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3卷1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3 年 1 期封面
2023, 43(1): -.
[摘要](986) [PDF 7085KB](102)
摘要:
研究综述
杭嘉湖面源污染林业工程生态治理原理与技术研究
张建锋, 寿松涛, 张慧萍, 王荣嘉, 刘晓晨
2023, 43(1): 1-7. doi: 10.11929/j.swfu.202108022
[摘要](914) [HTML全文] (648) [PDF 927KB](84)
摘要:
梳理了国内外面源污染治理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的原理。针对杭嘉湖面源污染,提出了4种生态治理技术措施:水源涵养林林结构优化技术,水系岸带生物防护技术,集水区人工塘渠-湿地复合系统建设技术,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
基于自然修复理念的森林经营措施研究
玉宝, 彭华福
2023, 43(1): 8-17. doi: 10.11929/j.swfu.202110034
[摘要](886) [HTML全文] (653) [PDF 1005KB](92)
摘要:
自然修复已成为生态修复实践的重要原则和理念,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有修复作用持续和经济有效的特点,比人工修复在更大尺度层面更利于系统化解决问题。通过对自然修复的界定,梳理自然修复技术的现状,解析自然修复的特点,探讨自然修复措施在人工造林模式、雨养森林模式、森林演替调控、垂直空间利用、促进天然更新和自然整枝能力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创新造林作业设计、改变传统栽植模式、近自然化定植等理念。在垂直结构上合理搭配树种,从初植阶段为形成复层异龄林提供条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林分水分消耗与降水量为依据设计造林密度,形成雨养森林模式;参照原始林的垂直结构特征、演替规律、更新机理、整枝规律,优化次生林和过伐林垂直结构,近自然化改造人工林,调控林分演替,形成垂直郁闭的复层林,促进天然更新和自然整枝能力等建议,以期为森林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2023 年 1 期目录
2023, 43(1): 1-4.
[摘要](1006) [HTML全文] (617)
摘要:
研究论文
纯林和混交林3种植物光合特征研究
陈峰峰, 赵江平, 乔雨宁, 赵敏, 陈云明
2023, 43(1): 18-27. doi: 10.11929/j.swfu.202109060
[摘要](1382) [HTML全文] (935) [PDF 1218KB](84)
摘要:
为探究不同造林模式下植物光合生理响应机制,精准提升人工林改造水平,使用Li−6400XT对黄土丘陵区纯林和混交林中油松、连翘、柠条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响应曲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造林模式并未对3个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产生影响,仅对3个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值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油松(混交连翘) > 油松(混交柠条) > 油松(纯林)、连翘(纯林) > 连翘(混交油松)、柠条(混交油松) > 柠条(纯林);在不同造林模式下,影响因子中仅空气相对湿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显示出差异;当光合有效辐射为2000 μmol/(m2·s)时,所有测定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趋于饱和,与纯林相比,油松(混交连翘)、油松(混交柠条)、柠条(混交油松)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42.1%、10.5%和74.0%,连翘(混交油松)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40.4%;采用4种光响应模型拟合光响应曲线,结果显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效果最优,油松(混交连翘)、油松(混交柠条)光合参数均高于油松纯林,柠条(混交油松)高于柠条纯林。上述结果说明,在黄土丘陵区,相较于纯林,油松与柠条的混交林可加强植物各自的光合能力,环境适应性更强,更适合在该区栽植。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观赏草幼苗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随梦飞, 胡康, 吴丽君, 丁国昌
2023, 43(1): 28-35. doi: 10.11929/j.swfu.202108077
[摘要](1076) [HTML全文] (854) [PDF 1352KB](84)
摘要: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观赏草幼苗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选择相对耐旱型观赏草蓝滨麦、中间型金边大米草和相对干旱敏感型常绿芒为材料,对其苗期施以4个不同水分处理的干旱胁迫,比较分析其应对干旱胁迫的幼苗生长、碳氮代谢关键产物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3种观赏草株高和地径的生长,且对敏感型观赏草抑制程度较大,最大抑制率分别可达51.7%和34.3%。在碳代谢方面,耐旱型观赏草表现出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SS、SPS活性,中度干旱条件下,较CK增长率分别比敏感型观赏草提高了9.8%、12.5%、31.7%。在氮代谢方面,耐旱型观赏草有着较高的FA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含量最高时相比CK提高54.2%、23.7%,比敏感型观赏草含量最高时高出20.1%、11.7%;3种观赏草的GS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但敏感型变化幅度较缓,且GOGAT、NR活性较低。此外,耐旱型观赏草通过更加稳定的碳氮代谢提高了自身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且不同耐旱型观赏草的幼苗生长应对干旱胁迫时的碳氮代谢主要相关响应物质存在差异。
滇重楼优良野生种源评价与筛选
徐永艳, 李昆, 焦蓉, 汪琼, 王占娣, 石冰杰, 徐荣
2023, 43(1): 36-41. doi: 10.11929/j.swfu.202112068
[摘要](650) [HTML全文] (526) [PDF 922KB](78)
摘要:
以云南8个地理种源野生滇重楼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皂苷I、II、VI、VII含量,综合根茎生物量及年增长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滇重楼根茎皂苷含量呈极显著差异,变异幅度为2.145~15.749 mg/g,皂苷含量为普洱景东>玉溪澄江>文山丘北>楚雄大姚>曲靖马龙、昭通镇雄>大理剑川>丽江永胜;各种源均以薯蓣皂苷为主,偏诺皂苷含量为辅;总皂苷含量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性、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性,皂苷I与经度和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皂苷与海拔相关系数为−0.371、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668和0.672;总皂苷与皂苷Ⅰ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大理剑川种源滇重楼根茎生长速率最高,排序为大理剑川>丽江永胜>普洱景东>玉溪澄江>楚雄大姚>文山丘北、曲靖马龙>昭通镇雄。聚类分析表明,8个种源可以划分为3 个类群,中皂苷、低生长速率类群,高皂苷、高生长速率类群,低皂苷、高生长速率类群。
施钙与覆膜对降香黄檀生长及心材形成的影响
黄彩虹, 符韵林, 韦鹏练
2023, 43(1): 42-48. doi: 10.11929/j.swfu.202109071
[摘要](584) [HTML全文] (566) [PDF 1061KB](65)
摘要:
以7年生降香黄檀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梯度的钙处理,采用覆膜与不覆膜2种处理方式进行试验,分析不同施钙量及覆膜处理对降香黄檀生长及心材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Ca100、F + Ca50、F + Ca100、F + Ca150的树高增量提高了37.93 %~71.03 %,胸径增量与CK无显著差异;各处理总黄酮含量有所提高,且施加等量钙时,覆膜处理显著高于未覆膜处理,其中以F + Ca150的总黄酮含量最高,是CK的4.10倍。橙花叔醇、环氧化蛇麻烯Ⅱ、美迪紫檀素等心材特征物质含量也有所提升,相对含量较高的是Ca50、F + Ca50和F + Ca150。施钙与覆膜协同处理有利于降香黄檀的树高生长和心材品质的提升,为人工促进降香黄檀心材形成提供新的培育思路。
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桦木染色体倍性和DNA含量
黄茂根, 沈凝, 刘雪羽, 吴兴盛, 陈爱平, 孟岩, 胡现铬, 童再康, 黄华宏, 楼雄珍
2023, 43(1): 49-57. doi: 10.11929/j.swfu.202105029
[摘要](700) [HTML全文] (516) [PDF 1353KB](74)
摘要:
基于流式细胞术(FCM)研究体系,构建能快速、准确鉴定桦木属植物倍性和测定DNA含量的研究体系,是测定不同桦木属植物倍性与基因组大小的有效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种桦树属类物种,以物种不同生长状态(嫩叶、幼叶、成熟叶)为实验材料,不同存储方式(常温、冷藏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保存PVP)进行实验处理,对9种常用的裂解液进行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桦木属植物DNA含量测定中,新鲜幼叶以1% PVP浸泡常温保存,并使用MgSO4裂解液制备细胞核悬浮液上机效果最佳;桦木属植物中,基因组倍性依次为黑桦((2.09 ± 0.04) Gb,8倍体) > 坚桦((1.53 ± 0.08) Gb,6倍体) > 光皮桦((0.87 ± 0.05) Gb,4倍体)=岳桦((0.80 ± 0.07) Gb,4倍体) > 垂枝桦((0.46 ± 0.03) Gb,2倍体)=河桦((0.51 ± 0.01) Gb,2倍体)。因此,桦木属植物DNA倍性和DNA含量可以通过FCM研究体系进行测定,且3倍体((0.66 ± 0.02) Gb)子代的鉴定结果表明光皮桦与河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滇池流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研究
孙咸铝, 石明, 杜凡, 茶武婧, 戴蓉
2023, 43(1): 58-65. doi: 10.11929/j.swfu.202112006
[摘要](962) [HTML全文] (516) [PDF 1289KB](83)
摘要:
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采用典型选样法,对滇池流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共设置31个样方,从群落学特征、物种组成以及分布特征等方面对流域内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现存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少,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北部和西部,群落退化严重,表现为片段化突出、高度降低,呈萌生丛状,特有植物比例低,区系次生度高,群落建群种自然更新困难。调查样方明显分为5个类型(群系),按分布点多少及面积大小排序为滇青冈林、滇石栎林、黄毛青冈林、元江栲林和高山栲林。5个群系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1111~0.2566,整体表现为极不相似和中等不相似,反映了群系间界限明显。31个样方内有野生维管植物454种,隶属于106科266属。群落物种较丰富,但区系次生度达到48.92%,其中草本层受干扰后响应最显著,以下依次是灌木层、层间层、乔木层。研究结果可以为滇池流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车桑子的点格局与负密度依赖研究
蔺雨阳, 张铭迪, 贺英, 俞靓, 杨涛, 周天娃
2023, 43(1): 66-73. doi: 10.11929/j.swfu.202108060
[摘要](686) [HTML全文] (611) [PDF 1353KB](62)
摘要:
基于负密度制约假说对植物群落构建规则的解释,研究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车桑子的分布格局和负密度依赖(NDD)的作用过程,揭示干热河谷区生态脆弱带优势建群种稳定性机制。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成对相关函数O−ring的O(r)以及随机标签模型(RL),分析车桑子种群点格局特征和密度制约效应。结果表明:车桑子种群分布格局聚集频率随着空间尺度呈倒J型(近L型),0~5 m呈较强的聚集分布,5~22 m的尺度上,存在较弱的聚集分布现象,在> 22 m尺度上车桑子种群为随机分布;车桑子和常见木本伴生种在0~9 m尺度上O12(r)> 0.04存在强度关联,12~30 m尺度表现为弱关联,30~72 m主要表现为无关联或较弱的负关联。密度制约的自疏效应在0~40 m尺度上均不明显,但距离制约在小树阶段比在中树阶段明显,同时大树在2 m距离内对同种小树表现出强的庇护效应。车桑子种群从小树、中树到大树的依序生境利用方式没有差异,但小树的额外聚集度明显大于中树,在 0~22 m 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稀疏效应。点格局O−ring函数能更清楚刻画车桑子种群的格局与小尺度的关系,在消除累加效应上,比L函数更有优势。车桑子种群各龄级结构在生境利用上无明显差异。在中小尺度上,密度制约是车桑子为建群种的群落骨架构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物种共存提供空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上缘交错带上,密度制约是车桑子群落构建与生物多样性动态维持稳定性的潜在驱动力之一。
基于高通量测序天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陈瑞, 杨德强, 赵长林
2023, 43(1): 74-87. doi: 10.11929/j.swfu.202106045
[摘要](727) [HTML全文] (593) [PDF 6042KB](71)
摘要:
采集昭通彝良荞山镇不同年份种植天麻的土壤样品,记录采集样本名称和样品编号;选取其中3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麻种植土壤原壤、一麻壤和方竹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不同土壤中细菌物种丰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原壤中特有细菌OTU > 方竹壤 > 一麻壤;种植并收获一茬箭麻后,与原壤相比一麻壤中特有细菌明显减少,优势细菌丰度降低;种植方竹修复后,方竹壤中特有细菌数量恢复。说明通过种植当地经济作物方竹能修复天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叶片–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李鹏, 零天旺, 杨章旗, 陈虎, 颜培栋, 陆绍浩, 凌金燕, 唐生森
2023, 43(1): 88-98. doi: 10.11929/j.swfu.202108039
[摘要](579) [HTML全文] (576) [PDF 1265KB](72)
摘要:
以桂中5年生、13年生、23年生、30年生、40年生、6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了叶片和土壤C、N、P含量,探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 > 土壤,且C、N、P含量和化学计量在不同林龄间及叶片与土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林龄增加,叶片C、N含量呈上升趋势,过熟林(40年生和60年生)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0年生显著高于其他林龄;土壤中C、N、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幼龄林(5年生)和过熟林(40年生和60年生)中C、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60年生中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根据叶片中N∶P值,马尾松林主要受到P素限制。马尾松对于环境适应性表现出更强的植物稳定性,但对于系统内N∶P养分平衡状态的敏感性较强,同时土壤N、AP、AN含量及C∶N是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关键决定性因素。因此,马尾松生长过程中,尤其要注意N∶P养分平衡,为提高其生产力,建议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合理施用N、P肥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
基于地统计学的重庆市桉树云斑天牛幼虫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王晨, 董昌平, 龙训建, 陈桂芳, 陈本文, 姚佳, 白耀宇
2023, 43(1): 99-107. doi: 10.11929/j.swfu.202109046
[摘要](669) [HTML全文] (522) [PDF 1805KB](62)
摘要:
利用重庆市18个区/县98个桉树林样点天牛的危害调查结果,应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云斑天牛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局部视野下,3类不同受害程度桉树林云斑天牛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桉树林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最适拟合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球型模型和球型模型, 3类受害林的天牛幼虫种群分布均属于聚集型;天牛幼虫数量在轻度、中度与重度受害林中的空间自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3.18、6.40、31.75 m;空间分布图显示,天牛幼虫的种群空间分布特征为明显的聚集型。在大尺度视野下,这些区/县间的桉树云斑天牛幼虫种群数量差异显著;各调查区/县的天牛危害以中度和重度为主,且具有明显的天牛高风险危害和扩散中心特征。交通道路及林分中树木分布格局是影响丘陵山地桉树云斑天牛种群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
基于无人机三维信息的杉木新造林林分参数遥感估测研究
郝振帮, 林丽丽, 余坤勇, 刘健, 赵各进, 李明慧, 宋贤芬, 杨柳青
2023, 43(1): 108-116. doi: 10.11929/j.swfu.202111044
[摘要](644) [HTML全文] (497) [PDF 5917KB](61)
摘要:
以福建顺昌埔上国有林场的杉木新造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疆Phantom 4 Multispectral无人机分2次获取研究区的无人机影像,并以无人机影像为数据源,从研究区的数字表面模型(DSM)中提取冠层高度模型(CHM)。根据局部最大值算法和分水岭算法,从CHM中获取研究区杉木的树高和冠幅数据;同时在研究区设立15个标准地,采用测量杆测定各标准地内所有杉木的树高和南北冠幅;以随机选取、且在影像中具有精确位置的265棵杉木为单木水平的实测数据,以及各标准地内杉木的平均树高和平均南北冠幅为林分水平的实测数据,分别从单木和林分角度对杉木树高和冠幅的遥感估测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次飞行作业之间树高的估测精度分别为90.86%和91.34%,南北冠幅的估测精度分别为83.55%和83.95%;在单木水平上,遥感估测的树高精度为R2=0.89、RMSE=22.37 cm、EA=91.00%;南北冠幅精度为R2=0.70、RMSE=27.33 cm、EA=82.22%;在林分水平上,树高的估测精度为R2=0.95、RMSE=12.27 cm、EA=94.61%;南北冠幅的估测精度为R2=0.82、RMSE=11.24 cm、EA=92.20%。遥感估测的树高均值比野外测量的树高均值小0.07 m,南北冠幅均值比野外测量的均值小0.04 m。基于无人机三维信息实现了研究区杉木树高和冠幅的精确估测,且在飞行参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飞行区域和飞行批次之间的估测精度相近。研究可以为杉木新造林快速、稳定的监测和经营管理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基于Landsat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模型构建
廖易, 张加龙, 鲍瑞, 许冬凡
2023, 43(1): 117-125. doi: 10.11929/j.swfu.202111058
[摘要](682) [HTML全文] (599) [PDF 1673KB](70)
摘要: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2017年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和对应年的Landsat TM/OLI数据提取对应的遥感因子,计算30 a期间生物量和遥感因子的5、10 a定期变化量、年平均变化量、5、10 a变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RF)方法构建地上生物量模型,提高高山松森林AGB动态变化遥感估测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5种变化量类型的RF模型效果均优于相应的MLR模型,RF模型中采用5 a变化率效果最好,其拟合R2为0.956,RMSE为0.664 t/(hm2·a),预测结果中RMSE为2.285 t/(hm2·a);纹理因子在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变化量建模中贡献最大。采用遥感因子变化率构建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模型,提高了生物量变化的估测精度,可为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动态估测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Landsat 8 OLI的云南元江流域森林生物量光学遥感估测及其饱和点分析
李紫荆, 刘彦枫, 冉娇, 欧光龙, 胥辉
2023, 43(1): 126-136. doi: 10.11929/j.swfu.202110046
[摘要](1322) [HTML全文] (506) [PDF 1553KB](96)
摘要:
以云南省元江流域11种优势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同期Landsat 8 OLI 遥感影像,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遥感生物量估测模型,进而反演流域森林生物量,同时确定光学遥感生物量饱和点阈值。结果表明:11种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光饱和值分别为云南松83 t/hm2、思茅松79 t/hm2、华山松125 t/hm2、杉木68 t/hm2、其他针叶树89 t/hm2、桉树74 t/hm2、橡胶66 t/hm2、常绿阔叶117 t/hm2、落叶阔叶56 t/hm2、其他阔叶85 t/hm2、其他乔木经济树55 t/hm2;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和决定系数R²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中11种优势树种平均残差均小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元江流域森林生物量的估测精度提供参考。
基于因子分析法与k−means聚类的行道树安全风险评价
吴悠绿, 肖鹏峰, 刘豪, 董元彪, 秦棽
2023, 43(1): 137-145. doi: 10.11929/j.swfu.202202012
[摘要](589) [HTML全文] (577) [PDF 3791KB](59)
摘要:
以南京市法国梧桐行道树为例,通过分析行道树的生长状况、稳定性、健康状况、对交通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建立涵盖8个评价指标的行道树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对所有行道树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51.7%的法国梧桐行道树存在高、中风险,主要分布在秦淮区、玄武区和鼓楼区。其中莫愁路和三条巷为高风险路段,但中风险路段上的高风险法国梧桐行道树占高风险行道树总量的79.1%。因此,除了密切监测高风险路段外,还需要加强中风险路段的监测。本研究提出的行道树安全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行道树安全风险评价模型,能得到科学准确的行道树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反映行道树安全风险状况,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且具有可迁移性,能推广应用到其他行道树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基于GEE的曲靖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陈棋, 张超, 田湘云, 史小蓉, 张玉薇, 方攀飞
2023, 43(1): 146-155. doi: 10.11929/j.swfu.202109006
[摘要](631) [HTML全文] (760) [PDF 1295KB](59)
摘要:
以云南曲靖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平台的Landsat遥感数据,采用均值合成图像法构建高时空分辨率数据集,提取石漠化斑块信息,分析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借助GEE平台及其图像处理方法,能有效降低数据下载量和运算量,减少季相变化对石漠化斑块信息提取的影响,提高了数据的可比性。曲靖地区石漠化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重东轻的水平分布格局;同时,坡度在15°以下的地区,坡度与石漠化发生面积、演变幅度呈正相关;坡度大于15°的地区,坡度与石漠化发生面积、演变幅度呈负相关的垂直分布规律。曲靖2000—2020年石漠化演变过程可划分为不稳定、明显改善、严重恶化、持续改善和稳定改善5个阶段。21年间,石漠化发生面积共减少3390.42 km2(占国土面积的11.73%),平均每年减少161.45 km2(占国土面积的0.56%),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
水性环氧树脂浸渍改性对2种速生材性能的影响
郝潇寒, 李明丽, 黄亦帅, 孙翊华, 郭垂根
2023, 43(1): 156-163. doi: 10.11929/j.swfu.202109052
[摘要](560) [HTML全文] (542) [PDF 1509KB](51)
摘要:
以水性环氧树脂为改性剂,采用真空加压浸渍的方法改性速生杨木、松木,并探究其在物理、力学及表面性能等方面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水性环氧树脂可浸渍到木材内部,填充木材的管孔和细胞间隙,且在木材内部实现交联固化;浸渍处理杨木和松木的增重率分别为49.11%和30.52%,吸水率分别降低了49.60%和39.43%,提高了速生材的尺寸稳定性;杨木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22.10%、70.55%和48.71%,松木分别增加24.91%、48.19%和25.33%,较好的提高了速生材的机械性能;浸渍材的表面耐磨性提高,粗糙度降低,水接触角增大,光泽度降低,颜色饱和度更高。
玉米淀粉树脂基砂轮片的制备与表征
周云霞, 丰尚, 刘博文, 李学辉, 周照玲, 张俊, 周晓剑, 杜官本
2023, 43(1): 164-172. doi: 10.11929/j.swfu.202109058
[摘要](607) [HTML全文] (483) [PDF 1660KB](49)
摘要:
以淀粉、糠醛与甲醛共缩聚合成淀粉基树脂为基质,二氧化硅颗粒为研磨材料制备新型天然可再生生物质砂轮片,分析了淀粉基树脂的主要化学结构、黏度和凝胶时间及砂轮片的微观形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淀粉、糠醛与甲醛在弱酸性条件下发生了共缩聚反应,该淀粉基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纯淀粉树脂高。用该树脂制备的砂轮片的硬度高于自制酚醛树脂砂轮片,且该生物质树脂基砂轮片的切割性能与自制酚醛树脂砂轮片相近。因此,未来用该砂轮片替代部分酚醛树脂基砂轮片是可行的。
研究简报
比利时杜鹃与爆杖花杂交亲和性研究
尹杨萍, 关文灵, 宋杰, 李叶芳, 杜娟
2023, 43(1): 173-178. doi: 10.11929/j.swfu.202107062
[摘要](712) [HTML全文] (549) [PDF 938KB](40)
摘要:
以比利时杜鹃‘西玛’为母本,野生杜鹃爆杖花为父本,通过常规授粉、NAA涂抹柱头、重复授粉、切割柱头、加热花粉、延迟授粉6 种授粉方式进行杂交,授粉后对花粉管进行荧光观察,统计子房膨大率、坐果率、蒴果种子数、萌发率、绿苗率等亲和指标,探讨授粉方式对亲和性的影响,最后对该组合进行亲和性评价。结果表明:常规授粉未获得后代,在对杂交亲和性的分级评定中,杂交后代的绿苗率、绿苗系数和单位可育种子数均为低等,可育性综合评价为不育型。采用NAA涂抹柱头法、重复授粉法、加热花粉法、延迟授粉法均能有效提高比利时杜鹃‘西玛’ × 爆杖花组合杂交成功率。
基于ITS和形态学系统分析新疆桦木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
杨梅花, 苗江林, 厚富霞, 王蕾蕾, 程锦涛
2023, 43(1): 179-185. doi: 10.11929/j.swfu.202108006
[摘要](1915) [HTML全文] (1276) [PDF 1141KB](37)
摘要:
以新疆桦木属的6个种和其他10种桦木属植物为材料,利用Clustal Omega和MEGA 7.0软件对ITS基因序列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利用SPSS 25.0软件对7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讨新疆桦木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ITS遗传演化分析中,新疆桦木属中的桦木亚组和柴桦亚组遗传距离较近,为0.0047,桦木亚组内部绝对遗传距离为0.0060;在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中,特征值大于1的累计贡献率为84.5%,桦木属植物分类性状主要取决于生活型、叶片形状、果苞背部被毛、树皮剥裂及纹路;新疆桦木属植物ITS序列和形态学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盐桦与甸生桦聚为一组,与《中国植物志》中盐桦归属于桦木亚组,而甸生桦属于柴桦亚组的分类存在一定差异,但与《新疆植物志》中两者被划分在柴桦亚组的结论有相似之处。
罗平城市绿地树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
李晓红, 彭建松, 李帅锋
2023, 43(1): 186-193. doi: 10.11929/j.swfu.202104016
[摘要](914) [HTML全文] (579) [PDF 1124KB](46)
摘要:
基于云南罗平县45个样地的调查数据,选取绿量、降温、增湿、降噪4个生态系统功能变量,采用平均值法分析城市绿地树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罗平县城市不同绿地中树种多样性综合指数(K)从高到低排序为公园绿地(1.76)>街旁绿地(1.68)>居住区绿地(1.64)>单位绿地(1.59)>校园绿地(1.33)。树种丰富度指数(G)与绿量、增湿、降温显著正相关,对降噪影响不显著;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绿量、降温、增湿和降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匀度指数(J)与绿量、降噪和增湿显著正相关,与降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城市绿地树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Shannon−Wiener指数对多功能性的影响最大(R2=0.694,P<0.01),说明同时维持多种生态功能需要更丰富的植株总量和物种数量来支撑。城市绿地树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与单一功能相比,对多功能性的影响力更大。
3种迷迭香挥发物组分对桃蚜及桃蚜茧蜂的趋性影响
蔡婷婷, 王雨芊, 高永茜, 杨跃仙
2023, 43(1): 194-199. doi: 10.11929/j.swfu.202102005
[摘要](601) [HTML全文] (433) [PDF 1833KB](45)
摘要:
利用“Y”型嗅觉仪法,测定迷迭香植物挥发物的主要组分α−蒎烯、β−月桂烯、β−石竹烯,分析其对桃蚜及其天敌桃蚜茧蜂的趋性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α−蒎烯达到一定剂量后对桃蚜及桃蚜茧蜂都表现出显著的驱避反应,β−月桂烯达到一定剂量后对桃蚜及桃蚜茧蜂都表现出显著地引诱作用,β−石竹烯达到一定剂量后则对桃蚜茧蜂有显著引诱作用,对桃蚜无生物活性。
氧化法制备小桐子蛋白胶黏剂及其交联改性研究
陈艳华, 丛郁锬, 徐高翔, 雷洪, 席雪冬, 杜官本
2023, 43(1): 200-204. doi: 10.11929/j.swfu.202108047
[摘要](748) [HTML全文] (533) [PDF 1191KB](35)
摘要:
通过高锰酸钾对小桐子饼粕粉常温氧化处理的方法,制备一种新型小桐子蛋白质胶黏剂,引入聚氨酯、环氧树脂、硅烷偶联剂KH560作为交联剂,进一步探究不同交联剂对氧化处理的小桐子蛋白胶黏剂胶合性能的影响,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热机械分析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蛋白质胶黏剂的性能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高锰酸钾氧化处理制备小桐子蛋白质胶黏剂具有良好胶合性能及耐水性,干状剪切强度、63 ℃温水浸泡3 h湿强度分别为1.16 MPa和0.77 MPa;当加入KH560作为交联剂时,小桐子粉蛋白质胶黏剂胶合强度提升显著,干强度达到1.64 MPa,63 ℃温水浸泡3 h湿强度达到0.83 MPa,24 h冷水湿强度达到1.04 MPa。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