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1卷6期

显示方式:          |     

2021-06期封面
2021, 41(6): 0-0.
[摘要](564) [HTML全文] (366) [PDF 8793KB](43)
摘要:
2021-06期目录
2021, 41(6): 1-4.
[摘要](709) [HTML全文] (345) [PDF 494KB](45)
摘要:
特约稿件
云南松杉类植物的地理分布研究
曾觉民
2021, 41(6): 1-12. doi: 10.11929/j.swfu.202106048
[摘要](1023) [HTML全文] (332) [PDF 932KB](32)
摘要:
云南松杉类植物的种质优势居诸省(区)域之首,本土产6科25属96种为“植物王国”的丰富多样添彩,与云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地质地貌变化多样相关联。重点研究该种质的地理分布:1)以生态地理的不同层面(水平面的、垂直高度的、网络交织的)上种属的分布和变迁规律,残遗保存的特点;2)注重松杉树木对本域优势的多种针叶林生态系统的营建和地理分布的森林学性质分析;3)在此基础上落实全部本土生的松杉类植物的种、属、科的具体分布、生长和保存状况,包括原生的或后发生的,古老的或残遗的,泛域的或窄域的、国家保护的珍稀古特树种。
研究论文
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
王艳梅, 郭云天, 陈珺肄, 沈红, 杨怀, 刘震
2021, 41(6): 13-21. doi: 10.11929/j.swfu.202012045
[摘要](990) [HTML全文] (364) [PDF 1306KB](13)
摘要:
为探究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以东京种源山桐子1年生枝条为材料,通过水培,观察不同时间冬芽在25 ℃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情况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反式玉米素(tZR)和赤霉素(GA3)的含量及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郑州气候条件下,9—10月为山桐子芽休眠导入期,11月进入深休眠期,12—2月为休眠解除期,3月进入内生长期。在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从休眠导入期到深休眠期,不断累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积累,在深休眠期达到最大,可溶性糖含量在深休眠后期显著高于其他阶段,之后开始下降,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进入深休眠期迅速下降,之后随着休眠的解除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抗氧化酶POD和CAT活性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在进入深休眠期时显著低于其他阶段,而CAT活性在进入深休眠期和休眠解除后期显著低于其他阶段;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在山桐子冬芽休眠导入期都从较低水平呈上升趋势,在进入深休眠期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之后IAA和ABA含量开始下降,而GA3和tZR的含量在进入深休眠期和内生长后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GA3和tZR的含量在深休眠期达到较高水平后开始下降,在12月15日降至最低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山桐子冬芽随着温度的降低,ABA的相对含量逐渐提高,促进了冬芽的休眠,而随着休眠的加深,冬芽的抗氧化能力逐渐减弱,进入休眠解除期,GA3和tZR的相对含量逐渐提高,加速了芽休眠解除的进程,而随着休眠的解除,冬芽的抗氧化能力得到提升。
4种野生百合对盐碱胁迫生理响应的初步研究
张婷, 徐捷, 李名扬, 刘道凤, 石凌铭, 陈铁
2021, 41(6): 22-30. doi: 10.11929/j.swfu.202006051
[摘要](1491) [HTML全文] (430) [PDF 1313KB](29)
摘要:
为探明不同种野生百合的耐盐碱能力,以通江百合、毛百合、淡黄花百合、宜昌百合4种野生百合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 NaCl 和NaHCO3混合溶液处理对百合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增加,4种野生百合的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变化趋势;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4种野生百合的耐盐碱性强弱顺序为淡黄花百合>通江百合>毛百合>宜昌百合。
叶面喷施亚精胺对干旱胁迫下闽楠幼苗生理的影响
胡胜男, 王波, 李铁华, 张心艺, 李阳宁, 闫旭, 周磊, 罗亦伶
2021, 41(6): 31-38. doi: 10.11929/j.swfu.202011073
[摘要](1448) [HTML全文] (442) [PDF 1217KB](14)
摘要:
为了解决闽楠苗木繁育中常因水分亏缺导致生长不良及死亡的问题,以1年生闽楠幼苗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施加不同浓度外源亚精胺对闽楠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探究亚精胺对闽楠幼苗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nGs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Pro和MDA含量,缓解干旱胁迫对闽楠的影响;其中0.1 mmol/L浓度的亚精胺效果最好,其处理后Pn和WUE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尤其到干旱胁迫后期效果显著,胁迫第32天Pn和WUE分别比CK高82.1%、123.7%,差异显著;抗氧化酶SOD、CAT分别比CK高41.1%和35.1%,差异显著;Pro、MDA分别比CK低21.6%、22.6%,差异显著。
氮肥对镉胁迫下龙葵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唐星林, 刘斌, 刘光正, 王莉, 严晶
2021, 41(6): 39-46. doi: 10.11929/j.swfu.202010074
[摘要](1376) [HTML全文] (438) [PDF 1156KB](14)
摘要:
为明确增施氮肥对镉迫下龙葵光合生理的影响,以龙葵为试验材料,分析增施不同浓度氮肥对Cd胁迫下龙葵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龙葵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增施氮肥后,龙葵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电子传递速率、捕光色素分子总数、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数和光化学反应耗散比例增大,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捕光色素分子本征光能吸收截面、捕光色素分子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和天线热耗散比例减小。可见,增施氮肥对镉胁迫下龙葵叶绿素合成和光系统Ⅱ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300~450 mg/kg 尿素是合适的施氮浓度。
川滇高山栎光合特性对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
宁朋, 王菲, 程小毛, 黄晓霞
2021, 41(6): 47-53. doi: 10.11929/j.swfu.202006067
[摘要](1390) [HTML全文] (467) [PDF 1123KB](22)
摘要:
以滇西北玉龙雪山川滇高山栎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光合特性及营养元素累积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适应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均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海拔3050 m处达到最大值;叶长/宽比在海拔2750 m和3050 m处显著低于其他海拔;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随海拔的升高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海拔3050 m处达到最大值;单位叶面积碳、氮元素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先下降后上升,而磷元素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且转折点均在海拔3050 m处。长期氮利用效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均在海拔3050 m处达到最大值;叶的碳同位素组分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3050 m海拔点处于最低水平,而在3500 m海拔点最高。因此,海拔3050 m处是川滇高山栎的最适生长区域,光合效率最高,生长较快;而高海拔环境抑制了川滇高山栎的生长发育和光合碳同化,但却提高了其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重金属镉对5种湿生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周慧, 寇太记
2021, 41(6): 54-59. doi: 10.11929/j.swfu.202010061
[摘要](1363) [HTML全文] (371) [PDF 1210KB](8)
摘要:
为探讨湿生观赏植物水生鸢尾、美人蕉、再力花、千屈菜和蒲草的抗重金属Cd污染能力,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浓度Cd处理对5种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浓度处理下,5种植物地上部与根系的Cd积累量的高低顺序依次是美人蕉、千屈菜、蒲草、水生鸢尾、再力花;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湿生植物美人蕉、千屈菜、蒲草、再力花中SP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水生鸢尾总体呈现缓慢的递增趋势;相比再力花中Pro含量随Cd浓度的增加所呈现的先增后减趋势,美人蕉、千屈菜、蒲草、水生鸢尾中均呈现递增趋势。5种观赏植物叶片中MDA含量和REC随Cd浓度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征,在重金属Cd胁迫下,植物体内MDA和REC变化较强的同步性,而SP、Pro含量变化同步性较差,抗重金属镉能力大小依次为蒲草、美人蕉、水生鸢尾、千屈菜、再力花。
不同地形100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分析
张筱, 陈义堂, 杨秋菊, 何宗明, 曹光球, 陈爱玲
2021, 41(6): 60-70. doi: 10.11929/j.swfu.202011059
[摘要](998) [HTML全文] (414) [PDF 1182KB](17)
摘要:
以福建省南平市王台镇100年生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地形(西南坡地、西北坡地、山凹地、山洼地)0~20、20~40、40~60 cm处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地形因素对两类指标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两类指标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下非毛管孔隙度、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受地形影响显著,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多无显著影响,且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总体表现在西南坡地最高,速效磷在山凹地最高,全磷等理化性质均表现在山洼地最高,西北坡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相对较低。4种地形下林分土壤除容重、全磷和全钾外,含水率等理化性质多随土层加深呈下降的趋势;相较草本层,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变化更为明显,且灌木层及草本层均表现为西北坡地最高,其次是西南坡地和山凹地,山洼地最低;该林分土壤含水率、毛管孔隙度、全磷及速效钾与灌木层及草本层林下植被多样性关系密切,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见,不同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多样性受地形影响较大。
平潭岛海岸自然植被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特征
管诗敏, 郑心炫, 吴雅华, 李岩林, 杨桂梅, 杨钰华, 王伟耀, 黄柳菁
2021, 41(6): 71-78. doi: 10.11929/j.swfu.202101048
[摘要](1405) [HTML全文] (420) [PDF 1172KB](13)
摘要:
以平潭岛海岸的丘陵灌丛、基岩灌丛、基岩草丛、砂生草甸4种原生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的物种相似度低;丘陵灌丛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砂生草甸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功能丰富度与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均匀度与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相关,功能分散度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相关;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土壤含盐率、土壤含水量、坡度;影响功能多样性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土壤容重、坡向、坡度、海拔。
滇西北哈巴雪山2个针叶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王荷, 胡文彬, 熊莹莹, 覃鑫浩
2021, 41(6): 79-85. doi: 10.11929/j.swfu.202005056
[摘要](1591) [HTML全文] (380) [PDF 1051KB](37)
摘要:
为探讨滇西北哈巴雪山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采集云南红豆杉与云南松年轮样本,建立了差值年表,并将所得年表与气候因子进行响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影响2个树种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为影响2个树种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滞后效应”对二者影响显著;影响云南红豆杉生长的关键因素是上年生长季后期的水热条件,与上年生长季后期(9—10月)的平均温度、降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云南松的径向生长与前一年8月、当年7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2月、3月和5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与响应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冗余分析能够有效量化树木年轮宽度年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四川省盐边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丁荣, 古锐, 王柯入, 南措, 周春昊, 张植玮, 胡定建
2021, 41(6): 86-92. doi: 10.11929/j.swfu.202011044
[摘要](700) [HTML全文] (383) [PDF 878KB](22)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对盐边县种子植物区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盐边县野生种子植物有111科、453属、778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6属、8种,被子植物106科、447属、770种。科有10个分布类型,8个变型,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比值为1.84∶1,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属有15个分布类型,20个变型,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比值为0.96∶1,2种成分比例相当。盐边县有33种珍稀濒危保护种子植物,包括1种濒危植物、1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3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盐边县的种子植物丰富,分布类型跨度大,应当加强保护。
湿地挺水植物关键指标分解特征研究
刘耘硕, 曹仁杰, 李晖, 王陈里, 田昆, 王行
2021, 41(6): 93-102. doi: 10.11929/j.swfu.202008046
[摘要](1107) [HTML全文] (347) [PDF 1254KB](9)
摘要:
为揭示湿地生态系统中挺水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在云南高原湿地选取不同生境下典型广布的水葱和香蒲2种挺水植物,对其生长旺盛期、立枯、倒伏、沉水4个阶段的植物凋落物叶片及水底底泥样品进行采集,测定分析2种植物凋落物的物理、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等关键指标在完整分解周期中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分解期内,2种凋落物的氮、磷、半纤维素和灰分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富集–释放”特征;铁含量呈富集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富集”特征;钾、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则呈释放下降的趋势,表现为“释放”特征。处于沉水阶段的凋落物,其干物质含量、灰分、磷含量、半纤维素含量与前期分解阶段的凋落物之间产生明显的差异性,表明当凋落物接触到水体后其关键指标将发生显著变化,沉水阶段是挺水植物完整分解周期内的重要拐点。在整个分解周期内,2种凋落物的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穿刺力度、元素含量(氮、磷、铁、钾)、木质素、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具有趋同性,这些指标的分解动态变化规律可能在不同挺水植物的分解中具有普适性。
桦褶孔菌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2种活性研究
郭磊, 田野, 高然, 孔德仙, 王军民, 华燕
2021, 41(6): 103-108. doi: 10.11929/j.swfu.202007042
[摘要](1365) [HTML全文] (415) [PDF 1126KB](11)
摘要:
为研究桦褶孔菌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桦褶孔菌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评价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从桦褶孔菌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达到12.9%,其他主要成分是三十四烷(9.4%)、二十四烷(6.4%)、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4.5%)、9(11)−脱氢麦角甾醇苯甲酸酯(3.2%)、二十烷(2.3%)、二十一烷(2.3%)、2, 4−二叔丁基苯酚(2.2%)等。桦褶孔菌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O2·、·OH和ABTS+·的清除能力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EC50值分别为(115.81 ± 4.75)、(40.72 ± 3.71)、(185.26 ± 5.22)、(687.63 ± 6.53)μg/mL。桦褶孔菌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3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亚种、枯草芽孢杆菌及四联球菌3种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能力最强,最低抑制浓度为3.91 μg/mL。
链格孢菌产细交链孢菌酮酸条件的优化研究
许雁祥, 唐敏, 李云仙, 杨发忠
2021, 41(6): 109-115. doi: 10.11929/j.swfu.202007001
[摘要](1241) [HTML全文] (404) [PDF 2175KB](17)
摘要:
鉴于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TeA)对防治月季长管蚜有明显效果,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TeA,对1株链格孢菌(编号5390)产TeA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光照条件对TeA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对链格孢菌产毒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产TeA的最佳条件为:理查培养基,黑暗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29 d。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验证,TeA含量为14.99 μg/g,与模型预测接近。对链格孢属真菌产TeA的培养条件进行筛选,探索真菌培养方式获得链格孢菌毒素TeA的方法,将有利于TeA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茶树菇复合群菌株内ITS序列异源特征分析
钱蓉, 柴红梅, 赵永昌, 陈玉惠, 陈卫民
2021, 41(6): 116-125. doi: 10.11929/j.swfu.202104005
[摘要](832) [HTML全文] (415) [PDF 6816KB](11)
摘要:
ITS序列作为常用的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真菌系统学研究,然而在茶树菇类群分析中缺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茶树菇菌株ITS序列进行测序,从中发现了8个菌株ITS测序图谱存在套峰。各菌株分离的子代同核体群体中存在2种ITS序列类型,推测亲本由不同ITS类型同核体杂交而成。从混杂的ITS扩增产物里进行克隆测序后,发现ITS1和ITS2区域存在模板复制转换的现象。依据ITS和线粒体小亚基mtSSU构建的聚类树显示的拓扑结构不一致,部分来自于同一菌株的ITS序列聚类到不同的群中。因此,茶树菇的ITS序列显示出多样性且组成复杂,从ITS杂合菌株中直接进行克隆分析会产生不正确的序列信息,给菌株鉴定和系统分析造成错误的结果。
黄藤Dof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张丹丹, 杨瑶君, 江纳, 付春
2021, 41(6): 126-138. doi: 10.11929/j.swfu.202003051
[摘要](1385) [HTML全文] (437) [PDF 1849KB](17)
摘要:
为了揭示黄藤全基因组中Dof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黄藤Dof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并系统分析了黄藤与其他9个物种Dof基因家族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黄藤基因组中含有25个Dof基因,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它们均位于细胞核,跨膜结构预测到黄藤所有的Dof蛋白成员均不具有跨膜结构;黄藤的Dof蛋白家族均为不稳定亲水蛋白,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为主导,其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β−转角进行复杂的空间构象变化组成;黄藤Dof蛋白成员的氨基酸个数为184到586 AA,pI范围为4.71~9.57;根据系统进化分析,黄藤Dof基因家族分为ClassⅠ −ClassⅣ共4个亚组, 其中ClassⅡ成员最多(8个),约占总数的32%;其次是ClassⅣ(7个)、ClassⅠ(5个)和ClassⅢ(5个);从组别上来看,ClassⅡ成员分化速度是最快的,与原始祖先的亲缘关系最远。从组中来看,ClassⅡ中成员DjDof9和DjDof10分化最快,与原始祖先的亲缘关系最远,DjDof12和DjDof24分化较慢,与原始祖先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黄藤与拟南芥的进化关系表明两者亲缘关系不是很近;黄藤与其他9个物种的Dof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藤与甘蓝型油菜和小麦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序列同源性也较高,与可可亲缘关系最远。
基于SfM的城市树木参数提取研究
王小玲, 宋坤, 王子斐, 达良俊, MartinMokroš
2021, 41(6): 139-148. doi: 10.11929/j.swfu.202011092
[摘要](903) [HTML全文] (417) [PDF 1436KB](9)
摘要:
通过在城市森林样地水平的树干三维模型重建与估算胸径试验(半径6 m圆形样地),研究运动恢复结构(SfM)算法在城市森林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将SfM算法得到的胸径与手持式激光雷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胸径估算结果上,SfM算法的rRMSE为5.38%(rBias=2.74%),手持式激光雷达的rRMSE为3.35%(rBias=1.04%),2种方法的估测值均与野外实测值高度呈正相关( R 2大于0.97),满足树木参数提取精度要求。SfM算法成本低、易操作,具有创新意义,且估算树干胸径在森林资源调查允许误差范围内,在城市森林资源调查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林木形质的影响
于雷, 贾炜玮, 丛培东
2021, 41(6): 149-159. doi: 10.11929/j.swfu.202103038
[摘要](1019) [HTML全文] (354) [PDF 1126KB](9)
摘要:
以东北地区林口林业局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将红松人工林的林木生长、树干情况、分枝情况3类评价因素,包括树高平均生长量、胸径年均生长量、冠径比、高径比、尖削度、分杈率、疏松节比例、自然整枝能力、侧枝数(>1.5 cm)、枝粗指数、侧枝平均基径11项指标作为红松林木形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抚育强度(重度间伐:株数强度65%,蓄积强度43%;中度间伐:株数强度50%,蓄积强度28%;轻度间伐:株数强度40%,蓄积强度18%;对照)对红松林木形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间伐的林木形质综合得分最高为73.427,表现为林木形质最好,形质评价等级为Ⅱ级。重度间伐林木形质的综合得分为68.114,形质评价等级为Ⅲ级,轻度间伐林木形质得分为59.150,形质评价等级为Ⅳ级;对照组林木形质综合得分为43.432,形质评价等级为Ⅴ级。树干情况对红松林木形质的影响最大,由形质指标判断矩阵可得出约占65.5%。通过对郁闭情况下的红松林进行适当的抚育间伐能够有效改善保留木的生境进而提高红松林木形质水平,对红松人工林生产经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香格里拉市森林生物量二阶抽样优化
杨沁雨, 王瑞, 胥辉
2021, 41(6): 160-167. doi: 10.11929/j.swfu.202012009
[摘要](990) [HTML全文] (336) [PDF 1462KB](8)
摘要:
以香格里拉市针叶林为研究对象,确定95%可靠性指标和85%抽样精度,选取1 km×1 km、2 km×2 km、3 km×3 km、4 km×4 km、5 km×5 km、6 km×6 km、7 km×7 km、8 km×8 km、9 km×9 km、10 km×10 km共计10种一阶抽样单元规格,基于二阶抽样的一阶单元间方差差异,对二阶抽样进行优化设计,进而对比分析优化前后二阶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和抽样精度。结果表明:在10种未优化二阶抽样单元中6 km×6 km的抽样单元具有最小的抽样误差和最高的抽样精度,其抽样误差值为9.12%,抽样精度为90.88%;经二阶抽样优化后,10种抽样单元的抽样精度均明显提升,抽样误差明显降低,其中6 km×6 km的抽样单元抽样误差最小为6.39%,抽样精度最高为93.61%。本研究中优化后的二阶抽样方法具有较好的抽样精度和实用性,可为今后的森林生物量调查提供精度保障。
龙竹人工林的含水率分析及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构建
王柯人, 罗文秀, 舒清态, 罗洪斌, 赖虹燕, 山丹, 王强, 赵洪莹
2021, 41(6): 168-174. doi: 10.11929/j.swfu.202011051
[摘要](1626) [HTML全文] (345) [PDF 1030KB](8)
摘要:
以沧源县人工丛生龙竹林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对151株龙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及各项生态指标测定基础上,分析龙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配比及含水率,构建龙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幂函数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随着龙竹龄级的增加,Ⅰ到Ⅲ龄级各器官含水率逐渐下降,单株地上部分平均含水率分别为75.01%、49.35%、47.97%,Ⅰ龄级龙竹杆含水率显著最高于Ⅱ和Ⅲ龄级;Ⅰ到Ⅲ龄级龙竹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平均值依次为16.50、31.36、37.64 kg/株;随着年龄的增长,枝和叶的生物量占比随之增加,杆生物量占比随之下降;各龄级龙竹胸径与杆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的各龄级地上生物量模型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其中,Ⅱ和Ⅲ龄级枝和叶生物量模型决定系数相较偏低,均为0.7~0.8,但模型显著性均小于0.01。
1982—2015年内蒙古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滑永春, 张恒, 王冰, 斯钦毕力格
2021, 41(6): 175-182. doi: 10.11929/j.swfu.202009018
[摘要](1291) [HTML全文] (383) [PDF 1220KB](20)
摘要:
以1982—2015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GIMMS NDVI3g、ERA5气象和土地覆盖数据,综合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多元线性回归和残差分析方法,定量确定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2—2015年,植被显著和极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24.01%,显著和极显著减少的面积分别占比为4.20%、5.64%,变化不显著的面积占57.32%。研究区NDVI Hurst指数空间差异明显,植被整体呈现反持续性,但趋势不太明显。研究区年均降水与NDVI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19%,显著负相关的占1.52%;年均温度与NDVI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97%,显著负相关的占13.74%。1982—2015年人类活动、气候、气候和人类活动综合因素引起植被恢复的面积分别占总恢复面积的70.43%、7.82%、21.75%;人类活动、气候、气候和人类综合作用导致植被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退化面积的51.03%、26.28%、22.69%。1982—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总体处于恢复状态,气候因子与植被显著相关的地区并不是植被变化的主要区域,引起植被恢复和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