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4卷1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4 年 1 期封面
2024, 44(1): -.
[摘要](409) [PDF 6749KB](25)
摘要:
目录
2024 年 1 期目录
2024, 44(1): 1-4.
[摘要](438) [HTML全文] (245) [PDF 522KB](36)
摘要:
研究论文
橡胶树水通道蛋白HbPIP2;7的亚细胞定位与多聚化分析
邹智, 郑玉皎, 乔雪莹, 阳江华
2024, 44(1): 1-6. doi: 10.11929/j.swfu.202212041
[摘要](523) [HTML全文] (210) [PDF 2190KB](16)
摘要:
天然橡胶在橡胶树的乳管细胞中特异性合成。用于割胶的成熟乳管与邻近的薄壁细胞之间不存在胞间连丝,故乳管的水分转入只能通过细胞膜定位的PIP水通道蛋白来实现。为探讨乳管水分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对1个高丰度表达的PIP基因HbPIP2;7进行了克隆,在此基础上对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多聚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bPIP2;7的编码区全长837 bp,预测编码278 AA,理论分子量为29.56 kDa、等电点为9.11、不稳定系数为29.89、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526,含有1个保守的MIP结构域及6个典型的跨膜螺旋,预测以四聚体的形式起作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均显示,HbPIP2;7定位在细胞膜。双分子荧光互补和酵母双杂交实验均表明,HbPIP2;7不能形成同源多聚体,推测HbPIP2;7主要通过异源互作的方式参与橡胶树乳管的水分平衡。
泡桐NLR基因家族分析及其对植原体的响应
郎雅琴, 翟晓巧, 曹喜兵, 范国强
2024, 44(1): 7-20. doi: 10.11929/j.swfu.202208042
[摘要](514) [HTML全文] (298) [PDF 5608KB](8)
摘要:
为研究PfNLR基因家族在白花泡桐抗丛枝病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分析了白花泡桐NLR(PfNLR)家族成员的组成、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进化、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和组织表达特异性,结合植原体侵染白花泡桐前后的miRNA和转录组的表达量变化,筛选出与抗丛枝病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白花泡桐中的199个PfNLRs分属6个亚家族;91.9%的PfNLRs定位在白花泡桐18条染色体上,其中62.8%呈簇状分布,23个PfNLRs发生了10次染色体片段重复事件和1次染色体串联重复事件;PfNLR含激素类和胁迫类元件;miRNA和转录组的关联分析发现泡桐miRNA与PfNLR之间存在156对靶向关系;大多数PfNLRs在芽和根中表达;16个PfNLRs在白花泡桐感染植原体前后的表达水平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pf–miRNA482介导的PfNLR181在白花泡桐抗丛枝病中发挥作用,该结果可为解析白花泡桐NLR蛋白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肯尼亚拟盘多毛孢几丁质酶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隋文静, 杨俊聪, 范世昌, 李明娇, 张琰卿, 李靖
2024, 44(1): 21-30. doi: 10.11929/j.swfu.202210038
[摘要](700) [HTML全文] (161) [PDF 2386KB](13)
摘要: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重寄生肯尼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kenyana)PG52菌株基因组中挖掘几丁质酶基因并分析,通过检测锈孢子诱导不同时间段基因的表达情况筛选重寄生相关几丁质酶基因。结果表明:在PG52中共鉴定到20个GH18家族和1个GH19家族几丁质酶基因,分子量38.0~177.2 kDa,理论pI值范围3.97~9.25;其中7个有信号肽,13个定位在胞外。所有PGChns基因都含有GH18家族或GH19家族保守结构域;与木霉几丁质酶序列聚类分析显示,PG52含有7个sgA、4个sgB、8个sgC、1个sgD几丁质酶基因。锈孢子诱导下共18个几丁质酶基因在转录组中被检测到表达,7个基因在诱导24 h时表达量最高,6个基因在经诱导后持续下调表达,4个基因在诱导72 h时表达量最高。对6个表达量高以及表达倍数高的基因进行RT−qPCR分析,所有基因均出现显著差异表达,并在诱导72 h时表达量最高。经诱导后上调表达的PGChns很可能在PG52菌株重寄生过程中发挥破坏锈孢子壁的作用,需要后续进一步验证。
滇杨幼苗对镉、锌胁迫的生理响应与耐受性研究
王艳霞, 郑武扬, 侯磊, 刘楚天, 何承忠, 陈柱学, 魏文雅
2024, 44(1): 31-39. doi: 10.11929/j.swfu.202211070
[摘要](287) [HTML全文] (214) [PDF 1333KB](6)
摘要:
为探究滇杨幼苗在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的生长、生理响应与耐受特征,采用土培盆栽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但单一Zn胁迫显著提高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Cd−Zn胁迫显著降低总根长;Zn可改善滇杨的苗木生长质量,Cd可导致滇杨生长变差,而Cd−Zn复合胁迫时生长状况最差。Cd、Zn单一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Cd−Zn复合胁迫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但净光合速率和光响应特征参数变化不显著,而Cd单一胁迫时滇杨的Rd和LCP较CK显著增高,Zn单一胁迫时则LSP显著增高。Cd和Cd−Zn胁迫可激发滇杨氧化应激防御系统,使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MDA和TPh含量无显著变化,Zn胁迫时SOD、CAT、MDA和TPh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滇杨幼苗对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表现出耐受性,可作为Cd、Zn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重要候选树种,其综合耐受值为Zn>CK>Cd>Cd−Zn。
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优势乔木氮磷化学计量及重吸收特征研究
杨丹荔, 罗辑, 秦世豪, 汤素贤
2024, 44(1): 40-47. doi: 10.11929/j.swfu.202301002
[摘要](1151) [HTML全文] (136) [PDF 1160KB](39)
摘要: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为对象,研究各演替阶段优势乔木氮(N)、磷(P)化学计量及重吸收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优势乔木鲜叶及凋落叶N、P浓度随演替下降,且鲜叶的N∶P在整个演替序列中总体小于14 ,表明该演替序列优势乔木的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在演替中期最高,表明植物较高的生长速率会增加其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与其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的N、P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树木生长速率(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供给)共同调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模式;优势乔木N重吸收效率与其鲜叶N∶P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对N的重吸收过程对维持其体内N∶P的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原生演替过程中植被对养分的利用机制,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大春河小流域土壤有效硼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特征研究
郭锁娜, 脱云飞, 张丽娟, 王倩, 沈方圆, 王飞, 郑阳, 杜文娟, 向萍
2024, 44(1): 48-55. doi: 10.11929/j.swfu.202301026
[摘要](333) [HTML全文] (146) [PDF 1145KB](5)
摘要:
为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以云南省昆明市大春河小流域林地、园地、草地、耕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深度法和等效质量法2种方法共同计算土壤有效硼(EB)储量,Franzluebbers法计算EB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层化率,分析土壤有效硼和阳离子交换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B含量和储量随深度变化差异显著( P < 0.05),林地和园地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耕地和裸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地EB和CEC层化率SR2大于SR1;土壤CEC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增加或降低;阳离子附着于土壤而流失,土壤CE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有机质(OM)、总氮(TN)、含水率(MC)和容重(BD)对EB和CEC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OM、TN和MC与EB和CEC呈正相关关系,BD与土壤EB和CEC呈负相关关系;林地和园地保肥能力高于草地、耕地和裸地,0~20 cm保肥能力最好;草地、耕地和裸地40~60 cm保肥能力最好。植被覆盖率和土壤侵蚀是影响EB和CEC变化的主要物理因素,OM、TN、MC和BD是影响EB和CEC变化的主要化学因素,需构建合理耕作层,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云杉次生林林下植被、枯落物及土壤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
彭娓, 张凯, 杨秀清
2024, 44(1): 56-66. doi: 10.11929/j.swfu.202302021
[摘要](323) [HTML全文] (204) [PDF 1189KB](18)
摘要:
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80年生云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样品收集和实验室浸水实验,运用方差和多重比较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密度云杉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林下植被物种较匮乏,林分密度越小,灌木层物种越丰富,灌木层以扶芳藤和苎麻为主;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密度关系不明显,草本层的苔草为绝对优势种。枯落物厚度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且3个林分之间无明显差异。中密度时,枯落物生物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为最大,分别为36.56、81.50、31.58 t/hm2。不同林分密度的土壤容重规律为:低密度 > 高密度 > 中密度,即中密度林分的平均土壤容重最小,为0.89 g/cm3。总孔隙度表现为:低密度 < 高密度 < 中密度。中密度时,土壤层总持水量和土壤层总有效持水量均为最大,分别为3945.61、364.00 t/hm2。因研究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区,该区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更为重要,建议将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80年生云杉次生林的合理林分密度控制在600~700株/hm2
基于价值评估的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鲁雅兰, 徐文斌, 黄执美, 孟伟庆, 员浩帆, 冯剑丰, 王义东
2024, 44(1): 67-78. doi: 10.11929/j.swfu.202211066
[摘要](319) [HTML全文] (166) [PDF 2997KB](8)
摘要:
利用环渤海2000—2020年土地利用产品、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生态系统活力指数和InVEST生境质量模型评估环渤海海岸带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格局,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化进行驱动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环渤海地区整体生境质量等级处于中等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大连市、营口市、葫芦岛市和秦皇岛市生境质量较高;2000、2010、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处于中等等级面积占比依次为53%、57.4%、58.3%,等级由低、较低等级转化为中等等级的面积占比较大;2000—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气温、高程、降水、路网密度和植被覆盖率等因子的影响,其中降水、气温和高程的影响程度较强,因子交互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复合增强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地区生境修复、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基于MCR和HY模型的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与优化
金博闻, 谢祯, 柯山, 耿建伟, 潘辉
2024, 44(1): 79-87. doi: 10.11929/j.swfu.202210015
[摘要](544) [HTML全文] (197) [PDF 2960KB](2)
摘要:
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共识别出14个核心源地;采用MCR与重力模型,共识别出29条廊道,一级廊道7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12条;结合水文分析法共识别出205条辐射廊道和53个生态功能节点,包括一级节点5个,二级节点17个,三级节点31个,确定各类型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提取生态节点建设策略。本研究可为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及生态节点保护时序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滇中地区元江栲常绿阔叶林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罗航, 彭泽喜, 李小英, 许彦红, 朱洪琴, 陈玉强, 陈晓琴, 期俊程
2024, 44(1): 88-96. doi: 10.11929/j.swfu.202209071
[摘要](319) [HTML全文] (225) [PDF 1032KB](4)
摘要:
以滇中地区元江栲林为调查对象,采用熵值法对该林分更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建立路径分析模型对其林下更新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26个元江栲常绿阔叶林样地中更新指数达到0.6以上的样地为10个,占比38.5%,其林下天然更新效果一般,但更新树种较为丰富,共18种,隶属于9个科15个属,森林处于缓慢的正向演替自然修复阶段。土壤孔隙度(r =0.848,P < 0.01)和含水量(r =0.855,P < 0.01)是显著影响林下幼苗(树)更新的因子。林分株数密度和枯落物蓄积对元江栲林下更新具有双重作用,其中林分株数密度对更新指数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02和–0.11;枯落物蓄积对更新指数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238和0.219。各因子对更新指数的影响依次为:土壤孔隙度(0.856) > 土壤含水量(0.461) > 灌草盖度(0.361) > 株数密度(–0.108) > 枯落物蓄积(–0.018)。在后续经营中,可通过人工疏伐、适当清理枯落物和改善土壤条件等经营方式促进元江栲常绿阔叶林林下天然更新,实现元江栲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经营。
中国南方松林地理替代分布规律及其气候主导因子研究
李林霞, 何兰君, 席磊, 冯子航, 欧光龙
2024, 44(1): 97-105. doi: 10.11929/j.swfu.202211006
[摘要](265) [HTML全文] (116) [PDF 1455KB](4)
摘要:
为揭示中国南方地区松林替代分布规律及其气候制约因素,以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思茅松和马尾松5个树种为研究对象,收集物种标本数据和生物气候因子数据,采用MaxEnt模型预测松属树种的地理分布,并通过判别式分析、方差分析、核密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量化解析5个树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从而去解释植被地理替代分布规律及其主导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5个树种的AUC值均大于0.9,说明适生区预测精确度较高; 5种松林存在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昼夜温差月均值、等温性、温度变化方差是造成5个树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温度因子,最干月份降水量和最冷季度平均降水量是5个树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降水因子。由5个树种在不同气候因子生态幅变化的差异看出,温度的变化、季节性降水等表征气候季节性差异的变量是造成中国南方地区5种松林地理替代分布的主要原因。
南方典型红壤区马尾松生物量空间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丘丽萍, 张帆, 林嘉源, 徐伟涛, 赖日文
2024, 44(1): 106-115. doi: 10.11929/j.swfu.202210022
[摘要](367) [HTML全文] (138) [PDF 1940KB](6)
摘要:
基于长汀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马尾松地上生物量,使用全局Moran's I指数及热点(Getis–Ord \begin{document}$ {G}_{i}^{*} $\end{document})进行空间特征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阐明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林分地上生物量为53.563 t/hm2,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空间特征表现为研究区西部、北部的高值聚类和集中在中南部的低值聚类。郁闭度、海拔、林分年龄、年均气温、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为影响研究区马尾松生物量空间分异较显著的影响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后解释力得到增强。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驱动路径的主要因子为郁闭度、林分年龄、海拔和年均降水。郁闭度通过直接效应影响生物量,海拔通过影响降水和气温从而对林分生物量造成间接影响,林龄和年均降水量对生物量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林龄通过影响郁闭度产生间接效应,年均降水量通过影响土壤全氮产生间接效应。综上所述,长汀县马尾松地上生物量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分布特征,研究区中南部区域为今后马尾松林分质量和生态治理成效进一步提升的重点区域,今后长汀县马尾松的经营管理可以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郁闭度和改善土壤养分等措施提升马尾松林分质量。
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无人机遥感估测
田上峰, 刘健, 余坤勇, 王瑞璠, 赵文凯
2024, 44(1): 116-124. doi: 10.11929/j.swfu.202207051
[摘要](223) [HTML全文] (114) [PDF 2552KB](3)
摘要:
以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长汀县河田镇为例,结合无人机与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数据优势,通过局部最大值和分水岭算法反演单木树高(H)和冠层半径(Rc),拟合以HRc为变量组合的异速生长方程,得到以新冠层参数为底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提取树高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3和0.49 m;计算冠层半径的R2和RMSE分别为0.88和0.64 m;估算立木生物量的R2和RMSE分别为0.89和3.37 kg。本研究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定量参数并构建的异速生长方程中,以组合(H + Rc)为底的异速生长方程估测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的精度较高,可以有效估测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可为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准确估测提供参考。
森林食叶害虫空间分布格局遥感定量反演研究
姜雪菲, 包广道, 翟畅, 刘婷, 任志彬, 丁铭铭, 张微, 杜云霞
2024, 44(1): 125-134. doi: 10.11929/j.swfu.202210021
[摘要](265) [HTML全文] (135) [PDF 6756KB](1)
摘要:
以Sentinel–2A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取的受害树种空间分布和多时相PROSAIL模型叶面积指数反演差值确定的失叶率耦合的虫口密度,定量获取长白山南麓虫害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18—2020年共7个时相LAI反演整体精度在88%以上;红松的适宜参考时相为2019年6月,预测与实测拟合R2为0.82,其余树种及全样本2018年6月最佳;虫口密度与失叶率耦合采用线性函数,R2为0.755;落叶松遭虫害面积6174 hm2最大,云杉受害面积比65.19%最大。虫害导致失叶率计算采用的参考时相为受灾前一年6月;虫口密度与失叶率呈线性关系;不同树种受灾空间格局不同,常绿树种重度灾害比例普遍高于落叶树种。
桫椤叶蜂对2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与适应性研究
肖佳兴, 杨卫诚, 张冰晨, 何琴琴, 孔令雄, 白小节, 江昱
2024, 44(1): 135-141. doi: 10.11929/j.swfu.202212028
[摘要](253) [HTML全文] (131) [PDF 2057KB](3)
摘要:
采用养虫笼产卵法、叶碟法测定了桫椤叶蜂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观察幼虫取食不同嫩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桫椤叶蜂与不同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桫椤叶蜂成虫对小黑桫椤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选择性,在桫椤和小黑桫椤上的产卵量分别为(38.25 ± 8.27)粒和(67.38 ± 7.11)粒,2 ~ 5龄幼虫也均表现出显著偏好取食小黑桫椤。以2种植物为食的幼虫发育期、羽化率、成虫寿命无显著性差异,而以桫椤为食的比以小黑桫椤为食的老熟幼虫期、蛹期显著延长,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则显著降低。由此表明桫椤叶蜂在寄主植物间具有不同的选择性,成虫的产卵选择性与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一致,与桫椤相比,小黑桫椤对桫椤叶蜂具有较高的适合度。
黔中山地麻栎天然林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姜丹丹, 徐明, 杨云礼, 张健
2024, 44(1): 142-148. doi: 10.11929/j.swfu.202301001
[摘要](203) [HTML全文] (122) [PDF 2622KB](2)
摘要:
为揭示亚热带山地麻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选取黔中山地麻栎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鉴定方法分析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鉴定27个EMF OTUs,隶属2门4纲8目9科10属,其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OTUs丰富度占比分别为86.05%和13.95%,显示了担子菌丰富度明显高于子囊菌。红菇科和革菌科为优势EMF类群,红菇属和棉革菌属为优势属类群,绒盖牛肝菌属、黏滑菇属、革菌属、蜡蘑属和块菌属5个类群OTU种类最少。
酚醛树脂/蒙脱土浸渍改性杉木工艺及密实化研究
贺磊, 魏信义, 黄慧, 邓涛, 赵攀, 孙丰文
2024, 44(1): 149-156. doi: 10.11929/j.swfu.202209023
[摘要](320) [HTML全文] (125) [PDF 2143KB](1)
摘要:
以酚醛树脂和蒙脱土混合后溶液为改性剂,正负压仿呼吸环境下浸渍改性杉木板材,探讨了负压压力、负压时间、正压压力、正压时间对杉木板材增重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理工艺,在最优工艺浸渍杉木板材基础上进行压缩密实化处理,分析改性后杉木的密度、增重率、表面硬度、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并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木材微观形貌、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负压压力–0.095 MPa、负压时间20 min、正压压力1.5 MPa和正压时间1.5 h,改性杉木的增重率最大。在此浸渍工艺处理下,压缩密实化处理后的杉木密度由0.328 g/cm3提升至0.784 g/cm3,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表面硬度分别提升了34.7%、38.4%和85.6%;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改性杉木的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明显降低。扫描电镜表明改性剂主要通过管胞、射线细胞和纹孔渗透,且木材内部孔隙被很好地填充。红外分析表明木材内部游离羟基减少,缔合羟基和醚键数目增多,木材内部引入Si-O-C键,耐火试验结果表明改性材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
烟秆粉和咖啡壳粉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邸亚森, 汤正捷, 苏艳炜, 李晓平, 杨国印, 吴章康
2024, 44(1): 157-165. doi: 10.11929/j.swfu.202211077
[摘要](253) [HTML全文] (124) [PDF 2197KB](1)
摘要:
为探讨烟秆粉和咖啡壳粉代替桉木粉生产木塑复合材料的可行性,采用范式法分析比较烟秆粉、咖啡壳粉和桉木粉的化学成分,以烟秆粉、咖啡壳粉及桉木粉为增强相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熔融共混,采用两步挤出成型法制备了不同木质纤维原料及配比的木塑复合材料。通过测试不同木塑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动态热力学性能(DMA)、氧化诱导时间(OIT)和氧化诱导温度(OIT*),观察不同木塑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官能团,分析不同木质纤维原料及配比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综纤维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桉木粉、烟秆粉、咖啡壳粉,木质素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桉木粉、烟秆粉、咖啡壳粉;桉木粉/HDPE复合材料(TS0)的综合性能优于烟秆粉/HDPE复合材料(TS100)和咖啡壳粉/HDPE复合材料(CS100)。在混合纤维原料木塑复合材料中,随着桉木粉用量的减少,木塑复合材料的集中载荷、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先增加后降低,OIT和OIT*降低,20%烟秆粉80%桉木粉/HDPE复合材料(TS20)的综合性能最佳,其集中载荷和冲击强度比TS100分别提高27.5%和22.5%,OIT和OIT*分别增加9.9 min和10.7 ℃。
澳洲坚果壳活性炭载锌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张建珠, 杨正芳, 潘源江, 张彬, 聂艳丽
2024, 44(1): 166-175. doi: 10.11929/j.swfu.202211046
[摘要](274) [HTML全文] (236) [PDF 2598KB](2)
摘要:
以澳洲坚果壳为原料,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制备粉末活性炭作为抗菌材料载体,通过浸渍法将Zn2 + 负载于活性炭的表面和微孔中,得到活性炭载锌复合抗菌材料。利用碘吸附值、氮气吸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及抗菌实验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炭材料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达644.118 m2/g,平均孔径为2.289 nm,碘吸附值为1018 mg/g。以硫酸锌为锌源,炭锌接触时间7 h、炭锌浸渍比1∶25、锌溶液浓度1.0 mol/L时,制备的活性炭载锌复合抗菌材料具有较好的杀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能达到99.9%的抗菌率。活性炭载锌复合抗菌材料与织物浸渍得到的抗菌织物也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可为拓宽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及活性研究
王文博, 袁甜甜, 吕玉秀, 刘桢, 谢东, 张璟雯, 赵平, 陈保森, 杨晓琴
2024, 44(1): 176-184. doi: 10.11929/j.swfu.202209043
[摘要](343) [HTML全文] (177) [PDF 1355KB](7)
摘要: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分析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雀嘴茶醇提液中鉴定出1321个代谢物,其中有1085个代谢物包括11个超类匹配到人类代谢数据库中,含量较高的活性代谢物,包括新甘草苷、扁蓄苷、醋硝香豆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桂皮鞣质B1等苯丙素类和芳香聚酮类、咖啡因等有机杂环化合物类、阿糖腺苷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以及1−咖啡酰−β−D−葡萄糖、3−O−阿魏酰奎尼酸、绿原酸、2−O−咖啡酰熊果苷等咖啡酰类。雀嘴茶醇提液的DPPH·清除率可达93.56%,ABTS+·清除率可达99.04%,OH·清除率可达94.82%,总还原能力随着醇提液中总多酚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效果极为接近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对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的抑制率分别可达81.50%和58.58%。
研究简报
金平马鞍底蝴蝶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研究
王珂, 杨宝顺, 高静静, 查云川, 杨晓军
2024, 44(1): 185-193. doi: 10.11929/j.swfu.202301010
[摘要](270) [HTML全文] (142) [PDF 1324KB](8)
摘要: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云南金平县马鞍底乡选择不同生境设置了21条样线开展蝶类物种的本底调查,对捕获或者探测到的蝴蝶进行鉴定与分类,比较不同生境类型的蝴蝶的物种多样性,分析不同采样区域和生境类型的蝴蝶物种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共记录到165种蝴蝶,隶属10科97属,其中蛱蝶科的属和种的数最多,为26属37种,分别占总属数的26.8%,总种数的22.4%;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是白袖箭环蝶,占总个体数的66.1%;不同生境中蝴蝶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Chao1指数及区系组成均存在差异。蝴蝶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1000~1700 m达到最高,呈现出中海拔高峰模式。物种替代,而非物种嵌套,是形成不同海拔梯度和生境类型间的蝴蝶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松瘤小蠹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李兴艳, 梁文凯, 泽桑梓, 赵宁, 朱家颖
2024, 44(1): 194-199. doi: 10.11929/j.swfu.202206033
[摘要](288) [HTML全文] (197) [PDF 1014KB](7)
摘要:
松瘤小蠹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多国以及我国危害松科植物,但尚缺乏其分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该害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使用GetOrganelle软件组装得到了其完整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松瘤小蠹的线粒体基因组长17451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和2个rRNA,A、T、C、G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4%、33.45%、18.40%和10.75%。基于松瘤小蠹以及其他象甲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松瘤小蠹与边瘤小蠹的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上,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一致。该研究结果为今后筛选线粒体分子标记来开展松瘤小蠹分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株侵染日本松干蚧的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任雪敏, 徐志文, 杨斌, 展茂魁, 路纪芳, 孙亚茹
2024, 44(1): 200-207. doi: 10.11929/j.swfu.202305035
[摘要](220) [HTML全文] (107) [PDF 2415KB](6)
摘要:
从采集自然感染的日本松干蚧二龄若虫,分离纯化到一株定名为MM−2022的病原真菌。通过回接实验、形态特征观察、分子测序等方法,确定该菌株为Penicillium cairnsense。分离获得的自然感染致死日本松干蚧的原生病原真菌— P. cairnsense,其在PDA和SDAY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质地和扫描电镜结果均存在差异。该菌株培养在PDA的菌落正面呈暗灰绿色,背面呈浅黄绿色,质地粉末状或颗粒状,分生孢子梗饱满,帚状枝显著双轮生,瓶状瓶梗每轮7~9个,分生孢子呈球形或近球形,数量多;然而,在SDAY的菌落正面呈鲜黄色,背面呈黄褐色或暗黄褐色,质地绒状,分生孢子梗不饱满、分生孢子和瓶梗数量相对较少。该菌株rDNA序列与GenBank中P. cairnsense序列相似性达99%,系统发育树上分在同一分支。
施氮量对蚕豆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立浩, 李城佰, 万山平, 刘英超, 张小卓, 黄敏, 戴利利
2024, 44(1): 208-213. doi: 10.11929/j.swfu.202303010
[摘要](245) [HTML全文] (148) [PDF 952KB](3)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以不施氮肥为CK,在不同生长时期,测定蚕豆干物质累积、根长,计算养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花期和结荚期相比,收获期蚕豆干物质分别增加180% ~ 480%。花期和结荚期,与T1相比,T2和T3施肥量蚕豆根长增加了30.64%、24.19%;21.32%、27.88%,T2和T3 之间差异不显著。收获期,与CK相比3个施氮水平下,蚕豆养分阶段累积量分别增加33.01% ~ 74.85%,T1和T2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幼苗期相比,3个氮水平下,蚕豆收获期养分吸收效率分别减少48.61% ~ 63.54%。同一生育期内,与CK相比T3氮肥利用效率分别增加4.76% ~ 20.74%, CK与T1、T2之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蚕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效率增加,蚕豆收获指数相差不明显。总之,施氮量影响蚕豆生长和养分利用,但并不影响收获指数,过量施氮对蚕豆养分吸收利用也无明显促进作用。
硝及铵态氮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菌根侵染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李晔, 汤利, 肖靖秀, 罗威, 郑毅
2024, 44(1): 214-220. doi: 10.11929/j.swfu.202209059
[摘要](272) [HTML全文] (145) [PDF 1184KB](4)
摘要:
为研究不同形态氮素施用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氮磷吸收和菌根形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测定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植株氮磷吸收量及菌根侵染率和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果表明:施用硝态氮促进了间作小麦地上、地下部生物量,蚕豆则相反。硝态氮处理下提高间作小麦地上、地下部氮、磷吸收量73.17%、76.27%和123.79%、65.51%,而降低间作蚕豆地上、地下部氮、磷吸收量;铵态氮处理下间作小麦与蚕豆的地上、地下部氮、磷吸收量呈相反趋势。硝态氮处理降低了间作小麦、蚕豆菌根侵染率22.71%、60.72%;铵态氮处理下间作小麦菌根侵染率、土壤菌丝密度增加40.05%、45.24%,蚕豆菌根侵染率增加17.63%。可见,在小麦拔节、蚕豆开花期,硝态氮施用下对间作小麦的生物量、氮、磷吸收量有促进作用,同时降低了间作小麦、蚕豆菌根侵染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