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2卷6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2年 6 期封面
2022, 42(6): -.
[摘要](1222) [PDF 6531KB](73)
摘要:
2022 年 6 期目录
2022, 42(6): 1-4.
[摘要](1261) [HTML全文] (652)
摘要:
研究论文
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林下灌草多样性研究
陆爱君, 高慧淋, 卜鹏图, 杨圆圆, 战金伟, 冯健, 李兴忠
2022, 42(6): 1-10. doi: 10.11929/j.swfu.202109074
[摘要](928) [HTML全文] (581) [PDF 1029KB](80)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选择辽东山区林龄分别为10年生、24年生、34年生、43年生、54年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记录并分析5种林分林下植被的组成、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探究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林下灌草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林下灌草组成丰富,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灌草分别有34、42、54、46、56种。从物种数量上看,随着红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灌草总数量和草本植物数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灌木数量则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从重要值看,灌木层中,卫矛和辽东楤木是优势种;草本层中,白屈菜、透骨草和白花碎米荠等为优势种。从物种多样性看,灌木层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呈现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波动上升的趋势,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随着林龄增加而先上升后降低,群落均匀度指数JDJH在不同林龄间变化不大;在草本层,S、D、H、JDJH等5个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均表现出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持续上升的趋势。处于结果盛期的红松林林下灌草总数量、草本植物数量和草本多样性指数均较高。研究可为保护林下植物多样性,发挥灌草多样性的生态效益,维持和促进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参考。
丛状采伐后龙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
涂丹丹, 辉朝茂, 刘蔚漪, 朱礼月
2022, 42(6): 11-18. doi: 10.11929/j.swfu.202109045
[摘要](771) [HTML全文] (465) [PDF 1292KB](56)
摘要:
以大型丛生竹龙竹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采伐(常规采伐、1/3丛采伐、1/2丛采伐、全丛采伐),分析丛状采伐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影响。结果表明:采伐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林下植物丰富度,提高了物种多样性。伐前样地调查共计有植物39种,隶属于25科38属,伐后林下物种增多,恢复至第3年,物种共计植物71种,隶属于37科65属,总物种数较采伐前增加了82.05%。采伐方式对龙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影响表现为1/2丛采伐>常规采伐>1/3丛采伐>全丛采伐。4种采伐试验区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以1/2丛采伐最优,常规采伐的次之,其次是1/3丛采伐,全丛采伐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低。4种采伐试验区林下植物生物量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以1/2丛采伐最高,且显著高于常规采伐和1/3丛采伐,全丛采伐最低。因此,1/2丛采伐综合各指标表现为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优,在对龙竹林进行采伐经营时,可以将1/2丛采伐作为其林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考实施采伐作业。
云南杞麓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相关因子的研究
江卓韵, 潘晓赋, 罗旭, 孔德平, 吴松, 刘淑伟, 褚荣波, 王茉
2022, 42(6): 19-29. doi: 10.11929/j.swfu.202108062
[摘要](1351) [HTML全文] (544) [PDF 1567KB](93)
摘要:
2020年1—12月,在杞麓湖选取了6个标准样点,调查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关键理化因子的时相变化,结合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分析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及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该湖浮游植物群落周年演替的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杞麓湖属于高氮低磷的富营养化水体,其关键理化因子有明显的时相变化;参考近10年的调查数据,发现以丝状蓝藻占主导地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相对丰度和相对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并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演替,夏季(6—8月份)稳定性较低,处于蓝藻爆发阶段。优势物种的时相分布可分为水华束丝藻主导时期和阿氏浮丝藻主导时期,浮游植物受关键理化因子和浮游动物的共同影响。
UGPase与USPase编码基因在滇杨正、倒扦插苗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姜辅瑞, 纵丹, 吴治洋, 张晓琳, 余进德, 何承忠
2022, 42(6): 30-43. doi: 10.11929/j.swfu.202107035
[摘要](5659) [HTML全文] (4440) [PDF 10216KB](47)
摘要:
细胞壁对植物生长发育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而UDPG是植物细胞壁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主要来源于UGPase和USPase催化葡萄糖−1−P和UTP生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网站对滇杨PyUGPase−APyUGPase−BPyUSPase基因编码蛋白进行预测和分析,同时以1年生滇杨正、倒扦插苗为材料,测量其主枝长度和主枝粗度,并对3个目标基因在茎尖、嫩叶、成熟叶、茎和根中表达量进行RT−qPCR分析,探究PyUGPasePyUSPase基因在滇杨正、倒扦插苗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规律,从而为揭示PyUGPasePyUSPase基因调控细胞壁合成进而调控滇杨生长的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yUGPase−APyUGPase−BPyUSPase基因全长和编码的氨基酸分别为1 410 bp和469个氨基酸、1 410 bp和469个氨基酸、1 875 bp和624个氨基酸;3个蛋白均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且均定位于细胞质内的一种亲水稳定性蛋白酶;PyUGPasePyUSPas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其他植物UGPaseUSPas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85%以上。倒扦插苗的主枝长度和粗度均低于正扦插苗,但差异不显著。PyUGPase−APyUGPase−B基因在2种类型扦插苗的成熟叶中表达量相对较高,但在倒扦插苗的嫩叶中上调表达;而PyUSPase基因在正、倒扦插苗的根中表达量较高,且在5个组织中均呈现下调表达。
芸薹属作物TT8基因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镇, 何晓莹, 任静, 俎峰, 赵凯琴, 李根泽, 黄晓霞, 程小毛
2022, 42(6): 44-55. doi: 10.11929/j.swfu.202107034
[摘要](6174) [HTML全文] (4104) [PDF 1862KB](51)
摘要:
为探明芸薹属作物TT8基因的序列特征和基因组组成,以拟南芥TT8基因为种子序列,利用BLAST工具对芸薹属作物(白菜、甘蓝、甘蓝型油菜、芥菜、黑芥)TT8同源基因进行系统鉴定,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芸薹属作物中共鉴定出7个AtTT8同源基因,其中甘蓝型油菜2个、白菜1个、甘蓝1个、芥菜2个、黑芥1个。芸薹属作物7个TT8基因的基本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和蛋白三级结构等均无明显差异;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均属bHLH超家族,其中甘蓝型油菜两个TT8同源拷贝分别同白菜与甘蓝聚为一类,亲缘关系紧密;sgRNA分析获得了4条在7个AtTT8同源基因中均高度保守存在的sgRNA位点,推测与TT8基因功能高度相关。最后,本研究还分析43份甘蓝型油菜种质材料的重测序数据,在甘蓝型油菜TT8两个同源基因中共检测到11个多态性位点,包括4个SNP和7个InDel,总频率分别为0.00109和0.00199,均位于5'UTR区。
环境因子对苋菜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贾风勤, 邓利, 兰健花, 黎良财
2022, 42(6): 56-62. doi: 10.11929/j.swfu.202204001
[摘要](652) [HTML全文] (467) [PDF 1106KB](48)
摘要:
为探讨苋菜种子萌发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柠檬桉、杉木2种经济树种鲜叶浸提液,室外埋藏、冷层积和室内干藏3种贮藏方式及4种pH处理对1年生饲料草本植物苋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初始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苋菜种子在2个树种不同浓度鲜叶浸提液处理下均能正常萌发(除0.1 g/mL柠檬桉鲜叶浸提液),发芽率超过80.00%。各贮藏方式中不同贮藏时间处理下苋菜种子各发芽指标均较高,均以贮藏14 d和28 d更有利于种子萌发。pH在3.0~4.5范围内,种子萌发率均超过95.00%,且随酸性增强而增加。所有处理下苋菜种子在置种后第 1或第2天发芽率即达最大值,萌发时间持续4~8 d(除0.1 g/mL柠檬桉鲜叶浸提液)。苋菜具有对柠檬桉、杉木化感作用不敏感、高酸性环境下高萌发以及耐贮藏的特点,可考虑用作发展林下种养殖的饲料植物进行播种。
不同基质配比对蒜头果容器育苗的影响
杨贵钗, 潘悦, 陈婉东, 顾英杰, 王俊威, 王娟
2022, 42(6): 63-70. doi: 10.11929/j.swfu.202201004
[摘要](632) [HTML全文] (494) [PDF 1104KB](48)
摘要:
以红壤土、泥炭、珍珠岩、椰糠为基质原料,红壤土为CK,设计4种不同基质配比,对不同基质配比培育的蒜头果容器苗进行生长性状、叶绿素含量及生物量测定,并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对容器苗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下,蒜头果幼苗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须根自吸器数量与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1 ~ T3的幼苗株高分别为33.27、34.43、33.89 cm,显著高于T4和CK;T1、T2和T4的幼苗叶面积分别为10.79、12.21、11.88 cm2,显著大于CK;T2和T3的叶片数及须根吸器数量与CK差异显著;T2的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为7.75 × 10−4 mg/g,与T3及CK差异显著;同时4种处理的地上、地下、全株鲜质量、干质量及壮苗指数显著高于CK。株高、叶片数、叶面积与生物量指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基质配比的综合评价值为T2 > T3 > T1 > T4 > CK,其中蒜头果幼苗在T2的基质配比中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为蒜头果容器育苗的最佳基质配比。
额敏新疆野苹果种群年龄结构与动态特征
曹羚, 叶尔江·拜克吐尔汉, 车畅, 马春花
2022, 42(6): 71-79. doi: 10.11929/j.swfu.202108064
[摘要](645) [HTML全文] (488) [PDF 1188KB](43)
摘要:
通过在塔城地区额敏县新疆野苹果集中分布区进行典型样地调查法,使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并结合种群生态学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新疆野苹果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类似纺锤形的非典型金字塔型,考虑外部干扰情况下种群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远小于忽略外部干扰情况下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pi,但二者都大于0,种群结构对随机干扰的敏感性指数Pmax接近0,表明种群属于增长型结构,但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在未来40、60、80 a后,幼龄个体呈衰退趋势,中老龄个体的数量则不断得到补充,表明维持种群长期稳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日后需加强新疆野苹果幼苗和现存个体的抚育管理及人工补救,以便促进新疆野苹果种群稳定生长及资源恢复。
菌渣还田比例及粒级对土壤特性及水曲柳苗木生长的影响
马常钦, 李敏, 卫星
2022, 42(6): 80-87. doi: 10.11929/j.swfu.202110060
[摘要](665) [HTML全文] (492) [PDF 1130KB](42)
摘要:
为探究菌渣还田对圃地理化性质和水曲柳苗木生长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菌渣施用粒级(3、5、8 mm)、5种菌渣施用量梯度(菌渣与土壤体积比分别为1∶10、1∶8、1∶5、1∶3、1∶2)和对照(无添加,CK),并测定菌渣还田后圃地的理化性质及水曲柳裸根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3种粒级下,低比例菌渣还田(菌渣∶土壤=1∶10)均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含量。高比例菌渣还田(菌渣∶土壤=1∶2)对圃地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了26.62%、41.03%;低比例菌渣还田显著促进了水曲柳苗木根系生物量的积累。还田比例为1∶10,粒级为8 mm时,苗高增长量和根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125.91%和187.9%。高比例菌渣还田则显著降低了水曲柳苗高和地径的增长量;低比例的菌渣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苗木生长,还田粒级对苗木生长无显著影响,但比例和粒级的交互作用促进了苗木的高生长并提高了苗木质量。本试验的土壤状况表明还田比例为1∶10,粒级为8 mm时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促进了根系生长和苗木高生长量,并提高苗木质量。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分布研究
姜海燕, 白慧, 丛林, 史东明, 李少鹏, 张旭州, 王义贺, 郭鑫
2022, 42(6): 88-95. doi: 10.11929/j.swfu.202107063
[摘要](701) [HTML全文] (525) [PDF 1000KB](40)
摘要:
以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典型植被群落,采用样地法进行调查,并结合形态学进行鉴定,探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种群资源区系分布及与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鉴定发现大型真菌171种,隶属于47科99属,其中小脆柄菇科、球盖菇科、丝盖伞科等7科为优势科,杯伞属、韧革菌属、乳菇属等10属为优势属;在地理区系组成上,主要以世界广泛分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为主,分别占已知区系类型总属数的50.50%和21.21%,热带−亚热带分布属和东亚分布属占比较小,分别占已知区系类型总属数的10.10%和1.01%。大型真菌区系组成比例和植物区系组成比例在北温带分布属之间呈高度相关,在世界广泛分布属之间和热带−亚热带分布属之间呈低度相关;大型真菌区系组成与植物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植物区系组成比例的增高而增高。
寄主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丁芷柔, 王蕊蕊, 周静, 郭春晖, 彭欣, 王瀚棠, 王雪, 杨振德
2022, 42(6): 96-104. doi: 10.11929/j.swfu.202107041
[摘要](747) [HTML全文] (586) [PDF 1156KB](36)
摘要:
为阐明桉树枝瘿姬小蜂对不同桉树的适应机制,采用传统的细菌分离与16S rDNA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研究巨园桉(DH 201−2)和窿缘桉2种不同寄主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H 201−2为寄主植物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和多样性均高于以窿缘桉为寄主植物,其中以DH 201−2为寄主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的细菌有4门6纲15属,菌群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0、0.84、2.03、0.72;以窿缘桉为寄主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细菌仅有4门5纲9属,菌群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低,分别为0.59、0.73、1.60、0.67。寄主为DH 201−2和窿缘桉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可培养优势菌属除了共有的泛菌属外分别为葡萄球菌属和短小杆菌属,说明寄主植物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体内细菌的种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基于GWR思茅松单木含碳量模型的构建及空间分布研究
刘胜刚, 余哲修, 欧光龙, 刘畅
2022, 42(6): 105-113. doi: 10.11929/j.swfu.202108069
[摘要](693) [HTML全文] (495) [PDF 1169KB](45)
摘要:
以云南澜沧县思茅松天然林单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解析木各个器官的含碳量,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地形因子和测树学因子作为变量,对思茅松单木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树根和全树含碳量进行模型构建,同时构建最小二乘模型作为比较,分析模型优劣。结果表明:思茅松单木在250 m区域范围内不同器官的含碳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因此在研究思茅松单木含碳量的问题时,不能忽略空间自相关的影响。半变异函数能够定量对思茅松各器官含碳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200 m范围的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随机部分引起的,在研究类似的问题时要确定适当的研究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各维度含碳量模型的R2均在0.8以上,虽然部分器官含碳量模型的AIC比OLS的略大,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最小二乘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残差也小于最小二乘模型的残差,模型精度优于最小二乘模型,同时说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解释最小二乘模型无法解释的空间异质性。
基于贝叶斯法估计龙竹人工林叶面积指数模型
孙杨, 舒清态, 黄金君, 席磊, 刘玥伶, 罗浩
2022, 42(6): 114-121. doi: 10.11929/j.swfu.202109059
[摘要](574) [HTML全文] (483) [PDF 1069KB](41)
摘要:
以云南广泛栽培龙竹的沧源和新平2个县为研究区,以异速生长方程为LAI基础模型,结合73块样地数据,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有先验信息贝叶斯法和分层贝叶斯3种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运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估测精度(E)指标对拟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未引入随机效应变量时,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和有先验信息贝叶斯法的R2、RMSE和E分别为0.4875、0.0071、75.31%和0.4874、0.0070、75.31%;引入随机效应变量后,分层贝叶斯方法R2、RMSE和E分别为0.6733、0.0057、80.27%,估测效果较最小二乘方法和有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方法有较为明显的提高,R2提高了0.1858,RMSE降低了0.0014,E提高了4.96%。对于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样本,分层贝叶斯方法能明显提升模型参数估测精度,适合中大尺度上采样数据的模型参数估测。
基于DPSIR模型的2003—2015年文山州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史小蓉, 张超, 陈棋, 田湘云, 刘娇, 张玉薇
2022, 42(6): 122-130. doi: 10.11929/j.swfu.202109004
[摘要](603) [HTML全文] (433) [PDF 1097KB](41)
摘要:
基于DPSIR模型,结合文山州石漠化分布现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选取22个经济、社会和环境指标构建石漠化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方法确定文山州石漠化生态安全指数,使用相应的阈值划分安全等级,分别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文山州8个县/市的石漠化生态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排名前5的指标为经济密度、农药负荷、当年造林面积、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因此生态安全保护须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2003—2015年,文山州石漠化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漠化生态安全由较不安全向临界安全改善,五大子系统石漠化生态安全指数逐渐上升。文山州石漠化生态安全状况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开发的西北部,状态较为稳定。2003—2015年,临界安全等级国土面积占比由24.54%至26.25%后上升为37.91%,麻栗坡县由较不安全上升为临界安全。本研究可为文山州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呼伦贝尔地区草原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规律研究
伊伯乐, 杨逸安, 李婧, 安慧君, 周梅, 都瓦拉, 齐呼格金, 那顺勿日图
2022, 42(6): 131-139. doi: 10.11929/j.swfu.202109041
[摘要](2260) [HTML全文] (1524) [PDF 2642KB](44)
摘要:
以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区,基于该地区1990—2019年草原火灾数据,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火灾质心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草原火灾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火灾发生时间方面,1998年为火灾发生的突变节点,区域火灾年际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月间主要集中在4月、5月、10月,日间主要集中在10:00—15:00。空间方面火灾主要分布在西部,火灾密度和草原受害率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巴尔虎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火灾面积质心和频次质心均呈面状分布,面积质心整体向高经度和高纬度方向偏移,频次质心明显向低经度和低纬度方向偏移;重特大火灾的分布集中在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左旗。本研究可为应急与林草管理部门的火灾防控决策提供参考。
UF树脂与杨梅单宁胶黏剂共混特性研究
彭晋达, 邓霜琪, 廖岽森, 吴海柱, 周晓剑
2022, 42(6): 140-150. doi: 10.11929/j.swfu.202108052
[摘要](603) [HTML全文] (436) [PDF 1669KB](40)
摘要:
为解决UF树脂和单宁树脂存在的问题,利用2种树脂各自优点,制备了UF树脂 + 单宁树脂共混胶黏剂。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对胶黏剂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凝胶时间研究胶黏剂固化行为,同时对其胶黏剂黏度、板材胶合性能及甲醛释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宁树脂的加入对共混胶黏剂的结构影响不大,仍是以亚甲基键连接;相对于UF树脂而言,单宁树脂的加入虽然延长了共混胶黏剂的凝胶时间,但显著降低了板材的甲醛释放量,其中单宁树脂添加量为5%和pH = 7时甲醛释放量降低最显著;不同pH条件下合成的单宁树脂对共混胶黏剂性能影响较大,pH=7和9时共混胶黏剂的胶合强度较优,pH = 4.6和pH = 11对胶合性能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了胶合强度;不同比例(5%、15%、25%)单宁树脂的加入对共混胶黏剂胶合强度影响较大,随着单宁树脂比例的增加,共混胶黏剂的胶合强度逐步降低;经过滑动弧冷等离子体对单板处理后,共混胶黏剂对胶合板的胶合性能得到改善,有了一定的耐热水强度。
改性豆粕胶黏剂压制稻草板的研究
林木森, 张泽宇, 向万乾, 冯雨珊, 庞久寅
2022, 42(6): 151-157. doi: 10.11929/j.swfu.202107039
[摘要](671) [HTML全文] (531) [PDF 1320KB](35)
摘要:
利用改性豆粕胶黏剂压制稻草板,可以有效缓解木材资源紧张的情况;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施胶量、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对不同配方改性的豆粕胶黏剂压制的稻草板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检测了稻草板的静曲强度和内结合强度;应用旋转粘度计,测定醋丙乳液改性豆粕胶黏剂的黏度。结果表明:改性豆粕胶黏剂的黏度均处于3000~8000 mPa·s范围内。在施胶量为30%时,利用稻草粒径在1.0~20 mm范围内的稻草刨花所压制出的稻草刨花板的静曲强度为14.23 MPa,内结合强度为0.43 MPa,其强度符合GB/T 21723—2008的要求。可见,施胶后的草片接触角明显减小,施加改性豆粕胶的稻草疏水性减弱;施胶后稻草的浸润性显著增强,稻草刨花彼此之间能形成良好的胶接效果。
研究简报
4种彩叶树春季叶片转色期色素含量变化研究
孙健, 张鸿翎, 韩涛
2022, 42(6): 158-163. doi: 10.11929/j.swfu.202108009
[摘要](882) [HTML全文] (533) [PDF 1385KB](41)
摘要:
以金叶复叶槭、红叶榆叶梅、金叶榆和紫叶李4种彩叶树种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春季转色期的光合色素含量、花色素苷、叶色参数以及细胞液pH值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方面,红叶树种整体色素含量水平均高于2种金叶树种,且二者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整体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出较为规律的高—低—高变化,金叶树种变化不显著。金叶树种花色素苷含量一直处于平缓下降趋势,而红叶树种花色素苷含量整体呈高—低—高—低的‘M’型走势。除红叶榆叶梅外3种彩叶植物的L*值均在五月初达到最高水平,2种红叶树种a*值也在五月份到达顶峰,而后逐渐下降;2种金叶树种的a*值含量则随时间推移缓慢上升;4种树种的b*值变化与a*值相反。4种彩叶树种的pH最高值均出现在生长初期,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叶片转色初期金叶树种叶绿素含量低,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含量高,在它们共同作用下使金叶树种在生长初期叶片呈现出金黄色;红叶树种生长初期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合成较低,花色素苷占主导地位,而细胞液pH对花色素苷呈色有促进作用,使叶片呈现出紫红色。
吡唑醚菌酯与氰烯菌酯混用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韩庆莉, 肖小阳, 谢永辉, 王铎, 李志刚, 刘申艳, 李星慧, 陈雅琼
2022, 42(6): 164-168. doi: 10.11929/j.swfu.202110014
[摘要](659) [HTML全文] (474) [PDF 917KB](35)
摘要:
用Wadley法评价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混配对3种重要的植物真菌病原菌厚垣镰刀菌、烟草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种药剂混用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均无拮抗作用,混配对厚垣镰刀菌和烟草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除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为3∶1表现为加成外,其他配比从2∶1到1∶3都表现为增效作用,且增效程度与氰烯菌酯比例增大成正相关;对立枯丝核菌,除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3∶1配比表现为加成外,其他配比均为增效,其中2∶1配比增效最为显著。
中国蛱蝶科3种3亚种新记录(鳞翅目:凤蝶总科)
和秋菊, 李晨阳, 施雯, 张晖宏, 蒋卓衡, 胡劭骥, 易传辉
2022, 42(6): 169-176. doi: 10.11929/j.swfu.202108040
[摘要](685) [HTML全文] (467) [PDF 3687KB](40)
摘要: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的中国蛱蝶科3个新记录种和3个新记录亚种;新记录种为琥珀盛蛱蝶(Symbrenthia hypatia)、褐黄方环蝶(Discophora deo), 和辛戈矍眼蝶(Ypthima singorensis);新记录亚种为阿环蛱蝶中南亚种(Neptis ananta learmondi)、基环蛱蝶北越亚种(Neptis nashona kishii)和连纹黛眼蝶北越亚种(Lethe syrcis diunaga)。所有种类附简要形态描述,并提供了成虫和生殖器照片。
栓皮栎采伐剩余物解剖特性研究
赵鹏辉, 赵西平, 郭平平, 杨永强, 柳子妤, 常冰冰
2022, 42(6): 177-182. doi: 10.11929/j.swfu.202107069
[摘要](524) [HTML全文] (419) [PDF 1079KB](29)
摘要:
以河南龙峪湾林场的栓皮栎为研究对象,对其树枝和树根解剖构造进行分析,为其加工利用提供基本参数。结果表明:栓皮栎树枝和树干一样,呈现环孔材特征,早材管孔大,呈单行排列,晚材导管呈辐射状排列。树根木质部呈现半环孔材特征,早晚材导管区别不明显,单管孔,呈径列分布。树枝处纤维长度为822.436 μm,宽度为13.527 μm,长宽比为62.354,壁腔比为0.510,纤维占比61.677%;树根的纤维长度为991.929 μm,宽度为17.062 μm,壁厚为8.101 μm,长宽比为63.155,壁腔比为0.980,纤维占比64.667%。树枝木射线高度与宽度为264.305 μm、16.062 μm,射线占比21.127%;树根木射线高度与宽度为355.739 μm、23.917 μm,射线占比23.725%。树枝的薄壁组织的分布和树干类似,在早材内呈环管状,在晚材呈带状排列;树根的早晚材薄壁组织均呈带状排列。栓皮栎树根和树干满足造纸用纤维原料指标,树根的导管大小低于树干,在纸张印刷时,导管黏出的概率低于树干,可提高印刷效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