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5卷4期

显示方式:          |     

论文
提高我国造林质量 增强生态环境建设效果
翟明普
2005, 25(4): 1-4,1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1
[摘要](603)
摘要:
提出了造林质量的概念与范畴;简述了我国造林质量的现状,指出我国人工林培育中在"适地适树"、良种化、造林密度、树种组成及抚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提高我国森林培育质量的对策
刘道平
2005, 25(4): 5-1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2
[摘要](592)
摘要:
根据国家林业局党组提出要着力加强"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三项工作的要求,界定了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的概念,构建了森林培育质量管理五大体系。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针对森林培育的六个关键环节,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技术标准,公平质量评价,加强质量监管和强化质量保证。针对影响森林培育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我国森林培育质量的相关对策。
西北地区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研究与途径
赵忠
2005, 25(4): 12-1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3
[摘要](528)
摘要:
在总结西北地区土壤水分生产力及林草适宜覆盖率、抗旱育苗及苗木快繁技术、抗旱造林技术和造林树种优化配置模式等有关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论述了目前与该地区森林培育密切相关的土壤干燥化、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培育质量三大热点问题,并对提高该地区森林培育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认为要在加强森林培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相关学科新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并且有必要在政策和法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
提高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质量的对策研究
马履一, 王希群, 贾忠奎, 徐程扬, 甘敬, 杜鹏志, 王金增
2005, 25(4): 17-2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4
[摘要](646)
摘要:
在对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剖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主体是人工林,树种组成以油松、侧柏等喜光树种为主,林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空间结构以纯林、单层林为主,现有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权属组成中集体林比重大,立地质量、林分质量、森林功能总体不高等特点,提出建立国家生态公益林制度,把一些重要地段的生态公益林划归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直接建设、管理和保护;同时还应把维护和提高地力、调整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作为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长期策略;作为林业基础建设主体的森林培育要为林业的长期发展服务,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由过去的数量问题变成了质量问题,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提高林分的质量已成为北京市山区公益林生产的主要目标,把森林抚育作为在最终实现这些目标的一项重要技术和途径,其中大面积地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已成为提高现有森林质量的重要途径.另外,尽可能地利用一些过去开垦的山地现在又弃耕的荒地营造一些质量较高的小片林分。
北京地区油松、侧柏林分布格局变化的初步研究
王希群, 马履一, 贾忠奎, 徐程扬, 张永福
2005, 25(4): 23-2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5
[摘要](682)
摘要:
对北京山区油松、侧柏种群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表明:油松、侧柏人工林在幼龄林种群呈均匀分布格局,但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立地条件下,种群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和径级的增大,油松分布格局由均匀分布变为随机分布,侧柏分布格局在阳坡厚土条件下由均匀分布变为随机分布,在阳坡薄土条件下由均匀分布变为聚集分布.该结果的重要价值在于,在华北地区石质山区尤其是在小范围内立地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在森林抚育过程中确定保留木时应考虑集群特性,然后再考虑林木空间均匀性。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培育的永恒主题
杜天真, 郭圣茂
2005, 25(4): 27-3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6
[摘要](540)
摘要:
从江西森林资源质量分析入手,论述森林资源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提出森林资源质量标准应该是:森林结构合理、单位产量先进、林相丰富复杂、森林功能强劲、稳定持续发展.分析了提高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观念、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对策。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 促进绿色江苏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彭方仁, 杨玉珍, 黄宝龙
2005, 25(4): 31-3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7
[摘要](690)
摘要:
通过对江苏省林业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江苏省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的产业重点和产业区域布局.论述了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森林资源培育的关键技术,并对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
高效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方升佐, 黄宝龙, 徐锡增
2005, 25(4): 36-4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8
[摘要](715)
摘要:
在简述林农复合经营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高效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体系建立的设计原理;总结了现有主要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的三维空间配置、潜在生产力、资源利用率、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对人工林复合经营中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构建和推广优化的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提供了依据。
造林质量的参与式控制与评价初步研究
温佐吾, 甘露, 王雷宏, 谢双喜
2005, 25(4): 42-47,5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09
[摘要](548)
摘要:
以贵州省关岭县两个村实施的退耕还林造林项目为对象,运用社区林业的理论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查分析影响造林质量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因素,在社区村民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下,以评分的方式对影响造林质量的各因素进行程度排序,初步提出对造林质量进行参与式控制的思路,以及由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对造林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加强造林质量管理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思考
殷建强, 温煜
2005, 25(4): 48-5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0
[摘要](647)
摘要:
就建立造林质量控制平台,完善工程技术、改革工程管理和强化森林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做到"六个突破",实现"六个转变",逐步提高贵州省造林质量和森林培育质量的措施。
干旱和干热河谷及其植被恢复
马焕成, 曾小红
2005, 25(4): 52-5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1
[摘要](593)
摘要:
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和怒江等国内和国际性河流的上游深切河谷地段.由于地质结构不稳定,土层浅薄、人口膨胀导致过度耕种,尤其长达半年的旱季等因素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处于极端的脆弱阶段.当地的原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但均遭到严重的破坏.现有植被为次生的稀树草坡和肉质化刺灌木.目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造林技术的前期研究项目,但大规模的造林培育工程尚难以开展。
吕梁山南段天然次生植被自然恢复及技术对策
史敏华
2005, 25(4): 56-5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2
[摘要](671)
摘要:
对吕梁山南段天然次生植被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植被自然恢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次生植被群落自然演替、次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天然次生植被能依据自繁殖能力进行自然演替,并形成群落。提出植被自然恢复的技术对策。
马占相思林分改造混交树种选择
薛立, 李燕, 吴敏, 彭剑华
2005, 25(4): 60-6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3
[摘要](718)
摘要:
对绢毛相思、大叶相思、南洋楹、黎蒴、枫香、木荷、三角枫、鸭脚木、红椎、阴香、大叶桃花心木、格木12种幼树的地径、树高和冠幅生长进行调查,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3类。第一类为速生树种,有南洋楹和大叶桃花心木;第二类为生长速度中等树种,有绢毛相思、大叶相思、木荷和红锥;第三类为生长速度较慢树种,有黎蒴、枫香、三角枫、鸭脚木、阴香、格木。对9个样地的土壤化学性质分析表明:各样地有机质含量中等,大多数样地全N和碱解N含量中等。所有样地全P和有效P含量均很低,全K和速效K含量也普遍偏低。
抚育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马履一, 翟明普, 徐程扬, 贾忠奎
2005, 25(4): 64-68,7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4
[摘要](578)
摘要:
通过设定标准地和定位观测研究了北京山区侧柏幼龄林主要林分类型抚育后的土壤水分特性,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抚育后的侧柏人工林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吸力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抚育能增加林地持水性,且表现出随抚育强度增加,持水性也有所增加的趋势;抚育还有增加林地供水性的趋势,且表现出随抚育强度增加,供水性也有所增加的规律。
林龄与管理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陈伏生, 曾德慧
2005, 25(4): 69-7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5
[摘要](672)
摘要:
选择8块典型样地,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樟子松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有效N及其转化动态,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土壤NH4+-N,NO3--N,矿质N和相对硝化速率变动范围依次为0.18~1.54,0.96~22.05,1.23~23.58μg/d·g dry resin,0.76~0.97,NO3--N占绝对优势,硝化过程异常强烈.通过比较4个不同林龄、2种管理措施对树脂吸附土壤NH4+-N,NO3--N,矿质N和相对硝化速率的差异,表明随林分年龄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N,NO3--N,矿质N有提高的趋势;禁牧同放牧样地相比,树脂吸附土壤NH4+-N,NO3--N,矿质N的含量均较低,土壤N转化速率受到抑制,尤其是硝化过程.同时发现禁牧改变土壤N转化进程,提高NH4+-N比例,降低相对硝化速率.综合分析表明:沙地造林改良土壤是漫长的过程,并且受到人类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杨(槐)根系淋洗物对槐(杨)根际微区养分状况的影响
蒋三乃, 翟明普
2005, 25(4): 75-7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6
[摘要](664)
摘要:
采用根垫法分析杨树(刺槐)根系淋洗物对刺槐(杨树)根际微区养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浇刺槐根系淋洗物能提高杨树根际微区的NO3--N和NH4+-N水平,降低其N素养分亏缺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杨树根际微区N素缺乏状况;浇灌杨树根系淋洗物能提高刺槐根际微区的P素(尤其是非闭蓄态无机P)水平,降低其P素亏缺百分率,但效果不明显。
厚荚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的造林试验
黄宝灵, 吕成群, 秦武明, 韦原莲, 韦立秀
2005, 25(4): 80-8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7
[摘要](665)
摘要:
为了解接种根瘤菌对造林质量的影响,筛选出适于造林生产的优良根瘤菌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处理、3重复的厚荚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接种根瘤菌的苗木造林,利用生物固氮作用,可促进幼树的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增加幼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从中筛选出ZG04为优良菌株。
集约经营毛竹林平衡施肥效应研究
郭晓敏, 牛德奎, 张斌, 张过师, 胡冬南, 范方礼, 陈防
2005, 25(4): 84-8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8
[摘要](809)
摘要:
对南方毛竹林采取平衡施肥等集约培育措施的结果表明:平衡施肥能显著提高毛竹的胸径和竹笋的营养品质,对其纯收入分析表明,N2P1K2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施肥配比.平衡施肥不仅能减少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能显著增加毛竹林经营的经济效益及产值。
香榧生长习性及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戴文圣, 黎章矩, 程晓建, 喻卫武, 符庆功
2005, 25(4): 89-9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19
[摘要](757)
摘要:
针对香榧发展慢、造林成活率低的实际问题,结合对其生长习性的观察,在分析以往造林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集成并开展有针对性的造林试验,从中发现合理选择香榧苗木类型、起苗和造林时做好苗木保护措施、苗期遮荫、苗木浅栽并加强幼林管理是提高其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通过生产实践推广,造林成活率由过去不到4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
二球悬铃木冬芽休眠的温度特性
刘震, 王国霞, 蒋建平
2005, 25(4): 93-9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0
[摘要](716)
摘要:
对悬铃木冬芽进行温度特性研究发现:其具有浅冬休眠的特性;冬芽能否萌发取决于芽鳞的阻碍作用力与叶原基、生长点或花原基萌发力的平衡状态;9~10月为休眠导入期,10月下旬进入深休眠期,同时进入休眠解除期,解除其休眠的低温范围较大,15℃与20℃也有低温效果;二球悬铃木得以广泛栽培正是由于其冬芽休眠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的。
绿竹不同栽培类型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
余学军, 张立钦, 方伟, 杨萍
2005, 25(4): 98-10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1
[摘要](628)
摘要:
利用RAPD标记对22个不同栽培类型的绿竹进行多态性分析.从粗筛后的94个10 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带,其中91条为多态性带,占总数的80.5%.不同引物扩增出不同的DNA指纹图谱。利用POPGEN32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类结果可将绿竹的不同栽培类型区分开来;这些不同栽培类型绿竹的遗传距离为0.122 2~0.815 4,大部分在0.6以下;RAPD分子标记对竹类植物种下等级进行分类有一定的意义。
燕山红栗下胚轴再生体系的建立
郭素娟, 任鹏, 王桂云
2005, 25(4): 102-10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2
[摘要](625)
摘要:
以燕山红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用0.1%升汞表面灭菌13~15 m in后,以平卧的方式接种在MS+6-BA 2.0 mg/L+蔗糖20 g/L+琼脂7 g/L的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效果最佳;通过二次旋转回归正交试验得出,最适继代培养基为WPM+6-BA 1.25~1.53 mg/L+IBA 0.08~0.15 mg/L+蔗糖30 g/L+琼脂7 g/L;采用间接生根法即在黑暗条件下用1/4MS+3.0 mg/L IBA诱导生根4 d,后转入空白培养基上,比直接在添加IBA 1.0 mg/L生根培养基中进行诱导生根效果好,间接诱导生根不仅愈伤组织小,而且根粗壮。
燕山红栗种子休眠与种胚形态、种皮及内含物的关系
白柯君, 郭素娟, 石青莲
2005, 25(4): 106-10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3
[摘要](613)
摘要:
以燕山红栗为试验材料,从种胚形态、种皮障碍、内含物变化等多方面,探讨板栗种子休眠的原因.结果表明:种胚发育不成熟是板栗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沙藏时间的延长,板栗种胚长度逐渐增长,子叶与胚轴和胚根长度的比值也逐渐增大;种皮对板栗种子萌发有一定机械束缚作用,去皮程度越高,板栗种子的发芽率也越高;沙藏过程中,种皮中P-香豆酸的含量明显减少,因此认为P-香豆酸可能是抑制板栗种子萌发的另一个原因,而种仁中GA3/ABA比值的变化与板栗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浓度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进行处理,证明P-香豆酸对板栗种子存在抑制作用。
6个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抗寒性研究
田如男, 薛建辉
2005, 25(4): 110-11211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4
[摘要](626)
摘要:
以不同年龄的5个木兰科和1个冬青科常绿阔叶乔木树种为试材,模拟自然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并通过拟合的Logistic方程求其拐点值来估计树种的半致死温度,探讨其抗寒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2月底采样树种的半致死温度低于9月初采样,9月初采样树种的半致死温度相差不大(-5.03℃~-6.08℃),而12月底采样树种的半致死温度相差较大(-9.86℃~-13.48℃).经过冬季低温锻炼,除3年生的乐昌含笑和金叶含笑的半致死温度略高于-10℃外,其余均低于-11℃,且随着树龄的增大,抗寒性增加.6个供试树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深山含笑、阔瓣含笑、乳源木莲> 大叶冬青> 金叶含笑、乐昌含笑。
杉木种子超干燥和超低温贮藏研究I.种子质量贮藏效果
陈礼光, 高培军, 谢安强, 郑郁善, 刘学琴, 林秀桂
2005, 25(4): 113-11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5
[摘要](626)
摘要:
采用热恒温干燥法,研究不同脱水干燥温度对杉木种子质量的影响,通过超干燥处理后的种子贮藏1年、超低温保存、防冻剂预处理超低温保存不同含水量的杉木种子,分析其发芽率和种子活力,研究杉木种子贮藏后的质量变化.结果表明:50℃是杉木种子脱水的适宜温度,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最高;3%~5%的含水量是杉木种子超干燥保存的最适含水量,贮藏1年与常规低温贮藏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超低温保存表明,9%含水量的种子贮藏效果要比超干燥处理后贮藏好,可用于杉木种子的中长期保存.防冻剂超低温保存受防冻剂种类和浓度影响显著,尤其是二甲亚砜的浓度,冷冻方式和解冻方式的影响作用则被防冻剂削弱。
云南公路生态系统边界、内涵及其结构规律的研究
刘惠民, 张浩
2005, 25(4): 118-12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6
[摘要](758)
摘要:
应用公路生态学原理,结合云南实际,探索了云南公路生态系统的边界、内涵及其结构规律,提出了优化云南公路生态系统结构、提高云南公路生态系统整体效益、推进云南公路生态系统高效益持续优化快速发展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施工信息的管理
王迪海, 赵忠
2005, 25(4): 125-12613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7
[摘要](632)
摘要:
阐述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施工信息的主要内容和管理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林业专业技术,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持阶段的林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张剑英
2005, 25(4): 127-13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8
[摘要](595)
摘要:
依据我国林业发展的"阶段"理论,从体系建设、标准设立和监督管理三方面,提出要提高营造林质量,必须保证"质为先"的落实,要抓住一个关键——资金,建立三个体系——人员、标准和管理,按照质量监督的规范和要求,做好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营造林工程的监督和稽查工作。
云南省低产用材林成因及改造途径
张兆国, 张德国, 邓跃武, 牟玉荣, 周明
2005, 25(4): 131-13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05.04.029
[摘要](656)
摘要:
论述了云南省低产用材林的现状及改造试点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