否有海绵组织的分化分为等面叶和异面叶,其中异面叶的植物占多数,有13种,等面叶植物占9种;供试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大,反映了植物长期适应干热环境的进化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依据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主脉直径的差异把22种植物分为5类,反映出供试植物在通气组织、输导组织以及同化组织发达程度上的差异。
不同种源单叶蔓荆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与耐旱性评价
王连红, 苗杰, 左进城, 李保进, 陈丽英, 谭焕鹏, 姚明志
2019, 39(1): 69-79. doi: 10.11929/j.swfu.201804044
[摘要](1253) [HTML全文] (704) [PDF 955KB](18)
摘要:
以19个不同种源单叶蔓荆当年生扦插苗为试材,在75%~80%(CK)、35%~40%(轻度干旱)、15%~20%(重度干旱)不同水分梯度下,研究不同干旱处理对单叶蔓荆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和枝条、叶面积增长量等生理生化及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大,枝条、叶面积增长量降低;多数种源单叶蔓荆叶片CAT、SOD活性降低,POD活性升高;Pro、SP、MDA含量升高,SS含量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各指标变化趋势因种源不同而异,干旱胁迫对单叶蔓荆生理生化及形态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且种源间差异显著。用聚类分析法将19个不同种源的单叶蔓荆耐旱性分为强、中、弱3类,采用隶属函数法加权重定量鉴定19个不同种源单叶蔓荆耐旱性,其中抗旱最强的有荣成(D19)、日照(D11)、幸福林场(D13),最弱的有大窑(D8)、大连(D15)、象山(D12)。
台湾相思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猛, 丁国昌, 赵苗菲, 阮少宁, 李树斌, 黄玉梅
2019, 39(1): 80-87. doi: 10.11929/j.swfu.201808006
[摘要](2038) [HTML全文] (893) [PDF 2486KB](22)
摘要:
通过实地观测,于2017—2018年连续2年对20~23年生台湾相思的开花结实性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掌握其生殖特性。结果表明:台湾相思的花蕾形成时间约在3月下旬末期,4月中旬中后期进入初花阶段;4月下旬末期达到盛花高峰期,5月下旬群体开花结束,整个花期持续时间约40 d。群体开花结束后,进入为期约40 d的零星小花期;幼果于4月下旬中后期初现,7月下旬果实全熟,整个果实生长期约90 d;花序一般在夜间开放,开花时雌蕊先于雄蕊伸展并成熟,为雌蕊先熟。开花当天14:00—16:00的柱头具有较高的活性,建议采用该时间段进行授粉;开花当天的花粉活力高达97.64%,花药在晴天时的散粉量明显高于其他天气,散粉高峰期后仍以较高水平(80%以上)持续,建议授粉时在晴天收集当天的花粉;台湾相思的自然花序结荚率较低,连续2年的自然结荚率皆不足25%,荚果含种量以6粒为主,7~8粒次之,稀2~3粒;瘪种数目随果荚含种量的增加而增加。
橡胶树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2的克隆与分析
阳江华, 张希财, 邹智
2019, 39(1): 88-94. doi: 10.11929/j.swfu.201806001
[摘要](1661) [HTML全文] (894) [PDF 962KB](13)
摘要:
基于电子克隆结果,采用RT-PCR技术从橡胶树的叶片中分离到1条858 bp的cDNA。结果表明:该序列含有1个798 bp的开放读码框,将基因命名为HbCAB2HbCAB2预测编码265个氨基酸,其中包含35个残基的叶绿体信号肽,成熟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24.66 kDa、等电点为4.99;前体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结构域(Chloroa_b-bind,PF00504),包含3个跨膜螺旋和2个短螺旋、1个三聚化基序以及多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结合位点,可归为LHCB1亚类;HbCAB2HbCAB1属于反式串联重复,两者在蛋白水平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7.0%。表达分析显示,HbCAB2倾向于在叶片和雌花中表达,且其表达水平随着叶片的成熟而逐渐增加,但在衰老叶片中显著下调。此外,基因的表达还受病原侵染、干旱和低温胁迫抑制。
培养基成分对复合菌系产木质素降解酶的影响及优化研究
张保, 袁海华, 刘贵超, 杨飚, 敖新宇, 张颖
2019, 39(1): 95-105. doi: 10.11929/j.swfu.201803002
[摘要](1392) [HTML全文] (685) [PDF 1200KB](13)
摘要:
以木腐菌(LS136、LJ485、LJ496)作为实验材料,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分析培养基对复合菌系产木质素降解酶的影响。再以木质素降解率为评价标准,利用响应面法对影响显著的因素进行优化,并与单一菌株的最大木质素降解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GPD培养基中,对复合菌系的产酶影响显著的因素分别为葡萄糖、硫酸镁、愈创木酚、维生素B1。另外,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复合菌系木质素降解的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4.0 g/L、硫酸镁1.9 g/L、愈创木酚3.0 mmol/L、维生素B1为70 mg/L,且最大木质素降解率为37.3%,分别比单一菌株的木质素降解效果提升了24.1%、28.0%、44.0%。
桂北土壤肥力质量对尾叶桉人工林连栽连作的响应
王嘉琛, 赵隽宇, 黄康庭, 翁怡琳, 祝玲月, 李鹏, 吴立潮
2019, 39(1): 106-113. doi: 10.11929/j.swfu.201807003
[摘要](1707) [HTML全文] (874) [PDF 1355KB](34)
摘要:
以桂北尾叶按三代连栽连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0项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筛选出尾叶按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并对土壤肥力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第三代尾叶按人工林大部分土壤理化指标比第一、第二代林土壤显著降低,其中第三代林土壤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第一代林、第二代林。基于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钙和有效锌含量,建成反映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发现,三代连栽尾叶按人工林土壤肥力为第二代(0.785)>第一代(0.642)>第三代林(0.566),土壤肥力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尾叶按连栽两代之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退化。因此,建议在第二代林采伐后要及时补充因连栽下降的元素,以达到桉树速生丰产的目的。
恩施州不同海拔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王志鸣, 郭秋菊, 艾训儒, 姚兰
2019, 39(1): 114-122. doi: 10.11929/j.swfu.201806031
[摘要](3304) [HTML全文] (972) [PDF 3724KB](180)
摘要:
以恩施州不同海拔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海拔梯度设置湖北民族学院后山(T1)、恩施市莲花池村(T2)、恩施市吉心村(T3)、利川市毛家院子(T4)4个样地,每个海拔梯度地点用全站仪建立4块20 m×20 m固定监测样地,分别对每块样地展开调查,分析其树种组成、胸径结构等非空间结构和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等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多为小径阶林木,天然更新状况良好,胸径分布宽度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林分的平均角尺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趋于随机分布,其中T1至T3的林分中,海拔与角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海拔的各林分平均混交度普遍处于弱度混交和中度混交之间,其中T2至T4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中,海拔与混交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林分整体平均大小比数在0.5左右,其中T2至T4的林分海拔与大小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天然次生林中马尾松、杉木和柏木等针叶树种成为主要优势种。
基于高光谱技术剑湖湿地茭草磷含量估算模型研究
刘云根, 余哲修, 张超, 徐晓军
2019, 39(1): 123-131. doi: 10.11929/j.swfu.201812026
[摘要](1331) [HTML全文] (666) [PDF 1139KB](20)
摘要:
以云南剑湖湿地典型植被优势种茭草为研究对象,利用ASD Filed Spec 3光谱仪采集茭草反射光谱,并测定其磷含量,通过高光谱数据建立茭草磷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茭草的反射光谱曲线与健康绿色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趋势一致,通过一阶导数变换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原始光谱的细节特征,作为植被光谱特有的“三边”参数,可以定量分析茭草光谱特征。分别利用光谱反射率、反射率一阶微分值和“三边”参数与磷含量作相关性分析,相关性最高的变量分别为平滑光谱1 085 nm波段、光谱一阶微分1 259 nm波段、红边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528、0.619、0.526;基于Landsat 8 OLI波谱重采样的低维光谱数据,近红外波段对茭草磷含量较为敏感,相关系数为0.519;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变量平滑光谱提取第1成分和反射率一阶微分提取第1成分与磷含量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547和0.494。在建立的估算模型中,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估算效果较优,其次为主成分回归模型和单变量回归模型;茭草磷含量最佳估算模型为基于反射率一阶微分建立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R2为0.76、RMSE为13.69、P为91.08 %、MAE为10.7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锥和木荷枯立木点格局分析
谭雪莲, 敬小丽, 阚蕾, 苏志尧, 张璐
2019, 39(1): 132-138. doi: 10.11929/j.swfu.201810020
[摘要](2810) [HTML全文] (968) [PDF 949KB](52)
摘要:
在广东省康禾自然保护区10 hm2常绿阔叶林样地中,设置1 000个样方调查枯立木,选取主要树种锥及木荷运用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g(r)函数进行个体点格局分析,采用标记相关函数kmm(r)以枯立木胸高断面积为标记进行标记点格局分析,探究枯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锥和木荷枯立木个体径级结构均表现为“L”型,小径级个体死亡多,随着径级的增大,死亡个体数减少。锥枯立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在0~50 m尺度下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程度降低;木荷枯立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在0~4.3 m以及8.7~14.0 m时表现为聚集分布,4.4~8.6 m以及14.1 m后均表现为随机分布。锥及木荷枯立木同种个体间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同种枯立木在死亡前个体间无竞争作用。枯立木个体在生长发育早期死亡较多,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可能主要是受活立木种子的扩散限制、密度制约和生境过滤的多重影响,而大径级枯立木主要是由于自然衰老导致其死亡。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蔡家河流域人工林Crop Science单木提取与缺失检测
张杰, 胡海棠, 张丽, 李存军, 周静平, 谢春春
2019, 39(1): 139-145. doi: 10.11929/j.swfu.201807030
[摘要](1925) [HTML全文] (845) [PDF 6211KB](11)
摘要:
以北京市延庆区蔡家河流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蔡家河流域平原造林区的高分辨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 5.4的Crop Science工具包分别对阔叶林和针叶试验林样区进行单木提取、缺失单木检测,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rop Science对人工幼林进行单木提取效果较好,总体精度达到94%以上;缺失单木的识别受林木排列规整程度影响较大,排列越规整,提取效果越好。本研究探索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人工林地单木定位、计数及缺失单木查找的简便可行的方法,有利于林业管护人员快速获取高精度林木监测信息。
香格里拉市云冷杉林蓄积量遥感估测非参数模型研究
郎晓雪, 许彦红, 舒清态, 张卓亚, 谢福明, 字李
2019, 39(1): 146-151. doi: 10.11929/j.swfu.201811019
[摘要](1879) [HTML全文] (842) [PDF 1025KB](15)
摘要:
以滇西北典型代表区域的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云冷杉为研究对象,运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角控样地调查数据,建立云冷杉BPNN和SVM估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VM模型精度明显优于BPNN模型,其R2、rRMSE和P分别为0.67、27.91%和77.09%。利用SVM遥感估测模型得到香格里拉市云冷杉林总蓄积量与传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当年的统计结果误差仅为1.14%,SVM估测模型可为今后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参考。
基于GF-1遥感影像的宁夏盐池柠条人工林景观特征研究
郑琪琪, 杜灵通, 宫菲, 丹杨, 王乐
2019, 39(1): 152-159. doi: 10.11929/j.swfu.201808028
[摘要](1824) [HTML全文] (892) [PDF 823KB](17)
摘要:
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利用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和谷歌地球数据,采用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结合的方法对柠条人工林进行提取,结合DEM数据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盐池县柠条人工林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景观特征。结果表明:盐池县柠条人工林占县域面积的13.18%,斑块数量和面积南北分布差异较大;从地理分布格局来看,柠条林大量分布于高程较低和坡度较缓的地区,地势较高与坡度较大的地区仅有少量小斑块分布;不同乡镇的景观单元特征和景观破碎化程度不同,花马池镇柠条林的斑块景观内部分割较复杂,高沙窝镇的内部斑块连通性更好,麻黄山乡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高沙窝镇与麻黄山乡柠条林的斑块边界都较为曲折;整体来看,盐池地形平缓、高程较低的中北部以营造防沙治沙型柠条为主,面积大且景观斑块连续,地形陡峭的南部沟壑丘陵区则以营造退耕还林的柠条为主,面积小且景观破碎。
高温水热处理对马尾松木材尺寸稳定性和材色的影响
蔡绍祥, 王新洲, 李延军
2019, 39(1): 160-165. doi: 10.11929/j.swfu.201809043
[摘要](1244) [HTML全文] (656) [PDF 1132KB](26)
摘要:
以马尾松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的高温水热处理工艺(温度分别为140、160、180、200 ℃,热处理时间为1、3、5 h)改性马尾松木材,分析处理前后尺寸稳定性与颜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失重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平衡含水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减小;马尾松木材在高温水热处理后,抗胀性减小,抗涨率的绝对值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相同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大,说明其尺寸稳定性增强;木材颜色在处理温度逐渐升高、时间加长时,木材颜色由原本的浅黄色逐渐变深,最后变为深褐色。
研究简报
不同海拔生长的水葱功能适应性对比研究
冯春慧, 何照棚, 田昆, 管东旭, 刘振亚, 孙梅
2019, 39(1): 166-171. doi: 10.11929/j.swfu.201805038
[摘要](3532) [HTML全文] (1066) [PDF 763KB](159)
摘要:
以高原湿地滇池和纳帕海湖滨带为研究地点,湖滨带优势物种水葱为研究对象,测定水葱的形态、比叶重及光合等性状,分析其在不同海拔湿地采样点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较高海拔的纳帕海地区的水葱植株个体较小,比叶重较小,并且具有较低的光合能力。滇池和纳帕海水葱的叶片长度分别为205.6、116.5 cm,基径分别为10.94、8.77 mm,比叶重分别为229.85、107.77 g/m2,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9.43、12.36 μmol/(m2·s),气孔导度分别为0.63、0.30 mol/(m2·s),蒸腾速率分别为3.43、2.34 mmol/(m2·s)。因此,水葱的形态大小和生产力状况在不同海拔生长地点表现不同,较高海拔地区较严峻的生长条件是致使植物个体较小,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为从功能性状角度探讨湿地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案例。
腾冲古银杏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卜程洪, 曾为林, 罗旭璐, 付羚, 刘云, 阚欢, 赵平
2019, 39(1): 172-177. doi: 10.11929/j.swfu.201805062
[摘要](2077) [HTML全文] (883) [PDF 606KB](62)
摘要:
以腾冲市江东村古银杏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5株古银杏的主要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其外观性状和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古银杏在鲜果质量、果纵径、果横径、核质量、核宽、核长、核厚、单仁质量和核形系数等指标差异显著,鲜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古银杏富含蛋白质、粗纤维、总糖、总酸、总黄酮、维生素C、17种氨基酸和9种矿质元素;经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4号综合品质较优。
麻疯树籽仁粕多酚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雷福红, 李青青, 刘莉莉, 吴培福, 周杰珑, 杨亚晋, 郭爱伟
2019, 39(1): 178-183. doi: 10.11929/j.swfu.201806025
[摘要](1816) [HTML全文] (755) [PDF 2056KB](48)
摘要:
从麻疯树籽仁粕中提取多酚,以提取的多酚含量为指标,结合正交实验分析了丙酮浓度、温度、料液比、时间4个因素对多酚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探讨麻疯树籽仁粕多酚提取优化工艺。结果表明:从麻疯树籽仁粕中提取多酚的工艺优化组合为温度65 ℃、时间110 min、70%丙酮、料液比1:10,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的多酚含量为2.078 mg/g。影响麻疯树籽仁粕多酚提取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料液比>丙酮浓度>时间>温度,料液比、丙酮浓度、时间、温度4个因素对麻疯树籽仁粕多酚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不同树龄米老排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研究
朱志鹏, 钟楷, 陈川富, 涂登云, 胡传双, 尹光天
2019, 39(1): 184-188. doi: 10.11929/j.swfu.201808048
[摘要](2145) [HTML全文] (875) [PDF 536KB](133)
摘要:
以广西凭祥立地条件一致树龄为7、14、21、28 a的米老排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积分对其解析木单项加工性能进行评价,比较不同树龄、树高对木材综合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长,米老排木材的机械加工性能有所改善,刨切、铣削、开榫性能1级比例逐渐改善,砂光性能1级比例呈现先上升后回落的趋势,钻孔性能基本无差异基本无差异;同一株木材,上端的刨切性能优于下端,砂光性能、铣削性能差于下端;根据机械加工性能综合评分,米老排木材生长至21~28a时各项机械加工性能最优。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