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6卷2期

显示方式:          |     

秦岭南坡洛源锐齿栎林生物量及其营养元素积累
程诗有, 刘广全, 龚立群
2016, 36(2): 1-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1
[摘要](774) [PDF 1467KB](1)
摘要:
对陕西秦岭东部南坡洛南县洛源镇黑章台林场具有代表性的锐齿栎林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测定结果表明:秦岭洛源44年生锐齿栎林生物量为292643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分别占9552%、124%、021%和303%;乔木层中叶片、枝条、树皮、树干和根系分别占该层的191%、1273%、1074%、5113%和2349%;林下植被层中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占该层的8558%和1442%;枯枝落叶层中未分解枝、未分解叶和分解枝落叶现存量分别占该层的1510%、3261%和5229%。包括0~60cm土层的44年生锐齿栎林营养元素总贮藏量达312421 2t/hm2,土壤层的占9882%;植被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植被总量的8799%、326%、082%和794%;乔木层中N、P、K、Ca、Mg积累量分别占该层的2135%、225%、2005%、5290%和346%,叶片、枝条、树皮、树干和根系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该层的725%、1254%、3027%、3696%和1298%。林分密度、年龄、海拔、类型等不仅影响林分生物量现存量及其营养元素积累量,而且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叶片、树皮、枯枝落叶和土壤在锐齿栎林营养生物小循环中意义重大。
5种栽培模式对油茶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冯金玲, 郑新娟, 杨志坚, 陈世品, 陈辉
2016, 36(2): 10-1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2
[摘要](854) [PDF 1171KB](4)
摘要:
以毛豆、花生、绿豆、四季豆套种及覆草为试验栽培模式,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茶、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培模式对油茶新梢生长、单株产果量及出油率有显著影响,但对鲜出籽率影响不明显;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比非根际土壤高;综合分析得出在油茶林下套种毛豆和绿豆2种模式最好。细菌与真菌、各种土壤酶活性以及出油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土壤细菌可作用为判断土壤肥力状况的生物学指标。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评价
王玲玲, 徐福利, 王渭玲, 赵海燕, 孙鹏跃, 白小芳
2016, 36(2): 17-2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3
[摘要](674) [PDF 1392KB](1)
摘要:
运用主成分分析与Norm值、隶属度函数结合的方法,分析评价秦岭地区不同林龄(5、10和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速效磷隶属度数值最小,为014,铵态氮、脲酶次之,为026,速效钾与蔗糖酶的隶属度数值最大,分别为075、074;不同林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数值为043~057,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呈现降低的趋势,即5a>10a>20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磷元素的消耗速率>氮元素,消耗速率分别为994%、111%,磷在华北落叶松生长中的限制作用会日益凸显。
北京八达岭不同密度油松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周娅, 陈宇轩, 邹瑞, 周玮, 查同刚
2016, 36(2): 25-3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4
[摘要](831) [PDF 1267KB](1)
摘要:
为研究林分密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3种不同密度(低密度500~800株/hm2,中密度1000~1200株/hm2,高密度1400~1600株/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系统分析了各林分分形维数、不同粒级团聚体保存率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林分密度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3种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干筛)介于262~276,低密度林地分形维数最小,高密度林地分形维数最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湿筛)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变化范围是264-279;低密度林分0~10cm土层分形维数最小,高密度林分20~30cm土层分形维数最大;各粒级团聚体保存率均大于05,其中05~025mm粒级团聚体保存率最大,水稳性最强,1~05mm粒级团聚体保存率最小,水稳性最弱;团聚体稳定性指数介于362~455,林分密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指数逐渐减小。低密度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建议将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在500~800株/hm2。
云南松根叶及林内土壤的碳酸酐酶活性分析
王晓丽, 曹子林, 和润喜, 陈诗
2016, 36(2): 31-3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5
[摘要](828) [PDF 1183KB](2)
摘要:
从9株云南松林木上分单株取样,通过测定云南松针叶(鲜叶、枯叶)、根以及林内土壤(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的碳酸酐酶活性,分析了云南松不同器官及林内土壤碳酸酐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差异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云南松不同器官及林内土壤碳酸酐酶活性变化规律为鲜叶>枯叶>根>林内土壤,林内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碳酸酐酶活性变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单株云南松鲜叶的碳酸酐酶活性保持相对稳定,且枯叶、根、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的碳酸酐酶活性皆存在与鲜叶相似的变化规律;云南松不同器官与林内土壤间碳酸酐酶活性皆存在极显著差异;云南松鲜叶、枯叶、根、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的碳酸酐酶活性两两之间皆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云南松有利于林内土壤中碳酸酐酶的积累。
氮对土壤中精甲霜灵残留量及其微生物的影响
杨艳梅, 郑毅, 范茂攀, 丁凯
2016, 36(2): 35-4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6
[摘要](716) [PDF 1554KB](1)
摘要:
为了解氮素的存在对进入红壤中精甲霜灵残留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设定了N0、N1/2、N、N3/2分别为00、375、750、1125mg/kg 4个氮肥水平,添加81mg/kg的精甲霜灵溶液,并采用甲醇浸提土壤中精甲霜灵,FID气相色谱法检测,研究了土壤中残留精甲霜灵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在土壤中的降解存在吸附-解吸的现象,且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4个不同氮水平中,750mg/kg水平下精甲霜灵在红壤中的降解最快;微生物数量在施精甲霜灵后2h~7d都急剧减少,在第7天后开始增加。不同氮水平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终呈现出N>N3/2>N1/2>N0的趋势,N、N3/2水平与其他水平间的差异均达显著程度,而N和N3/2水平间差异不显著。施药后17d,微生物数量开始恢复,氮素和残留的精甲霜灵都成了微生物的能源物质,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尖山河小流域尖山河重金属分布
张香群, 王克勤, 华锦欣, 翟子宁, 朱晓婷, 蒋辉, 褚利萍
2016, 36(2): 42-4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7
[摘要](707) [PDF 1763KB](5)
摘要:
针对尖山河小流域的重金属污染,在尖山河设置12个取样点,取样后进行ICP实验,研究尖山河重金属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尖山河水体中Co、Mn和Zn的含量变化不大,比较稳定。As、Cd和Zn污染较小,Cr、Cu、Mn和 Ni 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是符合I、II类饮用水质标准;Co和Pb分别是V类和超过V类水质标准。尖山河水体中As、Co、Cr、Cu、Mg、Mn、Ni、Pb、Zn的溶解态的含量分别是其总量含量的0% 、8020%、7547%、8295%、7073% 、9608% 、7083%、7508%和7857%。同种重金属的总量和溶解态含量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相似性;不同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
甲醛及弱光胁迫对常春藤生长和营养的影响
张永福, 彭声静, 任禛, 牛燕芬, 董翠莲, 王定康
2016, 36(2): 49-5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8
[摘要](626) [PDF 1868KB](1)
摘要:
以中华常春藤和洋常春藤盆栽苗为参试材料,通过在密闭玻璃容器中设置甲醛、弱光、甲醛+弱光和对照4个处理,测定相关的形态及营养指标,探究甲醛和弱光处理对常春藤植株生长情况及营养物质积累状况的影响,揭示2种常春藤对甲醛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和调节机制。结果表明:甲醛或弱光胁迫使2种常春藤的叶长、叶宽、茎长、茎粗、根长、生物量减小,叶形指数增大;甲醛胁迫使根冠比增大,弱光、双重胁迫使根冠比减小。甲醛胁迫下2种常春藤的根、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淀粉含量上升;2种常春藤根中总碳和脯氨酸含量及碳氮比上升,蛋白质和磷含量下降,叶中总碳、蛋白质和总氮含量均下降,中华常春藤根中和2种常春藤叶中的碳氮比显著上升。弱光、双重胁迫下,2种常春藤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上升,根中淀粉含量降低,中华常春藤叶中蛋白质和总氮含量下降,碳氮比上升,根中脯氨酸含量上升;双重胁迫下2种常春藤根、茎中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上升。中华常春藤的各项指标在弱光下表现较为稳定,而洋常春藤各项指标在甲醛胁迫下表现较为稳定,甲醛胁迫下洋常春藤的生长状况良好。
干旱胁迫对3种园林绿化树种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洁, 列志旸, 薛立, 黄威龙, 许建新
2016, 36(2): 56-6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09
[摘要](768) [PDF 1722KB](1)
摘要:
以小叶榕、海南蒲桃、红桂木3种公路绿化树种幼苗为试材,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通过测定各树种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探讨干旱胁迫对3种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叶片组织含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小叶榕和红桂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后降,海南蒲桃逐渐上升;小叶榕和红桂木幼苗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后保持稳定,海南蒲桃幼苗先升后降;小叶榕和红桂木幼苗的脯氨酸含量上升,海南蒲桃缓慢下降;小叶榕幼苗叶片的SOD活性先降后升,海南蒲桃幼苗逐渐上升,红桂木幼苗先升后降;小叶榕幼苗的MDA含量稳定,海南蒲桃和红桂木幼苗上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种幼苗的抗旱性为红桂木>海南蒲桃 >小叶榕。
叶面施肥对窄叶西南红山茶苗木生长的影响
文野, 李丹, 李甜江, 郎南军
2016, 36(2): 62-6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0
[摘要](848) [PDF 1195KB](2)
摘要:
选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对窄叶西南红山茶苗木进行叶面施肥,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双向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27个小区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叶面施肥组合对窄叶西南红山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磷酸二氢钾配施对窄叶西南红山茶苗高、地径、冠幅产量增加的影响优于单施尿素或磷酸二氢钾, 喷施3g/L的尿素和1g/L的磷酸二氢钾混合肥对窄叶西南红山茶苗木树高、地径和冠幅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通过交互作用分析,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用量分别为2718g/L、1654g/L,配比为1∶0608,对苗高的生长最好,达1455cm;用量分别为2.499g/L、1569g/L,配比为1∶0628,对地经的生长最好,达0068cm。可根据用苗要求,采用不同配方施肥。
巴西橡胶树核糖体蛋白HbRPL14基因逆境响应机制
王立丰, 王纪坤, 安锋, 谢贵水
2016, 36(2): 67-7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1
[摘要](829) [PDF 2471KB](1)
摘要:
为研究核糖体蛋白在橡胶树逆境响应中的作用机制,从巴西橡胶树品种热研7-33-97叶片中克隆了核糖体HbRPL14基因,并进行HbRPL14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HbRPL14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其编码蛋白含有特征性核糖体_L14家族结构域,该基因在橡胶树胶乳、花和叶片中表达,但在树皮中不表达。采用荧光定量分析技术证明干旱、机械伤害和白粉菌侵染均显著上调HbRPL14基因表达,表明核糖体HbRPL14基因受逆境调控,通过提高核糖体蛋白合成水平,参与橡胶树对干旱、机械伤害和白粉菌侵染的响应。
海巴戟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廖丹, 程江波, 聂风琴, 李明, 林道哲, 符文英
2016, 36(2): 72-7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2
[摘要](785) [PDF 1780KB](1)
摘要: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202份海巴戟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65个位点,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出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3个,占总数的9692%。在相似系数为063时,202份海巴戟种质分为5个类,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检测到有效等位基因数 Ne=16042,基因多样性 H=03488 ,Shannon′s信息指数 I=05206,说明202份海巴戟种质间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杉木不同无性系主要经济性状变异分析
段红静, 曹森, 郑会全, 胡德活, 林军, 张馨文, 张心悦, 陈鹏, 孙宇涵, 李云
2016, 36(2): 78-8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3
[摘要](836) [PDF 1099KB](2)
摘要:
对广东省乐昌市龙山林场杉木基因库中272个10年生杉木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树皮厚、单株材积4个生长性状,心材比、木材基本密度等2个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72个杉木无性系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表型变异系数均>10%;以单株材积变异系数最大,为6904%,遗传变异系数为7397%,变异幅度00038~04791m3。6个重要性状在无性系间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表明所测各性状均受较强的遗传控制。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均是材积最高;密度遗传变异系数最低,为1303%,重复力属中上水平(06843),仅心材比的重复力低于0.5。在10%、20%、30%和50%不同入选率下计算,所测性状遗传增益值均随入选比例的增大而降低。树高、胸径、树皮厚、材积4个生长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均与木材基本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云南松不同种源和家系苗期生长性状分析
谷丽萍, 郑畹, 李思广, 常恩福, 韩明跃, 李娅, 李卫冲, 廖声熙, 李立
2016, 36(2): 84-8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4
[摘要](777) [PDF 1190KB](1)
摘要:
以混合家系为对照,对云南松12个种源78个家系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家系与混合家系间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显著,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云南石屏种源,其次为云南宜良、弥渡、禄丰和四川德昌种源,表现最差的是四川盐边种源;参试家系苗高生长量表现最好的是石屏龙朋45号家系,地径生长量表现最好的是石屏龙朋52号家系;苗期综合表现较好的家系有17个,分别是3、4、22、23、41、45、47、51、52、54、55、65、67、73、74、78、80号家系和混合家系;采用不同种源苗木地径和苗高进行逐步聚类分析,12个种源可分为5类,根据各种源苗期地径、苗高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云南石屏种源高径生长均最好,云南腾冲、弥渡、禄丰、宜良和四川德昌种源生长次之。
基于森林调查数据估算凉水保护区立木碳储量
孙美欧, 孙虎, 顾伟
2016, 36(2): 89-9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5
[摘要](731) [PDF 3088KB](1)
摘要:
收集整理凉水保护区1989、1999、2009年3期森林调查数据,结合蓄积量-生物量转化方程和各优势树种平均含碳率,估算了凉水保护区林分立木碳储量,按照各区域、林龄组分析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结果表明:经过20 a的有效保护,凉水保护区森林面积和立木碳储量稳步增长,在2009年时保护区森林面积达到了63309hm2,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8%,立木碳储量为434054t,平均立木碳密度为686t/hm2,其中天然林碳立木密度为701t/hm2,人工林立木碳密度为538t/hm2; 20 a间,凉水保护区各区域林分立木碳储量稳步增长,增长率大小为原始林实验区(1002 %)>人工林实验区(582 %)>次生林实验区(556 %)>核心区(329 %),分类保护效果明显;凉水保护区森林以成、过熟林为主,林分立木碳密度与林分年龄成正比,分别为幼龄林(507t/hm2)< 中龄林(544t/hm2)<近熟林(617t/hm2)< 成熟林(705t/hm2)< 过熟林(768 t/hm2)。
平潭4种主要防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碳氮储量研究
钟春柳, 黄义雄, 张巧, 文华英
2016, 36(2): 96-10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6
[摘要](814) [PDF 1272KB](3)
摘要:
对福建平潭岛4种主要防护林的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碳氮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4种主要防护林碳储量为黑松(18920t/hm2)>台湾相思(16202t/hm2)>湿地松(14527t/hm2)>木麻黄(7441t/hm2),氮储量台湾相思(1313t/hm2)>黑松(990t/hm2)>木麻黄(505t/hm2)>湿地松(289t/hm2),其中碳氮储量呈现主干>根>枝>叶的分布规律,树干是乔木层最主要的碳、氮库,分别占乔木层碳、氮储量的3820%~5739%和2577%~5100%;随着土壤厚度的加深,土壤碳、氮储量减少。土壤和植被碳氮储量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土壤碳、氮储量与土壤N/P和C/P均具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植株碳储量与植株C/N、C/P,植株氮储量与植株N/P、C/P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估测碳氮储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土壤C、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82、098、021mg/g,C/N、N/P、C/P平均值分别为1078、421和5066,平潭岛防护林普遍受氮、磷共同限制。
林窗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短期影响
汤景明, 孙拥康, 徐红梅, 郑京津
2016, 36(2): 103-10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7
[摘要](757) [PDF 1094KB](4)
摘要: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鄂西建始县国有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窗及林下植物多样性,运用4种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林窗干扰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内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非林窗,Pielou指数亦高于非林窗,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大小级林窗的物种多样性表现出中林窗(50~100m2)>小林窗(< 50m2)> 大林窗(>100m2);林窗内物种多样性高于非林窗,但林窗中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不明显,处于种群间竞争与共存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草本植物的多样性高于木本植物,林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草本层而引起的。在森林经营实践中,要重视草本植物在林窗形成初期对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拓展作用,并通过模拟林窗干扰实行群团状择并在林窗中补植阔叶树种,提高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
大围山杉木林林分生长与影响因子耦合分析
楚春晖, 佘济云, 陈冬洋, 贺丹
2016, 36(2): 108-11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8
[摘要](758) [PDF 2052KB](2)
摘要:
选取海拔差异明显的大围山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4个样带152块样方,构建了林分生长-立地因子-林分密度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对林分生长影响最大的是林分密度因子,总影响系数为-0904,无间接影响;立地因子对林分生长的总影响系数为0264,直接路径系数仅为0018,表明立地因子主要依靠制约林分密度因子来间接影响林分生长。通过适配性检验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程度较高,能为实际生产过程提供一定帮助,模型整理得出,杉木在大围山地区适合种植在海拔1100m以下的地方,将单位面积株数控制在1500株/hm2左右,并及时疏伐能加快达到经营者的培育目标和经济效益。
云南雕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吴娅萍, 梁丽艳, 陈中华, 马晨晨, 杜凡
2016, 36(2): 113-12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19
[摘要](853) [PDF 1066KB](10)
摘要:
采用典型样地和典型线路的调查方法,于2014—2015年对云南雕翎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3次物种资源调查,记录和分析该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雕翎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12科、355属、655种,科属种的比例与哀牢山的不同,与紫溪山相近,其中,1~5种的中小属比例达9436%。在科级水平上,保护区类型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在属级水平上,属的温带成分仅次于热带成分。故保护区植物区系表现出较典型的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类型。其次,本区有4个东亚特有科,2个中国特有属,较滇中其他地区,特有性偏低。
昆明动物园圈养长臂猿粪便可培养细菌分析
李莲, 马国强, 刘丽, 刘安荣, 师婧, 周杰珑, 王秀艳
2016, 36(2): 121-12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0
[摘要](820) [PDF 3570KB](1)
摘要:
以昆明动物园7只圈养长臂猿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微生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对其新鲜粪便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5株细菌中,有9株细菌可鉴定到种,分别属于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海氏肠球菌、耐盐短杆菌和弗氏志贺菌4个种;有6株细菌可以鉴定到属,分别属于奈瑟菌属和大肠杆菌2个属;其中优势菌为耐盐短杆菌和大肠杆菌。
超声波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木材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质
武猛祥, 李俊长
2016, 36(2): 127-13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1
[摘要](792) [PDF 2280KB](2)
摘要: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与杂交相思木材复合材料,同时对该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TiO2木材复合材料的疏水性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接触角均大于132°,说明试验中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属于疏水性材料;复合材料的吸湿性和体积膨胀率均有所下降,且随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证明,在TiO2木材复合材料的细胞腔填充了TiO2纳米颗粒,这是复合材料的性质得到改善的原因。
重组竹制备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左迎峰, 吴义强, 肖俊华, 李贤军, 龙柯全
2016, 36(2): 132-13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2
[摘要](805) [PDF 1552KB](1)
摘要:
采用自制的中温固化酚醛树脂胶黏剂为粘结剂制备重组竹材,探索重组竹密度、竹束疏解次数、胶液固体含量、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对重组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竹密度为095g/cm3,竹束疏解3次,胶液固体含量为25%,热压温度为125℃,热压时间为11min/mm时,重组竹物理力学性能最优。
热压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豆胶红外光谱分析
贾翀, 刘国忠, 陈凤琦, 张洋, 崔举庆, 陈敏智
2016, 36(2): 137-14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3
[摘要](668) [PDF 1629KB](1)
摘要:
为了揭示豆胶在胶合板热压过程中特性的变化,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模拟豆胶胶合板压板过程中的温度条件下的豆胶胶层的微观特征,同时比较了自制豆胶、常用的商业豆胶及纯大豆蛋白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对比条件下,红外谱图在不同位置均有变化,经对比分析和分峰分析,表明商业豆胶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在模拟热压温度160℃处理条件下有明显的改变,此间可能发生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改变,而在80℃变化不太明显;此外,在比较自制豆胶、商业豆胶和大豆蛋白的光谱特性中发现,商业豆胶并没有明显改变蛋白质的特性,而自制豆胶采用尿素改性大豆蛋白,则多处特征峰发生变化。
椰壳活性炭对甲磺酸培氟沙星吸附及缓释研究
谭非, 吴思鸿
2016, 36(2): 142-14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4
[摘要](717) [PDF 1266KB](2)
摘要:
通过研究水溶液中椰壳活性炭对甲磺酸培氟沙星(PFLX)的吸附及缓释性能,对比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及 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自由能、焓、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甲磺酸培氟沙星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测得ΔH=6.405 9kJ/mol , 说明活性炭对PFLX的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 且ΔH< 20kJ/mol, 表明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同时测得吉布斯自由能ΔG< 0, 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其吸附主要是熵驱动。硝酸氧化改性制备的活性炭较椰壳活性炭的缓释性能有较大的改变,不同活性炭对PFLX的缓释均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模式。
林产品物流RFID手持机中间件的设计
陈清耀, 林敏敏, 林宇洪, 邱荣祖
2016, 36(2): 146-15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5
[摘要](672) [PDF 2218KB](2)
摘要:
林产品物流应用RFID管理时,存在着标签数量变化范围大的问题,传统固定帧时隙的抗碰撞算法效率仅为0116。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选择了空降兵DS5 UHF RFID手持机为硬件基础,应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3作为开发工具,设计了林产品物流RFID手持机系统。采用抗碰撞算法进行仿真,获得了9条识别标签数据,通过帧长和识别标签数反推外界标签的总规模数,调整下一帧的帧长与之匹配,从而提高了RFID系统在林产品物流场景中的识别效率,提高至0315。
截干及立地条件对牛角瓜幼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李朝明, 袁晓慧, 刘惠民, 王连春
2016, 36(2): 152-15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6
[摘要](699) [PDF 1128KB](4)
摘要:
2014年在云南元江进行了牛角瓜不同截干方式和2种立地条件下的造林试验,通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截干与不截干造林当年生牛角瓜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冠幅(南北)、叶片数和花序的增长量差异显著,冠幅(东西)、萌蘖数的增长量差异不显著,截干、截干+除萌的果实增长量与对照差异极显著。截干造林明显优于不截干造林,且以截干造林后当年再除萌效果最好。牛角瓜生长对光照条件较敏感,在光照充足的立地条件下,能发挥其早期速生特性,因此,在营造牛角瓜林时,应选择光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造林。
安阳小南海泉水源保护区生态景观规划
郭利凡, 寇文瑞, 杨芳绒
2016, 36(2): 155-15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2.027
[摘要](858) [PDF 1238KB](3)
摘要:
以安阳小南海泉水源保护工程为例,对水利工程生态景观化处理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论证,因地制宜,对小南海泉域水利工程进行景观化处理,使水利工程在具备坚固、耐用性的同时,也兼有生态性、景观性和经济性,从而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