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2卷2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2 年 2 期封面
2022, 42(2): -.
[摘要](472) [PDF 6237KB](27)
摘要:
目录
2022 年 2 期目录
2022, 42(2): 1-4.
[摘要](527) [HTML全文] (368) [PDF 508KB](46)
摘要:
研究论文
灰楸不同杂交组合杂种后代叶片特征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郭小龙, 赵秋玲, 张晶
2022, 42(2): 1-10. doi: 10.11929/j.swfu.202010048
[摘要](1603) [HTML全文] (473) [PDF 743KB](34)
摘要:
以灰楸为母本,楸树、滇楸、灰楸为父本的杂交组合2年生苗为材料,分别测定了其叶片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比较灰楸不同杂交组合杂种后代叶片性状及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灰楸不同杂交组合杂种后代的叶片性状和光合性能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叶面积的变异系数和重复力处于较高水平,比叶质量最低;叶面积遗传变异丰富高于其他指标。父本不同的杂交组合,叶片性状的变异趋势为滇楸>楸树>灰楸。灰楸种间杂交的光合能力、叶面积、叶绿素含量都大于种内杂交;灰滇杂最大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分别高于灰楸杂、灰灰杂12.96%、22.39%,51.29%、46.19%。相关性分析显示,灰楸不同杂交组合杂种后代的光合能力与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及比叶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9个杂交组合中,董水黄庄、石家庄选择的母本杂交组合的光合参数、叶面积、比叶质量高于廖家庄及高家庄选择的母本,董水黄庄3号×改毛4号的叶面积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初选5个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后代,其叶面积、比叶质量、光合能力的增益分别14.91%、5.71%、23.8%。
红蓝光质配比对观光木苗木生长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刘涛, 李万年, 王家妍, 陈凯, 莫雅芳, 杨梅
2022, 42(2): 11-18. doi: 10.11929/j.swfu.202103008
[摘要](2053) [HTML全文] (1055) [PDF 919KB](154)
摘要:
以2个月生观光木幼苗为试验材料,用LED灯的红蓝单色光及红蓝不同配比的复合光处理观光木幼苗;以纯白光为对照,进行为期120 d的试验,测定不同光质下观光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GA3、ABA、IAA、ZR的含量。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在纯蓝光处理下最高,在纯红光处理下最低,且随着复合光中蓝光比例的不断增加,苗高和地径生长量也显著增大;苗木的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和苗木总干质量均在纯蓝光和蓝光比例最高的复合光下达到最高值,在纯红光和红光比例最高的复合光处理下最低;GA3和ZR含量在纯蓝光处理下均较高,ABA含量则在纯红光处理下最高,在纯红光中添加适宜比例的蓝光有利于减少抑制类激素ABA的合成,从而促进苗木的生长发育;苗木的综合质量在纯蓝光处理下表现最佳,且随着蓝光比例的增加苗木质量呈现出更好的趋势。可见,纯蓝光处理促生效果最佳,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观光木幼苗品质及生长速率;红光能促进叶片中ABA的合成,对苗木生长存在抑制作用。虽然纯蓝光处理下苗木高径比和质量指数最高,但红蓝光按照适宜比例搭配照射苗木可以更好的调节观光木苗中内源激素之间平衡合理的比例关系,更有利于提升苗木的综合质量,缩短其培育周期,从而更高效率地培育高品质观光木幼苗。
有益菌根真菌及其互作对带叶兜兰试管苗生理生长的影响
陈宝玲, 杨开太, 黄森, 龚建英, 李秋荔, 汪小玉, 苏莉花
2022, 42(2): 19-25. doi: 10.11929/j.swfu.202105008
[摘要](818) [HTML全文] (334) [PDF 853KB](21)
摘要:
为探讨菌根真菌的互作效应,筛选协同互作模式组合,对从野生兜兰新鲜营养根中分离、筛选出的3种菌根真菌(PF02、PF06和PF07),采用单菌接种、双菌混合接种和三菌混合菌种等7种接种方式,开展菌−苗共生培养,筛选出优势菌株PF02和PF07,揭示在实验室环境下接菌方式与接种效应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菌根真菌互作对带叶兜兰植株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显示菌根真菌互作对宿主植株的生物量、保护酶活性及叶绿素总量具有较好的正向效应。3种双菌混合接种方式PF02−PF06、PF02−PF07及PF06−PF07均能有效促进带叶兜兰生物量增长,尤其是PF02−PF06接种方式,抗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叶绿素总量提高显著。选择优化的接种方式,以及能够协同促进、达到共生平衡的最佳接种方式组合,最大限度发挥菌根对宿主植物的益生作用。
氮素对践踏草坪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王齐, 师春娟, 孟建林, 孙吉雄
2022, 42(2): 26-32. doi: 10.11929/j.swfu.202005001
[摘要](1469) [HTML全文] (453) [PDF 1122KB](20)
摘要:
以大田2年生结缕草草坪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模拟践踏和施氮处理后,测定草坪草密度、株高、地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和叶片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草坪草受践踏和恢复生长与氮素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践踏后结缕草草坪密度减小、株高降低、地上生物量减少;施氮肥会对结缕草产生不同影响,N1处理可促使其分蘖,使密度相对增大,株高和地上生物量也相对增加。待恢复生长30 d后,践踏的影响还存在,N1处理下,草坪密度、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的恢复生长相对较快,与N2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结缕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随践踏胁迫程度的增加有递增趋势,总叶绿素含量有相对递减趋势。施用氮素后,各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受践踏程度增加的变化一致,N2对无践踏和中度践踏下草坪叶片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著,使草坪的损伤程度加大。恢复期各生理指标在践踏后草坪的变化相对减小,胁迫影响的作用不明显;施用氮素后,N1在中度和重度践踏与不践踏(CK)差异显著。由此表明,N1处理可以提高草坪草的抗践踏性。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解剖结构及环境适应性
郭文文, 卓么草, 何竹, 任毅华, 屈兴乐, 方江平
2022, 42(2): 33-38. doi: 10.11929/j.swfu.202010094
[摘要](2226) [HTML全文] (813) [PDF 918KB](29)
摘要: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有明显的角质层,下表皮有表皮毛,栅栏组织细胞2~3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呈现增大趋势,而组织结构紧密度、主脉突起度和组织结构疏松度呈现下降趋势;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川滇高山栎在解剖结构上表现出较小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疏松度与组织结构紧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不同林龄麻栎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方培, 胡海波, 王霞, 陈建宇, 阮存鑫, 贾西川
2022, 42(2): 39-47. doi: 10.11929/j.swfu.202103046
[摘要](646) [HTML全文] (288) [PDF 885KB](17)
摘要: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18、30、45、67 a)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TP)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处于较低含量水平(土壤TP含量均值为0.42 g/kg)。不同林龄之间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著,土壤C/P平均值(80.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7)。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氮(MBN)、磷(MB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在林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TP与MCB/MBP、MBN/MBP显著负相关;土壤MBP与C/P、N/P显著负相关。因此,麻栎林土壤表现出全磷和有效磷的匮乏,林分生长受到磷的严重制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受土壤养分影响,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生态化学计量耦合关系。本研究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揭示麻栎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对麻栎林合理经营、养分调控及生产力提高等具有指导作用。
昆明市主要城市公园绿地土壤入渗性能及差异性分析
王刘雅, 马建刚
2022, 42(2): 48-55. doi: 10.11929/j.swfu.202101020
[摘要](522) [HTML全文] (235) [PDF 822KB](10)
摘要:
在昆明市具有代表性的4个公园不同植被类型(乔灌草、灌草、乔草)的不同土层深度(10、20、40、60 cm)下,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及土壤物理性质,分析土壤入渗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稳渗平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在不同绿地上表现为乔灌草>灌草>乔草,在不同公园间表现为郊野公园>大观公园>黑龙潭公园>昙华寺公园。稳定入渗速率在不同公园间的差异显著,而在不同深度、不同植被间差异均不显著;最适用于城市绿地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的是通用公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稳渗值逐渐减小,没有明显的中间障碍层,但是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公园和乔草植被下,土壤的入渗性能都是最差的。
哈尼梯田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水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特征分析
王凯悦, 张仲富, 王好才, 展鹏飞, 宋维峰, 陆梅, 王行
2022, 42(2): 56-66. doi: 10.11929/j.swfu.202103061
[摘要](834) [HTML全文] (304) [PDF 2280KB](11)
摘要:
通过采集哈尼梯田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水稻土壤和未经人为耕作的森林土壤,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哈尼梯田水稻土与森林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同,以及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微生物对人为活动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土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森林土,且2种土壤类型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在门分类水平上,水稻土中的优势菌为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森林土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浮藻菌门;属分类水平上的微生物差异更加明显,水稻土的优势菌为地杆菌,森林土的优势菌为厌氧粘细菌。差异分析发现,地杆菌是水稻土的关键生物标志物,而慢生根瘤菌是森林土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影响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淹水深度。对比微生物的潜在功能特征,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涉及铁呼吸、硫化物呼吸和好氧亚硝酸盐氧化;森林土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涉及纤维素降解和芳香烃降解,两者的功能差异十分显著。在传统耕作条件下受水稻淹水-干旱交替作用影响,水稻土微生物的铁呼吸及养分元素循环功能增强。传统耕作方式将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并显著提高微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田土壤生态功能演变提供重要参考。
高效降解巨龙竹白腐菌株筛选及降解机制研究
杨雄, 史正军, 赵长林
2022, 42(2): 67-76. doi: 10.11929/j.swfu.202007011
[摘要](1166) [HTML全文] (355) [PDF 1019KB](27)
摘要:
为了获得高效降解巨龙竹木质素菌株,采用固体发酵法和化学测定法筛选高效降解巨龙竹木质素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方法鉴定菌株;采用主成分分析揭示存在的降解类型,运用紫外扫描法揭示木质素初步降解机制。结果表明:从30株白腐菌株中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巨龙竹木质素的菌株SWFU000072 Cerrena zonata,该菌株对巨龙竹具有极强的选择性降解木质素作用;30株白腐菌共存在3种降解类型:选择性降解木质素、选择性降解综纤维素、强烈选择性降解综纤维素;3株白腐菌降解后的乙醇提取液在260 nm处无明显的吸收峰,表明木质素中芳香环结构遭到破坏。白腐菌通过破坏木质素中的芳香环结构完成高效降解巨龙竹木质素的降解机制。
7−羟基香豆素的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张国财, 安吉缘, 徐震霆, 马伟虎, 孙赫明, 柴守权
2022, 42(2): 77-82. doi: 10.11929/j.swfu.202012026
[摘要](644) [HTML全文] (296) [PDF 873KB](15)
摘要:
以5种植物病原菌为研究对象,用生长速率法测定7−羟基香豆素对各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尖孢镰刀菌为指示菌,测定了7−羟基香豆素抑菌活性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7−羟基香豆素对5种病原菌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尖孢镰刀菌作用最为显著,当浓度为1.6 mg/mL时,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可达93.66%。7−羟基香豆素在经过光照、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处理后,抑菌活性稳定;在酸性条件下,抑菌效果显著增强,而在碱性条件下,抑菌活性下降;在经过Ca2+处理后,7−羟基香豆素的抑菌活性稳定;经过Co2+、Ni2+处理后,抑制效果达到100%,经过Mn2+处理后,抑菌效果显著加强;经过K+处理后,抑菌活性受到抑制。
福建柏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及含量分析
黄霞, 陈乾, 荣俊冬, 陈凌艳, 何天友, 郑郁善, 陈礼光
2022, 42(2): 83-94. doi: 10.11929/j.swfu.202012017
[摘要](678) [HTML全文] (321) [PDF 1113KB](15)
摘要: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福建柏,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了5个树龄(15、20、30、35、40 a)的福建柏叶、心材和根精油,通过GC−MS对精油的成分进行检测,运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得到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对精油随着年龄增大,得率、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叶精油得率变化不显著,共检测出57个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1−辛烯−3−醇、β−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石竹烯、Z, Z, Z−1, 5, 9, 9−四甲基−1, 4, 7−环十一碳三烯、柏烯醇,相对含量差异显著。根和心材精油的得率均有显著增大,但心材精油得率远大于根得率,成分基本一致,有39个共有成分,主要成分均α−杜松醇、τ−依兰油醇、δ−荜澄茄烯、γ−杜松烯、α−依兰油烯、α−二氢白菖考烯、γ−依兰油烯、表−1, 10−荜澄茄二醇、α−杜松烯、τ−杜松醇,心材和根精油中醇类含量均呈显著的降低趋势,其中同一树龄心材精油中醇类相对含量均高于根精油。叶和木材的精油无共有的主要成分,精油成分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可能与各组织中细胞结构及所含酶种类和数量有关。根据福建柏精油得率和成分,叶易获取,生物量高,可根据所需成分选择15 a或35 a以上,结合经济效益和各部位精油得率和成分相对含量随树龄的变化,提取心材精油最佳树龄在35 a以上,根树龄为30~35 a,与福建柏成熟期吻合。各精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均为90%左右,已被验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化工各个领域,可推测出3种精油可能的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
杉木叶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构建
王琪, 于晓锐, 刘云, 杨晓琴, 李丽萍, 王军民, 赵平
2022, 42(2): 95-102. doi: 10.11929/j.swfu.202107011
[摘要](786) [HTML全文] (267) [PDF 969KB](16)
摘要:
为建立杉木叶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以37批杉木叶为原料,采用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联用技术,构建了杉木叶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杉木叶中鉴定出1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的主要成分为β−桉叶烯、α−蒎烯、氧化石竹烯、β−榄香烯、环封莰烯和3−蒈烯等。由30个共有成分构成的杉木叶挥发性成分标准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可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杉木叶挥发性成分,为杉木叶的快速溯源提供参考。
橙子皮提取物对HCl溶液中铝的缓蚀作用研究
张富, 徐昕, 雷然, 李向红
2022, 42(2): 103-110. doi: 10.11929/j.swfu.202101009
[摘要](1347) [HTML全文] (308) [PDF 1296KB](10)
摘要:
通过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法制得橙子皮提取物,用红外光谱测定橙子皮提取物的官能团结构组成,首次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及表面微观形貌观察系统分析了橙子皮提取物对1.0 mol/L HCl溶液中铝的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缓蚀性能随橙子皮提取物浓度增大而不断增强,但随温度增大而减弱;20 ℃时橙子皮提取物浓度处于300~900 mg/L范围内,缓蚀率处于稳定值,且最高缓蚀率高达98%以上;橙子皮提取物在铝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作用类型为以物理吸附为主的混合型吸附,且加入橙子皮提取物使得表观反应活化能升高。橙子皮提取物明显抑制了铝的阴极析氢反应,而对阳极抑制作用较为微弱,且加入后腐蚀电流密度急剧减小;电化学阻抗谱包含2个时间常数,在高频区呈容抗弧,而在低频区呈感抗弧,加入橙子皮提取物后铝的电荷转移电阻值增大;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可以看出,铝的缓蚀表面腐蚀程度急剧降低,且表面粗糙度明显减小。
基于不同预处理的竹纤维磺化改性及其产物热塑性能研究
彭博, 石纯, 史正军, 杨静, 杨海艳, 邓佳
2022, 42(2): 111-119. doi: 10.11929/j.swfu.202101053
[摘要](1350) [HTML全文] (307) [PDF 1094KB](19)
摘要:
以西南地区特色大型竹材巨龙竹为原料,分别经碱、水热、H2O2预处理后,在相对温和条件下进行磺化改性,探究不同预处理对竹纤维磺化改性可及度影响,深入分析磺化改性对竹纤维热塑性的影响调控机制。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均可以提高竹纤维磺化反应可及性,其中基于H2O2预处理的竹纤维再经过磺化改性,即先氧化再磺化,磺化效果最好,磺酸基含量0.49 mmol/g。经磺化改性后竹纤维塑性明显改善,改性竹纤维热塑性随着磺酸基含量的增加而提升。3种改性方式中,经H2O2预处理再进行磺化改性得到的竹纤维塑性最显著,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4.71 ℃。
桉树人工林单木地上生物量空间效应分析
罗大鹏, 农明川, 李会朋, 王俊峰, 欧光龙
2022, 42(2): 120-129. doi: 10.11929/j.swfu.202102012
[摘要](693) [HTML全文] (279) [PDF 1073KB](17)
摘要:
以桉树人工林皆伐样地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记录样地内林木的空间位置坐标,并实测每株林木的木材、树皮、树枝、树叶的生物量,采用Ripley's K函数描述林木地上部分各维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模式,通过全局和局部Moran's I描述其空间自相关特征,基于组内方差定量描述各维度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变化。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单木地上生物量变化具有尺度效应,即在不同的距离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聚集或离散特征,除树叶生物量在18.5~21.5 m范围内呈现显著聚集分布外,其余均未表现出显著的聚集分布特征;桉树人工林地上各维度生物量的最佳距离带宽均为12.5 m,且各维度均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全局Moran's I范围在0.0160~0.0289;各维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各维度均有近15%的林木有显著空间自相关;随着距离尺度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各维度生物量空间异质性均逐渐增大,且在距离大于5 m后逐渐平稳,所有生物量维度中树叶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因此,桉树人工林各维度单木生物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且各维度间差异不大。
云南山地城镇气温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永刚, 王艳霞, 杨兴娇, 黄彦, 蔡志勇, 周汝良
2022, 42(2): 130-138. doi: 10.11929/j.swfu.202102036
[摘要](695) [HTML全文] (315) [PDF 717KB](15)
摘要:
以云南省不同流域内典型山地城镇为分析区域,通过消除和减弱海拔、纬度因素对多年平均气温场的影响后,在同一海拔、纬度面的典型山地城镇气温场中,基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建立影响因素与气温分布的全局空间回归模型,以地理加权法(GWR)建立局部空间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对山地城镇气温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城镇GDP、地形隆起高度、流域开口角度、植被指数、第三产业比值,OLS模型调整后R2可达0.789,GWR建立的局部空间回归模型更具可靠性;以预留小城镇为检验样本,对气温模型进行精度检验,消除海拔纬度方案平均绝对误差为1.09 ℃,均方根误差为1.35 ℃,消除海拔纬度的方案较单一消除海拔纬度、保留海拔纬度的方案对气温值具有更好的精度误差。研究结果反映了山地城镇自然地理格局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对气温场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鸭绿江流域跨国界地区水土保持功能时空格局研究
常馨悦, 董禹麟, 包广道, 苗正红, 任志彬, 张达, 冯恒栋, 胡楠林
2022, 42(2): 139-150. doi: 10.11929/j.swfu.202102033
[摘要](951) [HTML全文] (314) [PDF 1045KB](82)
摘要:
以跨境的鸭绿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采用遥感解译、InVEST模型等手段,定量分析1988—2018年鸭绿江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变化,探讨二者间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及耕地为流域内主要用地类型,2018年中国一侧、朝鲜一侧林地覆盖率分别为76.78%和75.84%;而耕地覆盖率分别为20.02%和21.63%。近30年来,流域水田面积变化率最大,中国、朝鲜两侧分别增长了330.63 %和127.52%。1988—2018年间流域中国一侧产水量增加118.40×108 mm,朝鲜一侧产水量增加33.76×108 mm;1988—2018年间流域中国一侧土壤保持量增加111.71×108 t,朝鲜一侧土壤保持量增加102.61×108 t。流域中国一侧水土保持功能呈现明显的协同关系,朝鲜一侧水土保持功能呈现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态势。本研究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研究简报
番茄斑萎病毒2个非结构蛋白VIGS体系的初步构建
杨婷婷, 赵立华, 邱润霜, 陈思, 张洁, 李博文, 张仲凯, 马长乐
2022, 42(2): 151-156. doi: 10.11929/j.swfu.202009054
[摘要](1108) [HTML全文] (340) [PDF 970KB](10)
摘要:
将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NSmNSs基因200 bp左右构建到pTRV−PTV00沉默载体上,通过农杆菌GV3101浸润本氏烟。注射10 d左右,待注射PDS基因的植株发白,将注射pTRV−PTV00−NSm、pTRV−PTV00−NSs以及pTRV−PTV00载体的植株接种TSWV,显症后采集系统叶(接种叶上一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SmNSs基因表达量。通过测定NSmNSs基因表达量发现 NSm基因的沉默效率为86.7%、NSs基因的沉默效率为92.00%。结果表明:通过pTRV−PTV00载体构建NSmNSs 基因沉默载体沉默效率接近90.00%,此载体适用于病毒基因沉默载体的构建,且NSmNSs基因沉默载体能应用后续基因功能研究。
植株样本量对云南松子代苗期遗传力估算的影响
李熙颜, 李江飞, 车凤仙, 孙继伟, 陈诗, 吴俊文, 蔡年辉, 许玉兰, 李金才
2022, 42(2): 157-162. doi: 10.11929/j.swfu.202010093
[摘要](752) [HTML全文] (253) [PDF 647KB](7)
摘要:
为探讨云南松子代苗期遗传力估算最经济有效的调查样本量,以34个云南松1年生半同胞家系苗高、地径为指标,随机抽取部分数据,利用HalfsibSS 1.0软件估算各性状在不同样本量下的遗传力,分析样本量对性状遗传力估算的影响,确定各性状遗传力估算所需的最少样本量。结果表明:对于这34个云南松半同胞家系,不同样本量对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估算值均有显著影响;当每家系样本数量小于60株时,苗高和地径遗传力估算值波动较大,标准误较大,样本量大于60时,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其精确度逐渐增加。因此,对本研究的测定群体而言,要获得精确度较高的遗传力估算值,测定的云南松单株数应每家系不小于60株。
西南桦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徐明艳, 聂艳丽, 邓桂香, 唐红燕
2022, 42(2): 163-167. doi: 10.11929/j.swfu.202108056
[摘要](565) [HTML全文] (277) [PDF 586KB](12)
摘要:
通过对14株西南桦初选优良单株半同胞子代3月龄苗进行超级苗选择,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超级苗无性繁育,并在双江县和思茅区营建无性系测试林。并对双江县8年生测试林和思茅区9年生测试林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增益。结果表明:双江县不同无性系间的树高和胸径差异均极显著,1号无性系和4号无性系的树高与对照差异极显著,1号无性系、2号无性系、4号无性系胸径与对照差异极显著;思茅区不同无性系间的树高差异极显著,1号无性系、3号无性系、4号无性系的胸径与对照差异显著。综合双江县和思茅区西南桦无性系测试林的树高和胸径的分析结果,决选出西南桦1号无性系和4号无性系,即林推1号西南桦优良无性系和林推4号西南桦优良无性系,该2个无性系具有速生丰产性、干型通直、顶端优势明显、抗性好等优良性状。
油棕的花序和花组织形态解剖结构观察
石鹏, 王永, 张大鹏, 李东霞
2022, 42(2): 168-173. doi: 10.11929/j.swfu.202011090
[摘要](869) [HTML全文] (272) [PDF 896KB](20)
摘要:
为了解油棕花序和雌雄花结构特点,分别取油棕雌雄花序,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雌雄花的形态特点;并利用冷冻和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雌雄花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油棕雌雄同株异序,花序腋生,肉穗花序(佛焰花序),雌雄花序均由2层苞片包裹,花序由众多小穗组成。雌花有6片花瓣,内含1枚雌蕊,湿型柱头,开放型花柱,三心皮三室,每个子房室中有1枚胚珠,花柄中散布大量维管束。雄花有3片萼片3片花瓣,内含6枚雄蕊,每个花药含4个花粉囊,中间被药隔相分,花粉形态近似三角形或椭圆形,花柄主要包含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其中遍布大量维管束和纤维,为花发育提供养分和发挥支撑作用。因此,油棕花序和花的形态特征符合棕榈科植物的基本特征,但在花序性别和花解剖结构上与椰子、槟榔和椰枣等棕榈科植物存在差异。
外源激动素和油菜素内酯对元宝枫结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张晨晨, 郑豪亮, 王迪海
2022, 42(2): 174-179. doi: 10.11929/j.swfu.202010082
[摘要](606) [HTML全文] (310) [PDF 792KB](9)
摘要:
以17年生元宝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叶面喷施50 mg/L激动素和0.5 mg/L 2, 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分析外源激素对元宝枫翅果性状特征及种子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元宝枫叶面喷施2, 4−表油菜素内酯后,种子宽度和厚度显著增加,可溶性糖、蛋白质、油脂、神经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K;激动素处理后种子可溶性糖、蛋白质、油脂、神经酸含量显著提高,百粒质量和单枝产量均显著高于CK。综合比较各项指标,2, 4−表油菜素内酯对元宝枫的促进作用略优于激动素。
研究综述
食用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赵麒鸣, 吴鹏, 刘鸿高, 桂明英
2022, 42(2): 180-188. doi: 10.11929/j.swfu.202106034
[摘要](762) [HTML全文] (297) [PDF 729KB](15)
摘要:
以食用菌修复土壤重金属为研究内容,对食用菌富集重金属机理、食用菌吸附重金属能力、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食用菌种类及食用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发展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重金属综合治理与污染修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根据当下农业生产中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热点问题,提出几项具有可行性的土壤修复应用技术,为食用菌修复土壤重金属提供研究及应用思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