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0卷5期

显示方式:          |     

2020-05期封面
2020, 40(5): 0-0.
[摘要](1153) [HTML全文] (453) [PDF 2783KB](26)
摘要:
2020-05期目录
2020, 40(5): 1-4.
[摘要](1035) [HTML全文] (429) [PDF 415KB](36)
摘要:
研究论文
杉木与火力楠人工混交林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李宪, 廖良宁, 杨海鹏, 黄永珍, 何吉安, 叶绍明
2020, 40(5): 1-9. doi: 10.11929/j.swfu.201910068
[摘要](1063) [HTML全文] (373) [PDF 2921KB](23)
摘要:
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火力楠人工混交林群落进行研究,对群落内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20 m尺度范围内,该群落中木本植物大体上服从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聚集分布减弱。群落内的6个主要种群,除火力楠与大叶山楝接近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皆大致服从聚集分布,以黄椿木姜子和中平树聚集程度最强。样地内大树和小树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小树与幼树、大树与幼树之间在大尺度范围内相互独立,在小尺度范围内以正关联为主。该群落内主要种群之间以无关联和负关联为主,只存在少量正关联,杉木-火力楠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尚不稳定。
不同林窗马尾松林对林下南方红豆杉形质生长的影响
欧建德
2020, 40(5): 10-17. doi: 10.11929/j.swfu.201906015
[摘要](822) [HTML全文] (355) [PDF 922KB](20)
摘要:
为明确林窗大小对南方红豆杉树冠形态、生长形质的影响,确定树冠形态调控技术,测定福建省明溪马尾松林中30个林窗样地的南方红豆杉的树冠形态、生长与干形等指标,分析林窗大小与树冠形态、生长与干形之间的关系,将30个林窗样地按不同面积划分3种林窗面积类型(Ⅰ:50~100 m2、Ⅱ:100~150 m2、Ⅲ:150~200 m2),采用多目标决策法评价3种林窗面积类型的生长形质综合效果。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各林窗面积类型中冠幅、冠形率和树冠率对南方红豆杉生长形质性状与综合表现的影响作用规律,确定并验证树冠形态调控技术。结果表明:林窗大小显著影响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指数和无节材长度等4个生长形质指标和综合评价值,但对尖削度无显著性影响;林窗Ⅰ、Ⅱ类型显著促进南方红豆杉的材积、胸径、无节材的生长,显著提高珍贵用材综合评价值;林窗Ⅰ类型显著促进树高生长,林窗大小显著影响南方红豆杉冠幅、冠形率和树冠率等树冠形态特征;林窗Ⅰ类型显著促进南方红豆杉冠幅生长,林窗Ⅰ、Ⅱ类型显著提高冠形率和树冠率;各林窗面积类型冠幅、冠形率对南方红豆杉材积、胸径、无节材长度有显著性正向作用,树冠率对材积、胸径、无节材长度有显著性负向作用;林窗Ⅲ类型冠形率对尖削度有显著负向作用,但冠幅、冠形率对尖削度无显著性作用;林窗Ⅰ、Ⅱ类型冠幅、冠形率和树冠率对尖削度均无显著性作用。林窗面积类型间以及树冠形态因子间对南方红豆杉系列生长形质性状影响作用以及重要性排序不尽相同,促进生长、提高干形品质的树冠形态调控重点与方向不尽相同;各林窗面积类型中冠幅、冠形率对南方红豆杉综合表现有显著性的正向作用,树冠率对综合表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冠幅>冠形率>树冠率。在马尾松林内南方红豆杉的培育过程中,控制采伐强度、创建面积50~150 m2的林窗可提高培育效果。现阶段南方红豆杉树冠形态调控重点与方向是促进冠幅宽大,经验证调控后的南方红豆杉材积、胸径和无节材长度增益理想,综合表现增益达16.83%~35.31%。
磷肥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结实母株种实性状和球果产量的影响
牟小梅, 胡勐鸿, 吕寻
2020, 40(5): 18-24. doi: 10.11929/j.swfu.201905015
[摘要](871) [HTML全文] (359) [PDF 922KB](16)
摘要:
为有效改善日本落叶松种实性状,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确定种子园磷肥合理施肥水平,以30 a左右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初级种子园结实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磷(P2O5)4个水平(0、0.18、0.30、0.60 kg/株)施肥对种实性状和单株球果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磷肥水平对种子宽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0.18、0.30、0.60 kg/株施肥水平间种子宽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对照差异显著,3种施肥水平对种子宽的影响效果是一致的,均显著高于对照9.03%,对其他种实性状和单株球果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其他种实性状的影响虽然差异不具显著性,但是磷肥0.18 kg/株水平的球果平均鲜质量、单株球果产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5.54%和5.36%,种实性状和单株球果产量并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不主张单独施用磷肥,而且单独施用量以不超过0.18 kg/株为宜。过多施肥不仅增加成本反而造成浪费。
2年生云南松苗木分级与生物量分配关系研究
李亚麒, 陈诗, 孙继伟, 王军民, 许玉兰, 蔡年辉
2020, 40(5): 25-31. doi: 10.11929/j.swfu.201911073
[摘要](926) [HTML全文] (316) [PDF 1181KB](18)
摘要:
为探究分级指标差异对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的影响,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将苗木划分为3个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等级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地径或苗高分级,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在3个等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株生物量积累量表现为Ⅰ>Ⅱ>Ⅲ;不同生长等级云南松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均表现为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各等级苗木根生物量分配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Ⅰ级苗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给茎,Ⅲ级苗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给叶。构建各等级苗木单株生物量估测模型,以地径分级后构建的最优生物量模型多为幂函数方程,二次方程次之;以苗高分级后构建的最优生物量模型均为二次方程,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云南松生物量分配受到苗木等级的制约,以地径或苗高分级苗木生物量分配的差异较小,生产实践中采用地径或苗高分级均可行。
不同种源刨花润楠苗期生长及叶片性状变异的研究
陈丽君, 刘明骞, 谢正生, 陈晓阳
2020, 40(5): 32-39. doi: 10.11929/j.swfu.201909008
[摘要](787) [HTML全文] (384) [PDF 957KB](13)
摘要:
以刨花润楠主要分布区的14个种源为研究对象,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通过对14个种源的刨花润楠苗高、地径、叶面积、叶周长等性状进行观测,分析不同种源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3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系数相当,其种源间和种源内生长性状变异均较丰富;8个叶片性状种源间的变异系数为17.52%~44.71%,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亦变异明显;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均大于0.750,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刨花润楠的苗高、地径等苗期生长性状受自身遗传控制,且不同种源间变异明显,种源选择潜力较大。刨花润楠苗期生长性状的地理及气候变异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现象;苗木生长性状与叶片大小呈负相关,即叶片越大、叶柄越长,苗木生长有变慢的趋势;对种源苗期性状进行聚类,可将刨花润楠14个种源划分为5个类群;刨花润楠苗期生长及叶片性状有一定的地理趋势,但也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地径为标准对刨花润楠优良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永春、兴安、昭平3个种源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促生菌组合接种对芳樟苗生长的影响
黄秋良, 袁宗胜, 刘酉琳, 杨先吉, 罗佳佳, 张国防
2020, 40(5): 40-47. doi: 10.11929/j.swfu.201908024
[摘要](771) [HTML全文] (330) [PDF 1214KB](6)
摘要:
以1年生芳樟195#上柇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1/2实施),分析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剂组合对芳樟苗木的苗高、地径呈现不同的促生效果。通过微生物菌剂与芳樟苗高、地径回归方程的建立,模拟寻优求得的芳樟苗高、地径最大值分别可达到45.42 cm和6.59 mm,T9的苗高增长量和T12的地径增长量分别为41.08 cm和4.83 mm。因此,对于不同的生长指标需要使用不同促生菌组合以达到最佳促进效果。
干旱胁迫下PGPR对红枣植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敏, 王迎, 杨琳, 郝汝倩, 白晓雄, 余旋
2020, 40(5): 48-55. doi: 10.11929/j.swfu.201907003
[摘要](1242) [HTML全文] (340) [PDF 1174KB](19)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接种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T1Pseudomonas koreensis)、T2Bacillus filamentosus)和T3混合菌剂(T1∶T2=1∶1)对红枣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任何水分条件下,接种3种菌剂均能显著提高植株株高、干质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P<0.05);叶片中丙二醛(MDA)和脱落酸(ABA)含量不同程度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趋势;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接种效应越明显;尤其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接种T1、T2、T3菌剂后,丙二醛含量分别下降了25.2%、20.9%、43.1%,脱落酸含量分别下降了14.5%、12.2%、27.1%;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和吲哚乙酸(IAA)含量较未接种植株分别上升22.0%~39.4%、19.5%~30.5%、14.0%~17.7%、59.7%~104.8%(P<0.05)。由此可见,接种3种菌剂均能通过调节红枣植株光合作用、体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膜脂过氧化物的积累,从而提高红枣植株的耐旱性;混合菌剂的接种效应明显优于单菌剂;菌株P. koreensisB. filamentosus在干旱地区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前景。
多效唑对降香黄檀容器苗抗寒性的影响研究
李媛鑫, 李效文, 陈秋夏
2020, 40(5): 56-63. doi: 10.11929/j.swfu.201908013
[摘要](703) [HTML全文] (423) [PDF 1396KB](5)
摘要:
以降香黄檀当年生容器苗为试材,进行不同浓度、施用方式和施用时间的多效唑处理试验,分析降香黄檀越冬期间的生长和生理指标,探讨降香黄檀容器苗的越冬生长、抗寒生理响应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不同多效唑处理下的苗木高径比下降值、根冠比和木质化普遍高于CK,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比CK显著提高,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相比CK显著下降。因此,11月15日土施1 000 mg/L、11月30日叶喷1 500 mg/L和11月15日叶喷1 000 mg/L多效唑溶液为效果较好的3种处理方式。
基于MaxEnt模型的11种云南常见阔叶树种气候适宜性研究
马东旭, 周一, 陆双飞, 殷晓洁, 周斯怡
2020, 40(5): 64-72. doi: 10.11929/j.swfu.201906003
[摘要](934) [HTML全文] (313) [PDF 1012KB](23)
摘要:
通过收集云南11种常见阔叶树的地理分布信息和19个环境因子,采用MaxEnt模型和ArcGIS工具模拟分析11个树种在当前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而研究这11种不同分布范围阔叶树种生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栓皮栎、黄连木、油桐和香椿4个全国分布树种主要受到温度影响,其中年最低温的影响最大,在−12~11 ℃左右,年平均气温和最干季平均温次之,分别为9~24 ℃和−4~21 ℃;4个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树种(滇杨、川滇桤木、大叶水榕和山玉兰)分布主要受到气温年较差的制约,在14 ~28 ℃左右;滇皂荚、昆明朴和滇藏玉兰3个云南分布树种则最主要受到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在12.5~22.5 ℃左右。
甜橙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孟富宣, 杨玉皎, 段元杰, 吕陟远, 陆晓英, 郭淑萍, 刘海刚
2020, 40(5): 73-86. doi: 10.11929/j.swfu.201906018
[摘要](776) [HTML全文] (322) [PDF 1407KB](12)
摘要:
bHLH转录因子家族是第2大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以及动物中。以甜橙为试验材料,通过全基因组数据库搜索鉴定,对bHLH基因进行了理化性质、系统发育、染色体分布、保守基序、蛋白互作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它们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26个bHLH基因,其中112个不均匀的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14个分布位置尚未确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甜橙bHLH基因家族可分为16个亚家族,并且给定亚家族中的大多数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在甜橙中,多个bHLH基因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其开花、光的形态发生和花色素苷合成等过程;大多数的CsbHLH基因在愈伤组织、叶、花和果实中均有表达。本研究为CsbHLH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有助于bHLH基因在其他植物物种中的功能研究。
过量叶酸对小鼠胚胎发育及Vangl1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奇生, 郭爱伟, 罗文涛, 吴培福, 周杰珑
2020, 40(5): 87-92. doi: 10.11929/j.swfu.201906027
[摘要](994) [HTML全文] (285) [PDF 1488KB](10)
摘要:
为探究过量叶酸对胚胎发育期Vangl1基因表达量、胚胎及神经管发育的影响,通过对昆明小鼠饲喂过量叶酸(4倍标准量),观察和分析胚胎/胎儿发育情况及神经管闭合的组织学状况;采用逆转录酶PCR(RT-PCR)检测,探讨了平面细胞极性途径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Vangl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过量叶酸添加易导致卵裂速度过快、不同程度的胚胎退化、发育与胚龄不一致等发育异常,胎儿发育也呈现颅脑顶部未闭合、脊椎裂、发育迟缓等畸形情况。在小鼠怀孕初期E1.0~E2.5时,无法检测出Vangl1基因或表达水平较低;在E9.5、E10.5、E11.5,相比标准叶酸添加而言,过量叶酸组的Vangl1基因同期表达显著下调(P<0.05)。因此,围产期补充过量叶酸对胚胎/胎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对神经管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Vangl1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7种植物提取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分析
左安建, 宗同铠, 谭亚婷, 何彦仪, 李雅丽, 闫俊伊, 李晋芳, 闫晓慧
2020, 40(5): 93-99. doi: 10.11929/j.swfu.201909028
[摘要](1017) [HTML全文] (319) [PDF 1077KB](10)
摘要:
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式病毒,采用半叶枯斑法及叶圆片法,对27种植物提取物的抗TMV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为1 mg/mL时12种植物提取物对TMV有治疗作用,其中藿香蓟对TMV的治疗作用最显著,抑制率为53.06%,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7.33%)相比无显著差异。8种植物提取物对TMV侵染具有保护效应,其中马桑的保护活性最高,抑制率达53.64%;其次为银胶菊和黑蒿,抑制率分别为46.51%和36.63%。9种植物提取物对TMV有体外钝化作用,其中革命菜、荨麻和藿香蓟3种植物提取物的钝化活性较强,抑制率分别是62.20%、54.92%和51.75%。22种植物提取物对TMV增殖有抑制活性,且活性高于或相当于阳性对照宁南霉素处理组,其中水麻、香丝草处理组的病毒含量相当于健康烟叶,表明其能完全抑制TMV增殖。
蚯蚓活动对秦岭天然林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董振洁, 张东宏, 杨圆圆, 侯琳, 张胜利
2020, 40(5): 100-107. doi: 10.11929/j.swfu.201907030
[摘要](740) [HTML全文] (380) [PDF 1039KB](12)
摘要:
为探讨蚯蚓活动对秦岭山地森林土壤碳氮的影响,明确蚯蚓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微宇宙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秦岭锐齿栎、油松、松栎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接种蚯蚓(E)和无蚯蚓(ck)2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重复,在试验开始后第5、10、20、35、60天采集土样,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净氮矿化速率。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通过自身活动,显著提高了3种林分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最大增加量为:锐齿栎7.74 g/kg,油松3.1 g/kg,松栎混交林2.01 g/kg;土壤全氮最大增加量为:锐齿栎0.77 g/kg,油松0.15 g/kg,松栎混交林0.1 g/kg,维持了C/N的稳定性。蚯蚓通过对凋落物的取食及自身的分解转化,显著提高了森林土壤中硝态氮、无机态氮及净氮矿化速率;3种林分土壤的最大净氮矿化速率为:锐齿栎3.91 mg/(kg·d),油松2.39 mg/(kg·d),松栎混交林2.72 mg/(kg·d)。可见,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碳氮含量,并加速土壤氮的矿化速率,对土壤养分的循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基于广义混合效应模型的云冷杉林天然更新计数方法研究
李春明, 付卓
2020, 40(5): 108-114. doi: 10.11929/j.swfu.202002026
[摘要](855) [HTML全文] (261) [PDF 914KB](17)
摘要:
天然更新是森林恢复较好的办法,对未来林分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深远的影响。更新模型能够模拟天然更新的现实和未来状况,为森林经营者提供准确的森林计划。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2013年设置的12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例,选择泊松和负二项分布形式,考虑样地间的随机效应,构建基于林分因子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模型。结果表明:各个树种对林分因子的反应不一,白桦更新株数与林分每公顷株数和平均直径均呈负相关;红松和水曲柳更新株数不受各个林分因子的影响,更新株数是随机的;冷杉更新株数与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呈负相关;色木槭和云杉更新株数均与林分平均直径呈负相关。在考虑样地的随机截距效应后,模型的模拟效果显著提高。在构建天然更新模型时,林分密度是十分重要的因子,如果要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就要科学合理的采取经营措施,以确保合理的林分密度。另外样地间的差异是不容忽略的因素,需要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来降低预测误差。
基于GEE和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的香格里拉森林类型分类研究
李若楠, 欧光龙, 代沁伶, 徐伟恒, 王雷光
2020, 40(5): 115-125. doi: 10.11929/j.swfu.202001014
[摘要](916) [HTML全文] (439) [PDF 16753KB](26)
摘要: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和2014—2017年Landsat OLI影像序列,根据其在时间域上的光谱特征,结合植被指数特征、地形和温度特征,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开展香格里拉森林类型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的生长轨迹有明显差异,4种森林类型在冬季的植被指数差异最明显;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能够提供不同森林类型的物候差异特征,弥补单一日期影像难以区分不同森林类型的困难;研究区森林/非森林覆盖的总体精度为97.17%,Kappa系数为0.943,森林类型分类的总体精度87.78%,Kappa系数为0.80。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的方法能够提供一个精度较高的森林分类产品,可为基于森林类型制图的应用提供帮助。
应用滤波方法提高高山松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精度的研究
鲍瑞, 张加龙, 陈培高
2020, 40(5): 126-134. doi: 10.11929/j.swfu.201912065
[摘要](692) [HTML全文] (330) [PDF 3463KB](20)
摘要:
基于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分布在香格里拉市的34个高山松固定样地数据,以及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集,利用谷歌地球引擎和Python,通过3种滤波算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重构,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森林地上生物量进行估测,根据模型评价指标对重构前后时间序列数据的估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3种不同滤波方法重构的时间序列数据训练的非参数模型,其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均高于滤波前时间序列的预测精度,整体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均方根误差指标均优于滤波前数据,其中ARMIA方法最佳。应用滤波方法在一定程度消除了影像自身所携带的大量噪声和不确定性,有效地提高了数据质量,提高了高山松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的精度。
昆明周边主要林型地表可燃物的燃烧特性研究
闫想想, 王秋华, 李晓娜, 龙腾腾, 叶彪, 陈启良, 张文文
2020, 40(5): 135-142. doi: 10.11929/j.swfu.201912035
[摘要](824) [HTML全文] (342) [PDF 1216KB](20)
摘要:
通过对昆明周边的云南森林自然中心6种主要林型开展外业调查、地表可燃物采样,并在实验室内模拟燃烧,测定并计算了地表可燃物的点着时间、火焰维持时间、无焰燃烧维持时间、蔓延时间,火焰高度、长度,火焰温度、无焰燃烧温度,火焰热辐射、无焰燃烧热辐射和火强度等燃烧性参数,分析了地表可燃物的特征及火行为。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的可燃物,无论是上坡火还是下坡火,基于火强度的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云南松(98.61 kW/m)、冲天柏(48.34 kW/m)、华山松幼林(44.09 kW/m)、华山松成林(19.72 kW/m)、栓皮栎(4.13 kW/m),柳杉和藏柏均为无焰燃烧的状态。对于同一种可燃物,上坡火的火强度大于下坡火的火强度。研究结果为昆明周边的森林可燃物管理、火险区划和林火管理提供参考。
基于LF-NMR及MRI 的2种速生材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状态研究
张新宇, 张静, 王启航, 母军, 储德淼
2020, 40(5): 143-150. doi: 10.11929/j.swfu.201912022
[摘要](752) [HTML全文] (283) [PDF 1486KB](6)
摘要:
为了解太阳能干燥过程中速生材内部水分状态及迁移规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桉、杨木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含量变化及迁移过程,借助扫描电镜在微观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磁共振信号强度与称重法所测含水率相关性系数高达0.99以上,因此低场核磁共振可准确测定木材中的水分含量;桉木和杨木饱水试样的核磁共振信号中均存在3种峰,桉木弛豫时间分别为1.32、32.75、403.70 ms,杨木为2.66、32.75、352.12 ms,对应着结合水及两种状态的自由水;随着干燥进行,不同状态水分的横向弛豫时间逐渐减小,木材对水分的束缚增加。当桉木含水率为27.28%,杨木含水率为35.71%左右时,水分散失转为以结合水为主。通过核磁共振成像中氢质子密度的不同可对水分含量进行区分,进而可观测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移动状态。因此,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成像可研究速生材干燥过程中的内部水分状态及分布。
2种透光木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王雅婧, 吴燕, 周季纯, 黄琼涛, 梁馨木, 李谨竹
2020, 40(5): 151-158. doi: 10.11929/j.swfu.201910040
[摘要](1071) [HTML全文] (320) [PDF 1780KB](17)
摘要:
以白杨和红橡木材为原料,采用保留木质素并直接浸渍树脂的方法制备5种厚度的透光木材。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色差分析、水接触角分析、机械强度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研究透光木材的理化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可透光厚度不同;同一树种不同方向产生的透光程度不同;透光木材明度低于原木,色调趋于暖色且机械性能大于原木。具有一定透光能力的木材可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为装饰装修材料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新颖性。
研究简报
胡杨花药再生体系的建立
高凯, 李娟, 安新民
2020, 40(5): 159-165. doi: 10.11929/j.swfu.201907008
[摘要](718) [HTML全文] (339) [PDF 1057KB](14)
摘要:
以胡杨花药为外植体,消毒灭菌后诱导愈伤,使用正交设计探究了生长素和分裂素在愈伤诱导中的作用,继而诱导愈伤分化,促使不定芽生根,最终建立了高效地胡杨花药再生体系。结果表明:70%乙醇消毒30 s后,8%的次氯酸钠消毒2 min,无菌水清洗3遍为最佳消毒方法;H培养基+1.0 mg/L NAA+1.0 mg/L BA+5.5 mg/L琼脂+30 mg/L蔗糖为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89%;MS培养基+1.0 mg/L NAA+0.2 mg/L BA+5.5 mg/L琼脂+30 mg/L蔗糖为最佳分化诱导培养基,分化率约50%;添加了1.2 mg/L IBA+5.5 mg/L琼脂+20 mg/L蔗糖的1/2MS培养基中分化芽的生根率最高,可达96.7%。
叉叶苏铁和攀枝花苏铁对冰冻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夏志宁, 马焕成, 郑艳玲
2020, 40(5): 166-173. doi: 10.11929/j.swfu.201909043
[摘要](824) [HTML全文] (334) [PDF 976KB](9)
摘要:
以叉叶苏铁和攀枝花苏铁为材料,比较2种苏铁的抗冻性,并探究其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叉叶苏铁和攀枝花苏铁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0.15 ℃和−2.05 ℃。冰冻处理后,叉叶苏铁的叶绿素含量比CK降低,但攀枝花苏铁的比CK升高;2种苏铁光合效率均比CK下降,丙二醛含量均比CK升高,但叉叶苏铁变化幅度更大;2种苏铁的抗氧化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叉叶苏铁可溶性糖含量较CK下降,攀枝花苏铁的较CK升高,但2种苏铁脯氨酸含量均比CK提高。
聚乙烯蜡物理改性木材耐久性研究
马澜, 杨小军, 赵琦, 郝丹, 王佳阳, 付帅
2020, 40(5): 174-180. doi: 10.11929/j.swfu.201908012
[摘要](660) [HTML全文] (383) [PDF 10517KB](8)
摘要:
为提高木材在户外的应用性能,采用性质稳定的高熔点聚乙烯蜡对户外常用木材进行高压浸注物理改性,研究了改性木材的耐久性。结果表明:通过3个阶段高压浸注工艺可使木材全截面含蜡,改性木材含蜡量均可达24%以上,其中辐射松含蜡量可达58.5%;人工加速老化对改性木材抗弯性能影响较小,经过30 d的改性木材老化试样的显微观察发现,加速老化仅发生于试样木材表层;聚乙烯蜡对木材材色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在光老化环境作用下略有褪色,聚乙烯蜡中添加紫外吸收剂和抗氧剂后改性木材的材色稳定性显著提高,总色差为4.139,相比未添加助剂减小45.3%;改性木材在天然耐久性野外测试中,改性木材表现出较强的耐腐性和抗白蚁蛀蚀性,辐射松与柳桉改性木材的耐久性分级由零级提高到九级,可应用于户外园林建筑工程中。
研究综述
正交胶合木力学性能的研究综述
李明月, 任海青, 龚迎春, 武国芳
2020, 40(5): 181-188. doi: 10.11929/j.swfu.201909013
[摘要](831) [HTML全文] (486) [PDF 935KB](10)
摘要:
通过概述正交胶合木力学性能和影响因素,阐明正交胶合木力学性能模型预测分析以及正交胶合木在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并对在抗震、抗火条件下正交胶合木力学行为特征的研究进行总结。其中正交胶合木力学性能影响因素主要从物理构造特性、制备工艺、锯材种类3个方面进行综述;由于正交胶合木属于新兴材料,对其力学性能评估过程漫长且资源消耗量大,国内外学者利用有限元模拟建立力学模型,对正交胶合木力学性能进行预测,并利用层板力学性能通过模型计算正交胶合木的力学性能,有效减少了工作内容。正交胶合木在外力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主要是横向层锯材的滚动剪切破坏、胶层破坏直至最终的底层受拉破坏,而影响正交胶合木力学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横向层锯材的滚动剪切破坏。在火灾条件下正交胶合木的力学行性能主要取决于木材自身的特性,高温对层间剪切性能影响不大。针对CLT抗震行为的研究,主要利用计算机模拟地震条件对正交胶合木力学行为的影响。针对目前正交胶合木力学性能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项目提出建议,利用断裂力学及微观力学对正交胶合木的破坏机制进行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