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3卷4期

显示方式:          |     

2023 年 4 期封面
2023, 43(4): -1--1.
[摘要](1080) [PDF 2542KB](36)
摘要:
2023 年 4 期目录
2023, 43(4): 0-0.
[摘要](1185) [HTML全文] (554) [PDF 511KB](39)
摘要:
特约稿件
云南片断化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朱华
2023, 43(4): 1-7. doi: 10.11929/j.swfu.202303017
[摘要](1001) [HTML全文] (549) [PDF 867KB](29)
摘要:
鉴于目前热带地区生境破碎化和热带森林片断化已不可避免,基于以往的各种研究,总结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段化后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物种数减少了,并且干扰越严重且片断的面积越小,物种减少越明显;在生活型构成上,藤本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相对增加,而附生植物,大、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相对减少,同时发现具有较小种群的树种在片断雨林中会首先消失。在片断化的热带季节性雨林里,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耐阴和阴生植物种类减少;随着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片断化,其组成物种也发生了系统发育结构的改变:系统发育关系由聚集变为离散。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断化后,林缘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单位面积植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多于森林内部,并以藤本植物的增加最为显著;干扰越大的片断热带雨林,林缘和林内阳性植物的比例越大,差值越小;林缘优势植物科的数量相对增加了,即林缘种类主要集中在一些含先锋树种较多的科中,而林内的少种科的比例较高。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通过林下存在的幼苗、幼树库来更新,林下种植会破坏热带雨林更新所依赖的幼苗、幼树库, 使热带雨林丧失更新能力。热带雨林变为橡胶林后,原来的物种极端丰富的乔木层变为仅由单一树种橡胶组成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研究论文
滇青冈苗木生长对采种母树外源激素和微波处理的响应
顾梦, 王慷林, 李莲芳, 周冬梅, 张合瑶, 李小军, 刘娴
2023, 43(4): 8-16. doi: 10.11929/j.swfu.202206064
[摘要](2014) [HTML全文] (1274) [PDF 1182KB](16)
摘要:
采用U*12(1210)的变形U*12(410)均匀设计,开展采种母树、微波辐射时间和不同浓度外源激素溶液浸种的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苗龄274 d时,处理组合的平均地径为2.57~3.28 mm,苗高和主根长分别为13.8~19.9 cm和17.0~25.8 cm,根、干、叶和全株生物量分别为0.31~0.83、0.27~0.63、0.60~1.40、1.18~2.87 g/株,苗木质量指数为0.17~0.38。处理组合间除干的含水率外,所有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叶是构成滇青冈苗木生物量的重要器官,约占全株的1/2;该树种苗木属含水量较高的类型,其占苗木生物量鲜重约1/2。采种母树是影响滇青冈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母树间苗木生长和生物量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微波辐射5 s后,采用1.5 g/L和0.35 g/L的GA3和IAA溶液浸种1#母树种子的苗木综合质量最优。滇青冈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主要受遗传影响,其壮苗培育需要在选择采种母树基础上开展。外源激素浸种在良种基础上,促进滇青冈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对不同指标的预估效应
聂婷, 李亚麒, 石海涛, 唐军荣, 陈林, 陈诗, 蔡年辉, 许玉兰, 唐红燕, 王德新
2023, 43(4): 17-25. doi: 10.11929/j.swfu.202204070
[摘要](2714) [HTML全文] (1501) [PDF 1381KB](7)
摘要:
为提高云南松生物量的估测精度,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材料,采用回归模型估测法,以生长指标地径(D)、苗高(H)、地径与苗高的乘积(DH)、地径平方与苗高的乘积(D2H)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鲜质量)指标地上部分鲜质量(WAf)、茎鲜质量(WSf)、叶鲜质量(WLf)共7个指标为自变量,分别预估地下部分(总根、主根、侧根)及单株生物量。以决定系数(R2)、估计值标准误差(SEE)和回归检验显著水平作为最优模型选取标准,并对最优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幂函数,生长指标中D2H和生物量指标中WAf分别作为自变量拟合的模型最优,其中D2H能较好预估地下部分总根鲜质量和主根鲜质量,WAf能较好预估总根干质量、主根干质量、侧根干质量、单株干质量、侧根鲜质量和单株鲜质量,单株生物量的拟合优度明显高于地下部分,所预估的最优模型同一变量鲜质量与干质量差异不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对于不同的变量,要选择与变量最相适宜的预测指标去拟合,从而提高估测准确度。
不同季节平茬对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的影响
王瑜, 李江飞, 车凤仙, 宋云霞, 汪啟波, 颜廷雨, 许玉兰, 蔡年辉, 陈诗
2023, 43(4): 26-31. doi: 10.11929/j.swfu.202205056
[摘要](2341) [HTML全文] (1608) [PDF 1095KB](8)
摘要:
以1年生云南松苗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春季、夏季、秋季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的萌蘖增长数量、萌蘖累计数量、萌条长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筛选出能提高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合理的平茬季节,并探讨云南松苗木萌蘖能力对平茬季节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的萌蘖增长数量随着苗木生长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平茬季节萌蘖累计量差异显著,春季平茬显著高于夏季平茬且显著低于秋季平茬,平茬后第90天春季、夏季和秋季的萌蘖累计数量分别为11.6、11.4、13.6条;不同萌条长度等级的比率有差异性变化,从萌条等级比率来看,不同季节萌条长度差异显著,春季平茬萌条长度显著高于夏季平茬和秋季平茬。因此,云南松萌蘖能力对不同季节平茬的响应是不同的,春季对云南松进行平茬可以促进萌蘖的出生以及萌条的生长,同时提高萌条质量,可以获得较为优质的萌条。
黔中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聂坤, 徐明, 杨云礼, 张姣, 文春玉, 张健
2023, 43(4): 32-38. doi: 10.11929/j.swfu.202202020
[摘要](595) [HTML全文] (514) [PDF 1251KB](9)
摘要:
以黔中地区马尾松为对象,运用树木年轮建立了该区马尾松标准年表,分析了马尾松径向生长与该地区温度、降雨等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黔中地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对温度较为敏感,当年2月和连续月份2—4月温度与马尾松年轮宽度呈显著正相关,2月份极端低温可能会对树木当年年轮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表明黔中地区生长季早期的温度可促进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径向生长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但马尾松的年轮与当年3月及6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生长季前中期,空气相对湿度也是影响黔中地区马尾松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连续月份尺度中,年轮与上年10月至当年2月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受前一年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存在“滞后效应”。因此,生长季前中期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黔中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素,且当年2月份的温度可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4种植物叶片浸提液成分分析及其对珊瑚樱种子萌发的影响
曾红, 徐永艳, 邵琳亚, 闻永慧, 夏小丽, 汪琼
2023, 43(4): 39-46. doi: 10.11929/j.swfu.202203064
[摘要](791) [HTML全文] (559) [PDF 1231KB](13)
摘要:
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化感作用,选取珊瑚樱和同一生境下生长的其他3种有毒植物叶片为材料,采用室内监测法,应用蒽酮比色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浸提液可溶性糖含量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组成成分,分析不同浓度珊瑚樱、常春藤、野蓟和飞机草叶片水浸提液对珊瑚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4种植物浸提液处理对珊瑚樱种子萌发具抑制作用,均降低珊瑚樱种子的各项萌发指标,以0.2 g/mL常春藤水浸提液化感抑制效应最大为−20.52,综合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CK差异显著;不同浓度的4种植物浸提液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2 g/mL常春藤水浸提液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1.53 ± 0.02)mg/g,随着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其对种子萌发抑制效果越明显。以新植二烯为主的烯烃类物质是珊瑚樱和常春藤的优势组分,分别占总量的37.94%、78.7%;以大牛儿烯D为主的烯烃类物质是野蓟的优势组分,占总量的52.94%;以5−异亚丙基−4,6−二甲基−3,6,8−壬三烯−2−醇为主的醇类物质是飞机草浸提液的优势组分,占总量的63.28%。4种有毒植物水浸提液随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是浸提液中抑制珊瑚樱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金银莲花横走茎形态发育的生理特性及繁育研究
谢欢, 柳贤, 陈斯, 杨自云, 刘艳艳, 艾星梅
2023, 43(4): 47-58. doi: 10.11929/j.swfu.202202017
[摘要](1120) [HTML全文] (532) [PDF 2100KB](20)
摘要:
以金银莲花横走茎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形态发育过程,结合叶片不同部位的生理差异,研究茎节发育的生理机制及分株栽培方式。结果表明:茎节起始于幼嫩茎最外轮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不断分裂增加形成原基细胞团,分化后形成大量叶片、根系和花序。茎节发育初期,金银莲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茎节生长点的可溶性糖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茎节生长点的淀粉和蔗糖含量先升后降,不同组织的碳水化合物与抗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茎节生长点 > 叶片 > 叶柄;表明酶活性与碳水化合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不同分株方式的横走茎均可在塘泥和河沙基质中形成新植株,其中塘泥 + 1/2分株法为金银莲花繁殖的较好方式。研究结果可为金银莲花的栽培繁育提供参考。
除草剂种类对日本菟丝子和小叶女贞生理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陈莹, 兰芳, 刘金平, 万其松, 刘亚西
2023, 43(4): 59-67. doi: 10.11929/j.swfu.202203031
[摘要](739) [HTML全文] (500) [PDF 948KB](4)
摘要:
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草除灵、草铵膦和滴酸草甘膦4种除草剂对日本菟丝子严重侵染的小叶女贞绿篱进行喷施,于施药1、5、10 d,分别测定日本菟丝子茎和小叶女贞叶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丙酮酸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除草剂种类和施药天数对日本菟丝子和小叶女贞生理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除草剂种类和施药天数对2种植物的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除草剂种类对日本菟丝子影响为淀粉>蔗糖>可溶性糖,天数影响为蔗糖>淀粉>可溶性糖,对小叶女贞影响均为可溶性糖>蔗糖>淀粉。除草剂种类和施药天数对2种植物的丙酮酸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除草剂种类对菟丝子影响为硝酸还原酶>丙酮酸,而施药天数影响为丙酮酸>硝酸还原酶,对小叶女贞影响均为硝酸还原酶>丙酮酸。除草剂种类和施药天数对2种植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除草剂种类对菟丝子影响为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而施药天数影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对小叶女贞影响均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除草剂种类和施药天数对日本菟丝子生理代谢和抗氧化酶系统影响大于小叶女贞,4种除草剂对菟丝子均具防除潜力,高效氟吡甲禾灵影响最快,草铵膦影响最大,但草铵膦对小叶女贞有较重的潜在药害。
不同光照环境对秃疮花表型多样性的影响
王磊, 杨倩倩, 高俊鸽, 党通, 李冰冰, 陈浩, 王宁, 张钢民
2023, 43(4): 68-73. doi: 10.11929/j.swfu.202205038
[摘要](643) [HTML全文] (496) [PDF 1272KB](8)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2种光照环境条件下的秃疮花表型特征,来探讨不同光照环境条件对秃疮花表型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秃疮花种内存在较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全光照环境条件下的秃疮花表现为一定的徒长态势,观赏效果不佳;强光照环境(100%光照)容易导致秃疮花的基生叶和茎长度的显著增加;适当遮荫环境(60%光照)有利于秃疮花的茎分枝数量(花朵数量)、花瓣大小、基生叶数量和盖度等观赏特征指标的增加。
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空气负离子及臭氧浓度交互效应响应机制研究
李少宁, 李嫒, 时聪, 赵娜, 徐晓天, 郑立群, 郭嘉兴, 鲁绍伟
2023, 43(4): 74-80. doi: 10.11929/j.swfu.202107055
[摘要](660) [HTML全文] (523) [PDF 1018KB](7)
摘要:
利用手持空气负离子(NAI)和臭氧(O3)测定仪监测北京市南海子公园内不同植物配置NAI与O3浓度,比较不同林分NAI与O3浓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可以调控NAI和O3浓度交互效应,NAI浓度日变化均为“单峰单谷型”,O3日变化呈“单峰”型。不同林分NAI浓度变化表现为复层林高于纯林,针叶林高于阔叶林,植被区高于非植被区;O3浓度变化为非植被区高于植被区,复层林高于纯林,阔叶林高于针叶林。8—10月份,不同植物林分中NAI与O3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各植物配置对二者交互效应具有一定调控作用,具有不同差异性,其中种植油松、白皮松、侧柏、侧柏 + 五角枫等植物配置的NAI与O3浓度之间交互效应较强。
桂南红壤区多代连栽桉树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韦向向, 王晟强, 唐健, 赵隽宇, 黄林胜, 湛年勇, 韦富卿, 徐航, 江海涛, 杨家强, 刘德承, 吴宁
2023, 43(4): 81-88. doi: 10.11929/j.swfu.202205012
[摘要](694) [HTML全文] (524) [PDF 1014KB](7)
摘要:
以桂南红壤区4个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时间的方法,对新造林(I)、萌芽一代林(II)、萌芽二代林(Ⅲ)、萌芽三代林(Ⅳ)土壤的15个指标进行测定,通过显著性比较分析3种综合指标评价法(模糊数学法、内梅罗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回归性验证。结果表明:土壤pH值在多代连栽后有所降低,Ⅳ林(4.41)比Ⅰ林(4.71)低,呈现出一定的酸化趋势,而有机质和有效磷、锌等元素含量也均有所下降;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的评价结果趋势一致,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则和前2种方法不一致;进一步通过回归性验证发现,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的综合评价结果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反映的结果失真。连栽土壤肥力质量变化为Ⅱ>Ⅰ>Ⅲ>Ⅳ,土壤肥力从Ⅲ林开始出现衰退现象,需要及时补充缺失养分,维持土壤肥力质量稳定。
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分析
朱令, 王素杰, 杨娜, 蔡涵冰, 尹拓, 韩沛辰, 张汉尧
2023, 43(4): 89-99. doi: 10.11929/j.swfu.202203037
[摘要](631) [HTML全文] (495) [PDF 1152KB](7)
摘要:
为分析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性,揭示影响其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主要因素,首先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完整序列,用于CDS序列筛选,然后利用CodonW 1.4.2和EMBOSS在线软件对峨眉含笑密码子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得到GC含量、ENC、RSCU等参数,最后做中性、ENC和PR2绘图分析,研究导致密码子偏倚形成的主要原因,以期取得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的密码子在第三位上GC含量较低,平均值为31.26%。ENC为36.36~57.89,表明密码子的偏性较弱,ENC与GC2和GC3均呈极显著相关。有32个密码子的RSCU > 1,其中以G/C结尾的有3个,A/U结尾的有29个。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分析显示:由于选择压力的存在,使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偏好性使用。对应性分析显示: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位点分布比较零散,说明该类基因密码子的使用模式相差较大,在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中的表达率较高。该研究明确了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主要受选择压力的影响,并最终从峨眉含笑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出UUU、CUU和UCU等14个最优密码子,且均以碱基A和U结尾。
松墨天牛肠道BS16基因组及其纤维素酶活特性分析
李国强, 罗巧玉, 杨梅娇, 初旭, 马秋雨, 张飞萍, 胡霞
2023, 43(4): 100-108. doi: 10.11929/j.swfu.202112074
[摘要](1394) [HTML全文] (496) [PDF 3119KB](34)
摘要:
蜡状芽孢杆菌BS16是从松墨天牛肠道筛选获得的1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细菌,为了解BS16的菌株基因组特性及其纤维素降解功能,采用扫描电镜、基因组学分析、DNS法探究BS16的形态特征、纤维素酶解基因、纤维素酶活。结果表明:BS16的细胞为胶囊状,长为3~4 µm,直径为0.5~1.2 µm;蜡状芽孢杆菌BS16基因组全长5 347 914 bp,包含5 494个基因,其中包括5 33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1个rRNA基因、102个tRNA基因和17个sRNA基因;BS16基因组中主要由GH4、GH5、GH8、GH13家族编码纤维素酶;蜡状芽孢杆菌BS16具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在其分泌的纤维素酶中内切葡聚糖酶活性最高为(2.186 ± 0.081)U/mL,其内切葡聚糖酶的酶活性最适pH值为5.0、最适温度为40 ℃。
小蠹前胸背板缘毛超微结构研究
王新国, 王俊峰, 李凯兵, 邓雪华, 华展义, 江志海
2023, 43(4): 109-121. doi: 10.11929/j.swfu.202203053
[摘要](695) [HTML全文] (536) [PDF 10097KB](4)
摘要:
为了研究小蠹超微结构的分类价值,分析了53种小蠹和象甲总科的另外6种昆虫前胸背板缘毛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细小蠹属和齿小蠹属各6种、材小蠹属5种、瘤小蠹属3种都表现出属内明显相似、种间互有区别的特性,推测这些缘毛结构可以作为小蠹形态分类的有效特征。象甲总科另外6种各有不同,甘薯小象甲缘毛缺失;咖啡豆象为单分支;松瘤象为多分支;褐纹甘蔗象为掌状;中对长小蠹和兴慈长小蠹为二分支状,类似于材小蠹族。在对所有14族28属53种小蠹和象甲总科其他6种昆虫的缘毛超微结构系统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缘毛具有从无到有、从掌状到双叉状、从复杂到简单的进化趋势。本研究表明,小蠹前胸背板缘毛超微结构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形态分类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进化学研究意义。
中国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及龄组结构优化研究
冯德乾, 王珊, 赵义民, 冯仲科
2023, 43(4): 122-131. doi: 10.11929/j.swfu.202206052
[摘要](910) [HTML全文] (590) [PDF 1240KB](19)
摘要:
依据1973—2018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析了森林资源在覆盖率、龄组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根据中国的森林资源和人口背景,对适宜森林覆盖率进行了研究。针对森林资源龄组中幼化问题,构建了龄组优化模型,进行龄组结构推演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结果表明:中国森林覆盖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宜林地面积有所下降,各期的森林资源龄组平衡率均低于0.8,龄组结构极不协调;以第9次森林资源清查人均森林面积0.16 hm2为标准,中国适宜森林覆盖率为25.89%,31个省域中仅有15个省达到人均森林面积标准;中国森林理想龄组比例为幼龄林占16.00%,中龄林占21.33%,近熟林占16.00%,成熟林占30.67%,过熟林占16.00%。本研究构建的龄组优化模型可调控龄组趋于平衡,模型推演后的龄组平衡率可达0.85,该模型理论和结果可为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对促进中国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小叶杨与樟子松混交林结构特征分析
李旭, 岳永杰
2023, 43(4): 132-140. doi: 10.11929/j.swfu.202204009
[摘要](609) [HTML全文] (522) [PDF 1707KB](6)
摘要:
以奈曼沙漠化研究站内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小叶杨与樟子松混交林作为实验样地,运用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及三元分布分析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运用Ripley's K函数分析小叶杨与樟子松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樟子松的株数主要集中在12 cm径级,小叶杨的株数主要集中在6 cm径级。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角尺度2/3为随机分布,1/3为聚集分布;大小比数分布频率较为均匀,主要为中庸分布;混交度较小,主要为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之间。当MU保持不变时,随着W的增加,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相对频率以W=0.5为中轴呈现正态分布;当WM保持不变时,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的U分布状况在范围[0, 0.25] > [0.75, 1]。在0~25 m空间尺度上,小叶杨、樟子松种群主要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其中随机分布的情况占大多数,小叶杨和樟子松间主要为不相关性。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是一种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混交林,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大小比数为中庸分布,混交程度为中度混交,且小叶杨与樟子松的种间关联性相互竞争较弱,所以合理地调整与优化林分的空间结构可以使演替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1990—2020年滇池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评价
张卓亚, 刘晨阳, 朱昱泽, 李加喜
2023, 43(4): 141-151. doi: 10.11929/j.swfu.202204035
[摘要](971) [HTML全文] (583) [PDF 2278KB](22)
摘要:
基于滇池10个水质监测点的实测数据,采用1990—2020年长时间序列实测水质指标,通过相关指标的年际变化,综合时空分析与统计方法,以年际间尺度对比滇池水质的时空间演化情况;通过空间插值法对草海、外海2个空间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海水质指标相对稳定,草海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大,滇池受到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较大,外海水质指标相关性较弱。1997—2015年是滇池环境恶化与修复过程;2016年后,水质问题有所好转。2000—2010年,相关指标含量(TP、TN、NH3−N等)在滇池外海南部区域易发生变化,区域性较为集中,邻近草海区域其水质指标含量明显较高。草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外海富营养化虽较为缓和,但富营养指数处于边缘临界。整个滇池水域的CWQI值的变化范围为64.72~92.38,在及格、中等和好的水质范围内波动。
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李志英, 李媛媛, 薛梦柯, 李文星, 王晓云
2023, 43(4): 152-163. doi: 10.11929/j.swfu.202203063
[摘要](700) [HTML全文] (555) [PDF 3288KB](14)
摘要:
以昆明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探究1990—2018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利用GWR模型分析生态环境效应与建设用地扩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市域景观类型变化程度在1990—2000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的城市化加速阶段动态变化加剧;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呈稳定—不稳定趋势,1990—2000年,景观破碎度、形状不规则程度轻微下降,2000年后景观边界复杂程度加剧,优势景观的控制作用在减小,景观总体趋于破碎和均匀。景观格局变化带来了生态过程的变化,市域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在降低;景观生态风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滇池流域内呈现出低等级区的环湖之势,其扩展路径与城市发展路径基本一致。生态环境效应总体均呈现出与建设用地扩展的负相关,且2010—2018年的负相关达到峰值,说明城市化加快带来了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建成区边缘的景观生态风险与建设用地扩展呈正相关,是景观生态风险的重点防控区。
观光木心材生物碱成分及生物活性分析
陈仕香, 何福英, 吴敏, 韦鹏练, 符韵林
2023, 43(4): 164-172. doi: 10.11929/j.swfu.202204018
[摘要](608) [HTML全文] (523) [PDF 1462KB](5)
摘要:
利用超声抽提观光木心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Q−EXACTIVE−MS),结合相关文献和质谱数据库对生物碱成分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乙醇提取物的总体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从观光木心材中共鉴定出32个生物碱,结构类别多样,以26个异喹啉类生物碱为主,此外还有2个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1个有机胺类生物碱,2个吡啶类生物碱,1个喹啉类生物碱;在测定浓度范围内,乙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力、抗乙酰胆碱酯酶、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抑菌活性随着试样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0.08、0.03、8.94、0.11、0.60、0.43 mg/mL,表明观光木心材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乙酰胆碱酯酶、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抑菌等生物活性。
研究简报
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的释放特征和组成成分分析
冯旋雪, 吴章康, 郑平, 李晓平, 汤正捷
2023, 43(4): 173-178. doi: 10.11929/j.swfu.202205019
[摘要](870) [HTML全文] (831) [PDF 1121KB](16)
摘要:
为了解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的释放情况,以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为试验材料,采用1 m3气候箱法,测试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在28 d内VOCs释放量的变化,运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VOCs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对比分析了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和其他种类人造板VOCs的组成成分异同。结果表明: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释放量随测试时间的增加而减少,VOCs释放量在测试的第1~7天下降甚快,为急速释放期;第8~14天下降较快,为快速释放期;第15~28天下降平缓,为释放平衡期。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释放量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y=ab × ln(x + c),回归方程相关度(R2)大于0.98。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的组成成分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芳香烃类、烯烃类、酯类、烷烃类、醛酮类、醇类、其他类。人造板VOCs的芳香烃类占比最大,约为实木制品的4~8倍。实木制品VOCs的醛酮类占比最大,约为人造板的3 ~ 28倍。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的芳香烃类占比低于脲醛胶人造板,约为脲醛胶人造板的17% ~ 28%。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的烷烃类占比低于脲醛胶人造板,约为脲醛胶人造板的7%~18%。异氰酸酯胶定向刨花板VOCs的主要单体是对二氯苯,而脲醛胶人造板VOCs的主要单体是对二甲苯。
磷酸活化核桃壳炭制备及吸附罗丹明B的研究
李丰川, 曾帅, 吴明慧, 李涛, 李惠娟, 李向红
2023, 43(4): 179-187. doi: 10.11929/j.swfu.202204076
[摘要](1588) [HTML全文] (537) [PDF 2402KB](44)
摘要:
以核桃壳为原料,采用H3PO4活化法制备了核桃壳炭(WSBC)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罗丹明B(RhB),应用FTIR、XRD、SEM和BET等技术对WSBC进行物相表征,利用UV–vis跟踪吸附过程,分析了H3PO4浓度、焙烧温度、吸附温度、投加量、溶液pH、RhB初始浓度对WSBC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相表征方面,制备的WSBC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其表面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吸附RhB前后,晶相无明显改变。吸附活性方面,采用0.5 mol/L的H3PO4溶液活化,600 ℃焙烧2 h制备的WSBC,在20 ℃,初始RhB浓度10 mg/L,投加量0.2 g,吸附时间60 min,RhB的吸附率为90%。WSBC吸附RhB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hB在WSBC上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模型,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2.61 mg/g。
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水凝胶吸附水中Pb(II)研究
黄剑, 宋维峰, 姚增玉
2023, 43(4): 188-196. doi: 10.11929/j.swfu.202202029
[摘要](743) [HTML全文] (538) [PDF 2119KB](20)
摘要:
利用板栗壳色素和丙烯酸合成水凝胶用于吸附水中的铅,分析合成工艺中板栗壳色素用量以及吸附工艺中溶液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该水凝胶吸附Pb(II)性能的影响,探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底物配比以m板栗壳色素m丙烯酸=0.128为最好,此时所合成水凝胶对Pb(II)的吸附量是不加入板栗壳色素的聚丙烯酸水凝胶的1.263倍。该水凝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pHpzc为4.2,氨基、羧基和羟基是Pb(II)的结合位点,适宜的吸附pH为5.6。吸附过程在120 min内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是限速步骤。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最大单层饱和吸附容量达到315.6 mg/g。因此,聚丙烯酸/板栗壳色素水凝胶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Pb(II)吸附剂。
大熊猫源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产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田思齐, 郭爱伟, 和芳, 彭晓武, 李有龙, 杨亚晋
2023, 43(4): 197-204. doi: 10.11929/j.swfu.202205007
[摘要](744) [HTML全文] (699) [PDF 1570KB](9)
摘要:
通过采集昆明野生动物园里大熊猫新鲜粪便,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CMC−Na)进行选择性培养,刚果红平皿浸染初筛和DNS法纤维素酶活复筛,对目标菌株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同源性鉴定,并对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从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筛选到2株高效的纤维素分解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ZD1和MZ3(ZD1/MZ3),2个菌株发酵液纤维素酶活分别为277.58 U/mL和255.22 U/mL,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后,ZD1和MZ3发酵液中纤维素酶最大活力分别达339.48 U/mL和293.65 U/mL,较优化前酶活可提高22.30%和15.06%,最佳产酶条件为:CMC−Na + P、37 ℃、pH 6.8~7.2、36~48 h。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