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1卷5期

显示方式:          |     

2021-05期封面
2021, 41(5): 0-0.
[摘要](1140) [HTML全文] (459) [PDF 5841KB](95)
摘要:
2021-05期目录
2021, (5): 1-4.
[摘要](1173) [HTML全文] (464) [PDF 517KB](88)
摘要:
特约稿件
改性纳米SiO2−壳聚糖乳液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范方宇, 赵国瑜, 黄瑾, 李华珊, 杨丝蕾
2021, 41(5): 1-9. doi: 10.11929/j.swfu.202106023
[摘要](894) [HTML全文] (408) [PDF 1803KB](13)
摘要:
为了解壳聚糖所形成天然乳液的稳定性及纳米SiO2添加量对其性质的影响,研究以纳米SiO2改性壳聚糖(CS)为水相、山茶油为油相构建CS−纳米SiO2复合乳液。通过测定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平均粒径和流变学性能分析纳米SiO2添加量(质量分数 1.00%、3.00%、5.00%、7.00% 和 9.00%)对CS−纳米SiO2复合乳液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将粒径分布与电镜、光学显微镜相结合进行微观结构和表面形态分析。结果表明,与CS乳液相比,复合乳液理化性质得到改善,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纳米SiO2添加量为5.00%时,乳液的综合性能最好。乳化活性从9.29 m2/g升高为10.36 m2/g,增加了10.37%;乳化稳定性由484 min升至541 min,升高10.53%;离心稳定系数显著(P<0.05)降低54.56%,粒径为12.98 μm,粒径分布窄峰值高。乳液黏度、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增加,乳液呈现凝胶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乳液分布均匀、外观均一。
研究论文
干旱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张玉玉, 王进鑫, 马戌, 吕国利, 冯树林
2021, 41(5): 10-17. doi: 10.11929/j.swfu.202005039
[摘要](1469) [HTML全文] (448) [PDF 922KB](34)
摘要:
以盆栽1年生侧柏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在苗期进行干旱及复水处理,分析不同历时和不同程度土壤干旱及二者同时胁迫后复水对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对干旱胁迫做出的抗旱性响应和旱后复水的恢复情况及补偿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缓慢下降;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呈现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其中干旱胁迫60 d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的侧柏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分别比CK降低15.4%、14.0%、15.1%和1.6%。复水后,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得到了恢复,在复水第3天基本恢复至CK,之后出现补偿效应。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的侧柏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量在复水第9天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4.8%、30.1%和25.8%,叶绿素a/b比CK低4.0%。因此,不同历时、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及二者同时胁迫虽然对侧柏幼苗叶绿素含量有影响,但侧柏幼苗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响应机制逐渐适应这种干旱环境,并在复水后及时恢复,出现补偿效应。
生物质炭对铝胁迫下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潘陆荣, 亢亚超, 潘虹, 王凌晖
2021, 41(5): 18-26. doi: 10.11929/j.swfu.202005008
[摘要](1514) [HTML全文] (459) [PDF 1136KB](21)
摘要:
以1年生观光木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处理方式,设置3个生物质炭浓度和2个铝浓度,研究生物质炭对铝胁迫下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方面,当施加生物质炭的量一定时,铝胁迫下观光木幼苗各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无铝胁迫环境下,施加生物质炭能够促进观光木幼苗生长;铝胁迫环境下,施加生物质炭能够有效缓解铝胁迫,促进观光木幼苗各生长指标的增加,且施加8 g生物质炭时增加量最大。在生理方面,当施加生物质炭的量一定时,铝胁迫下观光木幼苗膜脂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观光木幼苗根、茎、叶铝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细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减少,施加生物质炭能够有效提高细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游离脯氨酸以及根茎叶铝含量,有效缓解铝胁迫对观光木幼苗抗性生理以及光合色素造成的伤害,也是施加8 g生物质炭时缓解效果最佳。可见,施加生物质炭能够促进观光木幼苗生长,有效缓解铝胁迫对观光木生长、光合色素以及抗性生理造成的伤害,提高观光木的耐铝性,且施加8 g生物质炭时,缓解铝胁迫效果最佳。
供磷水平对核桃实生苗生长生理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一荻, 刘春花, 谢富, 王阳, 胡凯红, 张建良, 张锐
2021, 41(5): 27-35. doi: 10.11929/j.swfu.202004052
[摘要](1521) [HTML全文] (404) [PDF 1496KB](12)
摘要:
以“新萃丰”核桃幼苗为研究材料,比较其在不同磷梯度下对核桃幼苗的生物量、生理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对核桃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核桃幼苗生长发育,其中在30 g/株磷浓度处理对核桃幼苗叶片生长发育最好,植株总生物量最大,低于或高于30 g/株磷浓度处理后植株地上部及地下部的生物量均减少。核桃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均在30 g/株磷处理达峰值,较CK高出70.89、40.95 mg/g。脯氨酸、丙二醛和根系活力均随供磷水平的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CK达最大值。可见,土壤供磷水平在30 g/株能够满足核桃幼苗良好生长和生理生化反应,磷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核桃实生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不同埋土深度杉木无性系萌蘖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
张吉玲, 叶义全, 黄樱, 李勇, 郑宏, 林思祖, 曹光球
2021, 41(5): 36-41. doi: 10.11929/j.swfu.202005044
[摘要](1250) [HTML全文] (425) [PDF 992KB](17)
摘要:
以杉木‘洋020’扦插苗和‘洋020’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在调查不同埋土深度处理无性系萌蘖情况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及脱落酸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组培苗萌蘖能力强于扦插苗;随着埋土深度增加,2个无性系苗萌蘖能力均呈降低的趋势。不同埋土深度处理根尖和枝叶内源激素含量较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无性系枝叶吲哚乙酸含量呈上升趋势,赤霉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埋土深度6 cm处理有利于枝叶及根尖脱落酸的积累,埋土深度9 cm处理有利于根尖细胞分裂素的积累;无性系萌蘖与埋土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赤霉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埋土深度对杉木无性萌蘖有一定的影响,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均在8月份;不同器官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是影响埋土深度处理杉木无性系萌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
不同处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素心’蜡梅切枝催花保鲜效果的影响
李思瑾, 陈龙清
2021, 41(5): 42-48. doi: 10.11929/j.swfu.202006037
[摘要](1219) [HTML全文] (451) [PDF 1433KB](17)
摘要:
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蜡梅切枝的催花保鲜作用,以‘素心’蜡梅切枝为试验材料,研究7种不同浓度配比的GA3与6−BA的催花保鲜液对其外观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催花保鲜剂均能有效促进蜡梅切枝开花,并延长其瓶插寿命。其中,30 g/L 蔗糖+300 mg/L 8−HQ+300 mg/L Al2(SO4)3 +120 mg/L GA3+120 mg/L 6−BA催花保鲜效果最佳,该处理组的蜡梅切枝瓶插寿命约为10 d,比CK的瓶插寿命延长了近6 d,开花率最高,最大开花直径比CK增加76.64%,催花时间最短。可溶性糖含量随瓶插天数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变化最小,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U”型变化,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有效缓解了可溶性糖的降解,增强了细胞膜的稳定性,改善了花枝内部环境,提高了蜡梅切枝催花的开花品质。
芳樟叶片转录组测序及萜类合成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曹瑞兰, 胡冬南, 周增亮, 刘爽, 陈尚钘, 刘娟
2021, 41(5): 49-57. doi: 10.11929/j.swfu.202007036
[摘要](1200) [HTML全文] (377) [PDF 1097KB](10)
摘要:
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芳樟和杂樟(对照)叶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并对所涉及的Unigene在GO、Nr、Nt、Pfam、KOG、Swiss−prot和KEGG中进行分类、功能注释和Pathway注释。结果表明:2类樟树叶片转录组检测共产生34.45 GB clean数据,组装了312 457个Unigene。其中,11 685个Unigenes鉴定为芳樟叶和杂樟叶的差异表达基因,在芳樟中6 481个被鉴定为上调的Unigenes和5 204个为下调Unigenes;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并鉴定了编码萜类合成酶Unigenes 39个,包括单萜生物合成6个,二萜生物合成7个,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12个,萜类骨架合成14个。对萜类合成酶TPS14基因进行转录组FPKM和q−PCR验证发现,其表达量在芳樟中较杂樟更低,可能与其转录过程的选择性剪切有关。通过SSR位点分析,从88 016个Unigene中共检测到134 851个SSR位点,其中单个SSR位点有103 478个Unigene,含2个及2个以上SSR位点有31 373个Unigene。
农杆菌介导的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初步研究
罗珍珍, 张存旭, 朱景乐, 王敏, 张艳婷
2021, 41(5): 58-63. doi: 10.11929/j.swfu.202006006
[摘要](1280) [HTML全文] (405) [PDF 1135KB](10)
摘要:
为了建立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以未成熟合子胚诱导的体胚为转化受体,采用带有pCAMBIA1301质粒的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其中含有hptⅡGUS基因,研究不同因子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培养中适宜的抗生素浓度为300 mg/L头孢霉素和30 mg/L潮霉素。预培养时间为15 d时,转化率达91.7%;菌液浓度为OD600=0.5,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 μmol/L时,转化率可达100%。在添加潮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中培养4周后,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证实,GUS报告基因已经转入到体胚中并正常表达。
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SCoT遗传多样性分析
徐剑, 叶鹏, 夏茂甜, 赵文植, 王正德, 王飞, 李卫英, 辛培尧
2021, 41(5): 64-71. doi: 10.11929/j.swfu.202012030
[摘要](623) [HTML全文] (399) [PDF 1473KB](8)
摘要:
为明确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林场华山松种子园内不同种源无性系间的遗传背景,收集了园内6个种源的97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其总DNA,并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对园内华山松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条带清晰、反应稳定且具有较高多态性的34条引物,经SCoT−PCR扩增后,华山松6个种源的等位基因数为5.2647,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1.378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904,说明华山松6个种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地理位置较近的种源间其遗传距离并不一定较近,没有被归为一类,地理距离并未对其遗传距离造成明显影响。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41,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各种源内,占总变异的94.59%。华山松群体内基因流较大(Nm均值为4.3683>1),高水平的基因流可能削弱了各种源间的遗传差异。
2种干燥方式对樟叶越桔3种主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李国泽, 陈蔼仪, 李雪, 赵平, 陆燕元, 丁勇
2021, 41(5): 72-79. doi: 10.11929/j.swfu.202006030
[摘要](1356) [HTML全文] (553) [PDF 1270KB](16)
摘要:
干燥方式会影响植物化学成分保存含量,为比较热风干燥(HAD)和自然风干(NAD)2种干燥方式下樟叶越桔不同组织中主效成分含量差异,以采自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内野生樟叶越桔为原料,采用HAD(45 ℃)和NAD对樟叶越桔成熟叶片、幼嫩叶片和花芽3种组织样品进行干燥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组织部位中熊果苷、绿原酸和6′−O−咖啡酰熊果苷(CA)含量。结果显示:NAD处理的樟叶越桔不同组织部位中熊果苷、绿原酸和CA 3种主效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HAD(45 ℃)处理的,且除幼嫩叶片(TL−HP)和花芽(FB−ZX)中熊果苷含量外,其他所有含量在2种干燥方式间的差异还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NAD相比HAD可显著提高樟叶越桔组织中主效成分含量。因此在樟叶越桔组织样品干燥处理中,应选择NAD方式代替以往常常使用的HAD方式,以提高主效成分的提取含量。
基于网格尺度的保山市中心城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王永庶, 唐岱, 延相东, 李升星, 余哲修, 吴亮
2021, 41(5): 80-87. doi: 10.11929/j.swfu.202007057
[摘要](1619) [HTML全文] (382) [PDF 1252KB](22)
摘要:
以保山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划分的生态评价网格,应用分离度指数(LDI)、最大斑块占比(LPI)和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分析保山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特征,从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1—2019年保山市中心城区进行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9年,保山市中心城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在研究区东部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区中部和南部的优势斑块受到外界持续干扰,最大斑块面积持续减小;城市化进程中,研究区土地利用越来越丰富,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逐渐转为生活空间。研究区生态安全属性持续降低:其中Ⅱ级生态安全区面积减少最多,净减少15261.73 hm2;Ⅲ级生态安全区面积增加最多,净增加9439.52 hm2;生态安全在Ⅴ级以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由西部逐渐向东部、南部和北部扩散,表现出由单一团状向多团状趋势发展。研究区在2019年首次出现生态安全状态重警区域,说明该区域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发展极不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严重。
滇中城市群绿色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多尺度研究
支林蛟, 王锦, 刘敏, 王柱莲
2021, 41(5): 88-97. doi: 10.11929/j.swfu.202009064
[摘要](1004) [HTML全文] (346) [PDF 1320KB](15)
摘要:
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滇中城市群2000—2019年3期Landsat遥感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3期绿色空间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法、转移矩阵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法,从总体动态特征、空间转移过程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3个方面对滇中城市群2000—2019年绿色空间格局进行城市群、州市和区县的多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尺度总体上呈现绿色空间缩减,非绿色空间扩张的趋势,绿色空间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空间、耕地空间和灌草空间之间,绿色空间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下降;州市尺度上,昆明市、曲靖市和红河州7县市绿色空间缩减程度最为严重,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指数也存在不同变化趋势和差异;区县尺度上,林地空间增加幅度较大和耕地空间、灌草空间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县均集中在滇中外围,非绿色空间增加幅度最大的区县集中于滇中中部和南部,滇中外围区县绿色空间斑块形状越来越规则,滇中西部区县景观多样性降低。多尺度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不同尺度上各个地区绿色空间的总体水平和动态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还有助于各级政府从不同尺度上制定相应的绿色空间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对促进建设滇中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GIS的阜平县北流河区域山杏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张家琛, 党怡雯, 陈亚恒
2021, 41(5): 98-104. doi: 10.11929/j.swfu.202011034
[摘要](657) [HTML全文] (320) [PDF 1017KB](10)
摘要:
基于阜平县气象局提供的2014—2018年12个监测点的气象资料、DEM数据、土壤质地图等资料,以山杏作为研究对象,将经格网化处理的25 m×25 m大小的栅格作为评价单元,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以及残差订正、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模糊综合评价等相关数学模型,构建山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阜平北流河区域山杏的生态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种植山杏区域有346.95 km2,占北流河区域面积的72.70%;次适宜种植山杏区域有123.81 km2,占北流河区域面积的25.95%;不适宜种植山杏的区域有6.447 km2,占北流河区域面积的1.35%。研究结果可为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提供参考。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和LiDAR数据的单木树种识别
李华玉, 张超, 陈巧, 王娟, 彭希, 徐志扬, 刘浩栋, 白明雄, 陈永富
2021, 41(5): 105-113. doi: 10.11929/j.swfu.202011046
[摘要](1642) [HTML全文] (498) [PDF 2176KB](23)
摘要:
以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年珠实验林场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和LiDAR数据为数据源进行树种识别。基于CHM和可见光数据进行单木分割,对可见光数据和LiDAR数据进行特征提取,构建多特征集合;基于单木对象选择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2种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并利用混淆矩阵对不同数据源不同特征组合的12种方案进行精度评价,比较不同特征组合和分类器对树种分类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基于CHM分割和多尺度分割结合的单木分割效果较好,满足单木树种识别需求。支持向量机的精度高于随机森林分类器,经过随机森林特征筛选之后精度优于未进行特征筛选的结果,总体平均精度提高1.45%,可见光和LiDAR数据结合较仅使用单一数据源平均精度提高了6.01%。特征筛选能减少维度灾难,有效难避免过多特征造成的冗余现象,进一步提高分类器的性能和效率。相对于随机森林分类器,支持向量机在对于多维的样本集以及训练样本有限的情况下,能够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多源数据结合能将不同数据源优势有效结合,提高分类精度。
基于Landsat 8−OLI的高山松叶面积指数采样尺度优化分析
赵洪莹, 舒清态, 罗文秀, 罗洪斌, 王柯人, 袁梓健, 谭德宏
2021, 41(5): 114-120. doi: 10.11929/j.swfu.202101023
[摘要](1475) [HTML全文] (370) [PDF 1044KB](10)
摘要:
以Landsat 8−OLI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香格里拉32块半径15 m的圆形高山松实测样地数据,对全色波段和多光谱融合后的影像进行不同尺度重采样,依据不同尺度样地光谱特征变异分析结果构建4种不同尺度采样下高山松林LAI的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模型,探究不同采样尺度对高山松LAI遥感估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样地的观测尺度从15 m增加至60 m时,LAI与遥感变量的相关性随观测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估测模型决定系数为0.400~0.554;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318~0.377;预测精度为83.51%~86.10%。当采样大小为15 m时估测精度最高,R2和交叉验证精度最大,分别为0.554、86.10%。本研究可为森林LAI遥感估测中的采样大小选择提供有利参考。
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罗斯生, 罗碧珍, 魏书精, 胡海清, 宋红, 吴泽鹏, 王振师, 周宇飞, 李小川, 钟映霞, 李强
2021, 41(5): 121-130. doi: 10.11929/j.swfu.202009007
[摘要](1188) [HTML全文] (426) [PDF 1116KB](11)
摘要:
以广东省鹤山市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采样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森林火灾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剖析森林火灾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0~6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依次降低18.50%~26.03%、17.81%~22.96%和13.50%~19.41%。土壤深度分别解释了土壤MBC、DOC、EOC和POC变异的70.73%、28.34%、79.83%和73.35%,林龄分别解释了土壤MBC、DOC、EOC和POC变异的20.09%、62.27%、13.92%和18.13%,森林火灾分别解释了土壤MBC、DOC、EOC和POC变异的4.69%、5.39%、2.61%和3.42%。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分配比例均随林龄增长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中土壤EOC的分配比例最大,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9.96%、33.29%和33.35%。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火灾后马尾松次生林土壤MBC和EOC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逐渐减小,而成熟林的土壤DOC则随着土壤深度加深呈现增大的趋势,土壤POC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森林火灾均降低了马尾松次生林各林龄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且在垂直方向上,各林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变化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逐渐减小。
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器测定土壤中嗪草酮残留的方法研究
李鑫圆, 吕平, 邓志华, 仇玉萍, 郑毅, 孙仕仙
2021, 41(5): 131-138. doi: 10.11929/j.swfu.202010080
[摘要](1411) [HTML全文] (356) [PDF 1168KB](7)
摘要:
选择氮化学发光检测器(NCD)与气相色谱(GC)联用,建立一种高效、高灵敏度和成本较低的土壤中嗪草酮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样品用V (乙腈)∶V(水)=3∶1超声提取,无需进行样品净化,空白基质外标法定量,并使用GC−MS进行确证比较。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目标物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方程相关系数为0.999 9。对土壤空白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在0.5、0.1、0.05 mg/kg 3个水平内,其回收率为90%~116%,RSD值2.38%~7.76%,LOD和LOQ值分别为0.006 mg/kg和0.05 mg/kg。所得数据与GC−MS检测结果相当,在基质干扰情况下也可准确定量。该方法提取程序简单方便,数据可靠,仪器稳定容易维护,能满足土壤环境中嗪草酮残留测定的要求。
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状况及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
易玉敏, 祝家能, 刘鹏
2021, 41(5): 139-148. doi: 10.11929/j.swfu.202007058
[摘要](1425) [HTML全文] (371) [PDF 1300KB](10)
摘要:
以滇东南8个湖库型饮用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5—7月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一、二级保护区内耕地、园地和住宅用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旗水库、合作水库采样周期内未达到水质考核标准(Ⅱ类水),超标因子为总氮和总磷,5—6月水质量要明显优于7月。8个水源地水体处于贫营养化状态,DO为主要驱动因子,BOD5、TN为潜在污染项目。住宅用地占比与TN、TP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园地也是正相关关系,表明农业活动是影响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RDA分析中园地与TP、化学需氧量均在同一象限,与溶解氧则呈显著负相关。合理调整水源地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是湖库型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
浸提−汽爆改性对澳洲坚果壳生物吸附铅的影响
朱德颜, 戚建华, 茄丽梅, 王志玲, 姚增玉
2021, 41(5): 149-157. doi: 10.11929/j.swfu.202011074
[摘要](756) [HTML全文] (370) [PDF 1734KB](10)
摘要: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预浸剂种类与浓度、蒸压力与保压时间以及后浸提等汽爆工艺因素对澳洲坚果壳吸附水中Pb(II)能力的影响,优化改性工艺,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法分析改性对吸附剂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浸剂种类与浓度、蒸汽压力与保压时间以及后浸提等汽爆改性工艺参数对澳洲坚果壳吸附水中Pb(II)的能力均有显著影响。适宜的预浸剂和后浸提剂分别为HCl溶液和NaOH溶液,优化后的改性工艺为预浸剂HCl浓度为0.49 mol/L,蒸汽压力2.29 MPa,保压时间8.4 min。汽爆改性使澳洲坚果壳表面变得粗糙多孔,比表面积增加,为Pb(II)的吸附提供更大的物理空间;木质素与糖类之间的化学键被破坏,在后浸提中部分木质素被去除,一些羟基与Na+发生结合,吸附过程中Pb2+与Na+间又发生离子交换。按优化工艺改性的澳洲坚果壳对Pb(II)的吸附量是不改性澳洲坚果壳的4.6倍,合适的预浸—汽爆—后浸提工艺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林废弃物的生物吸附性能。
淀粉−糠醛共缩聚木材胶黏剂的制备
张俊, 周云霞, 罗大勇, 周晓剑, 杜官本
2021, 41(5): 158-163. doi: 10.11929/j.swfu.202005015
[摘要](1782) [HTML全文] (436) [PDF 3284KB](24)
摘要:
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采用糠醛与淀粉反应制备生物基热固性淀粉−糠醛树脂胶黏剂,对其基本理化性能、胶合板干状和湿状剪切强度进行测试,应用电喷雾质谱对其结构进行测定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固化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pH为5、糠醛与淀粉质量比为1∶2的条件下,淀粉与糠醇发生了共缩聚反应,其分子结构主要通过-CH2-O-键连接;糠醛的加入降低了淀粉胶黏剂的凝胶时间,弱酸性条件下合成的淀粉−糠醛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干状、湿状剪切强度较碱性条件下合成的淀粉−糠醛基刨花板的剪切强度值高。
研究简报
家系抽样大小对云南松遗传力估算的影响
孙继伟, 王丹, 李熙颜, 陈诗, 蔡年辉, 许玉兰, 杨利华
2021, 41(5): 164-171. doi: 10.11929/j.swfu.202101005
[摘要](635) [HTML全文] (296) [PDF 929KB](9)
摘要:
以西南林业大学苗圃内的140个半同胞家系的9196株实生苗为研究材料,利用计算机程序按不同家系样本量梯度抽取数据,估算每个家系样本量梯度下的家系遗传力,分析云南松2年生苗木不同家系样本量对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估算值的影响,进而在保证精度和节约成本的条件下确定被测群体的临界样本量。结果表明:不同家系样本量梯度间苗高和地径2个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估算值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苗高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地径存在显著差异(P<0.05),家系样本量对云南松子代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估算有显著影响。估算精度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升高,在云南松家系样本量为70个时,家系遗传力均值较为稳定,而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偏低,在测定的云南松家系样本量大于70个时,既保证其遗传力估算值的准确性,又达到实际生产以及试验需要。
6−BA对铝胁迫杉木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吕蒙蒙, 陈宇, 林思祖
2021, 41(5): 172-177. doi: 10.11929/j.swfu.202003075
[摘要](1413) [HTML全文] (375) [PDF 1078KB](18)
摘要:
以杉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究不同浓度6−BA对铝胁迫下杉木幼苗根、茎和叶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6−BA浓度的增加,杉木幼苗根、茎、叶中的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其次是茎和根;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中最强,其次是茎和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叶片中最弱,其次是根和茎。因此,6−BA降低了不同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表明6−B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铝对杉木的毒害。
湿地松和加勒比松木材年轮特征和基本密度的比较研究
黎小谊, 陈卫国
2021, 41(5): 178-183. doi: 10.11929/j.swfu.202010019
[摘要](1362) [HTML全文] (352) [PDF 969KB](7)
摘要:
以广西合浦19年生湿地松和加勒比松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径级立木对比方法,比较了年轮宽度、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分析湿地松和加勒比松材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湿地松和加勒比松年轮宽度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湿地松前10 a年轮宽度大于加勒比松,后9 a加勒比松的生长持平或赶超湿地松。2种松树晚材率近髓心处最低,前10 a晚材率迅速升高,10 a后晚材率开始相对稳定。湿地松的晚材率明显高于加勒比松,不同径级的晚材率都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湿地松和加勒比松的木材基本密度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湿地松1~7 a年轮段密度小于加勒比松,8~19 a年轮段密度大于加勒比松,全年轮段密度略小于加勒比松。根据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判断湿地松幼龄材到成熟材的过渡树龄是第5~6 年,加勒比松是第7~8 年。加勒比松的幼龄材比例大湿地松10%,但2种松树幼龄材的晚材率大小差异不大。加勒比松的年轮宽度、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趋势比湿地松平稳。
叶面喷施水杨酸对马铃薯绿原酸含量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慧芹, 余万都, 张丽颖, 高冬丽, 尚轶, 马玲
2021, 41(5): 184-188. doi: 10.11929/j.swfu.202005057
[摘要](1239) [HTML全文] (401) [PDF 1004KB](21)
摘要:
以二倍体马铃薯CIP−65为试验材料,用0.01、0.10、1.00 mmol/L 3种不同浓度的SA溶液对马铃薯叶片进行喷施处理,然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qRT−PCR法对CGA含量和CGA合成关键酶—羟基肉桂酰辅酶A奎尼羟基肉桂转移酶HQT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水杨酸(SA)对马铃薯叶片中绿原酸(CGA)含量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SA(0.01 mmol/L)处理后,马铃薯叶片中的CGA含量明显提高,HQT基因的表达也被激活,与绿原酸变化趋势一致;中等浓度(0.1 mmol/L)的SA处理也明显提高了马铃薯叶片中的HQT表达量和CGA含量,但CGA含量的增幅低于0.01 mmol/L的SA处理;高浓度(0.1 mmol/L)的SA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HQT基因的表达,但绿原酸的含量与处理前相比差异不大。因此,较低浓度的SA喷施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叶片中HQT基因的表达和CGA的积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