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4卷4期

显示方式:          |     

苦楝不同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和生长节律研究
陈丽君, 刘明骞, 廖柏勇, 惠文凯, 邓小梅, 陈晓阳
2014, 34(4): 1-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1
[摘要](736) [PDF 2092KB](29)
摘要:
通过观测苦楝10个种源生长性状,分析苗高、地径和冠幅的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地径和冠幅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69~0998,符合“S”型生长曲线;不同苦楝种源在苗高、地径和冠幅的物候期和生长参数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各种源前期生长量小于后期;不同种源速生期起始时间变动幅度为5—6月,最早与最晚时间在种源间相差20d左右;速生期结束时间变动幅度为8—10月,最早与最晚时间在种源间相差50d左右;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例均在58%以上,速生期生长量最大种源约为最小种源的2倍左右;地径和冠幅速生期起始时间相差不大,且均早于苗高;冠幅速生期结束最早,其次是苗高,最晚为地径;在速生期起始时间上,北方种源早于南方种源,在速生期结束时间上,北方种源晚于南方种源。
苏州太湖流域2种针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比较
肖文娅, 周琦, 董务闯, 关庆伟
2014, 34(4): 8-1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2
[摘要](688) [PDF 2054KB](29)
摘要:
选取太湖流域2种具有代表性的针阔混交林,应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配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4个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冬青湿地松混交林和栎树湿地松混交林的林分基本特征、空间结构和演替趋势。结果表明,冬青湿地松林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对空间结构各参数进行比较,冬青湿地松林空间结构优于栎树湿地松林,林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中在冬青湿地松林中,山矾、冬青可能会发展成为优势树种;在栎树混交林中,麻栎和栓皮栎的生长空间受限制,演替过程中优势度会有所下降,短柄枹和构树可能成为优势种。
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多样性特征研究
马瑞丰, 刘金福, 吴则焰, 张广帅, 陈志芳, 洪伟, 何中声
2014, 34(4): 14-1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3
[摘要](676) [PDF 1066KB](6)
摘要: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探讨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3种PLFA标记物,总量为211053μg/g;天然林与林场交界处(NPF)的PLFA种类最多,为26种;格氏栲马尾松天然混交林(NF2)次之,为23种;格氏栲人工林(CK)为19种,格氏栲木荷天然混交林(NF1)的PLFA为18种,种类最少。各林型的PLFA含量大小排序为NF2((7271±1476)μg/g)>CK((4950±487)μg/g)>NF1((4643±577)μg/g)>NPF((4241±807)μg/g)。运用优势PLFA(含量大于19%)计算各林型的环境适应性指数,细菌/真菌(B/F)为4942,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G+/G-)为1865,土壤微生物压力指数(cy17∶0/16∶1ω7c)为0287,表明格氏栲林对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主成分分析(PCA)解释了PLFA变异的8743%。可见,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强的区域分异特征。
白桦开花调控相关基因FLC、LFY和SOC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王子佳, 姜静, 刘桂丰, 刘菲菲, 李慧玉
2014, 34(4): 20-2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4
[摘要](837) [PDF 1308KB](2)
摘要:
为研究LFY、FLC及SOC1开花调控关键节点基因在白桦花时调控中的作用,从白桦转录组数据中获得了LFY和FLC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BpLFY和BpFLC。获得的BpLFY基因编码区长1215bp,编码40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53 kD。BpFLC基因cDNA编码区长627 bp,编码20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14kD,这2个基因分别属于FLO-LFY和MADS超家族。对3个基因的启动子进行分析,发现3个基因启动子区均含有2个花粉特异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实时定量PCR对BpLFY、BpFLC及BpSOC1在白桦茎尖、叶片、雄花序和叶腋中表达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BpSOC1和BpFLC在白桦各个组织部位均表达,而BpLFY只在雄花序和发育中的腋芽中表达,且在叶片中BpFLC可抑制BpSOC1的表达。
橡胶树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HbCP2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邹智, 刘建汀, 庄美露, 杨礼富
2014, 34(4): 26-3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5
[摘要](660) [PDF 2603KB](28)
摘要:
根据EST和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橡胶树的根组织中分离到1条长1056bp的cDNA,该序列包含了1023bp的开放读码框(ORF),17bp的5’ UTR和16bp的3’ UTR;ORF预测编码34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752kD,等电点为525,属于液泡定位的分泌型蛋白;蛋白含有1个Inhibitor_I29和1个Peptidase_C1A结构域,隶属于木瓜蛋白酶C1家族;蛋白与蓖麻、杨树中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80%以上,将基因命名为HbCP2。表达分析显示,在所分析的根、树皮、木质部、芽、叶片、叶柄和乳管等组织中,HbCP2仅在根中被检测到,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杨树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中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冯连荣, 张兴芬, 尹杰, 宋立志, 赵继梅, 彭儒胜, 矫丽曼, 张妍
2014, 34(4): 31-3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6
[摘要](1011) [PDF 906KB](30)
摘要:
研究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头孢拉啶、头孢他啶4种头孢类抗生素对根癌农杆菌LBA4404和EHA105的抑制作用;以欧美杨111和盖杨组培苗为材料,研究卡那霉素(Km)对2种杨树叶片分化及茎段生根的影响,并分析头孢噻肟钠对欧美杨111叶片分化及茎段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和头孢他啶对LBA4404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使用浓度为50mg/L,其中头孢噻肟钠对农杆菌EHA105的抑菌效果最好,头孢拉啶抑菌效果较差。不同杨树品种对卡那霉素的耐受性差异不大,欧美杨111在叶片转化筛选培养时,使用浓度为10mg/L,抗性芽生根阶段为20mg/L;盖杨在叶片转化筛选培养时,卡那霉素使用浓度为20mg/L,抗性芽生根阶段为25mg/L,头孢噻肟钠对欧美杨111叶片分化和茎段生根影响不大。
大花序桉种源遗传变异及适应性研究
周维, 李昌荣, 陈健波, 陈剑成, 伍荣善, 郭东强, 项东云
2014, 34(4): 36-4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7
[摘要](735) [PDF 927KB](29)
摘要:
以广西玉林和钦州2个试验点的55年生大花序桉种源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分析大花序桉不同种源间的生长性状差异,并进行种源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大花序桉不同种源在玉林试验点的生长比在钦州试验点的快,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比钦州试验点的高11%,18%和45%;玉林和钦州2个试验点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试验点间、种源间、区组间差异极显著,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树高的种源与地点互作效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根据丰产性和稳定性参数,把18个种源划分为4种类型
浸种处理下千年桐种子及幼苗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肖应忠
2014, 34(4): 42-4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8
[摘要](720) [PDF 1173KB](29)
摘要:
以千年桐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室内分析及统计软件等方法,对不同处理方式下营养元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浸种后千年桐各构件P、Mg、Mn、Cu、Zn等养分含量呈增加趋势,而N、K、Ca、Fe、Al、S等养分含量呈减少趋势,其中P、K、Mg、Cu、Zn的变化率均超过了10%;各主要元素随季节动态变化幅度大,浸种与未浸种各构件N、P含量基本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K含量则基本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酸枣耗水尺度扩展参数研究
王连春, 翟明普, 叶红莲, 贾黎明, 马长明, 刘春鹏
2014, 34(4): 47-5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09
[摘要](563) [PDF 1288KB](3)
摘要:
在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寺家沟村的田边地头随机选择17株直径大小不同的酸枣,通过测定其单株相关指标,建立酸枣单株耗水尺度扩展参数模型,以树高、地径、生物量作为基础,挖掘其与边材面积之间的回归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并用实测值和相关系数等来选择回归模型。经过相关系数、模型、实测检验,并综合测定难易程度,确定酸枣耗水模型的扩展参数。结果表明,将酸枣耗水模型的扩展参数定为地径、地上部生物量、全株生物量3种。模型有,地径与边材面积为Y=045936D2地+088467D地-097092,R2=0997;全株生物量与边材面积为Y=26×10-12W3-11×10-7 W2+000215W+096432,R2=0994,中间模型为全株生物量与地径:W=92702 D2地-2366D地+15778,R2=1;地上部生物量与边材面积为Y=86×10-12W3上-26×10-7W2上+000321W上+107127,R2= 0940;中间模型为地上部生物量与地径:W上=68113 D2地-18902 D地+13509,R2=1000。
根系处理技术对农桐间作地植物根系与生长的影响
崔晶, 薛兴燕, 吴明作, 薛建林, 付保中, 伊焕
2014, 34(4): 53-5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0
[摘要](738) [PDF 1500KB](30)
摘要:
对黄淮海平原地区常见间作形式之一的农桐间作3年生泡桐进行覆膜与挖沟2种根系处理,利用土柱法对间作地块0~20cm与20~40cm土层内植物根系的长度与现存量、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还对植物地上部分的现存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间作地块内的植物根系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胁地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现存量受胁地影响较为明显,土壤含水率受降雨影响较大;胁地影响范围大致为树高的07倍,但根系受影响的范围可达到林带中心位置;采取切根处理措施后,胁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树冠,2种根系处理技术对植物根系及其地上部分生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凹叶厚朴不同林分树干生长规律研究
张龙辉, 周少卿, 谢德金, 何天友, 荣俊冬, 郑郁善
2014, 34(4): 59-6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1
[摘要](685) [PDF 1430KB](215)
摘要:
2012年在福建明溪县胡坊镇选取4种厚朴林分进行调查,对平均木采用树干解析法取样,对凹叶厚朴与杉木、绿竹和油茶混交及其纯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凹叶厚朴混交林胸径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第3年)比纯林早1a,树高连年生长量(第2年)早3a,材积连年生长量(第8~9年)早3a,在前10a混交林的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平均值分别约为123cm、142m、00037m3)始终比纯林(分别约为081cm、100m、00027m3)大;且3种混交林直径、树高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一致,但数值存在差异:厚杉>厚竹>厚油混交林,说明凹叶厚朴与杉木混交能很好地促进凹叶厚朴的生长,混交效果最好,其次为凹叶厚朴绿竹混交林,再次为凹叶厚朴油茶混交林,最差的为凹叶厚朴纯林。
广西维都林场阴香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陈卫国
2014, 34(4): 64-6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2
[摘要](682) [PDF 1206KB](29)
摘要:
采用树干解析法对广西维都林场32年生阴香人工纯林生长规律进行研究,将解析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同林分树龄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并确定为最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阴香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在32a时分别为176m、3255cm和0539m3;树高连年增长量在0~6a逐年增加,第6年达到峰值,为090m/a,第6年之后树高生长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胸径生长与树高生长规律相似,在第4年达到生长峰值,为242cm/a;材积连年生长量随树龄递增先增长后下降,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在第22年,峰值为0035m3/a,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相交于第32年,由此确定材积数量成熟的年龄为32a。生长规律回归方程拟合中,树高、胸径与林龄回归模型以理查德模型最优,材积以苏马克模型为最优,拟合相关系数R2均在0997以上,残差平方和较小,拟合效果良好。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王洪, 孔祥周, 张瑜, 杨兴春, 李德权
2014, 34(4): 70-7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3
[摘要](722) [PDF 1001KB](1)
摘要: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在对攀枝花市2010—2012年降雨观测基础上,结合9个径流小区水土流失量的监测数据,剖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6—10月为降雨集中期,6—8月是强降雨集中期,强降雨累计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31%~36%;水土流失的发生一般为强降雨所致,本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为33617(J·cm)/(m2·h);径流系数与降雨强度、坡度、农作物种类、耕作方式有关,坡耕地的径流系数为008~012,并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坡改梯径流系数为002~004,灌木林(黄连翘)为002~004,鱼鳞坑为008,地膜覆盖(顺坡)为028。
基于能值分析的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陈花丹, 何东进, 游巍斌, 蔡昌棠, 刘进山, 赵敬东, 肖石红, 纪志荣, 黄彬彬
2014, 34(4): 75-8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4
[摘要](614) [PDF 928KB](4)
摘要:
借鉴国内研究成果结合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将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划分为支持服务(包括有机质生产、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供给服务(包括原材料)、调节服务(包括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固土保肥)、文化服务(包括科研服务、生态旅游),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对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值进行货币价值估算。结果表明,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能值322×1020sej/a,能值价值296亿元/a,其中支持服务能值144×1019sej/a,价值1320万元/a;供给服务能值100×1020sej/a,价值9200万元/a;调节服务能值193×1020sej/a,价值177亿元/a;文化服务能值144×1019sej/a,价值1320万元/a。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大小顺序为:净化空气>原材料>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科研服务>有机质生产>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生态旅游。生物遗传信息的服务功能能值443×1021sej,价值达407亿元。
5种阔叶树种群落空气负离子特征研究
张水生
2014, 34(4): 82-8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5
[摘要](724) [PDF 1003KB](27)
摘要:
以闽北5个阔叶树种闽粤栲、酸枣、木荷、米老排和桤木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DLY-3F型森林大气离子测量仪测定全天不同时段空气负离子含量,并对不同树种纯林空气离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纯林空气负离子水平在09×103~15×103ions/cm3范围内,其空气质量均属于A级,2个引进树种纯林的空气质量CI值优于3个乡土树种纯林;5个树种纯林空气负离子含量在8:00—10:00能够达到峰值,但各树种到达峰值的时刻则不相同;5个树种纯林日间空气负离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个引进树种纯林日间空气负离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3个乡土树种纯林日间空气负离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间相关程度并不高。
淀粉处理方法对淀粉-木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李宇刚, 曹振环, 闫霜, 静宝超, 许婷婷, 张彦华
2014, 34(4): 86-9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6
[摘要](638) [PDF 2053KB](2)
摘要:
采用烘箱、微波、紫外和甘油处理对原淀粉进行改性,通过聚氨酯交联剂将改性淀粉与木粉经模压制备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对力学性能和吸水厚度膨胀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法改性淀粉的结晶结构和颗粒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微波处理和紫外处理的淀粉-木质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静曲强度和耐水性能较好。
PVF改性脲醛树脂-石粉复合材料的制备
顾皞, 刘灿
2014, 34(4): 91-9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7
[摘要](694) [PDF 2121KB](30)
摘要:
采用聚乙烯醇缩甲醛(PVF)对脲醛树脂进行改性,改性后同石粉进行共混制备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在脲醛树脂中加入PVF进行改性,随PVF加入量的增加,脲醛树脂的pH、粘度变化较小,但游离醛含量的变化与PVF的加入量成正比;PVF的添加量为20%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显著提高,达到1711MPa,与PVF添加量为5%相比较,弯曲强度提高了6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当PVF添加量为20%时,脲醛树脂与石粉颗粒表面结合程度最高。
阳离子木薯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李云仙, 付惠, 雷然, 徐娟
2014, 34(4): 95-9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8
[摘要](688) [PDF 1200KB](1)
摘要:
以木薯淀粉、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引发剂,通过试验得到改性木薯淀粉阳离子化絮凝剂对处理高岭土和硅藻土悬浊液的最佳配方。以高岭土和硅藻土悬浊液作为处理水体系研究该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絮凝剂用量为4mg/L。絮凝剂的处理水体系pH范围为4~10,pH适应范围较广,絮凝剂的处理水体系最适pH为7。通过红外分析和阳离子化度的测定,可知所得聚合物是阳离子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盐溶液对木结构规格材握钉力的影响
阙泽利, 杨玲, 王菲彬, 许莹, 潘彪, 王永兵
2014, 34(4): 100-10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19
[摘要](601) [PDF 1217KB](1)
摘要:
通过对木结构规格材握钉力试件进行盐溶液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盐溶液中规格材握钉力较清水条件下力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木结构试件的表面握钉力、侧面握钉力均呈下降趋势,但在各盐度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试件端面握钉力与表面、侧面握钉力相比,普遍较小,在不同盐浓度处理下,差异不明显,变化平缓;相同浓度的盐环境处理条件下,随着处理周期的延长,木构件握钉力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不同嫁接时间和砧木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赵伟明, 张海军, 施娟娟, 杨先裕, 袁紫倩, 王正加
2014, 34(4): 104-10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20
[摘要](602) [PDF 1074KB](6)
摘要:
以薄壳核桃1年生大小均匀的实生苗作为砧木,通过移栽、断根和不断根3种处理方式,采用切接法,在不同时间对薄壳山核桃进行嫁接,研究嫁接时间和砧木不同处理方式对嫁接成活率及新梢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8号3种砧木处理方式嫁接成活率均出现峰值,其中移栽切接的成活率最高,为868 %,5月28号到7月28号3种砧木处理方法嫁接成活率基本相同,为330%~467%。砧木的粗度与新梢的粗生长与高生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滇池越冬红嘴鸥幼鸟比例及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白林壮, 韩联宪, 鲁红林, 邓章文, 岩道
2014, 34(4): 107-11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4.04.021
[摘要](728) [PDF 953KB](1)
摘要:
采用捕捉取样、数码相机拍摄取样和查阅资料,对滇池3个区域红嘴鸥幼鸟比例进行研究。其中捕捉取样结合红嘴鸥环志在滇池海埂大坝进行,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越冬季分别捕捉131、339和475只红嘴鸥;拍摄取样于2013年1、2月和2013年12月2个越冬季在昆明海埂大坝、翠湖公园和滇池白鱼口进行,每地每季各拍摄1000只个体;通过查阅资料,对滇池越冬红嘴鸥幼鸟比例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2012年和2013年4个越冬季,幼鸟在红嘴鸥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237%、336%、489%、431%,其中2012年幼鸟增加比例极显著。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增长,其中1992、2002、2010年出现跳跃式增长。依据近年滇池红嘴鸥数量增长规律和幼鸟在越冬种群中所占比例,预测在滇池越冬的红嘴鸥数量未来几年内可能还有较大幅度增长。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