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6卷5期

显示方式:          |     

基于针叶性状云南松天然群体表型分化研究
许玉兰, 蔡年辉, 陈诗, 王大玮, 段安安, 康向阳
2016, 36(5): 1-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1
[摘要](692) [PDF 1386KB](3)
摘要:
在云南松主要分布区内,采集不同区域的18个天然群体540株单株的针叶,通过对各单株的10束针叶7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表型性状在各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变异存在的广泛性;不同性状的变异规律有所差异,大多数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表型分化系数低于50%;基于各性状两两群体间的表型分化均很低,甚至没有分化。不同表型性状对揭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贡献不同,综合多个性状能反映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经各性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生态距离间的相关检测,由地理距离、生态距离等引起针叶性状变异的趋势不明显,但由生态距离引起的作用大于地理距离的作用,表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子对云南松群体间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经聚类分析,各群体的聚类并不完全按地理分布进行聚类。
欧美杨与藏川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QTLs定位分析
李娟, 郭斌, 安新民
2016, 36(5): 10-1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2
[摘要](679) [PDF 1309KB](3)
摘要:
以欧美杨I108和藏川杨为亲本杂交得到427个子代为试材,对其进行苗期性状遗传图谱分析,并构建了1张总长度9691cM,标记间平均距离2514cM的杂交杨树遗传图谱。结果表明:该图谱包含6个连锁群,连锁群上标记数量37个,用Genemap软件绘制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株高 (hs)、单叶光合速率 (Pn)、胞间CO2浓度 (Ci)、蒸腾速率 (Tr) 4个表型指标符合正态分布。利用MAPMAKER软件的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 共检测到8个与苗期生长和光合性状相关的QTL,包括3个与hs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64%、201%和178%;2个与Pn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02%和137%;2个与Ci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67%和83%;1个与Tr相关的QTL,贡献率97%。
苦楝不同种源叶片性状变异研究
陈丽君, 刘明骞, 廖柏勇, 丁美美, 陈晓阳
2016, 36(5): 16-2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3
[摘要](730) [PDF 1018KB](2)
摘要:
对苦楝10个种源的叶片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源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6个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1648%~4126%,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明显;叶面积和叶柄长的种源重复力较高,达到70%以上,其他4个叶片性状也超过45%,说明苦楝叶片生长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对各种源建立叶面积方程,除广东兴宁种源外,其他种源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70以上,说明模拟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偏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性状与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无霜期、年均日照均相关;株高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叶片的6个性状可将10个不同苦楝种源聚为2类。
灯盏花发根培养条件筛选研究
黄鑫, 季倩, 陈瑞兵, 何德, 张磊
2016, 36(5): 21-2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4
[摘要](645) [PDF 16414KB](3)
摘要:
为建立灯盏花的发根培养体系,用C58C1发根农杆菌空菌株和携带目的基因的菌株转化灯盏花叶片获得发根,测定发根的生长曲线,比较不同因素对发根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菌株成功从灯盏花中诱导出了发根,并建立了灯盏花发根最优的培养体系,其诱导的最佳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最佳浸染时间为10min,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d,在此条件下诱导率高达60%。经PCR鉴定证明Ri质粒的TDNA已成功转化灯盏花的发根。
无籽刺梨多倍体诱导试验初报
李斌, 林源, 辛亚龙, 唐军荣, 尹丽莎, 韩国伟, 辛培尧
2016, 36(5): 27-3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5
[摘要](780) [PDF 6131KB](1)
摘要:
采用育种技术对无籽刺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无籽刺梨多倍体植株。以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二倍体组培苗为材料,比较不同的预培养时间、处理时间及秋水仙素浓度对无籽刺梨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无籽刺梨茎段在分化培养基上预培养1d后,继而用含300mg/L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12h,再进行分化培养的诱导效果最佳,其诱导变异率达256%;无籽刺梨多倍性植株同质化培养的最佳次数为6次。对变异植株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后发现,部分变异植株的根尖细胞染色体为2n=4x=28,为四倍体。部分植株同时存在2n=2x=14和2n=4x=28两种倍性细胞,为嵌合体。
不同天气条件对云南4个主要造林树种幼林光合特性的影响
陈丹丹, 欧光龙, 陈金龙, 柳国元, 李齐勤, 张时豪, 郑元
2016, 36(5): 32-3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6
[摘要](630) [PDF 1775KB](1)
摘要:
以云南松、旱冬瓜、麻栎、滇青冈滇中地区4个主要造林树种幼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滇中地区旱季的晴天和阴天条件对其纯林与混交林光合特性的影响,分析每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Tr)、水分利用效率 (WUE) 和羧化效率 (CE) 在不同类型的幼龄林分中对天气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云南松、旱冬瓜在晴天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在阴天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滇青冈在阴天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在晴天具有更高的蒸腾速率;麻栎的光合特性对晴天和阴天天气变化的响应与其林分类型密切相关;不同混交模式在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能有效提高云南松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不同混交模式在阴天条件下对旱冬瓜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的促进效应更明显;不同混交模式在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均对滇青冈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阴天条件下也可以适当提高滇青冈的水分利用效率。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2树种树干液流变化特征 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刘端, 阿里木·买买提, 白志强, 王文栋
2016, 36(5): 39-4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7
[摘要](623) [PDF 1089KB](1)
摘要:
采用热扩散式探针法 (TDP) 对西伯利亚落叶松、疣枝桦的阳生面和阴生面树干液流进行测定,结合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光合有效辐射 (PAR)、空气温度 (T)、空气湿度 (RH)、饱和水汽压、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气象因子与2树种树干液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落叶松和疣枝桦阳生面、阴生面树干液流日变化均呈明显的 “昼高夜低” 的典型单峰曲线型变化,且阳生面高于阴生面,树干液流变化幅度西伯利亚落叶松大于疣枝桦。在生长季节,西伯利亚落叶松阳生面、阴生面树干液流月平均值均呈递减趋势,其液流平均最大值出现在6月,平均最小值出现在9月。疣枝桦阳生面树干液流月平均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阴生面树干液流呈递增趋势,最大值出现在9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相关分析表明,气象因子与2树种树干液流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气温 > 光合有效辐射 > 空气相对湿度 > 风速 > 水汽压,气温和光有效辐射是影响液流速率的主要因子。
亚热带典型森林凋落物及细根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
吴春生, 刘苑秋, 魏晓华, 李小东, 刘亮英, 郭晓敏, 欧阳勋志, 莫其锋
2016, 36(5): 45-5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8
[摘要](653) [PDF 1418KB](11)
摘要:
细根和地上凋落物分解和周转,是建模和预测土壤碳汇需要测量的2个关键生态过程,通过对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马尾松林和毛竹林110个样地内凋落物和细根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分析了森林细根和地上凋落物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凋落物生物量 (4415 ± 0390) t/hm2最大,毛竹林 (2918 ± 0310) t/hm2最小,且与其他森林差异显著;凋落物碳储量毛竹林 (1176 ± 0260) t/hm2最小,与其他森林碳储量差异显著,最大的是常绿阔叶林 (1725 ± 016) t/hm2;4种不同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差异显著,同一森林类型不同土层活和死细根生物量差异显著;从活/死根值中可知,常绿阔叶林细根周转要比针叶林 (杉木、马尾松) 快。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枝叶生物量模型建立与评估
胡靖扬, 贾宝军, 林宽, 冯倩男, 刘常富, 于立忠
2016, 36(5): 52-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09
[摘要](630) [PDF 1044KB](1)
摘要:
以辽东山区林龄为50年生的不同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枝条为单位,获取了枝基径 (d)、枝长 (L) 与枝叶生物量 (W) 的相关关系来建立生物量模型,并将枝条材积 (V) 引入CAR模型。结果表明:引入枝条材积建立生物量模型获得了较常规CAR模型效果更好,预估精度和拟合效果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枝叶生物量Wbl=1915682d-0315V的决定系数 (R2) 提高至0983,预估精度提高了273%;枝生物量Wb=1793800L-0208V的决定系数提高至0994,预估精度提高了915%;叶生物量Wl=3387837 (d2L)-0427V的决定系数提高至0701,预估精度提高了161%。
不同经营措施对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吴华静, 梁士楚, 田丰, 胡乐宁, 田华丽
2016, 36(5): 58-6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0
[摘要](715) [PDF 1337KB](1)
摘要:
以南宁七坡林场不同经营措施下的3年生尾巨桉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分析不同经营措施及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显示:尾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峰值出现在2013年10月和2014年6月;不同经营措施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其大小排序为造林密度2m × 3m > 4m × 3m,施肥量08kg/株 > 06kg/株,除杂处理 > 未除杂;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 (P < 001),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48%,Q10值为1610。
增温与倍增CO2对滇池香蒲和水葱湿地土壤可溶性碳的影响
袁杰, 田昆, 许俊萍, 张晓堂, 吴晓燕
2016, 36(5): 65-7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1
[摘要](838) [PDF 1335KB](2)
摘要:
采用闭合式 “人工控制气候模拟实验系统”,通过控制温度和CO2浓度,研究香蒲群落和水葱群落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DOC) 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温和倍增CO2浓度均可使湿地土壤DOC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增温对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影响最大。在0~15cm土层内,单独增温或单独倍增CO2处理,土壤DOC含量均高于增温+倍增CO2处理,说明在土壤表层,温度与CO2的交互作用对土壤DOC产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15~30cm土层内,土壤DOC含量大小为ET > ETC > EC > CK。相同处理下,土壤DOC含量香蒲群落明显高于水葱群落,表明增温和倍增CO2浓度均使土壤中DOC含量增加,与水葱群落相比,香蒲群落更利于土壤DOC含量的增加。
间作芳香地被植物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的影响
王慧敏, 蔡洪月, 何蓉蓉, 赵飞
2016, 36(5): 71-7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2
[摘要](639) [PDF 1722KB](2)
摘要:
为研究茶树与芳香植物间作对夏秋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选择藿香、鼠尾草、须苞石竹、丛生福禄考、肥皂草5种芳香地被植物进行茶园行间间作覆盖试验,分别于6月和10月取样测定茶园不同土层中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控制茶园土壤pH降低,增加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茶树生长的不同时期土壤养分的变化有明显差异,间作茶园茶树旺盛生长的6月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降低,10月份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显著高于清耕茶园;茶园短时间间作芳香植物会与茶树争夺养分,但长期间作芳香植物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优化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综合测定结果显示,茶园间作丛生福禄考、肥皂草和须苞石竹效果较好。
间作玉米大豆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变化特征
陈利, 肖靖秀, 郑毅
2016, 36(5): 78-8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3
[摘要](755) [PDF 1144KB](4)
摘要:
通过水培试验,收集了不同生育期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大豆分隔间作 (根系用尼龙网分隔) 及玉米大豆间作 (根系不分隔) 下的根系分泌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生育期的玉米大豆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有机酸分泌种类上,分隔间作玉米苗期增加苹果酸,减少顺丁烯二酸;喇叭口期无变化;孕穗期减少苹果酸。间作玉米苗期增加苹果酸,喇叭口期减少酒石酸和苹果酸,孕穗期减少乳酸和顺丁烯二酸;分隔间作大豆苗期增加柠檬酸,花期减少酒石酸和乳酸、增加乙酸,鼓粒期增加酒石酸和苹果酸;间作大豆苗期增加柠檬酸,花期减少酒石酸和苹果酸、增加乙酸,鼓粒期增加酒石酸和苹果酸、减少乳酸和顺丁烯二酸。在分泌速率上,分隔间作玉米喇叭口期增加了28480%,间作玉米在喇叭口期和孕穗期分别增加了15924%、8801%;间作大豆在鼓粒期增加了14959%,分隔间作大豆在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分别增加了11465%、2424%、38938%。间作和分隔间作改变了有机酸分泌种类,间作能更长时期提高玉米有机酸分泌速率,分隔间作能更长时期提高大豆根系的有机酸分泌速率。
水葱构件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许俊萍, 田昆, 孙梅, 袁杰, 陈广磊, 吴晓燕, 张晓堂
2016, 36(5): 84-8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4
[摘要](711) [PDF 1012KB](1)
摘要:
利用人工环境控制系统封顶式生长室 (STC),研究CO2浓度升高 (850μmol/mol) 对高原湿地优势挺水植物水葱光合特性、形态特征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浓度使水葱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降低;水葱株高和基径在高CO2浓度下表现出株高降低而基径增加的趋势;CO2浓度升高使水葱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根冠比明显提高,生物量增加有助于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增加湿地碳输入。
冰雪灾害对粤北杉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侯晓丽, 薛立
2016, 36(5): 89-9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5
[摘要](692) [PDF 1107KB](2)
摘要:
为更好地了解冰雪灾害对森林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于2011年调查了粤北1个杉木林的5个大林窗 (80~100m2),5个小林窗 (30~40m2)和郁闭样地的林下植物。在大林窗、小林窗和郁闭样地分别有3、4和3种灌木和7,10和5种草本;郁闭样地、小林窗、大林窗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1、109和095,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1、060和057,均匀度指数JSW分别为091、079和087,均匀度指数JSi分别为092、080和086;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2、192和137,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4、095和071,均匀度指数JSW分别为073、084和085,均匀度指数JSi分别为074、105和088。总体来看,大林窗光照过强,不利于荫生植物生存,故多样性指数低;小林窗条件下空间异质性较大,林下植被的多样性指数也较高。
空间尺度对水生细菌群落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影响
苏凯文, 沈立新, 王秋华, 李伟
2016, 36(5): 95-9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6
[摘要](640) [PDF 1043KB](1)
摘要:
通过构建水体细菌微宇宙系统和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较小的空间尺度 (单个培养锥形瓶) 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呈现U格局,而在较大的空间尺度 (每3个具有相同生产力水平的培养锥形瓶) 下,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格局。因此,生产力与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研究空间尺度。未来的研究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克服多数微生物无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限制,从而深入探索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绿僵菌MaZPTR01菌株固体发酵条件筛选研究
蔡守平
2016, 36(5): 100-10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7
[摘要](610) [PDF 1112KB](2)
摘要:
以绿僵菌MaZPTR01菌株为发酵菌株,进行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不同加水量及加水顺序筛选,培养基不同厚度对产孢的影响,以及测定固体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组分及配比对绿僵菌的产孢量影响均极为显著,绿僵菌MaZPTR01菌株的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比为A1B3C1D3,即V (玉米粉)∶ V (麦麸)∶ V (米粉)∶ V (谷壳)=1∶3∶1∶3;固体培养基加水后灭菌的处理绿僵菌产孢量显著较先灭菌后加无菌水的处理要高;每500g固体培养基加水400mL混合后灭菌的物理状态好、产孢量最高,固体培养基厚度以5cm培养效果最好;通过测定绿僵菌固体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与对绿僵菌生长情况的观察,发现0~24h为生长延滞期,24~48h为对数生长期,48~96h为生长稳定期,之后为生长衰退期 (产孢阶段)。
林下套种对南方红豆杉树冠形态结构及干形变化的影响
欧建德, 吴志庄
2016, 36(5): 106-11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8
[摘要](743) [PDF 1053KB](4)
摘要:
为实现南方红豆杉高效培育,以福建明溪林下套种与纯林模式培育的15年生红豆杉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树冠结构特征、侧枝垂直分布规律、枝长与枝径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树冠结构特征有显著影响;不同模式的南方红豆杉侧枝垂直分布、枝长与枝径生长及冠内干形变化差异显著;林下套种模式的南方红豆杉形成有利于截获光照、光合能力较强的宽大、圆满的圆锥形树冠,侧枝数量较小,冠内干形圆满,利于节少、节稀且圆满的干材形成,是其林分速生、优良干材形成的重要因素。培育模式对南方红豆杉枝长、枝径生长影响显著。
贵州喀斯特地区侵蚀性次降雨产流产沙特征研究
杜波, 唐丽霞, 潘佑静, 杨智, 谭顺菊, 高蜻
2016, 36(5): 111-11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19
[摘要](658) [PDF 1128KB](1)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侵蚀性次降雨与产流产沙特征,选取贵州省关岭县蚂蝗田小流域坡面径流小区监测资料,采用经验频率统计法、快速聚类和判别聚类法、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9月为侵蚀降雨主要集中月份,占侵蚀降雨总量9808%,占降雨总量4883%,6月是侵蚀降雨最多的月份;喀斯特地区侵蚀性次降雨雨量和雨强标准为1449mm和151mm/h;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 (大雨量、长历时、小雨强、低频率)、B (小雨量、短历时、大雨强、高频率)、C (中雨量、中历时、中雨强、高频率) 3种降雨类型;B类型的产流产沙能力远大于A、C,是喀斯特地区最易产流产沙的降雨类型;次降雨侵蚀力R的计算公式中将PI30替换为PI后,更能反映喀斯特地区侵蚀性次降雨产沙的变化特征。
松华坝水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研究
翟子宁, 王克勤, 苏备, 张香群, 华锦欣, 朱晓婷
2016, 36(5): 118-12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0
[摘要](761) [PDF 1042KB](1)
摘要:
为揭示松华坝水源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可蚀性状况,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研究区土壤可蚀性估算K值,并用EPIC公式计算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实测K值,探求实测K值与估算K值的相关性,利用实测K值对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土壤可蚀性实测K值主要分布在02866~03427;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可蚀性实测K值大小顺序是裸地 > 坡耕地 > 灌木林地;可蚀性实测K值与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和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凉水自然保护区蓄积量反演研究
汪康宁, 马婷, 吕杰
2016, 36(5): 125-12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1
[摘要](691) [PDF 9866KB](4)
摘要:
以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GF1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遥感影像在不同窗口大小下的纹理特征信息,与遥感影像自身的光谱信息相结合;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地面蓄积量采样点数据,建立凉水自然保护区蓄积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只基于卫星光谱的反演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59,基于卫星光谱与纹理特征的蓄积量反演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65;当窗口大小为3 × 3时,森林蓄积量反演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基于卫星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信息,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森林蓄积量反演在森林资源调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昆明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反演及与土地覆盖关系分析
章皖秋, 袁华, 岳彩荣, 钮子鹏
2016, 36(5): 130-13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2
[摘要](743) [PDF 10062KB](7)
摘要:
结合MODIS大气水汽3通道平均反演法与地表温度劈窗反演法,用Landsat 8反演了昆明中心城区的地表温度;应用面向对象法分尺度提取出城市土地覆盖类型,从可规划控制角度出发,选择各类土地覆盖的多种特征,对不同土地覆盖的特征与地表温度之间建立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昆明中心城区的地表温度呈现高温区与低温区两端分布特点,绿地分布不合理、道路和其他不渗水面比例过大是昆明城市高温区多的主要原因;回归模型显示,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的外形复杂度、水域面积、河流长度、其他不渗水面内的植被绿化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除道路之外的不渗水面的斑块面积和周长则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各类型土地覆盖的部分斑块特征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弱关联。进一步明确这些关系将有助于城市热环境调控、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若尔盖高原1967—201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甄硕, 索朗夺尔基, 董李勤, 姚鹏举, 郑茹敏
2016, 36(5): 138-14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3
[摘要](663) [PDF 8410KB](7)
摘要:
以1967—2014年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台站 (若尔盖站、红原站、玛曲站) 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全年及四季若尔盖高原气候因子变化趋势,结合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 若尔盖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蒸发量也呈增大趋势,整体气候继续朝暖干化方向发展。若尔盖高原气温各季节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以冬季上升幅度最大;降水量除秋季呈明显减少趋势外,其他季节呈略增加趋势,但降水整体趋势为减少;各季节蒸发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季蒸发量上升趋势最大。若尔盖高原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从此后上升趋势明显;高原降水分别在1975年和1985年发生了2次突变,第2次突变后降水增加趋势变慢并在1991年后开始减少;蒸发量在1994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
河南老君山风景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特征
薛兴燕, 卫淑芸, 沈连峰, 吴明作, 王耀铭, 宁晓峰
2016, 36(5): 144-15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4
[摘要](683) [PDF 1213KB](2)
摘要:
2009—2010年选取河南栾川老君山风景区内不同地点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测定,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空气负离子浓度日进程具有不同变化规律;对比不同生境下空气负离子浓度,其排序为流动水体及其附近 > 林分 > 静止水体,且差异显著,但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瀑布落差大,其影响范围也大;林缘附近浓度最大。不同海拔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显著,在海拔1500m处达到最大,但相近海拔相同生境类型的差异不显著。多种模型均可用于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与生境条件的相关性拟合,但只限于某些特殊条件。
白河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江龙, 张华超, 薛伟
2016, 36(5): 152-1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5
[摘要](593) [PDF 1051KB](1)
摘要:
对白河林区2003—2015年林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动态分析,构建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变量权重,结合2015年相关数据对该区林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白河林区林地资源利用状况变化明显,2013—2015差异最大,影响林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因素;白河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得分为0633,处于弱可持续性,营林技术和林业生产相关指标得分明显较低,其中林业生产受停伐影响明显,且停伐后该类指标无实际意义,需更改或忽略。
2000—2010年草海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
韩会庆, 苏志华, 罗绪强, 蔡广鹏
2016, 36(5): 158-16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6
[摘要](705) [PDF 6848KB](2)
摘要:
利用InVEST模型,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2000—2010年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地类变化突出,旱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转化明显;保护区生境质量整体趋于好转,试验区改善幅度最大,保护区生境质量一直呈现核心区 > 缓冲区 > 试验区的特点,核心区和缓冲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较小,试验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明显,东部和西南部是生境质量改善区,北部主要为生境质量恶化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是生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原因,城镇用地扩张对部分地区生境质量改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提取条件下竹叶 黄酮中牡荆苷含量的分析
华梅, 谭芮, 王毅, 缪福俊, 陈剑, 马惠芬, 杨宇明, 王娟
2016, 36(5): 164-16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7
[摘要](687) [PDF 1077KB](2)
摘要:
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竹叶黄酮中牡荆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研究了提取溶剂比、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对牡荆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比为70%乙醇水,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20h。采用牡荆苷作为外标物,建立牡荆苷标准曲线方程:m=4725 × 10-7A + 00425 (R2=0999)。在最佳的提取条件下,采用大孔树脂对提取物进行纯化,对竹叶黄酮中牡荆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灰金竹中牡荆素的含量为 (101% ± 007%)。
文冠果种皮对水中Hg (II) 的生物吸附研究
姚增玉, 危冲, 戚建华
2016, 36(5): 169-17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6.05.028
[摘要](595) [PDF 1143KB](2)
摘要:
通过对生物质能源生产废弃物文冠果种皮作为新型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Hg (II) 的性能进行探讨,应用振荡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起始pH和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粒内扩散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文冠果种皮吸附水中Hg (II) 的适宜pH值为4~6,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随着Hg (II) 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速率的唯一因素;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量为03051mmol/g。利用文冠果种皮吸附水中Hg (II),以废治污,具有一定的利用前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