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3卷3期

显示方式:          |     

内生真菌对低磷胁迫下尾巨桉生理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谢安强, 洪伟, 吴承祯, 洪滔, 林勇明
2013, 33(3): 1-7.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1
[摘要](665) [PDF 1067KB](1)
摘要:
通过菌液浇施的方法接种10株桉树内生菌于磷胁迫的尾巨桉幼苗中,接种30 d后进行低磷胁迫试验,在胁迫15、30、45 d时取样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3个月后取出植株和土壤样品分别进行叶绿素含量和化学性质测定。结果显示:在正常供P条件下,处理G、E和J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CK增加了2782%、2308%和676%;在P胁迫处理1条件下,处理G和J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CK增加了524%和100%;在P胁迫处理2条件下,处理J、E和G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CK增加了2762%、2252%和2195%。处理J、G和E植株的总叶绿素含量比CK增加了4067%、3660%和3269%。处理J、E和G的土壤pH比CK下降了507%、404%和180%。处理J、E和G的土壤磷酸酶的含量比CK增加了9450%、8883%和8883%。综合来看,菌种E、G、J相对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植株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含量,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土壤磷酸酶的含量,具有促进植株P吸收的能力。
氮磷水平对中美山杨幼苗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海霞, 李正华, 戴伟男, 卓泳杉
2013, 33(3): 8-1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2
[摘要](620) [PDF 1226KB](1)
摘要:
在温室条件下以中美山杨幼苗为试材进行砂培试验,探讨4种不同氮素浓度处理(1、4、8、16 mmol/L)和4种不同磷素浓度处理(0.125、0.500、1.000、2.000 mmol/L)下幼苗根、茎、叶的生物量、光合作用以及碳氮积累和分配。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对幼苗各器官干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碳氮积累的影响不同;地上部分生物量在正常供氮条件下达最大,地下生物量则在氮素浓度4 mmol/L时达最大;而不同磷浓度处理下幼苗地上和总生物量均在1.000 mmol/L时最大。氮浓度从1 mmol/L增加到16 mmol/L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不同供磷水平与4个指标的相关性不大。高氮条件更有利于幼苗地下部分碳氮的积累,而茎和叶则是在适量供氮下最大。不同磷浓度处理对幼苗的碳氮积累影响不大。
生物覆盖对冰脆李人工林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胡浩, 薛建辉, 吴永波, 安玉亭
2013, 33(3): 15-1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3
[摘要](760) [PDF 991KB](1)
摘要:
以不同覆盖材料(红花三叶、紫云英-过路黄(1∶3)、紫花苜蓿-过路黄(1∶3)、苦蒿,覆盖量均为50kg/m2),不同覆盖量(红花三叶2.5、50、75kg/m2)为处理,不覆盖为对照;探讨不同覆盖处理对喀斯特地区冰脆李林下土壤氮磷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红花三叶、紫云英-过路黄(1∶3)、紫花苜蓿-过路黄(1∶3)对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苦蒿的影响不显著。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氮磷养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排序为:红花三叶>紫云英-过路黄(1∶3)>紫花苜蓿-过路黄(1∶3)>苦蒿>CK;红花三叶覆盖量75kg/m2>50kg/m2>2.5kg/m2>CK;红花三叶覆盖量50kg/m2覆盖40~120d,土壤氮磷养分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为先上升后下降。
磷活化剂对红壤吸磷特性的影响
王磊, 陈永忠, 王承南, 陈隆升, 王瑞, 罗健
2013, 33(3): 20-2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4
[摘要](772) [PDF 873KB](1)
摘要:
为了解磷活化剂对红壤吸附外源磷的影响,探讨沸石、腐殖酸、柠檬酸、草酸铵对红壤吸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柠檬酸、草酸铵可有效降低红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加腐殖酸使红壤的吸附量降低了902%~11.75%,加柠檬酸使红壤的吸附量降低了1742%~21.74%,加草酸铵使红壤的吸附量降低了987%~3610%。沸石增强了红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吸附量增加了11.04%~1754%,吸附率提高了954%~1708%。
滇青冈光合响应特征曲线研究
郑元, 陈诗, 王大玮, 王瑞苓
2013, 33(3): 25-30.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5
[摘要](708) [PDF 1077KB](4)
摘要:
为研究滇青冈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与CO2浓度下的光合特性及光合作用潜力,以西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14年生滇青冈为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的红蓝光源与外接CO2钢瓶,原位测量滇青冈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对光合有效辐射(PAR)与胞间CO2浓度(Ci)的响应曲线,并拟合得到了表观量子效率(Q)、最大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表观羧化效率(Vc)、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光呼吸速率(Rp)、最大羧化效率(Vcmax)、Rubisco含量、CO2补偿点(CCP)、CO2饱和点(CSP)等重要光合参数。结果表明:滇青冈叶片的Pn在PAR≤200μmol/(m2·s)范围呈直线上升趋势,随后逐渐增加至最大值,在PAR≥800μmol/ (m2·s)后开始缓慢下降。滇青冈的Pn/ Ci曲线显示:在Ci ≤400μmol/mol时,Pn上升速度较快,此后随着Ci浓度的逐渐升高,Pn也逐渐接近饱和状态。滇青冈的LCP较低,LSP也并不高,表现出较强的阴生植物特征。此外,滇青冈的Vc、Jmax、Vcmax、Rubisco含量均较低,导致其较低的光合能力。对于滇青冈的造林种植管理,应主要利用滇中高原石灰岩地区的半阴坡、阴坡或其他形式的适当遮荫生境条件。
油茶无性系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特性研究
王瑞, 陈永忠, 王湘南, 彭邵锋, 杨小胡, 陈隆升, 马力
2013, 33(3): 31-3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6
[摘要](695) [PDF 1354KB](1)
摘要:
在油茶的不同生长时期,即新梢生长期、果实生长期、果实成熟期、花期、休眠期,选取产量不同的3个油茶无性系XL67、XL1和CK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3个油茶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存在单峰和双峰2种类型,无性系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显著,XL67明显高于XL1和CK;3个无性系的蒸腾速率以果实生长期最高,休眠期最低;XL67、XL1与CK的平均光补偿点分别为51.4、52.0、51.8μmol/(m2·s),平均光饱和点分别为570、552、521μmol/(m2·s);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是影响3个油茶无性系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XL1与CK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
不同材质果袋对‘富有’柿果色泽形成和色素积累的影响
胡青素, 龚榜初, 赖俊声, 马海泉, 程亚平, 吴小林
2013, 33(3): 37-44.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7
[摘要](689) [PDF 1066KB](2)
摘要:
为探讨不同材质果袋对柿果色泽形成和色素积累的影响,采用4种玻璃纸袋和生产上常用的3种纸袋,于6月25日对‘富有’柿果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分别在8月25日、9月10日、9月20日、10月2日、10月12日、10月25日、11月2日、11月12日等8个不同时期分次采摘。结果表明:早期柿果在遮光性强的环境下果皮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明显,果实提前褪绿;10月2日至11月2日是柿果转色的关键时期,色泽均从绿色转化到橙色、橙红色,套袋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此阶段;色泽L值与a值以及各色素组分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a值与色素总量和色素组分的相关性比b值密切;柿果色泽主要是由5种类胡萝卜素组分共同积累所致,其中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对其起着关键作用;黄色玻璃纸处理有利于柿果色泽形成和色素合成,红光和弱光不利于柿果色素合成,其中对“红色系”色素积累影响较大。
河南省林地最小生态需水定额测算
吴明作, 崔晶, 孟伟, 陈景玲, 王谦
2013, 33(3): 45-5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8
[摘要](661) [PDF 1338KB](1)
摘要:
依据河南省119个县(市)的气象资料与土壤类型分布状况,测算其所在地的林地最小生态需水定额,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区的林地最小生态需水定额变化在30603~50051m3/hm2,平均为35811m3/hm2,最大值在登封市,最小值在卢氏县,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林地植被的蒸散定额;趋势面分析表明,其空间变化为由南向北及由东部与西部向中部递增,排序结果表明相邻区域的空间连续性较好,不能划分出差异明显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测算生态需水量与水量平衡等提供基础,也可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类似的大尺度研究提供借鉴。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水文效应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赵明扬, 孙长忠, 康磊
2013, 33(3): 52-55.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09
[摘要](619) [PDF 968KB](2)
摘要:
在具有半干旱黄土区典型地貌与气候特征的山西省偏关县,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分自创性”假说的水量平衡关系式各变量及相互关系,结合试验样地林分情况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构建了5∶q∶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08—2011年的567组数据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得到最适宜的网络结构为5∶6∶1,均方误差函数为mse=0002888,总体拟合精度为9387%,模拟检验拟合精度为9335%。
杉木与峦大杉人工混交林杉木生长规律研究
康永武, 张璐颖, 林智勇, 高楠, 张纪卯
2013, 33(3): 56-6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0
[摘要](740) [PDF 1202KB](5)
摘要:
用来舟林业试验场24年生杉木与峦大杉人工混交林试验样地数据,以及杉木树干解析资料,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树高连年生长量在8年生时达到最大,为1.00m/a;树高平均生长量在幼林时期较大,在2年生和4年生时分别是1.75、1.20m/a,4年生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逐年平稳降低趋势。胸径连年生长量波动较大,前后出现3次生长高峰,分别是在4年生、16年生和22年生,其连年生长量分别达到074、1.27cm/a和070cm/a;胸径平均生长量变化平缓,2次出现高峰值分别在18年生、22年生,其值均为061cm/a。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20年生,为000316m3/a,22年生时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000103m3/a;材积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接近24年生时相交,表明此时的树龄为杉木的数量成熟龄。利用Mat Lab软件,拟合了杉木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好、精度高,拟合的数学模型可作为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的理论依据。
树木枝干Delaunay三角网格构建技术
高士增, 张怀清, 刘闽, 白静
2013, 33(3): 62-6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1
[摘要](627) [PDF 1208KB](4)
摘要:
基于点云的树木建模技术是获取树木三维模型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树木枝干点云数据为数据源,将树木枝干点云数据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沿树高方向分层。利用凸包算法提取树木不同高度的点云等值线,在相邻等值线间使用三角网生长算法构建Delaunay三角网。合并树木不同部分的Delaunay三角网格,构建出树木枝干的Delaunay三角网模型。通过实例验证,运用此方法提取的树木枝干等值线模型符合一般等值线模型的特点,相邻2条等值线间不会产生边缘交叉问题;构建的树木枝干Delaunay三角网模型比使用普通软件建立的模型数据量大幅减小,而且模型效果更好。使用射线碰撞检测技术提取模型参数,与实际测量值对比误差在5%以内,满足林业测树要求。
恒山风景名胜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张丽丽, 赵家刚, 刘伟玲, 张林波, 张继平, 王丽霞, 张海博, 郭杨
2013, 33(3): 69-73.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2
[摘要](722) [PDF 1692KB](1)
摘要: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恒山风景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的转化;景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水源涵养能力及土壤保持能力均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旅游开发和周边采矿引起,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黄世友, 马立辉, 方文, 刘杨, 陈雪影
2013, 33(3): 74-78.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3
[摘要](712) [PDF 2487KB](2)
摘要:
以忠县石宝镇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利用研究区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研究区高程、坡度分析图,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消落带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研究,选择出适合消落带植被重建的15种树种与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为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南宁市主要乡土树种结构调整研究
巨文珍, 莫奇京, 张伟, 李震, 徐庆玲
2013, 33(3): 79-82.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4
[摘要](670) [PDF 933KB](2)
摘要:
以南宁市林地保护利用落界调查资料为基础,用层次分析法调整南宁市的主要乡土树种结构。以定量分析为核心,以生态、经济效益值最大为目标,建立树种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南宁市针阔叶树比例应从现有的68∶32调整到55∶45,有利于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用SPSS因子分析法建立速生桉人工林树高及蓄积量预估模型
邓利
2013, 33(3): 83-8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5
[摘要](620) [PDF 998KB](2)
摘要:
应用SPSS因子分析法对广西某林场的速生桉人工林林地生产力进行分析,根据林地立地条件,拟合出树高曲线模型和蓄积量模型,根据树高和蓄积模型可以预测出4~9年生速生桉树林的蓄积量,同时可以比较各小班林地生产力的大小。
马尾松防腐胶合板制造工艺的优化
蒋明衔, 陈奶荣, 林巧佳, 饶久平, 曾钦志
2013, 33(3): 87-9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6
[摘要](706) [PDF 2321KB](2)
摘要:
采用硼酸、乙二醛、丙三醇复配作防腐剂,酚醛树脂作胶黏剂,以防腐液中乙二醛的质量浓度、干燥温度、干燥时间为自变量,防腐胶合板胶合强度和硼保持率为响应值,用响应面法优化马尾松防腐胶合板的制造工艺,得出胶合强度和硼保持率的拟合方程。对2个方程联合求解,得出防腐胶合板的最佳工艺参数:防腐液乙二醛的质量浓度2%,干燥温度70 ℃,干燥时间5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实际测得防腐胶合板平均胶合强度为1.42MPa,平均硼保持率为4552%,与预测值相近,说明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防腐胶合板制造工艺能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竹柳材性及其刨花板制造工艺研究
董葛平, 邓玉和, 王新洲, 吴晶, 侯天宇, 杨莹, 范祥林, 张健
2013, 33(3): 92-9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7
[摘要](760) [PDF 1156KB](1)
摘要:
以3年生竹柳为研究对象,对竹柳木材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利用脲醛树脂作为胶黏剂研制竹柳刨花板。结果表明:随着板密度和施胶量的增加,竹柳刨花板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2h吸水厚度膨胀率下降;通过添加石蜡乳液防水剂,使竹柳刨花板的2 h吸水厚度膨胀率明显下降,当板密度为065g/cm3,施胶量为10%,防水剂施加量为1%时,竹柳刨花板弹性模量为2260MPa,静曲强度为187MPa,内结合强度为1.06MPa,2h吸水厚度膨胀率为77%,力学性能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轻质菱苦土木丝板吸声导热性能的工艺影响因素
王志鹏, 孙丹丹, 陈晓艳, 赵行军, 那斌, 卢晓宁
2013, 33(3): 97-101.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8
[摘要](611) [PDF 1030KB](1)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灰木比、密度、板材厚度和添加剂4个因素对木丝板的吸声系数和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灰木比为2.0,密度为045g/cm3,厚度为16mm和添加剂为NO.3型时,木丝板的吸声系数最佳;当密度为045g/cm3,厚度为16mm,添加剂为NO.2型时,木丝板的导热系数最佳。
脱脂紫茎泽兰水凝胶的制备研究
刘其星, 张恒, 陈克利, 高欣
2013, 33(3): 102-106.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19
[摘要](679) [PDF 2051KB](1)
摘要:
以苯-醇溶液脱脂后的粉末状紫茎泽兰为初始原料,优化制备廉价且具有高吸液性能的农林用保水水凝胶。结果表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2种单体总量与原料质量比为11∶1,丙烯酸中和度45%,引发剂用量占原料质量的1.5%,交联剂用量占总单体量的04%,反应温度60 ℃,时间5 h,制得水凝胶吸液性能较优;在去离子水和09%NaCl溶液中,凝胶最大饱和溶胀度分别为931g/g和337g/g。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证明原料成功接枝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单体,通过扫描电镜(SEM)对产物表面形态进行表征。
鱼子兰化学成分分析
孙长利, 华燕
2013, 33(3): 107-109. doi: 10.3969/j.issn.2095-1914.2013.03.020
[摘要](679) [PDF 915KB](3)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鱼子兰全株的化学成分,利用柱色谱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从中分离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为2-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苯甲醛(Ⅰ),阿魏醛(Ⅱ),表松脂酚(Ⅲ), 4′,5,7 -三甲氧基黄酮醇(Ⅳ), flavokawain A (Ⅴ),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Ⅵ)。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