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2卷2期

显示方式:          |     

施肥与芸苔素内酯对赣无油茶叶片养分和生长的影响
周裕新, 胡玉玲, 甘青, 胡冬南, 牛德奎, 郭晓敏
2012, 32(2): 1-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1
[摘要](782) [PDF 1333KB](2)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肥料及不同浓度芸苔素内酯(BRs)在油茶“赣无”优良无性系上的应用效果,选择鸡粪、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和油茶专用肥以及0.020、0.033mg/L和0.067mg/L浓度的芸苔素内酯,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连续2a的试验,在油茶不同生长期调查采样并测定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施复合肥+喷施0.020mg/L芸苔素内酯油茶高生长最快;施专用肥+喷施0.020mg/L芸苔素内酯油茶冠幅面积增加最大;喷施0.033mg/L芸苔素内酯油茶叶片SPAD值最高;施专用肥+喷施0.067mg/L芸苔素内酯油茶叶片SPAD值增加最多;不施肥+喷施0.067mg/L芸苔素内酯叶片氮含量最高,其次是施专用肥+喷施0.033mg/L芸苔素内酯;施有机肥+喷施0.020mg/L芸苔素内酯叶片磷含量最高;施复合肥+喷施0.020mg/L芸苔素内酯叶片钾含量最高;施专用肥+喷施0.033mg/L芸苔素内酯叶片干物质含量最高。
小蠹虫肠道中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及其产酶性质
康柳, 熊智, 杜健伟, 刘绍雄, 朱丽丽
2012, 32(2): 7-1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2
[摘要](705) [PDF 1117KB](3)
摘要:
从小蠹虫幼虫肠道中筛选分离出降解纤维素的菌株5株,通过杜氏纤维素选择性培养基,以滤纸、脱脂棉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测定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酶活最强的为HS-11-5号菌株,最大酶活32.62U/mL;此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发酵时间50h,培养所需最佳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最佳pH 7.5~8.5,培养最适温度28~30℃,最佳瓶装量为占培养瓶容积的12%~16%。
欧洲黑杨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
沈亚洲, 王军辉, 张守攻, 马建伟, 张宋智
2012, 32(2): 11-1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3
[摘要](618) [PDF 1148KB](1)
摘要:
采用无损检测测定木材材质的Pilodyn指标,研究欧洲黑杨14个无性系间材性遗传差异。室外测定活立木胸径(DBH)和南向Pilodyn值(Ps),室内测定木芯木材基本密度(Ds)、木材外侧基本密度(Dso),按照Ps、Dso及Ds分别将各无性系的平均值排序,3个序列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对Ps、Dso和Ds进行方差分析,单株和各无性系平均值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用Ps、Dso和Ds与胸径进行方差分析,单株和各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依据3个材性指标结合胸径将14个无性系分为4类:高密度快生长、低密度快生长、高密度慢生长、低密度慢生长,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所分的4类无性系各类别间均差异显著,通过分类选择出健杨、8000、95、153、172等5个生长快且木材密度高的欧洲黑杨无性系。
人面竹等10种观赏竹春季滞尘效应与规律
潘瑞, 郑郁善
2012, 32(2): 16-2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4
[摘要](622) [PDF 1337KB](1)
摘要:
对福州市江滨西大道10种观赏竹的春季滞尘效应进行监测,从时间、高度和方向3个方面分析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种观赏竹春季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有显著差异,其滞尘量分别为:绿槽毛竹2004g/m2、泰竹944g/m2、银丝大眼竹795g/m2、早园竹694g/m2、人面竹542g/m2、斑竹514g/m2、唐竹500g/m2、黄金间碧竹437g/m2、青丝黄竹284g/m2、鼓节竹260g/m2。绿槽毛竹、泰竹、早园竹、人面竹、斑竹、黄金间壁竹和青丝黄竹在距离地面150cm处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高于200cm处,银丝大眼竹、唐竹和鼓节竹则相反,尤以银丝大眼竹2个高度差异较大。各竹种不同方向滞尘量存在差异,这与竹种栽植位置和车辆行驶方向有关。
干旱胁迫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赵丽芝, 蔡年辉, 夏清柱, 和润喜, 许玉兰
2012, 32(2): 21-2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5
[摘要](670) [PDF 1182KB](3)
摘要:
为探索云南松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进行发芽试验,并测定芽苗的胚根、胚轴长度。结果表明:低浓度的PEG-6000(5%)能促进种子萌发,种子发芽率、日均发芽率、发芽指数均达到最大;而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受到限制,各项发芽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云南松种子的胚根长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胚轴长度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随着PEG-6000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可能是云南松在水分胁迫下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
不同种源紫穗槐种子性状差异的研究
冒燕, 孙名玥, 冯凯, 李淑娴
2012, 32(2): 26-3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6
[摘要](615) [PDF 1192KB](5)
摘要:
对紫穗槐自然分布区内6个省共9个种源的种子性状变异进行系统研究,分别测定种子形态指标,包括种子纵径、横径、纵横径比;种子质量指标,即去除果皮前后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发芽率。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各项测定指标均呈极显著差异;各测定性状与地理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不显著;一些测定性状与气候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如年降雨量与去除果皮前后种子的发芽率、无霜期与种子纵径均呈显著正相关,海拔高度与种子横径呈显著负相关。发芽试验显示,有8个种源的种子,去除果皮后,其发芽速度、发芽率明显高于同一种源含果皮的种子,发芽结束后硬粒含量也明显减少,说明果皮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不同种源的种子,含果皮时的发芽速度相差较大,西部地区种子的萌发速度较快,而东部地区种子的萌发速度则要稍微慢些。
福建苦楝种子表型多样性研究
夏海涛, 陈礼光, 荣俊冬, 陈羡德, 郑郁善
2012, 32(2): 32-3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7
[摘要](695) [PDF 1137KB](2)
摘要:
以福建32个种源地的苦楝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32个种源的种子表型性状中长、宽、平均单粒质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种子表型较为丰富;不同种源间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的大小顺序是:种宽>种长>平均单粒质量,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仙游种源,最小的为莆田种源;苦楝种子表型性状与11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种子表型性状中种长和种宽累计贡献率达98.14%;32个种源可以聚为4类,第Ⅰ大类为仙游种源,其变异系数最大,第Ⅱ大类为德化、屏南、莆田、松溪种源,这些地区种子较小,但种子质量相对较大。
云南保山泡核桃优良品种物候期与主要经济性状
禹永明, 黄佳聪, 杨晏平, 万晓军, 董诗凡
2012, 32(2): 38-4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8
[摘要](699) [PDF 1017KB](3)
摘要: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泡核桃优良农家品种资源,满足泡核桃产业化大生产对良种多样性的需求,于2007—2009年对保山市分布的8个泡核桃优良农家品种进行物候期观测、主要经济性状调查及主要化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腾冲巨泡、松山核桃为雌雄同期型,其余为雄先型;果实生长期明光紫核桃约210d,腾冲巨泡约120d,其他品种为160~180d;单位面积冠影产仁2101~3583g/m2,品种间产仁能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单核质量90~207g,核壳厚04~10mm,出仁率540%~679%;核仁含粗脂肪64195%~74266%、粗蛋白11091%~15949%、不饱和脂肪酸9383%~9651%、P 0217%~0425%、Fe 2186~2888mg/kg、Zn 398~676mg/kg,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钱强, 杨从宽, 张友兵, 余奇, 王娟, 杜凡
2012, 32(2): 43-4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09
[摘要](689) [PDF 1167KB](2)
摘要: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有各类珍稀濒危植物38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中国珍稀濒危植物44种,云南省级保护植物53种,CITES公约保护植物269种。在保护区整个海拔梯度上均有珍稀植物分布,但很不均匀。海拔210~3400m,珍稀保护植物丰富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在800~1100m达到峰值,分别为18种和37种,各占30种的600%和53种的698%;而CITES物种在1200~1900m达到峰值,占269种的494%。
思茅松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
姚能昌, 段爱国, 唐军荣
2012, 32(2): 49-5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0
[摘要](695) [PDF 1507KB](5)
摘要:
基于云南思茅松连续5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偏度、峰度、直径变动系数、径阶株数分布及直径累积分布等指标对其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密度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10~70 a内,偏度先为正值,后由正值逐渐趋向于负值,直径分布曲线表现为先左偏后右偏,偏度绝对值先变小后变大,密度高的林分其偏度值大;峰度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直径分布曲线峰度值依次增大,且不论林分密度高低,峰度值都趋向于0;直径变动系数随林分年龄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受密度影响不明显;对于任一相同的株数累积分布,密度越高的林分所对应的直径区域中值越小;林分径阶株数分布直观地说明了上述结论。
杉木人工林平均树高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陈利, 林辉, 孙华, 严恩萍
2012, 32(2): 53-5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1
[摘要](591) [PDF 1342KB](1)
摘要:
以湖南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SPOT5影像及1∶10 000地形图为数据源,提取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B1(反射率)、B2(反射率)、B3(反射率)、B4(反射率),B1/B4、B2/B4、B3/B1,EVI、NDVI、RVI等14个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岭迹估计法剔除与平均树高相关性小的变量因子,确定影响平均树高估测的主要因子为:B2(反射率)、B4(反射率)、坡向、郁闭度、NDVI。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遥感反演关系模型,用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平均树高估测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决定系数、调整相关系数以及标准估计的误差分别为0.8910、0.7930、0.7740、0.8422,树高估测模型达到较好的拟合效果,得到杉木人工林的平均树高模型。
香格里拉高山松林窗更新影响因子分析
朱霖, 胥辉, 左政, 吴明山, 陆欣玮
2012, 32(2): 57-6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2
[摘要](665) [PDF 1014KB](1)
摘要:
从高山松更新苗木所处的立地环境、林窗边缘木对更新苗木的影响、林下枯落物的影响、灌木的影响以及林窗特征等方面选取12个影响因子,以更新苗木的地径和高度为指标,建立并分析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子在高山松林窗更新过程中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可以解释要研究的问题;高山松苗木在林窗更新过程中,林窗形成年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海拔和最近边缘木高度与高山松更新苗木高度呈负相关,和最近边缘木的距离与更新苗木地径呈正相关。坡度、坡位、坡向、林下枯落物盖度、林下枯落物厚度、灌木平均高、灌木盖度以及最近边缘木平均冠幅等8个因子对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松更新苗木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
闽东滨海湿地景观分类体系与格局特征
林立, 何东进, 王韧, 蔡金标, 洪伟, 游巍斌
2012, 32(2): 62-6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3
[摘要](652) [PDF 1235KB](1)
摘要:
以闽东沿海地区1993、2001、2010年遥感图像为分析对象,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将其湿地景观分为7类,并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该湿地3个不同时期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域景观在斑块面积和比例上占优势地位,形状稳定且连通性最好,为研究区域的基质景观;养殖场、建筑用地和农田在斑块面积、数量、密度上均有增长,水域、人工库塘、其他非湿地景观和潮间裸滩则呈下降趋势;建筑用地景观形状最为复杂,人工库塘的分离度和破碎化程度最大,潮间裸滩次之,且在相应指数上均高于同时期其他自然湿地景观,受到人为干扰最为强烈。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评价
姚小刚, 李明会, 周伟, 邓忠坚, 张仁功
2012, 32(2): 68-7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4
[摘要](622) [PDF 1748KB](1)
摘要:
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对分布于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的黑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0413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6%;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7758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96%;较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861281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34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18969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49%。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黑颈长尾雉的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分别减少2730%和949%,而较不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分别增加434%和068%。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性较差。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探讨
徐正春, 罗思琦, 屈家树, 吴自华, 丛艳国, 先锋
2012, 32(2): 73-7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5
[摘要](703) [PDF 1021KB](3)
摘要:
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采取资料收集、实地典型调查、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共调查广东省20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基本掌握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生态旅游现状,分析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具体建议。
经济适用房小区绿化的生态设计——以安阳市碧水名郡小区为例
李春妍, 苏金乐
2012, 32(2): 80-8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6
[摘要](681) [PDF 1548KB](2)
摘要:
绿化设计是经济适用房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安阳碧水名郡小区为例,从植物的多样性、适地种植、多层次群落结构、立体空间利用、视觉生态等方面阐述绿化的生态设计方法。
桉树单板化学着色研究
罗建举, 于颍欣
2012, 32(2): 84-8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7
[摘要](717) [PDF 1453KB](1)
摘要:
以氯化铁、硫酸铁、硫酸铜、重铬酸钾、重铬酸钠和高锰酸钾等化学试剂为原料进行桉树单板化学着色的药剂配制,获得16种药剂配方。根据着色处理后试件的着色效果和着色渗透深度,筛选出1种适合桉树单板着色的药剂配方处理,代号PBC-1。以PBC-1为处理药剂,采用多因素正交设计分析常压条件下影响桉树单板着色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桉树单板着色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药液浓度>处理时间>药液温度>浴比;桉树单板化学着色最佳工艺参数为:药液浓度08%,浴比15∶1,药液温度70℃,处理时间10h;采用所确定的药剂配方和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桉树单板颜色均匀,呈棕褐色,类似柚木色,并且能够很好克服桉树单板表面因节疤所引起的色差问题。
CrCl3催化果糖制备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李向阳, 郑志锋, 宁静, 郑云武
2012, 32(2): 88-9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8
[摘要](674) [PDF 1214KB](1)
摘要:
以CrCl3·6H2O为催化剂,考察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果糖制备5-羟甲基糠醛(HMF)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DMSO)是果糖制备HMF的优良溶剂;以DMSO为溶剂,当反应温度为180 ℃、反应时间140min、 CrCl3·6H2O催化剂用量为果糖质量5%时,果糖制备HMF的产率可达49.2%。
基于移动通信的林产品运输信息平台开发
张家琴, 郭建钢
2012, 32(2): 91-9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19
[摘要](734) [PDF 1283KB](1)
摘要:
基于移动通信的SMS、Mobile Web技术,开发林产品运输信息平台,可实现检尺员上传检尺短信后,实时采伐监控并加强运输监管。该平台有助于运输公司实现物流通知、空车配货,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系统架构成本、运营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梾木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李冬林, 向其柏
2012, 32(2): 95-10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20
[摘要](622) [PDF 1044KB](3)
摘要:
综述了梾木属植物的形态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繁殖技术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今后应在充分利用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清理、收集、保护、利用和杂交选育等方面的研究。
极危植物云南芙蓉种群生物学特性
李云琴, 杜凡, 冷天鑫, 汪建, 刘娟
2012, 32(2): 101-10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21
[摘要](644) [PDF 1150KB](2)
摘要:
对云南芙蓉的分布、生境、居群现状、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作专题调研,并分析其极危原因。结果表明:在元江县城附近昆洛公路边和元江县东俄加油站公路边2个原有分布点找寻到其植株,并发现元江边武洒村旁、元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附近和华侨农场附近3个新分布点;云南芙蓉为阳性不耐旱的亚灌木植物,伴生植物主要为热带阳性次生物种,云南芙蓉没有根蘖和倒苗现象,可以正常开花结实,花果期很长且结实量很大,但实生苗极少;其分布区域在不断消失,植株数量急剧减少,整体呈衰退趋势;严重的人为干扰是造成云南芙蓉野生居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自花传粉的局限、种子的重力散布方式和自然更新能力较差可能是致使其极危的内在原因。
槽枝衣与其变形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比较
张红霞, 王立松, 杜芝芝, 华燕
2012, 32(2): 106-11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2.02.022
[摘要](673) [PDF 1038KB](1)
摘要:
从槽枝衣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赤星衣酸乙酯 (1);(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 6,9(11),22-三烯-3β-醇 (2);2-甲氧基茶痂衣酸(3);橄榄陶酸(4);β-苔黑酚羧酸甲酯(5);维任西酸(6);黑茶渍素(7);苔黑醛(8);赤星衣酸甲酯(9)。从槽枝衣黄枝变形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纯化合物:茶痂衣酸(10)。用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作对照,与槽枝衣和槽枝衣黄枝变形样品各10份进行TLC检测,确定二者的特征性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上的主要差异。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