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3卷2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3 年 2 期封面
2023, 43(2): -.
[摘要](914) [PDF 6095KB](72)
摘要:
2023 年 2 期目录
2023, 43(2): 1-4.
[摘要](939) [HTML全文] (609) [PDF 516KB](82)
摘要:
研究论文
云南红豆杉当年生枝条分枝特征与其综合表现的关系研究
欧建德, 李永, 欧家琳, 康永武, 钟剑峰
2023, 43(2): 1-8. doi: 10.11929/j.swfu.202111071
[摘要](2578) [HTML全文] (1579) [PDF 979KB](79)
摘要:
为了解云南红豆杉当年生枝条分枝特征对其生物量性状和总体表现的影响,探讨药用原料林的当年生枝条分枝特征调控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当年生枝条总体表现,通径分析当年生枝条的主枝枝径、主枝长、一级分枝枝径、一级分枝长、一级分枝数量等分枝特征与其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叶生物量比以及总体表现等因子间关系,研究其分枝特征调控重点与方向并验证。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当年生枝条的系列分枝特征以及生物量性状均有着丰富的变异。当年生枝条的一级分枝数量和枝长对其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叶生物量比有着极显著性正向作用;当年生枝条的主枝枝径对其叶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极显著性正向作用;当年生枝条的主枝枝长对其叶生物量比有显著性负向作用;当年生枝条分枝特征对其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起主导作用的分枝特征因子有所变化。促进当年生枝条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增大叶生物量比的分枝特征调控重点与方向明显不同,当年生枝条的一级分枝数量、枝长和主枝枝径对其总体表现有显著性正向作用,主枝长、一级分枝枝径对其总体表现直接作用不显著。药用原料林当年生枝条理想分枝特征如下,首先要有繁多的一级分枝数量,其次一级分枝要长,最后是主枝枝径要粗大。云南红豆杉药用原料林当年生新枝分枝特征的调控重点与方向是增大一级分枝数量。
黑木相思半同胞子代家系苗期性状的遗传分析
李安琪, 严春晓, 连勇机, 蔡纯纯, 翁斌, 何士宾, 丁国昌, 李煜
2023, 43(2): 9-16. doi: 10.11929/j.swfu.202110044
[摘要](2474) [HTML全文] (1445) [PDF 918KB](75)
摘要:
以30个黑木相思家系的半同胞子代为研究对象,根据苗期性状测定结果估算苗高、地径、叶面积、叶长、叶宽、叶长宽比的变异系数,进行遗传分析,筛选出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结果表明:黑木相思半同胞子代6个苗期性状中,地径的变异系数最大,苗高的变异系数最小,30个家系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在家系间和家系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苗高的家系遗传力为0.986,单株遗传力为0.818,地径的家系遗传力为0.920,单株遗传力为0.560,受较高遗传力控制;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最大。对30个黑木相思半同胞子代群体进行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选择出3个优良家系、12个优良单株。
施肥量对不同种源栓皮栎苗木质量的影响
袁启华, 白正甲, 姚飞, 李箐, 王敏增, 姚光刚, 李国雷
2023, 43(2): 17-25. doi: 10.11929/j.swfu.202112015
[摘要](2959) [HTML全文] (1870) [PDF 1320KB](69)
摘要:
以北京海淀西山林场(BH)、陕西西安小王涧林场(SX)、山西运城中条山林场(SY)和河南栾川老君山(HL)4个种源地栓皮栎种子为试验材料,设5个控释肥水平,测定种子和幼苗的形态、养分贮存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水平,分析不同种源间栓皮栎幼苗的生长和养分需求差异。结果表明:种源与施肥量间无交互作用。种源地BH和HL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分别为4463 g和5185 g),钾质量分数较高,幼苗苗木质量高,SY和SX种子较小,钾质量分数低,幼苗较小,种子大小和钾质量分数是造成种源间苗木质量差异的因素。当施肥量为0.24 g/L时,幼苗较小,处于养分匮乏状态,随施肥量的增加,苗木的苗高、地径,整株氮、钾及淀粉贮存显著上升,分别提高了11.9%~19.4%、21.1%~27.4%、40.9%~118%、27.9%~49.5%和9.4%~28.8%,施肥量为5.71 g/L时生长和养分贮存达到最高。
外源甜菜碱对渗透胁迫下巴西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唐露, 朱博为, 乔飞, 李新国
2023, 43(2): 26-34. doi: 10.11929/j.swfu.202111002
[摘要](972) [HTML全文] (797) [PDF 1630KB](55)
摘要:
通过叶面喷施10 mmol/L甜菜碱预处理24 h后,以100 mmol/L甘露醇灌根模拟渗透胁迫,测定巴西蕉幼苗胁迫处理不同时间后其叶片和根中的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特性等生理指标,分析外源甜菜碱对渗透胁迫下巴西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可显著降低渗透胁迫下巴西蕉幼苗叶片和根中MDA积累量,提高巴西蕉幼苗叶片和根中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合成积累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显著上升并减缓渗透胁迫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显著提高渗透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减缓Fv/FmYII、ETR、YNPQYNO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因此,外源甜菜碱能有效缓解巴西蕉的渗透胁迫,提高巴西蕉的抗逆性。
狭叶薰衣草嫩枝生根的解剖结构变化及生理响应机制
韦东山, 张秋良, 杨海峰, 滑永春, 常金宝, 胡柏芳
2023, 43(2): 35-43. doi: 10.11929/j.swfu.202205004
[摘要](1123) [HTML全文] (836) [PDF 1988KB](57)
摘要:
通过L16(44)嫩枝扦插正交试验,确定狭叶薰衣草最优扩繁条件组合;并通过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揭示狭叶薰衣草嫩枝生根的解剖结构变化及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狭叶薰衣草嫩枝扦插优化扩繁条件最优水平组合为A3B1C2D3(即基质配比为珍珠岩/草炭土6∶4,插穗采枝条顶部,插穗长度为10 cm,生根粉浓度为1000 mg/kg,成团率为100%,出圃时间为19 d);插穗部位是对成团率影响最大的因素,生根类型为诱生根原基、生根方式属混合型生根,且愈伤组织的形成与不定根的产生彼此独立;可溶性蛋白质、MDA和SOD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POD同SOD、MDA间存在显著相关。植物扦插扩繁的生根效果与是否存在潜伏根原基并无必然联系,而取决于其茎部结构特征等生物学特性和营养物质在逆境胁迫下对植物酶保护系统活性及MDA含量动态变化的响应机制。
2种玉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沈莲文, 田金红, 王玉昌, 杨林, 亚华金, 王大玮
2023, 43(2): 44-53. doi: 10.11929/j.swfu.202111038
[摘要](3294) [HTML全文] (2131) [PDF 1203KB](54)
摘要:
利用Codon W、CUSP及R语言等软件对2种玉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GC含量均为GC1>GC2>GC3,说明密码子第3位碱基A/U含量高。大部分有效密码子数(ENC)都在45以上,CAI平均值为0.167,说明密码子偏好性弱。ENC−plot、PR2−plot及中性绘图分析表明GC1、GC2与GC3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且第3位碱基使用频率为T > A,G > C,说明2种玉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偏好形成受到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的共同影响,自然选择为主要影响因素。利用相对使用度(RSCU) 、ENC值共筛选出30个最优密码子,大部分以A/U结尾,证明二乔玉兰和日本辛夷2种玉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碱基偏好A/U。
青麸杨腺毛结构、化学组分及基因表达解析
陆沁, 王超, 邵淑霞, 刘娟, 陈航
2023, 43(2): 54-61. doi: 10.11929/j.swfu.202110053
[摘要](1676) [HTML全文] (1209) [PDF 4319KB](49)
摘要:
通过石蜡切片、组织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研究青麸杨腺毛,旨在探究青麸杨腺毛的组织结构、化学组分及基因调控机理。结果表明:青麸杨腺毛呈松塔状,有1个由(12.00 ± 4.14)个分泌细胞构成的头部及无细胞结构的柄部构成,在排出分泌物后,腺毛逐渐萎缩并凋落。腺毛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粘性多糖、酚类物质及酸性脂质,这些分泌物在为幼嫩的叶片提供物理保护层,防止水分丧失的同时,还可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幼嫩叶片表面大量繁殖。通过转录组分析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鉴定出在腺毛中特异表达的候选关键基因,其中,与植物—病原菌互作相关的基因WRKY33PTI6,及参与调控对昆虫有毒副作用的氰基氨基酸代谢的基因SLC36A在腺毛中的表达量较叶片中均显著上调。
滇朴和旱冬瓜叶片挥发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基因转录的影响
王玉琴, 赵琰明, 张新民, 赵宁, 朱家颖, 杨斌
2023, 43(2): 62-68. doi: 10.11929/j.swfu.202108068
[摘要](624) [HTML全文] (501) [PDF 1097KB](51)
摘要:
通过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它们在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及成虫)以及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胸、翅、卵巢、腹部残体)中的表达量,并检测了它们于两种非寄主叶片挥发物处理不同时间后的表达量,分析非寄主滇朴和旱冬瓜叶片挥发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卵黄原蛋白基因(Vg)及其受体基因(VgR)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gVgR基因在蛹和成虫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各发育阶段,且在成虫中的表达量高于蛹中的。Vg基因在腹部残体的表达量最高,而VgR基因在卵巢中特异性表达。滇朴叶片挥发物处理20 d和40 d后,Vg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但处理60 d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旱冬瓜叶片挥发物20 d和40 d后,Vg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减低,但处理60 d后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非寄主挥发物能通过调控云南切梢小蠹VgVgR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其产卵。
林下三七不同部位黄酮类物质差异分析
黄佑国, 施蕊, 李彪, 何舒, 熊冰杰, 严星茹, 张澳, 何霞红
2023, 43(2): 69-79. doi: 10.11929/j.swfu.202204064
[摘要](707) [HTML全文] (560) [PDF 2102KB](50)
摘要:
为了解林下三七中药材不同部位的黄酮类,以林下三七中地下部分根和地上部分茎、叶、果为材料,用上调LC−MS/MS技术检测其黄酮类活性物质。应用MVDB和代谢信息公共数据库对三七不同部位黄酮类物质的差异代谢物进行PCA分析、OPLS−DA分析、样本重复相关评估等,通过KEGG数据库注释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从中筛选出差异显著的差异代谢物以及在不同部位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三七4个部位共检测出149个黄酮类次级代谢产物,三七中黄酮类数量排序为S(茎) > F(果) > L(叶) > R(根),叶、果、茎较根中含有更多的黄酮类物质;以地下部分根为对照组,比较了其与地上部分茎、叶、果的差异,其中F vs. R组中筛选出上调6个(没食子儿茶素、扁蓄苷、圣草酚−3′−O−葡萄糖苷等),下调14个(槲皮素、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圣草酚−8−C−葡萄糖苷等);L vs. R组中筛选出上调2个(异鼠李素−3−O−阿拉伯糖苷、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下调18个(芍药花素−3−O−葡萄糖苷、山奈素−3−O−葡萄糖醛酸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等);S vs. R组中筛选出上调4个(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 (棕矢车菊素)、扁蓄苷、山奈酚−7−O−葡萄糖苷等),下调16个(槲皮素、山奈素−3−O−葡萄糖醛酸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等);叶、果、茎中含有大量与根中不同的特有差异次级代谢产物,如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牵牛花素−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2′′−O−木糖基)葡萄糖苷等可作为区别根的标志性差异物。三七不同部位的黄酮类活性物质存在较大差异,黄酮类含量以叶、果、茎中相对含量多,根中黄酮类相对含量相较其他部位少。
贵州亮岩镇古茶树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高超, 仇杰, 查仁明, 罗洪发
2023, 43(2): 80-89. doi: 10.11929/j.swfu.202112027
[摘要](644) [HTML全文] (555) [PDF 1376KB](52)
摘要:
通过对亮岩镇古茶树集中分布区的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31个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亮岩古茶树林地土壤pH值平均为5.37,51.61%的土壤pH为4.5~ 5.5,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为丰富;但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未达到高产优质茶园肥力指标,处于磷素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土壤的交换性铝、交换性钙和有效铜含量处于茶树生长适宜范围;古茶树林地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较低,仅有48.38%的土壤有效锌处于适宜范围。主成分分析表明,三里田村古茶树林地土壤肥力最好,其次是关沟村,飞轮村、太极村和亮岩村古茶树土壤立地条件较差,针对肥力较差区域应该重点增施磷肥和适量增加铁、锌等微量元素。
哈尼梯田典型区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拟研究
李源, 宋维峰, 马建刚
2023, 43(2): 90-98. doi: 10.11929/j.swfu.202203016
[摘要](761) [HTML全文] (526) [PDF 1259KB](50)
摘要:
以哈尼梯田典型流域全福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膜仪法对0~10、10~20、20~40、40~60、60~80 、80~10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测定,并选取Van‒Genuchten模型、Brooks and Corey模型和Gardner模型对梯田土壤实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哈尼梯田0~10 、40~60 cm土层土壤持水性最差,20~40 cm土层土壤持水能力最强。Van‒Genuchten、Brooks‒Corey和Gardner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相似,均对0~1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而对40~60 、80~100 cm土层土壤模拟效果较差。3种模型均可用于拟合哈尼梯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其中Van‒Genuchten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误差相对较小;Brooks‒Corey和Gardner模型拟合效果较差。Van‒Genuchten模型是哈尼梯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较为理想的拟合模型。
福贡县生态环境质量遥感动态变化研究
杨雪, 李益敏, 蒋文学, 计培琨, 杨一铭
2023, 43(2): 99-108. doi: 10.11929/j.swfu.202204011
[摘要](621) [HTML全文] (515) [PDF 3999KB](50)
摘要:
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为研究区,选取2000—2020年间10期遥感影像数据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反演得到的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个指标进行加权生成RSEI指数,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对福贡县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贡县RSEI均值在2000—2020年呈曲折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在中等以上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退化、不变、改善的比例分别为1.17%、56.57%、42.26%,生态环境质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变好,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区域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西两侧;研究区气象因素影响植物生长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海拔与坡向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自然因素,而林地、建设用地及耕地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
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不同径级林木空间结构特征
张岗岗, 王艳艳, 刘艳萍, 王晶, 范定臣, 李曼颖
2023, 43(2): 109-117. doi: 10.11929/j.swfu.202112025
[摘要](830) [HTML全文] (539) [PDF 2518KB](60)
摘要:
对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100 m × 100 m固定样地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利用混交度(\begin{document}$ {M}_{i} $\end{document})、大小比数(\begin{document}$ {U}_{i} $\end{document})、角尺度(\begin{document}$ {W}_{i} $\end{document})和密集度(\begin{document}$ {C}_{i} $\end{document})分别描述不同径级林木空间结构异质性,并采用修正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FSSD)以及林木竞争指数SCI对林分整体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中约60.0%的林木呈随机分布或同种伴生,不同径阶林木中随机分布或零度混交林木达55.0%以上;特大径木中47.1%为非常稀疏林木,在绝对劣势林木比例最小,而小径木中57.7%为非常密集林木,但在亚优势木中比例最大;林分中大径木的空间结构最好(FSSI=0.062、FSSD=1.041),特大径木最差,不同径阶林木均处于弱度竞争状态,但小径木竞争强度更大。因此,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不同径级空间结构较差,亟需森林结构调整和优化,以精准提升森林生产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基于生境质量模型的福州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
耿建伟, 余坤勇, 谢祯, 杨务发, 刘健
2023, 43(2): 118-125. doi: 10.11929/j.swfu.202111080
[摘要](747) [HTML全文] (475) [PDF 1380KB](51)
摘要: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并优化福州市的GI网络。结果表明:基于MSPA识别出福州市核心区共1977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5%。根据直接识别与景观连通性指标dPC综合筛选出共15个绿色基础设施源地。大面积GI源地主要分布在城郊,中心城区较少。基于InVST生境质量评价模型得到生境指数0.8~1.0的高生境质量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02%,生境指数0~0.2的低生境质量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7%;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和识别一级廊道15条,二级廊道17条,共22条。优化GI网络后,新增了绿色基础设施源地6个,节点150个,其中与铁路相交的节点41个,与高速公路相交的节点109个。福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生境质量指数两极分化严重,且连通性不佳,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强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源地和重要廊道的保护和建设。
澜沧江中段典型河谷植被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段禾祥, 杨靖, 杨茜, 吴学灿
2023, 43(2): 126-132. doi: 10.11929/j.swfu.202111040
[摘要](662) [HTML全文] (493) [PDF 1655KB](48)
摘要:
采用2002年Landsat ETM + 影像解译澜沧江流域中段典型河谷的植被景观,以相对面积设置不同空间幅度梯度,以不同像元大小设置空间粒度梯度,分别分析其对研究区景观水平景观格局指数随空间幅度和空间粒度大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曲线回归拟合各景观格局指数随空间幅度和粒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河谷地区景观格局指数对空间幅度和空间粒度具有尺度依赖性,随着空间幅度和空间粒度的变化,多数景观格局指数都有明显的响应,且能用曲线估计模型来进行模拟或预测;2)空间幅度分析中的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和空间粒度分析中的缀块面积标准差等景观格局指数的模拟曲线存在明显的尺度拐点,其中相对面积(空间幅度)为0.1~0.2,空间粒度为240~300 m。本研究可为河谷地区景观格局分析的尺度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4种典型林分水质效应分析
鲁绍伟, 刘逸菲, 赵娜, 徐晓天, 郑家银, 李少宁
2023, 43(2): 133-146. doi: 10.11929/j.swfu.202107072
[摘要](544) [HTML全文] (494) [PDF 1871KB](45)
摘要:
以北京松山国家森林公园4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它们各空间层次(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样以及溪水、地下水和库区水的水样,并带回实验室检测分析各水样中水质离子浓度,探讨降雨输入−输出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趋势,验证松山国家森林公园4种林分对水质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林冠层到土壤层,Na+、Mg2+和Ca2+的浓度变化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K+、NH4+和Cl浓度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转折点分别为0~20 cm土壤层、林冠层和枯落物层,NO3、NO2、SO42−和F的浓度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再升高又下降的趋势,转折点分别为枯落物层和0~20 cm土壤层。4种林分对溪水净化作用明显,溪水中Na+、K+、NH4+、NO3、NO2和SO42−浓度较壤中流降幅为13.54%~86.81%,对地下水和库区水影响较小。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60 cm土壤层对降雨水质起到关键的净化作用,以蒙古栎纯林的净化效果最佳。4种林分中蒙古栎纯林对水质净化效果最佳,其次为油松 + 毛白杨混交林、油松纯林、山杨纯林。
改性木材的超亲水性高尺寸稳定性研究
刘雨晗, 黄思琴, 石江涛, 何锐, 黄琼涛
2023, 43(2): 147-152. doi: 10.11929/j.swfu.202111017
[摘要](664) [HTML全文] (472) [PDF 1385KB](45)
摘要:
采用无机−有机掺杂的方法,在聚乙二醇溶液体系中引入纳米二氧化硅(SiO2),并将其浸入木材内部,制备了同时具有超亲水性与高尺寸稳定性的木材。结果表明:PEG与SiO2协同改性的栎木表面接触角最大为23°,24 h和10 d内的吸水率均低于30%,同时24 h和10 d内的抗胀缩率均高于90%。SiO2添加组的流失率低于仅PEG浸渍组,与单独PEG浸渍相比,协同处理后改性木材的增重率有所降低,但是密度略有增加。
不同原料摩尔比对多元共缩聚树脂木材胶黏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苟倩, 刘焕, 李泽, 董春雷, 杜官本, 邓书端
2023, 43(2): 153-162. doi: 10.11929/j.swfu.202111019
[摘要](587) [HTML全文] (505) [PDF 1468KB](48)
摘要:
以三聚氰胺(M)、苯酚(P)、尿素(U)、乙二醛(G)为原料,在弱酸性条件下合成了不同原料摩尔比的三聚氰胺–苯酚–尿素–乙二醛(MPUG)多元共缩聚树脂,对树脂的基本性能、润湿性能和胶合性能进行测试,据此优选出共缩聚树脂合成的较佳原料摩尔比;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波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树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和P的加入能大幅提高树脂的胶合性能特别是耐水性;以原料摩尔比M∶P∶U∶G为0.2∶0.1∶1.0∶1.4的MPUG树脂制备的三层杨木胶合板胶合性能较优,其干状胶合强度、冷水24 h湿强度和63 ℃热水3 h湿强度分别为1.62、0.75、0.43 MPa,且无甲醛释放,可在干燥状态下直接室内使用。
桉木刨花板VOCs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武波晓, 王军民, 万辉, 李芸, 储键基, 文天国, 杨兆金, 杜官本, 赵平
2023, 43(2): 163-171. doi: 10.11929/j.swfu.202110028
[摘要](547) [HTML全文] (497) [PDF 1398KB](46)
摘要: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顶空固相微萃取的萃取温度、平衡时间、萃取时间和解析时间对桉木刨花板挥发性成分萃取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优化其萃取条件,并对桉木刨花板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桉木刨花板挥发性成分的萃取具有显著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91℃、平衡时间34 min、萃取时间24 min和解析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62%,并从桉木刨花板中共检测出5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23种、醇类11种、烷烃类8种、芳香烃类5种、醛类5种、酯类和酸类各1种,为桉木刨花板挥发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研究简报
泡核桃果实副产物多酚物质响应及组成探究
王纪辉, 耿阳阳, 刘亚娜, 胡伯凯, 张时馨, 何佳丽, 梁美, 谭化美
2023, 43(2): 172-180. doi: 10.11929/j.swfu.202110015
[摘要](551) [HTML全文] (413) [PDF 1658KB](40)
摘要:
以泡核桃青皮、饼粕、壳为材料,解析不同料液比、处理时间、乙醇浓度、处理温度和超声功率处理下多酚物质响应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3种副产物中多酚物质种类进行鉴定并定量分析;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副产物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泡核桃副产物多酚得率均在60 ℃出现峰值,不同影响因素处理下多酚得率响应变化有所不同,但较为相似。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提取,青皮多酚得率为 (41.22 ± 1.35) mg/g,饼粕多酚得率为 (36.75 ± 2.01) mg/g,壳多酚得率为 (22.68 ± 1.87) mg/g。3种泡核桃副产物中共鉴定出5种单体酚,分别是没食子酸、丁香酸、对香豆酸、槲皮素、香草酸,其中青皮中鉴定出4种单体酚,分别是没食子酸、丁香酸、对香豆酸、槲皮素;壳中鉴定出2种单体酚,为没食子酸、香草酸;饼粕中仅鉴定出1种单体酚,为没食子酸。3种副产物中共有单体酚为没食子酸。处理时间和乙醇浓度互作在3种泡核桃果实副产物多酚提取含量变化中均呈正相关,料液比和处理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饼粕),乙醇浓度与超声功率表现为显著性正相关(壳),处理温度和超声功率也呈显著性正相关(青皮);相同乙醇溶液处理下,70 ℃烘干青皮多酚得率>饼粕>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超声处理能较大地强化提取效果,促使多酚更多、更快地渗出。
林麝野外食源植物叶片营养价值分析
苏宇, 王雪, 吴世磊, 蔡永华, 龚杭, 郑程莉, 程建国
2023, 43(2): 181-185. doi: 10.11929/j.swfu.202108030
[摘要](670) [HTML全文] (443) [PDF 921KB](39)
摘要:
为研究圈养林麝营养需求,补充林麝天然食物来源,对四川马尔康麝场林麝10种野外食源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价值分析。结果表明:10种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单一饲喂喜食植物叶片不能满足全年龄、全周期林麝营养需求;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40%~4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为0.67~0.74,皆高于WHO/FAO提出的蛋白质参考模式;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从氨基酸平衡角度分析10种植物所含必需氨基酸偏离WHO/FAO氨基酸模式的程度,胱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相对不足,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建议针对性补充胱氨酸+蛋氨酸含量较高的饲料,提高食源植物氨基酸营养平衡性。
1980—2018年成都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周棱楠, 潘安, 罗芳
2023, 43(2): 186-194. doi: 10.11929/j.swfu.202112065
[摘要](827) [HTML全文] (502) [PDF 3240KB](40)
摘要:
基于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借助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和速度指数、等扇形分析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成都市198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结果表明: 1980—2018年成都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38年间共增加1.38 × 104 hm2,主要来源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扩张方向性明显,呈现出向东南方倾斜的态势,且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持续扩张。扩张强度呈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区县地区逐渐减小的趋势,中心的主城区扩张强度最高;扩张速度最快的区域集中在东部和南部的双流、武侯和简阳等地,位于西侧的蒲江、邛崃和崇州等地扩张速度最慢。GDP、距政府驻地远近等社会经济因子和高程、年均温、水域等自然因子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在水域、高程、年均温等自然因子的影响下,在GDP、距政府驻地远近及交通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推动下,成都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且方向性显著。
研究综述
遥感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徐伟恒, 熊源, 黄邵东, 王雷光, 孔雷, 钱瑞, 康倩文, 代东甫
2023, 43(2): 195-204. doi: 10.11929/j.swfu.202111072
[摘要](1046) [HTML全文] (587) [PDF 1071KB](56)
摘要:
遥感具有快速、实时、监测范围广等特点,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内外1993—2020年间该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指数方面,能表征植被状况的植被指数(如NDVI等)、能表征城市化状况的建筑指数(如NDBSI等),以及能表征区域人类活动的地表温度(LST)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在模型方面,更能综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模型(如RSEI等)是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常用的模型;在评价方法方面,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代表的客观赋权法是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流方法。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和综合指数模型多视角定量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利用长时间序列数据动态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