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3卷5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3 年 5 期封面
2023, 43(5): -.
[摘要](393) [PDF 3617KB](28)
摘要:
2023 年 5 期目录
2023, 43(5): 1-4.
[摘要](414) [HTML全文] (218) [PDF 511KB](29)
摘要:
研究论文
青冈种源家系幼龄期生长变异及早期选择研究
陈兴彬, 涂圣勇, 宋晓琛, 刘子荣, 胡正良, 肖复明
2023, 43(5): 1-7. doi: 10.11929/j.swfu.202206060
[摘要](2151) [HTML全文] (1273) [PDF 914KB](23)
摘要:
通过对来源于5省10个种源54个半同胞家系的青冈3年生幼树的4个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在分析青冈种源家系间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种源和家系选择。结果表明:试验林平均树高为1.19 m,平均地径为1.70 cm,平均冠幅为0.92 m,平均分枝数为8.04。大部分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11.60%~45.59%;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11~0.37和0.06~0.28;各性状间遗传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经综合指数法选出2个优良种源和5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树高、地径、冠幅和分枝数的遗传增益分别为7.35%、6.44%、4.21%和2.14%。幼龄期青冈种源家系间各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种源家系选择和改良潜力大。初步筛选出湖南城步种源和湖南桑植种源为优良种源,45、44、51、10、52号家系为优良家系。
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长性状及其异速关系
欧建德, 欧家琳, 许春枝, 李永, 康永武, 钟剑峰
2023, 43(5): 8-14. doi: 10.11929/j.swfu.202208050
[摘要](509) [HTML全文] (261) [PDF 867KB](28)
摘要:
调查分析了福建明溪4年生不同萌枝类型云南红豆杉幼树生长、性状相关性与综合指标值差异,了解萌枝类型幼树遗传变异规律;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法分析其异速生长关系,揭示不同萌枝类型幼树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树干萌枝较无萌枝、树基萌枝类型显著增大幼树树高、地径,树干萌枝、树基萌枝较无萌枝类型显著增大冠幅、侧枝数和综合指标值。不同类型间幼树地径、树高与冠幅间相关性差异。无萌枝类型的地径与树高间异速生长指数均显著大于1,树基萌枝与树干萌枝类型则为等速生长;不同萌枝类型间冠幅与树高间异速生长指数均显著大于1。无萌枝与树基萌枝类型的侧枝数与树高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均显著大于1,树干萌枝类型为等速生长;无萌枝较树干、树基萌枝类型显著增大侧枝数与树高间异速生长指数。不同萌枝类型间的地径与树高、冠幅与树高间具有共同异速生长指数,分别为1.150、1.658;不同萌枝类型既存在着等速生长又存在着异速生长现象。幼树生长、性状相关性在不同萌枝类型间差异显著,存在着丰富遗传变异。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萌枝类型间并不唯一,反应着不同类型幼树生长与适应策略。建议采用树基萌枝与树干萌枝类型发展紫杉烷原料林。
基质配比对南京椴容器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晓菁, 龙字文, 史锋厚, 李成忠, 沈永宝
2023, 43(5): 15-22. doi: 10.11929/j.swfu.202206069
[摘要](1313) [HTML全文] (752) [PDF 962KB](13)
摘要:
为探究不同基质配比对南京椴容器苗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苗木培育基质,按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草炭、腐熟杨树皮、腐熟鸡肥、珍珠岩为原料,分别按照体积比3∶0∶1∶1、2∶1∶1∶1、1∶2∶1∶1、3∶3∶2∶2配制成G1、G2、G3、G4等4种基质,测定不同配比基质的理化性质,比较不同基质中培育的南京椴容器苗形态指标和光合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基质理化性质存在差异,G1干容重和pH值指标极显著低于G3,而基质全氮、全磷含量极显著高于G3。在不同基质中,南京椴容器苗的生长情况存在差异。4种基质对南京椴苗木生长的促进效果表现为G1 > G2 > G4 > G3,表明提高基质中草炭比例,有助于促进容器苗生长。G1培育的苗木苗高、地径分别为33.73 cm和7.96 mm,极显著高于G3;G1苗木根系总鲜质量、茎鲜质量分别为14.22 g/株和5.54 g/株,极显著大于其他配比基质;G1苗木根系总体积为13.6 cm3,一级侧根数为17.6,均极显著高于G3;G1苗木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光合速率分别为2.96 mg/g和5.06 μmol/(m2·s),极显著高于G3。综合考虑苗木生长状况和各项指标分析,G1是南京椴1年生容器苗培育最适宜选用的基质配比。
微波辐射和浸种对华山松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的影响
张合瑶, 马福仙, 李莲芳, 顾梦, 刘娴, 李小军, 周冬梅
2023, 43(5): 23-30. doi: 10.11929/j.swfu.202207023
[摘要](702) [HTML全文] (174) [PDF 1019KB](9)
摘要:
为了解微波辐射和清水2因素不同水平组合对华山松种子吸水、生活力和种仁发芽率的影响,以及微波辐射结合清水和GA3溶液浸种3因素对华山松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试验实施。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和清水浸种处理组合的种子生活力、种子、种仁和种壳吸水率分别为75.3%~88.0%(CK的为94.7%)、6.63%~10.44%、15.00%~23.80%和0.98%~4.87%,处理组合间种子和种仁吸水率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 < 0.01);影响生活力的主导因子是微波辐射和清水浸种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种子和种仁吸水率的则是清水浸种时间;测定(TTC法)的和未测定生活力的种仁发芽率分别为4.0%~22.8%和52.7%~90.0%,CK的为4.7%和60.0%,微波辐射是影响种仁发芽率的主导因子。微波辐射结合清水和GA3溶液浸种的组合,种子场圃发芽率为56.0%~71.6%(CK的为56.0%),清水和GA3浸种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种子场圃发芽率的主导因子。微波辐射和清水浸种的组合降低种子生活力。清水浸种8 h时,种子吸水基本达到饱和;微波辐射15 s,清水浸种12 h后0.05 g/L GA3溶液浸种,提高华山松种子场圃发芽率,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配方施肥对‘紫精灵’紫薇容器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黄兰清, 王晓明, 吴丽君, 唐丽, 曾慧杰, 李永欣, 蔡能
2023, 43(5): 31-38. doi: 10.11929/j.swfu.202206043
[摘要](438) [HTML全文] (230) [PDF 926KB](9)
摘要:
以2年生‘紫精灵’紫薇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设置氮、磷、钾3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共1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紫精灵’紫薇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并建立株高总增长量与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使用频次分析法优化肥料效应方程模型,得到优化的施肥量,为‘紫精灵’紫薇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T6(N2P2K2)处理的生长指标表现最佳,其株高总增长量、冠幅总增长量、花序长与宽及花径分别较不施肥处理(T1)增加了69.04%、24.16%、92.30%、65.57%、20.01%,差异显著。2)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分别随着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拟合的氮、磷、钾肥施用量与株高总增长量的肥料效应模型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拟合成功;使用频次分析法优化肥料效应模型,得出本研究的基质配比下‘紫精灵’紫薇株高总增长量达39.09 cm以上时的肥料施用量为N:13.70~17.60 g/株、P2O5:6.62~8.60 g/株、K2O:7.25~9.12 g/株。综合考虑环保及肥料经济效益等因素,在培育‘紫精灵’紫薇容器苗时可选用频次分析法得出的施肥方案,该方案能显著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贵州省野生皂荚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田红红, 杨菊, 王彪, 王秀荣, 罗敬, 赵杨
2023, 43(5): 39-46. doi: 10.11929/j.swfu.202205028
[摘要](305) [HTML全文] (180) [PDF 1561KB](6)
摘要:
为探究皂荚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相关系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贵州省14个皂荚天然群体的203份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皂荚群体间Nei's遗传一致度、遗传距离分别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7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比例为98.70%;筛选出的SRAP 引物组合具有较好多态性,可用于皂荚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922、1.5613、0.4633和0.3174,皂荚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530,基因交流值(Nm)为1.4764,居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分化较小;群体遗传距离在0.0504~0.3596之间,平均值为0.162,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14个群体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黔南福泉单独作为一个类群。
星毛唐松草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其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侯哲, 娄晓鸣, 李昂, 黄长兵
2023, 43(5): 47-56. doi: 10.11929/j.swfu.202205026
[摘要](2796) [HTML全文] (1126) [PDF 1930KB](34)
摘要:
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对星毛唐松草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并对其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星毛唐松草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5969 bp,具有非常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筛选的48条基因序列中,GC1、GC2、GC3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7.97,39.99,30.07,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有效密码子数(ENC)与GC1和GC2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GC3显著相关;中性绘图分析表明GC3与GC12的相关性显著,且密码子的偏好性受自然选择的影响;ENC−plot及ENC比值频数分布结果表明,大多数基因的ENC值低于预期值,仅有10个基因受到突变的影响,其他基因则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分析表明,18个最优密码子均以A和U结尾。该研究为星毛唐松草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信息。
杠柳天然橡胶合成相关R2R3−MYB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菲菲, 朴春兰, 崔敏龙
2023, 43(5): 57-65. doi: 10.11929/j.swfu.202205041
[摘要](1695) [HTML全文] (1083) [PDF 4134KB](15)
摘要:
首次克隆了杠柳中调控天然橡胶生物合成途径的R2R3−MYB基因,为杠柳天然橡胶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杠柳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22条R2R3−MYB基因。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氨基酸多序列比对、保守结构域和三级结构分析,确定杠柳中可能参与调控天然橡胶合成的R2R3−MYB基因,并进行基因在杠柳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sMYB79PsMYB102PsMYB159PsMYB178与巴西橡胶树 HbMYB在同一分支上,均具有典型的R2R3−MYB结构域及SHAQKYF保守基序,而且氨基酸之间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2.5%、64.5%、61.6% 和57.8%。RT− PCR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在乳胶形成的部位中均表达,其中PsMYB79PsMYB178在根中表达最强,PsMYB102在幼叶中表达强烈, PsMYB159在根、茎、幼叶和老叶中普遍表达。因此推测杠柳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中PsMYB79PsMYB102PsMYB159PsMYB178基因可能参与调节植物不同组织器官中天然橡胶生物合成过程。
黄药大头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高灿, 樊智丰, 马长乐
2023, 43(5): 66-76. doi: 10.11929/j.swfu.202203018
[摘要](432) [HTML全文] (228) [PDF 1149KB](6)
摘要:
为探究黄药大头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影响因素,利用CodonW和CUSP在线程序对筛选出的42条CD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药大头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各位置GC含量不同,偏好以A/U结尾;ENC值介于35.64~53.19,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密码子数量与GC3和EN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密码子的偏好性与基因长度有关。中性绘图分析、奇偶偏好性分析和有效密码子绘图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选择对密码子使用模式有重要影响,19个最优密码子进一步证明了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CDS系统发育树偏向于物种进化关系的构建,RSCU聚类重在对密码子特殊进化规律的挖掘,二者可为推测物种、基因间的相似度和进化关系提供重要数据。本研究为黄药大头茶密码子的进化特征及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有用信息。
基于转录组序列的非洲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卢珍红, 原晓龙, 李绅崇, 单芹丽, 王毅
2023, 43(5): 77-86. doi: 10.11929/j.swfu.202206053
[摘要](1565) [HTML全文] (975) [PDF 3087KB](5)
摘要:
利用CodonW 1.4.2 和在线软件CUSP分析非洲菊转录组13769条编码序列的密码子碱基组成、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和密码子偏好性,并通过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和PR2−plot分析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非洲菊编码基因序列的密码子偏好性整体偏弱,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为突变,同时确定UUG、UUU、UAU、AUU、UGU、GUU、AGA、GGU、UCU、UCA、CCA、ACC、GCU等13个最优密码子,最优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非洲菊密码子进化特征和遗传转化中最优密码子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浓度柠檬酸对红壤吸附解吸磺胺类药物的影响
李荣彪, 孙仕仙, 李朝丽, 丁会琼, 郑毅
2023, 43(5): 87-96. doi: 10.11929/j.swfu.202207011
[摘要](524) [HTML全文] (231) [PDF 1403KB](6)
摘要:
研究柠檬酸对红壤吸附和解吸磺胺类药物的影响,可为抗生素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不同浓度柠檬酸处理红壤对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吡)啶吸附和解吸等温线试验,阐明添加不同浓度柠檬酸处理对红壤吸附和解吸磺胺类药物的等温线特性和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柠檬酸处理,红壤对不同初始浓度磺胺类药物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Langmiur和Henry模型,红壤对磺胺类药物解吸数据符合Freundlich和Henry模型;高浓度柠檬酸处理红壤吸附磺胺类药物的Freundlich模型参数\begin{document}$ n $\end{document}值和1偏离程度最大。红壤吸附磺胺类药物的\begin{document}$ {K}_{\mathrm{F}}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K}_{\mathrm{d}}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K}_{\mathrm{L}} $\end{document}值均表现为高浓度>低浓度≈对照,红壤解吸磺胺类药物的\begin{document}$ {K}_{\mathrm{F}}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K}_{\mathrm{d}} $\end{document}值均表现为高浓度>低浓度≈对照,高浓度柠檬酸处理提高红壤吸附磺胺类药物的吸附能力。高浓度柠檬酸处理显著提高红壤吸附磺胺类药物的吸附量,吸附量增大的幅度为59.30%~285.30%;且显著减少红壤解吸磺胺类药物的数量,解吸率为0.80%~45.88%。磺胺类药物在红壤上解吸存在滞后现象,高浓度柠檬酸处理促进磺胺类药物吸附固定在红壤中并且抑制红壤对磺胺类药物解吸行为,减小污染土壤的磺胺类药物迁移扩散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风险。
高黎贡山南段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梁香娜, 高玉江, 张海洋, 张颖
2023, 43(5): 97-105. doi: 10.11929/j.swfu.202210067
[摘要](355) [HTML全文] (182) [PDF 1671KB](9)
摘要:
以随机路线踏查法为主,样地法为辅,对该区林下大型真菌进行较系统地调查,除随机踏查路线外,共选取8块标准样地,调查高黎贡山南段大型真菌资源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内大型真菌种类223种,隶属46科、86属。其中食用菌77种,药用菌21种,毒菌25种,食药兼用菌15种,不明80种;易危1种,近危1种,无危101种,中国特有种8种。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蘑菇科(Agaricalceae)、小菇科(Mycen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鹅膏属(Amanita小菇属(Mycena)、小皮伞属(Marasmius)、多孔菌属(Polyporus)、粉褶菌属(Entoloma)、蜡蘑属(Laccaria栓菌属(Trametes)、马勃属(Lycoperdon)、湿伞属(Hygrocybe)、小孔菌属(Microporus),不同样地的优势属各有不同。区系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与热带—亚热带大型真菌区系具有一定的关系,与云南大围山相似性较高。
攀西林火时空分布格局与气候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刘佳, 郭海燕, 甘薇薇, 徐沅鑫, 孙蕊, 李政旸, 王春学, 罗玉
2023, 43(5): 106-117. doi: 10.11929/j.swfu.202206011
[摘要](449) [HTML全文] (230) [PDF 3004KB](9)
摘要:
基于四川攀西地区2004—2020年防火期林火灾情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攀西林火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格局进行挖掘;利用ArcGIS格网法,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气候影响因子对攀西林火发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2004—2020年攀西地区林火发生次数随时间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4—2014年间,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波动增加;2015—2020年火灾次数显著下降,但过火面积呈增加趋势,攀西地区林火主要发生在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带,且多集中在丘陵的边缘地带。攀枝花市是林火频发区,凉山州次之。不同级别林火对不同时期气候影响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火险期最高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及连续无降水日数的相关性显著,而非火险期连续无降水日数和平均风速的相关性较高,各气象要素与林火的逐月滞后相关也存在差异,表明前期气温、降水通过影响地面可燃物进而影响林火发生,持续性的干旱极有可能引发火灾。空间相关显示,林火次数与气温、蒸发、连续无雨日数的高高值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的河谷盆地及丘陵区域,降水、相对湿度与林火的低高值聚集在北部的山原区,平均风速、干旱指数与林火的低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在西部山原区,表明攀西地区河谷盆地及丘陵区域的高温干旱使林火呈现聚集效应;而攀西区域南部的山地区,由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少火源较少,虽然是高温干旱区,也未出现林火聚集效应。
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李会朋, 胥辉, 张超, 欧光龙, 孙晓莉
2023, 43(5): 118-126. doi: 10.11929/j.swfu.202203065
[摘要](459) [HTML全文] (224) [PDF 1163KB](17)
摘要:
以云南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云南大理州第4~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测;基于大理州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进行了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遥感制图,并对其1992—2007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拔1500~3000 m,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最为丰富,占其总量的94%;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随坡度的逐渐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分布于5°~35°,约占其总量的94%;在坡向方面,研究区云南松天然林生物量的分布较为均匀,主要分布于半阳坡(西坡、东南坡)和阳坡(南坡、西南坡),约占其总量的48%~54%。总体上看,15年间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的分布面积及生物量均呈不断增长之趋势,云南松天然林覆盖面积有所增加,生物量总量不断提高。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研究
李亚倩, 戚玉娇
2023, 43(5): 127-134. doi: 10.11929/j.swfu.202206020
[摘要](467) [HTML全文] (232) [PDF 1735KB](9)
摘要:
基于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8 hm2的固定样地每木检尺调查数据,将树木按树高分为不同林层,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和标记点函数kmm(r)对树木基于个体和标记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0 m研究尺度上,林下层、次林层和主林层树木分别在0~18、0~26 m和0~2 m的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其他尺度表现为随机或均匀分布。林下层林木胸径在小尺度上呈现显著的空间负关联,次林层林木胸径、冠幅与地上生物量的标记点在中尺度上呈现显著的空间负关联,主林层林木的各标记点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没有显著关联性。林下层与次林层个体在2 m的尺度内呈现显著空间正关联,次林层与主林层个体在0~3 m尺度呈现显著空间正关联。总体而言,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林层林木在小尺度呈聚集分布,层内竞争主要出现在林下层和次林层,不同林层个体间关联性主要表现在次林层与主林层及次林层与林下层之间。
甘油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过程参数和动力学研究
贾翀, 郭鑫, 郑森琳, 阙正乐, 黄润州
2023, 43(5): 135-144. doi: 10.11929/j.swfu.202208056
[摘要](485) [HTML全文] (259) [PDF 1500KB](8)
摘要:
为研究甘油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过程及转化动力学,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在连续式反应器中,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对甘油超临界水气化气体产物分布和气化转化效率的影响,对气体产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利用集总动力学研究方法,优化甘油超临界水气化转化动力学模型,增加CO2甲烷化反应路径,探讨甘油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动力学参数和气相产物生成及消耗路径。结果表明:甘油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最佳工况为温度600 ℃、甘油浓度0.015 mol/L、压力27 MPa和停留时间18 s,此时H2产量为2.411 mol/mol,气化效率为76.49 %。单因素试验结果可知,较高反应温度和压力、较低原料浓度和适当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H2产量和甘油气化效率。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甘油热解路径Ⅱ和中间体蒸汽重整路径Ⅰ的活化能分别高于甘油热解路径Ⅰ和中间体蒸汽重整路径Ⅱ。H2主要通过甘油热解和水气变换反应生成,CO2主要通过甘油热Ⅰ和水气变换反应生成,CO2甲烷化是H2和CO2消耗的主要路径。中间体热解是CO和CH4的主要生成路径,CO的主要消耗路径是水气变换反应。
基于木质部解剖特征的中华木兰与3种古茶树进化研究
梁涤, 李有贵, 高景然, 邱坚
2023, 43(5): 145-152. doi: 10.11929/j.swfu.202206039
[摘要](450) [HTML全文] (255) [PDF 7980KB](5)
摘要:
以中华木兰和同一茶山上的3种不同驯化阶段的古茶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华木兰和3种古茶树的木质部解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华木兰和3个不同驯化阶段的古茶树在次生木质部解剖构造上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分析4个树种之间的进化顺序。结果表明:从管孔轮廓、管孔组合、穿孔板类型、管间纹孔式、导管−射线间纹孔式及木射线高度均表现出中华木兰较为原始的特点;从3种不同驯化阶段的古茶树的进化程度上看,野生型茶树较为原始,栽培型茶树最为进化,过渡型茶树处于两者之间;因此,从中华木兰到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呈现出不断进化的趋势,从解剖学的角度进一步为山茶科的进化过程提供有力依据。
不同温度下的柏木构件顺纹压缩损伤规律研究
李猛, 佘艳华, 贺才豪, 何佳明, 陈迪
2023, 43(5): 153-163. doi: 10.11929/j.swfu.202208049
[摘要](350) [HTML全文] (184) [PDF 2502KB](5)
摘要:
为准确判定木构件损伤断裂时裂纹萌生规律,有效评估木材损伤程度,本试验以绝干后的柏木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声发射技术和数字图像系统进行原位检测。通过分析声发射参数变化和裂纹表面区域应变曲线变化特征,探究不同温度下木材裂纹的萌生规律以及起裂荷载。结果表明:在120、140、160、180 ℃ 温度下的柏木构件极限均荷载下降幅度分别为16.2%、6.8%、66.4%;结合声发射参数数据对应的荷载值与DIC损伤云图可以分析木构件在初始破坏阶段的起裂荷载分别为125、62、40、32 kN。可见,温度越高木材极限荷载和起裂荷载越低,温度对木材力学退化性能影响明显。
研究简报
13种芳香植物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比较研究
胡玫, 黄艳波, 孔羽, 杨蕾, 周翔宇, 苏涛
2023, 43(5): 164-170. doi: 10.11929/j.swfu.202206030
[摘要](388) [HTML全文] (201) [PDF 960KB](6)
摘要: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技术,使用正己烷萃取法对唇形科、菊科、芸香科和伞形科中选取的13种芳香植物的萜类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学比较不同科中挥发性萜类的组成多样性以及成分差异。结果表明:13种植物材料中共有56种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其中唇形科最多(40种),菊科其次(35种),伞形科和芸香科含量较少。唇形科中鉴定到挥发性萜类的含量最高,其中倍半萜类组分显著低于单萜类组分;菊科中检测到的倍半萜氧化物含量相对较高,1−石竹烯是唇形科和菊科芳香植物所共有的成分;芳香植物所含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成分不同,种类也因物种而异。唇形科芳香植物最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菊科芳香植物适宜作为倍半萜氧化物成分的提取材料。本研究可为相异植物材料活性组分的有效使用和科学开发及植物萜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斑鸠菊精油对红火蚁的熏蒸活性研究
邝凡, 魏英, 王俊玲, 江洪敏, 黄钰涵, 边腊红, 左凤, 肖明昆
2023, 43(5): 171-176. doi: 10.11929/j.swfu.202112063
[摘要](405) [HTML全文] (239) [PDF 962KB](7)
摘要:
为探讨斑鸠菊精油化学成分及防治红火蚁的效果,采用水蒸馏法提取斑鸠菊的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精油的化学成分,运用熏蒸法测定该精油对红火蚁的熏蒸活性及亚致死活性。结果表明:黄色透明的斑鸠菊精油具有浓郁香气,提取率为1.23%;该精油中鉴定出了15种化学成分,其中β−香树脂醇和α−香树脂醇为其主要化学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6.98%和23.00%;该精油对红火蚁的灭杀活性随着处理时间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处理浓度为200 μL/L和100 μL/L时,分别在处理4 h和6 h后致死率达到最高(100%);当处理浓度为200 μL/L时,分别在LT5和LT10处理时间后挑取活蚁正常培养,活蚁分别在6 h和5 h内全部死亡。由此可见,斑鸠菊精油对红火蚁具有极高的熏蒸活性,且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云斑白条天牛幼虫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研究
庞美玲, 李贝娜, 林叶邦, 杨振德
2023, 43(5): 177-182. doi: 10.11929/j.swfu.202206063
[摘要](337) [HTML全文] (168) [PDF 2103KB](4)
摘要:
应用传统微生物鉴别方法并结合分子技术对自然罹病死亡的云斑白条天牛幼虫肠道内1株产红色色素的菌株(BS–1)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饲喂法观测该菌株BS–1菌悬液对云斑白条天牛5龄幼虫的毒力及致病症状。结果表明,该菌株BS–1为粘质沙雷氏菌。以基础培养基培养时,其余成分种类及添加量为蔗糖1%、酵母粉6%及NaCl 1%时最适,且最佳体外培养条件为35 ℃、pH=7、240 rpm、培养时间为16 h。使用1.17 × 1011 cfu/mL的菌悬液处理新鲜铁核桃树树皮饲喂云斑白条天牛幼虫,被感染虫体身体逐渐变红且仅肠道异常,15 d的校正累计死亡率为100%。从自然罹病死亡的云斑白条天牛幼虫肠道内筛选的菌株BS–1为粘质沙雷氏菌,具有杀虫活性。该研究结果为云斑白条天牛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广东薄唇蕨属(水龙骨科)一新种——卵叶薄唇蕨
张哲, 姚世伟, 黄毅, 徐展宏, 孙起梦, 刘兴剑
2023, 43(5): 183-187. doi: 10.11929/j.swfu.202207021
[摘要](421) [HTML全文] (191) [PDF 3714KB](23)
摘要:
报道了发现于中国广东省阳春市的薄唇蕨属卵叶薄唇蕨(Leptochilus ovatifolius)一新种,该种与心叶薄唇蕨(L. cantoniensis)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营养叶为卵形至长卵形,叶基下沿呈楔形,营养叶叶柄长0.3~1.4 cm,孢子叶叶柄长8~14 cm,叶表面均匀分布明显下陷的水囊;而心叶薄唇蕨营养叶叶形为卵形至心形,基部截形或凹陷呈心形,营养叶叶柄长1~6.5 cm,孢子叶叶柄长20~35 cm,叶表面无明显水囊。
研究综述
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分解研究动态
刘婷婷, 程希平, 徐远杰, 尹仑, 郭辉军
2023, 43(5): 188-198. doi: 10.11929/j.swfu.202205011
[摘要](504) [HTML全文] (274) [PDF 992KB](17)
摘要: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且敏感的碳库和养分库,在碳循环与碳平衡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系统把握CWD分解的方法体系及影响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判断其在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营林策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CWD的分解过程、分解速率量化方法、分解过程模型和影响分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系统总结了CWD分解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分解速率的3种研究方法(长期监测法、空间代时间法和分解向量法)以及驱动CWD分解的因素除树种、树木尺寸、着地状态外,还受环境因素(温度和水分,还包括光强、大气氮沉降、树冠开阔度、分解者主场效应、分解者类型与亲和性)的影响。通过分析目前CWD分解研究中的不足,提出3点展望:1)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利用高精度时间分辨率数据了解不同尺度上CWD分解的动态变化规律;2)完善分解模型,对CWD分解进行长期监测研究,探究不同地区分解模式的异同;3)考虑由干扰引起的分解变化所导致的净碳通量特征及林分异质生境对CWD分解的影响。
林分空间利用率量化方法的研究
玉宝
2023, 43(5): 199-204. doi: 10.11929/j.swfu.202207020
[摘要](395) [HTML全文] (239) [PDF 834KB](4)
摘要:
综述林分空间结构和林分空间利用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揭示林分空间利用含义,解析现有空间结构和空间利用参数特点,提出了林分空间利用率表征指标及计算公式。以样方法林木出现频度量化水平空间利用率,在划分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的基础上,以各层林分树高分布量化垂直空间利用率。结果表明:林分空间是林分在三维度上,被林木包围中所形成的空间大小,其中水平空间由林木株数、分布格局、位置关系生成,垂直空间由林分树高分布、垂直层次范围、各层林木株数生成。林分空间利用率是林分空间被林木填充的程度,以林木所占林分空间的百分比表示,其理论基础是森林群落和种群生态学原理。林分发育过程中林分空间大小和利用率不断变化,林分空间结构的改变使空间利用率发生变化,两者有密切关系,但现有林分空间结构和空间利用指标难以量化林分空间利用。本研究提出的林分空间利用率量化方法在水平层面考虑了林木株数和分布格局,垂直层面考虑了垂直层次和林木株数,是综合性的量化方法,为优化林分结构提供技术参考。林分空间利用率可作为空间结构评价指标,适合量化不同起源森林空间利用,量化结果为森林结构优化、营林措施决策以及结构优化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