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5卷1期

显示方式:          |     

不同生态经济恢复模式对退化红壤区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李建民, 黄石德, 王姿燕, 林捷, 游惠明, 卓辉, 汤行昊
2015, 35(1): 1-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1
[摘要](704) [PDF 1046KB](2)
摘要:
以长汀县河田镇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经济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态经济恢复模式对土壤容重、孔隙结构、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经济恢复模式的施用显著改善了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状况,但与封禁生态恢复模式相比,其改善的作用较为有限。未治理模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6289%,随着生态经济恢复模式的实施,土壤微团聚体逐渐向>500mm和500~200mm的大团聚体转变;不同生态经济模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为杨梅模式>板栗模式>封禁生态恢复模式>林下套种油茶模式>油茶模式>未治理模式,施用年限较短的生态经济恢复模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表明其实施的年限也是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生态经济恢复模式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500mm和500~200mm的较大径级的团聚体中,同时随着土壤团聚体径级的减少,其有机碳含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青钱柳悬浮细胞三萜产量的影响
NGUYEN Thixuyen, 方升佐, NGUYEN Quangha, 范龚健, NGO Anhson, 邓波
2015, 35(1): 6-1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2
[摘要](686) [PDF 1382KB](1)
摘要:
探讨培养基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青钱柳悬浮细胞生长、总三萜和三萜单体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S+10mg/L NAA+05mg/L KT最适合青钱柳悬浮细胞生长,最终产量达到1203g/L;WPM+05mg/L 2,4-D + 03mg/L NAA显著提高了青钱柳悬浮细胞中总三萜的含量;青钱柳悬浮细胞中均能检出阿江榄仁酸、青钱柳酸B、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存在,且阿江榄仁酸和青钱柳酸B含量较高,但基本培养基种类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悬浮细胞中4种三萜单体含量无显著影响。青钱柳悬浮细胞中总三萜产量以MS+05mg/L 2,4-D+03mg/L NAA处理最高,而三萜单体产量均以MS+10mg/L NAA+05mg/L KT处理最高。
不同施肥方法对青冈栎苗木生长的影响
宋曰钦, 乔春华, 马小利, 王立超
2015, 35(1): 12-1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3
[摘要](753) [PDF 963KB](7)
摘要:
以1年生青冈栎播种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施肥和指数施肥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方法对青冈栎苗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下,指数施肥与常规施肥对苗木生长影响差异不大,指数施肥的苗高是常规施肥的1167%,生物量是1073%,但地径生长量仅为常规施肥的783%;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青冈栎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影响显著,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苗木的苗高、生物量随之增加,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地径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今后应扩大施肥量的研究范围,以便在最合适的施肥量下比较指数施肥与常规施肥的差异。
黑荆树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蒋燚, 李娟, 刘晓蔚, 姜英, 戴菱, 何应会
2015, 35(1): 17-2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4
[摘要](701) [PDF 1116KB](3)
摘要:
2013—2014年在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苗圃地内对黑荆树幼苗不同月份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其幼苗的生长节律,并利用Logistic曲线和S曲线拟合黑荆树05年生幼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黑荆树05年生幼苗的生长进程具有明显的间歇性,苗高和地径均有2次生长高峰,且出现时间基本一致。Logistic曲线更适合描述其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过程,拟合的生长曲线可预测黑荆树05年生幼苗的生长状况,从而为育苗造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黑荆树05年生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特点,将其生长过程划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盛末期3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特性提出相应的育苗措施
11个山茶属植物种子性状及其成分研究
马力, 钟海雁, 陈永忠, 彭邵锋, 冯纳, 陈隆升, 王瑞
2015, 35(1): 21-2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5
[摘要](674) [PDF 1048KB](3)
摘要:
以11个山茶属植物种子为材料,分析其籽粒性状、脂肪酸组成及维生素E(VE)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茶籽千粒质量、种仁含油率、干籽出仁率和干籽含油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干籽含油率最高值为浙江红花油茶,含油率为38.17%,最低为越南油茶,含油率为20.24%;不同种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分别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油酸含量最高的为怒江油茶;各主要脂肪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油酸与棕榈酸、亚油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呈显著正相关。VE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攸县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腾冲尿泡茶、怒江油茶、福建小果油茶、越南油茶、浙江红花油茶、溆浦大红山茶、广宁红花油茶和短柱茶,质量分数依次为24300、20223、17847、14580、14500、14220、12733、10503、9932、8703、2021mg/kg。
南洋楹1代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晏姝, 胡德活, 韦如萍, 王润辉, 郑会全, 陈坚, 黄光亮, 黄雄瑶, 曾建雄
2015, 35(1): 26-3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6
[摘要](603) [PDF 1345KB](1)
摘要:
经过7a种子园的建设,在广东省电白县建成了541hm2南洋楹1代无性系种子园,通过对南洋楹优树选择、嫁接、建园等无性系种子园营建关键技术的总结,分析了建园效果。结果表明,建园的87个优树无性系,植株平均高290m,平均嫁接口直径683cm,平均冠幅397m,冠幅/嫁接株高为168,树体矮化效果明显,树冠呈伞形;园中5056%植株进入开花结实期,缩短了南洋楹初花期年限,有助于种子园提早结实。
闽楠优良家系和单株的早期综合选择研究
欧建德
2015, 35(1): 33-3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7
[摘要](703) [PDF 966KB](6)
摘要:
对福建明溪地理种源试验的20个闽楠家系7年生子代林进行测定,采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多性状指标综合评价,估算其遗传增益。结果表明,选出的4个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家系均值提高2285%、2956%和8927%;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926%、2549%和7899%, 从优良家系选出的11株优良单株,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较家系平均值增加了5316%、8496%、34116%,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2582%、3559%、12220%,选出的优良单株可作为闽楠的育种材料。
高节竹鞭根对林地覆盖经营的生理生态响应
江志标, 叶生月, 李迎春, 李明良, 郭子武, 钟丹苗
2015, 35(1): 38-4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8
[摘要](578) [PDF 957KB](3)
摘要:
高节竹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林地覆盖经营是促进竹笋早出、显著提高竹林经济效益的经营措施,为保障高节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分析林地覆盖经营对高节竹2年生竹鞭的鞭根形态、抗氧化系统和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覆盖经营对高节竹鞭根的根长、根径、根系活力、POD活性和MDA、可溶性蛋白质、Mg、Fe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使鞭根CAT活性和N、P、K、C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综合来看,连续2a的林地覆盖经营,对高节竹鞭根的形态和抗氧化系统无明显的不利影响,但能促进鞭根对主要养分的吸收与贮存。固此,高节竹可以实行连续2a的林地覆盖经营。
油松林分断面积生长预估模型研究
高东启, 邓华锋, 蒋益, 程志楚
2015, 35(1): 42-4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09
[摘要](614) [PDF 970KB](3)
摘要:
在森林经营中,间伐林分、未间伐林分分开单独建模存在不相容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建立统一的模型。利用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以Schumacher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哑变量、间伐指标分别建立北京市油松林分断面积生长预估模型,使得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能够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的模型。经检验,引入哑变量模型对油松林分断面积的预测精度最低,为8799%;其次是引入间伐指标模型,预估精度为8836%;综合引入哑变量和间伐指标模型预估精度最高,为8861%。所建模型对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均适用,更方便于在实践中应用。
思茅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李浩, 张超, 许彦红
2015, 35(1): 47-5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0
[摘要](661) [PDF 1677KB](5)
摘要:
基于普洱市思茅区2005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ASTER-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该区思茅松在不同环境梯度上的空间分布阈值;运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对多个定量、定性因子进行空间降维,研究主要影响因子对思茅松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并对影响程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在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坡度方面,思茅松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变化不明显,呈平稳状态或略有波状起伏变化;影响思茅松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海拔>坡位>坡度>坡向。
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美丽蒲葵种群结构研究
侯淑娜, 杜凡, 侯昭强
2015, 35(1): 52-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1
[摘要](617) [PDF 49924KB](3)
摘要:
采取线路、样方调查方法,对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美丽蒲葵的分布特点、种群密度、高度结构、更新状况及幼苗生长过程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美丽蒲葵集中分布于澜沧江西岸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南部,海拔700~1500m;其所在地植被类型主要是半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并以半常绿季雨林中的优势度最大,乃至形成美丽蒲葵群落。在调查的11个样方中其密度为378株/hm2,茶场片区和龙潭片区密度分别为213株/hm2和819株/hm2,在乔木层中的相对多度分别达到1667%和6304%。美丽蒲葵是热带性很强的树种,其种子形成幼苗需要一定的光照,苗期生长速度十分缓慢,蹲苗期长达5a,其叶的发育具有异型叶性现象。
江西省银杏古树资源及生长特性分析
刘晓静, 邢世岩, 吴岐奎, 孙立民, 王萱
2015, 35(1): 58-6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2
[摘要](629) [PDF 62744KB](4)
摘要:
以江西省银杏古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银杏古树资源状况及生长特性。结果发现:江西省共有银杏古树442株,其中153株具生长指标,位于江西省的9个(区)市,45个县(市、区),63个乡镇;已知性别的88株古银杏中,雌株占7500%。在部分有生长指标数据的银杏古树中,树高最高为400m,最矮为70m;树龄最大为2900a,最小为100a;胸径最大为357m,最小为020m;冠幅最大为3100m,最小为055m。垂乳银杏有7株,单株垂乳数最多为10个,最大垂乳长60cm;复干银杏有22株,单株复干数最多达15个,复干胸径最大为115m;有双色银杏,异果银杏;典型的古银杏群落有2个。
南京河西鱼嘴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
曹航南, 周忠胜, 张文豹, 吴俊宏, 金雅琴
2015, 35(1): 63-6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3
[摘要](616) [PDF 5218KB](2)
摘要:
以南京河西鱼嘴湿地公园为例,介绍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功能定位,阐明植物景观构成要素的营建方法。分别从公园的重点区域植物景观营造、植物物种配置等方面分析该公园湿地植被恢复的设计思想,并对公园景观改造中地形地貌的设计、水系设计进行了探讨。
郑州市东风渠滨水景观分析与评价
孔德政, 赵亚楠, 刘艺平, 李文玲
2015, 35(1): 69-7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4
[摘要](709) [PDF 1460KB](1)
摘要:
选取郑州市东风渠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和景观要素等3方面对其滨水景观进行分析,提出东风渠滨水景观的优点与不足,将东风渠滨水景观按照景观节点分为25个景观段进行评价。以POE理论为前提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针对东风渠滨水景观的评价体系,在加强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思、提高创新性和形式美感、提高景观质量等方面对东风渠滨水景观建设提出建议。
竹柳枝桠材重组木的研制
陈明及, 吴金绒, 邓玉和, 侯天宇, 王新洲, 陈骁轶, 张健
2015, 35(1): 75-8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5
[摘要](679) [PDF 1905KB](2)
摘要:
以幼龄竹柳枝桠材为原料,通过对竹柳枝桠材酸碱性、密度、干缩性、表面接触角以及密度、施胶量对竹柳重组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柳枝桠材的pH为643~646,呈弱酸性,酸碱缓冲容量为3463~3894mL,全干干缩率为186,气干干缩率为191;利用表面张力测量仪测得,竹柳枝桠材外表面MUF接触角为5452°,内表面为3727°。在板材密度09g/cm3、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施胶量14%、热压温度160℃、加压时间20min、木束含水率6%条件下制得的竹柳重组木弹性模量为1294868MPa,达到GB/T 48977—2003《刨花板》的要求;静曲强度为10508MPa,内结合强度为207MPa,2h吸水厚度膨胀率为349%,其值均达到了LY/T 1984—2011《重组木地板》的要求。SEM图像表明MUF压制的竹柳重组木的管孔被压缩成椭圆形,但细胞壁本身并没有被压溃,仍然保持了其完整性;红外光谱仪测试结果表明,竹柳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均与胶黏剂发生反应,存在化学键的结合。
分子筛对聚磷酸铵处理杨木吸湿性与阻燃性能的影响
王晓蒙, 王明枝, 李黎
2015, 35(1): 82-8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6
[摘要](689) [PDF 956KB](1)
摘要:
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进行分子筛(4A型与13X型)对木材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处理试件的载药量、吸湿性、氧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APP浓度的升高,处理材的载药量、吸湿率与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子筛在增大木材载药量的同时可降低其吸湿率;20%的APP与2%的4A分子筛复配溶液处理杨木单板的载药量最高,为51.11kg/m3;2种分子筛使木材的吸湿率降低了14%~18%;浓度为15%的APP处理木材的氧指数为48.7%,加入2%的4A或13X分子筛后,杨木单板的氧指数分别为41.5%与46.7%,均达到难燃B1级材料的氧指数标准。
木塑窗型材角部胶接与焊接技术研究
邱飞, 王伟宏, 王海刚, 王清文
2015, 35(1): 86-9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7
[摘要](762) [PDF 3152KB](1)
摘要:
通过对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基木塑窗型材的胶接和焊接2种连接方式的角部连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环氧树脂胶接时,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木塑窗角部受压弯曲应力呈增大趋势;对木塑型材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可使角部受压弯曲应力提高973%。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时,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角部受压弯曲应力大幅度降低;向型材保温腔中填充高密度聚乙烯,可增大焊接面积,使最大受压弯曲应力提高为2240MPa
水分胁迫对竹子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胡俊靖, 陈卫军, 郭子武, 陈双林, 杨清平, 李迎春
2015, 35(1): 91-9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8
[摘要](611) [PDF 1024KB](2)
摘要:
水分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存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和适应机制,有助于在生产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来提高植物的抗性或保护植物免受伤害,及筛选耐受水分胁迫能力强的植物等。综述了水分胁迫对竹子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光合生理特性等的影响,分析了竹子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生理适应与响应规律,并对水分胁迫条件下基因表达、生理整合、激素调节和耐水湿竹种筛选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
近自然雨林植物景观营造模式
董斌, 汤慧敏, 李荣喜, 黄敏, 陶正平
2015, 35(1): 96-10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19
[摘要](621) [PDF 47964KB](3)
摘要:
基于华南地区城市环境及丰富的植物资源,在遵循天然雨林环境因子及群落结构的基础上,以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特殊叶形、特化根系、茎花茎果现象和层间植物的利用等方面为切入点,分类归整具有典型雨林特色的植物资源,从植物群落营造,雨林特色挖掘等层面总结近自然雨林景观营造的基本方法,并针对营造及维护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出建议。
木质素光降解机理研究进展
于海霞, 方崇荣, 于文吉
2015, 35(1): 104-11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5.01.020
[摘要](601) [PDF 2495KB](3)
摘要:
从木质素模型及原本木质素2个方面综述木质素光降解的研究现状。木质素模型研究表明,光降解是典型的自由基反应,主要通过游离酚途径、羰游基途径和苯甲酰甲基芳醚途径反应,苯氧自由基是光化学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木质素光降解是个氧化过程,伴随着碳的氧化态升高、非共轭羰基减少、共轭羰基增加,大分子木质素发生解聚,最终形成对醌、邻醌等发色基团及苯甲酸、苯甲醛等可溶性小分子酚类化合物,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木质素光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中,木质素模型和原本木质素存在一定差距,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深入研究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