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9卷6期

显示方式:          |     

2019-06期封面
2019, 39(6): -.
[摘要](1011) [PDF 8836KB](34)
摘要:
2019-06期目录
2019, 39(6): -.
[摘要](1201) [HTML全文] (554) [PDF 500KB](46)
摘要:
研究论文
互叶白千层粤北引种资源的表型评价
谢佩吾, 曾庆团, 白青松, 陈一群, 陈杰连, 连辉明, 何波祥, 张谦
2019, 39(6): 1-8. doi: 10.11929/j.swfu.201811017
[摘要](2381) [HTML全文] (415) [PDF 809KB](28)
摘要:
为研究澳大利亚4-松油醇型互叶白千层资源在粤北的生产潜力,从引种的4年生子代林分中随机选择211株,测量生物量、精油产量及品质的9个经济性状,对其生长性状与化学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性状权重测算,从而选择优良单株。结果表明:影响生物量的树高、胸径和树冠截面积变异系数为15.38%~44.74%,衡量有效成分生产力的鲜叶4-松油醇含量变异系数为20.66%,表明选育潜力较大。测定群体中94.58%的单株属于4-松油醇型,精油中4-松油醇占比仅与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鲜叶4-松油醇含量与鲜叶含油量和4-松油醇占比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生长性状及其他品质控制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采用综合选择指数与15%入选率,评选出生长迅速、鲜叶含油量高、精油中4-松油醇占比大、精油品质达到国际标准要求的单株12株,其5个重要经济性状的现实增益达6.61%~47.63%。
锌镉胁迫下4种农田杂草生理生化特性及对重金属的累积特征
毛雪飞, 杨洁
2019, 39(6): 9-18. doi: 10.11929/j.swfu.201903086
[摘要](1390) [HTML全文] (552) [PDF 698KB](46)
摘要:
以4种农田杂草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分析不同浓度锌、镉单一胁迫条件下,4种农田杂草的生理生化性质和重金属富集情况,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植物抗污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锌、镉单一胁迫下,随着锌、镉处理浓度的升高,4种农田杂草的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锌、镉单一胁迫下,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4种农田杂草体内地上部分和根系的锌、镉累积量均相应增加。同一处理水平下,4种农田杂草锌、镉累积量均表现为麦瓶草>刺儿菜>麦家公>播娘蒿。隶属函数评价表明,锌胁迫下4种农田杂草抗污能力由强到弱排序的顺序为麦家公>麦瓶草>刺儿菜>播娘蒿,镉胁迫下4种农田杂草抗污能力表现为麦家公>刺儿菜>麦瓶草>播娘蒿。总体来说,4种农田杂草植物均对重金属胁迫具有一定的耐性与抗性,同时麦家公对重金属锌、镉的抗污能力最强,播娘蒿抗污能力最弱。
赣南脐橙生长发育期果实和叶片抗氧化酶生理调控机制
王小玲, 幸学俊, 高柱, 杜建华
2019, 39(6): 19-23. doi: 10.11929/j.swfu.201904029
[摘要](977) [HTML全文] (368) [PDF 907KB](29)
摘要:
以赣南10年生纽荷尔脐橙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生长发育期果实和叶片中5种抗氧化酶(SOD、POD、CAT、APX和GR)活性变化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生长发育期5种抗氧化酶活性大小差异性显著,不同抗氧化酶之间存在着协作机制,其中SOD活性最大,CAT和POD次之;果实中5种抗氧化酶活性大小都低于叶片,果实SOD活性呈现“降低—升高”的趋势,与POD、CAT、APX和GR活性变化趋势“升高—降低”相反,其中POD、CAT、APX活性峰值和SOD活性谷值都出现在9月份;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都有一个活性峰值,SOD、CAT、APX和GR活性高峰都出现在9月份。因此,脐橙果实抗高温胁迫能力大于叶片,且7—9月份果实抗高温胁迫能力大于10—11月份;SOD、CAT和POD共同组成脐橙植物体抗高温胁迫的关键酶系统。
遮荫和氮素添加对芒萁光合特性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佳佳, 张明如, 高磊, 金迪, 何云核
2019, 39(6): 24-32. doi: 10.11929/j.swfu.201901043
[摘要](921) [HTML全文] (451) [PDF 856KB](18)
摘要:
为探究芒萁对环境资源变化的响应,采用盆栽控制试验,通过搭建遮荫棚设置3种光强和2种氮素水平,分析光强和氮素对芒萁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施氮且2层遮荫条件下芒萁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光能利用范围比1层和3层遮荫大,为19.2~1 138.7 μmol/(m2·s);施氮处理提高了1层和2层遮荫条件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范围,3层遮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降低由气孔限制引起。未施氮处理,芒萁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在3层遮荫条件下显著高于1层和2层遮荫;施氮与未施氮相比,1层和3层遮荫条件下丙二醛含量降低,2层遮荫条件下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且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均显著增加。可见,2层遮荫条件下最适合芒萁的生长,3层遮荫条件膜质过氧化最严重,施氮减弱了1层和3层遮荫下的膜质过氧化程度。
铅镉复合胁迫下黄葛树和女贞的生长生理及吸收特性研究
周强英, 黄泽梅, 陈瑶
2019, 39(6): 33-40. doi: 10.11929/j.swfu.201902074
[摘要](881) [HTML全文] (413) [PDF 879KB](14)
摘要:
以黄葛树、女贞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铅镉复合胁迫下黄葛树、女贞的生长生理变化及吸收积累铅镉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2个树种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的适应性,旨在探究2个树种对铅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结果表明:铅镉复合胁迫下2个树种株高、地径增长受抑制,生物量下降,总叶绿素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耐铅镉性综合得分值表明黄葛树耐性更强。黄葛树根部铅积累量更大,地上部和根部镉积累量均为女贞更大。复合污染中镉促进女贞对铅的吸收,抑制黄葛树对铅的积累,铅促进重度镉水平下2个树种对镉的累积。可见,黄葛树对铅镉复合胁迫的耐性强于女贞,用于修复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具有一定潜力,女贞则不适用于复合污染土壤中镉浓度较高的区域。
光照和土壤对乌桕秋季叶片色素及可溶性糖的影响
吴飞洋, 柳新红, 董峰平, 董海日, 叶明, 李因刚
2019, 39(6): 41-48. doi: 10.11929/j.swfu.201903102
[摘要](1280) [HTML全文] (446) [PDF 890KB](19)
摘要:
以乌桕不同品系容器苗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叶片变色过程中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分析光照、土壤及其相互作用对乌桕叶片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不同处理中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花色素苷含量则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土壤、光照、土壤与光照互作效应在不同时期对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山地红壤和全光照下各品系在叶片色素变化上表现为最优,叶片内叶绿素a+b降解幅度分别为0.77、1.19 mg/g,花色素苷含量分别高于稻田土+50%遮阴处理6.47倍、1.34倍。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绿素a、叶绿素b与叶绿素a+b含量均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乌桕在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在全光照和山地红壤条件下更利于叶色的呈现。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基质种类对杉木无性系瓶外生根组培苗质量的影响
韦如萍, 胡德活, 晏姝, 郑会全, 王润辉, 曾宏
2019, 39(6): 49-56. doi: 10.11929/j.swfu.201811040
[摘要](863) [HTML全文] (339) [PDF 851KB](17)
摘要:
以杉木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基质种类及配比对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杉木无性系组培继代芽苗瓶外生根率和根数量的影响较大,以100 mg/L IBA溶液浸泡芽苗1 h的组合方式生根效果最佳,平均生根率89.56%。基质种类和配比方式对继代芽苗瓶外生根率和苗木生长均有较大影响,移栽基质的成分应以泥炭土和蛭石为主,珍珠岩和红心土可不加或少量添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根直径等根系形态参数是评价杉木无性系瓶外生根组培苗质量的重要形态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基质配方的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兼顾生根率指标,筛选出7号配方为较适宜的移栽基质,该配方由泥炭土和蛭石按照体积比0.6∶0.4混合而成,移栽2个月后苗木生根率为79.91%,移栽12个月后平均苗高为23.80 cm,平均地径为4.09 mm,而且根系发达,苗木综合质量明显优于红心土中的对照苗木。
江西12个主栽油茶品种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的变异研究
闫梦, 刘娟, 胡冬南, 程离, 刘俊萍, 徐奥文, 周增亮, 刘会云, 王振丽
2019, 39(6): 57-63. doi: 10.11929/j.swfu.201903134
[摘要](782) [HTML全文] (451) [PDF 676KB](23)
摘要:
为了解江西省12个主栽油茶品种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并综合评价品种的优劣程度,对其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变异程度,平均变异系数达17.57%,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纵径变异系数最小;参试性状重复力均大于0.5,属于高重复力性状,品种间差异主要受遗传差异影响;参试性状品种间差异极显著,长林4、赣84-8果实经济性状较优,长林3单株产量显著较高;长林40生长较为高大。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品种分4个大类,综合排序最优的为长林4、长林53和赣83-4,综合排名较优的有赣84-8、赣84-3和赣无1,赣兴48综合排名最差。所调查油茶品种的生长性状和果实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油用牡丹‘凤丹’种子内源抑制物研究
朱铭玮, 邹雨婷, 李永荣, 李淑娴
2019, 39(6): 64-70. doi: 10.11929/j.swfu.201903124
[摘要](747) [HTML全文] (371) [PDF 694KB](10)
摘要: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对凤丹种皮和种胚的浸提液进行分离,测定各提取相的生物活性,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造成凤丹种子生理休眠的内源抑制物的种类,探讨内源抑制物与凤丹种子休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不同提取相对白菜籽发芽的影响并不相同,种皮和种胚的乙醚相、甲醇相以及种皮的乙酸乙酯相对白菜籽发芽有显著影响,并且种皮、种胚均是乙醚相的抑制作用最强。通过GC-MS检测,结合生物测定结果分析,发现凤丹种皮抑制物的主要成分是酚类物质,可能是双酚F、苯酚、邻苯二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等;种胚的主要抑制物质可能是有机酸类物质,如苯甲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一些酰胺类物质也可能是造成凤丹种子生理休眠的重要内源抑制物。
2种玉米芯菌糠的营养成分测定及平菇栽培试验
冯小飞, 杨青青, 熊建辉, 刘桂芹, 赵宁, 杨斌
2019, 39(6): 71-76. doi: 10.11929/j.swfu.201903123
[摘要](2035) [HTML全文] (373) [PDF 665KB](38)
摘要:
以凯氏定氮法、硫酸-苯酚法、索氏提取法测定了2种玉米芯菌糠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不同玉米芯菌糠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以2种混合菌糠为基质,开展混合菌糠在平菇栽培中的利用。结果表明:玉米芯作为主要材料栽种香菇和裂褶菌后,菌糠中多糖、总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均显著增高,粗纤维含量明显降低,裂褶菌菌糠中多糖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0.63%和1.24%,香菇菌糠中总蛋白含量较高,达到了7.46%。平菇能够在不同配比的玉米芯菌糠基质中正常生长和分化出菇,菌丝体形态、生长速度和子实体的生物转化率因基质配比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果。以配方B(40%混合菌糠+50%杂木屑)为平菇栽培试验中的最优培养基,不仅菌丝体形态较好,而且产量高,生物转化率达到了70.69%;配方E(90%杂木屑)次之,生物转化率为70.03%;配方F(90%玉米芯)最差,生物转化率为52.4%;配方D(90%玉米芯菌糠)的生物转化率为56.54%。
蓝莓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
侯瑞, 王永灿, 徐芳玲
2019, 39(6): 77-85. doi: 10.11929/j.swfu.201901028
[摘要](892) [HTML全文] (371) [PDF 749KB](15)
摘要:
为了解贵州栽培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筛选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培养法研究蓝莓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80株菌株的菌落有明显差异,利用菌株rDNA – 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将80株菌株划分为11个属51个种,相似度为99%~100%。其中子囊菌门真菌共9个属、44个种、65株;接合菌门有2属,分别为孢球托霉属和毛霉属,7个种共15株。青霉属真菌为子囊菌门菌株的优势属,占子囊菌门菌株的33.85%;孢球托霉属真菌为接合菌门菌株的优势属,占接合菌门菌株86.67%。蓝莓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2.96×105 cfu/g,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046 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2.282 0,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853 3。在80株蓝莓根际土壤真菌中,对蓝莓根腐病病菌抑制率在50%以上的菌株有22株,抑制率在70%以上的有8株,其中日本曲霉、棘孢木霉和盖姆斯木霉菌株抑制效果最好,表现出良好的生防应用前景。
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结构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卢世栋, 张新民, 杨斌, 赵宁
2019, 39(6): 86-91. doi: 10.11929/j.swfu.201901002
[摘要](844) [HTML全文] (388) [PDF 804KB](13)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形态、触角长度、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触角上共存在包括毛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在内的5种类型感受器以及少量腺孔,锯齿形感受器又分为2种亚型。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感受器总数的约90%。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锤头部的带状区域,该区域分布了92%的感受器,鞭节和柄节也有少量分布,分别占2%和4%。
白魔芋花器官草酸钙晶体对隐翅虫的潜在防御能力研究
黄保国, 唐荣, 陈高, 李新辉
2019, 39(6): 92-97. doi: 10.11929/j.swfu.201903148
[摘要](749) [HTML全文] (305) [PDF 820KB](16)
摘要:
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植物白魔芋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花序不同部位(雌蕊、雄蕊、不育区、附属物及佛焰苞)草酸钙的数量变化,并用花序各部位的甲醇提取物触杀昆虫隐翅虫(Atheta sp.),分析其对白魔芋传粉昆虫隐翅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白魔芋雌蕊中草酸钙晶体的含量最高,平均每1 250 μm2视野中含草酸钙晶体188.4个,推测高含量是为了保护其胚珠,花序中草酸钙晶体含量最低的部位是不育区(退化雄蕊),平均仅11.9个;用花序不同部位的甲醇提取物触杀隐翅虫,仅雌蕊提取物能够迅速杀死隐翅虫(<14.5 s),其余部位的提取物在60 s以内不能杀死隐翅虫。因此,高浓度的草酸钙晶体或其他共存物质对隐翅虫具有毒性作用。
抚育间伐后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径级结构及生长动态研究
董莉莉, 赵济川, 汪成成, 刘红民, 高英旭, 杨鹤
2019, 39(6): 98-104. doi: 10.11929/j.swfu.201901038
[摘要](815) [HTML全文] (384) [PDF 1053KB](17)
摘要:
以30年生的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强度间伐(41%)、中度间伐(30%)、弱度间伐(12%)和对照4种处理,利用伐后23 a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及径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弱度间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间伐23 a后,中、弱度间伐样地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 cm和1.7 cm,蓄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5%和16.9%。在间伐后0~9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而伐后11~23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低于对照。林分枯死率表现为在伐后0~11 a,强度间伐样地平均枯死率为对照的19.83%,中度、弱度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分别为对照的23.93%、67.87%;在伐后的11~23 a,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略高于对照。间伐使Weibull分布曲线向右移动,右移幅度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且位置参数a受间伐和林龄影响较大,因此,在采用Weibull参数对林分径级结构进行拟合时,不宜将参数a设成定值。总之,中度、弱度间伐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减少林木枯死率,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一直持续的,在伐后的10 a左右,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为提高林分生产力,建议抚育间隔期确定为10 a左右。本研究可为科学合理的确定间伐强度、间伐周期提供参考。
基于不同光谱变换的剑湖茭草鲜生物量估测研究
张超, 余哲修, 黄田, 张一, 罗恒春, 牛晓花
2019, 39(6): 105-115. doi: 10.11929/j.swfu.201903119
[摘要](864) [HTML全文] (385) [PDF 11481KB](16)
摘要:
通过实地采集剑湖湿地茭草反射光谱和现场测量鲜生物量,基于24种光谱变换对茭草反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选取16种光谱变换筛选全波段(350~2 350 nm)中对茭草鲜生物量敏感的特征波段,构建其鲜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光谱变换更容易分析光谱特征,对数倒数和倒数的变换增强了可见光波段的特征。对数倒数一阶微分变换增强了近红外波段的特征,倒数二阶微分和对数倒数二阶微分增强了短波红外的特征,4~5尺度的连续小波变换适合分析原始光谱特征。连续小波变换后最大相关系数为0.734;其次为二阶微分变换,最大相关系数为−0.730。基于立方根二阶微分变换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对茭草鲜生物量估测效果最佳,R2、RMSE、P和RPD分别为0.88、1 044.90 g/m2、83.95%、2.64。
云南松林分蓄积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何理深, 张超
2019, 39(6): 116-122. doi: 10.11929/j.swfu.201903084
[摘要](894) [HTML全文] (380) [PDF 709KB](26)
摘要:
以2007年第7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筛选了天然云南松纯林样地503个,结合气候、地形和林分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3个影响因子进行组合,拟合了基于公因子的云南松林分蓄积量回归模型,分析各个公因子对云南松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的5类公因子分别为温度因子、林分因子、水分因子、密度因子和光照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6%;云南松林分蓄积量随公因子变动量的绝对值按由大到小的排序为:林分因子>密度因子>水分因子>温度因子>光照因子。云南松林分蓄积量随林分因子的变动最为显著,林木的生长对温度因子和光照因子不敏感,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并不适合云南松生长。
多源遥感数据协同的景洪橡胶林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特征研究
罗洪斌, 舒清态, 王强, 王冬玲, 字李, 谢福明
2019, 39(6): 123-129. doi: 10.11929/j.swfu.201906042
[摘要](820) [HTML全文] (350) [PDF 2182KB](15)
摘要:
本研究以云南省景洪市机载激光雷达飞行范围内的热带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LiDAR和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提取地面LAI,借助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对叶面积指数各原始波段光谱饱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增大进而达到饱和,其余波段反射率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减小进而达到饱和;在可见光范围内叶面积指数饱和值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加;在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叶面积指数饱和值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减小,结果虽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差异并不是很明显。Landsat 8 OLI的1~7波段的饱和值分别为5.08、5.19、5.22、5.42、7.51、5.62、5.62,最大值为近红外波段,饱和值为7.51,最小值为海岸波段,饱和值为5.08,除近红外波段饱和值较大之外,其余波段的饱和值均介于5~6之间。
1998—2009年洞里萨湖流域湿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赵桔超, 杨昆, 朱彦辉, 段国辉
2019, 39(6): 130-136. doi: 10.11929/j.swfu.201812051
[摘要](740) [HTML全文] (386) [PDF 1100KB](18)
摘要:
以洞里萨湖流域湿地为研究区,利用1988年、1991年、1995年、2005年、2007年、2009年6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转移矩阵,对洞里萨湖流域湿地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里萨湖流域湿度指数的全局Moran’s I值为0.789~0.831(P<0.01),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但空间集聚程度呈现下降趋势,降速为每年0.52%。6个时期洞里萨湖流域湿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降速为每年0.02%,其中2007年全区湿度指数最低。在空间上,湿度指数由内向外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植被性湿地从1988年的18 580.21 km2减少为2009年的18 435.24 km2,非植被性湿地从1988年的3 739.64 km2减少为2009年的3 510.50 km2,洞里萨湖流域大面积的植被砍伐对1998—2009年湿地面积的减少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可为洞里萨湖流域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986—2015年滇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动态研究
李晓娜, 邓忠坚, 王秋华, 王玉和, 万仕蓉
2019, 39(6): 137-145. doi: 10.11929/j.swfu.201903116
[摘要](1180) [HTML全文] (372) [PDF 873KB](22)
摘要:
基于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15年的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分形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滇西北地区30 a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均是林地占绝对优势,其比例均在64%以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最小,面积比例均不足1%,水域除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均呈上升趋势,城乡工矿用地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存在于林地—草地—耕地三者之间,2005—2015年间,三者间转换面积达到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城乡居住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形状趋于稳定,而耕地和水域趋于活跃状态;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复杂,景观总体破碎化加剧,连通度增强。
川北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侵蚀产沙的影响
杨丹
2019, 39(6): 146-151. doi: 10.11929/j.swfu.201902082
[摘要](900) [HTML全文] (411) [PDF 745KB](9)
摘要:
采用野外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蔬菜种植、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影响下的产流产沙过程,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多年平均径流量影响较弱,但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对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有明显影响。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小区径流量在2005—2016年呈“双峰”现象,而蔬菜种植小区和CK均呈“单峰”现象。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泥沙含量大小的影响强于对其年际变化规律的影响,CK泥沙含量显著高于蔬菜、农作物混种和饲草种植处理,分别为后者的1.63、2.65和2.56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对降低土壤侵蚀强度作用显著,较CK 3种土地利用方式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2.68~7.42倍。
杭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分析
徐慧锋, 徐丽华, 吴亚琪, 施益军, 陆张维
2019, 39(6): 152-159. doi: 10.11929/j.swfu.201903149
[摘要](1082) [HTML全文] (455) [PDF 1245KB](18)
摘要:
以杭州市主城区公共绿地为研究区,围绕公共绿地服务、交通便捷及社会状况3个最本质特征,基于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居民进入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并引入百度热力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揭示城市公共绿地面向市民的客观公平性。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绿地资源享有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城市居民享有的主要是城市核心区域绿地,而对于城郊优质的大斑块绿地享有不足;影响居民享有公共绿地的因素主要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绿地集聚状态、居住密度、交通便利度、土地利用情况等,而绿地自身面积等基本要素影响相对较小;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大斑块公共绿地、提高绿地聚集程度等方法是提升公共绿地公平性的有效途径。
基于纳米SiO2-PDMS体系的耐磨超疏水木材表面构建与特性评价
杨玉山, 沈华杰, 邱坚
2019, 39(6): 160-166. doi: 10.11929/j.swfu.201903094
[摘要](1025) [HTML全文] (402) [PDF 1163KB](18)
摘要:
通过Stöber法与溶液自组装的方法在二氧化硅球表面接枝了十八烷基三氯硅烷,采用滴涂的方法在木材表面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二氧化硅涂层。用SEM、FT-IR、XPS对其微观形貌、化学组分、表面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砂纸磨损实验、静态水接触角和滚转角对其稳定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木材表面沉积了纳米SiO2-PDMS涂层,改变了木材的润湿性与稳定性;SiO2-PDMS超疏水木材不但没有改变木材的色彩纹理,还使木材表面具有低黏附超疏水特性,接触角约为158°,滚动角为6°。SiO2-PDMS超疏水木材仍然保持了超疏水性,说明SiO2-PDMS超疏水木材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因此所制得的木材表面不仅具有超疏水性,而且在砂纸磨损试验后具有优良的耐磨性。
基于IAWA的3种简易木材识别方法探究
王宪, 沈华杰, 于清琳, 邱坚
2019, 39(6): 167-172. doi: 10.11929/j.swfu.201902073
[摘要](1883) [HTML全文] (432) [PDF 649KB](16)
摘要:
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手册举例3种简易识别材种方法,分别为泡沫测试、铬天青-S测试、燃烧灰烬测试,通过实验获得56个树种对应的3种鉴别特征。结果表明:56个阔叶材中有9种呈阳性反应、15种呈弱阳性反应、32种呈阴性反应;6个材种呈阳性铬天青颜色反应。在燃烧灰烬测试中,有10种呈亮白色灰烬、14种呈黄褐色灰烬、12种呈其他颜色的灰烬、19种呈带炭的灰烬,只有1种呈成炭。3种简易的木材鉴别方法能够有效收缩树种范围,同时能够为户外或进口原木的现场检验区分近似树种提供可行性依据。
研究简报
遮荫和施肥对油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黄川腾, 林玲, 陈飞飞, 陈侯鑫, 苟志辉, 韦建杏
2019, 39(6): 173-177. doi: 10.11929/j.swfu.201902047
[摘要](699) [HTML全文] (432) [PDF 740KB](15)
摘要: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1年生油丹幼苗在不同遮荫条件及施肥处理下的光合特性,旨在探讨油丹对光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全光照条件下,强光容易灼伤幼苗叶片,不利于其光合作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表现为1层遮阳网遮荫处理>2层遮阳网遮荫处理>全光照处理。最大净光合效率出现在1层遮阳网遮荫处理,为4.03 μmol/(m2·s),最大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率最高均出现在全光照处理,但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强而下降。1层遮阳网遮荫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与1层遮阳网遮荫组+施肥的差异不显著,但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率和表光量子效率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总体来看,油丹幼苗为喜光,半耐荫植物;1层遮阳网遮荫有利于提高油丹幼苗对光能的捕获能力,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其生长;短期内,施复合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合参数指标,但其光合效率未出现明显变化。
樟叶越桔嫩枝扦插技术研究
于晓锐, 张德国, 唐军荣, 罗旭璐, 刘云, 赵平
2019, 39(6): 178-183. doi: 10.11929/j.swfu.201812029
[摘要](1556) [HTML全文] (385) [PDF 611KB](22)
摘要: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消毒方式、施肥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进行樟叶越桔嫩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生根率最高的是No.7(0.5% KMnO4消毒、50 mg/L NAA处理和0.1%尿素施肥),其次是No.1(不消毒、50 mg/L NAA处理和0.1%奥西母液施肥);No.1的根数最多,其次是No.2(不消毒、100 mg/L ABT1处理和0.1%尿素施肥);No.5(3%乙醇消毒、200 mg/L ABT1处理和0.1%奥西母液施肥)的根长度最长,其次是No.1;新稍高度最高的是No.3(不消毒、200 mg/L ABT3处理和不施肥),其次是No.1。综合分析可得,No.1(不消毒、50 mg/L NAA处理和0.1%奥西母液施肥)为樟叶越桔扦插的最适条件。
2株间座壳属真菌培育白木香菌纹木的条件筛选实验
何海珊, 甘昌涛, 郝嘉奇, 邱坚
2019, 39(6): 184-188. doi: 10.11929/j.swfu.201812061
[摘要](698) [HTML全文] (306) [PDF 694KB](8)
摘要:
以2株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sp. ZXH18-6及Diaporthe sp. ZXH63-4接种到灭菌与未灭菌、加糖与不加糖处理的白木香木材上,在室内和恒温箱中分别培育60 d,比较菌纹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未灭菌样木在培育过程中受杂菌污染,造成块状灰黑色染色;经灭菌样木在接种操作过程中接触到空气中的霉菌,造成样木表面轻度的污染,但添加葡萄糖的样木可以较大概率的形成内部的菌纹,未加葡萄糖的样木内部几乎没有菌纹。葡萄糖的添加可以促进Diaporthe sp. 63-4在木块上的定殖成功率,2株Diaporthe spp.真菌在室温室温6.0~24.7 ℃、湿度76.1%~96.4%下生长并形成菌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