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3卷6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3 年 6 期封面
2023, 43(6): -1--1.
[摘要](433) [PDF 7069KB](18)
摘要:
目录
2023 年 6 期目录
2023, 43(6): -.
[摘要](429) [HTML全文] (159) [PDF 516KB](29)
摘要:
研究论文
湖北主要造林树种生态区划研究
杜超群, 吴昊, 袁慧, 许业洲
2023, 43(6): 1-7. doi: 10.11929/j.swfu.202210001
[摘要](665) [HTML全文] (220) [PDF 1462KB](36)
摘要:
利用湖北省主要造林树种杉木、南方型黑杨、湿地松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位置信息及气候、地形和土壤等42个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开展4个树种生态栽培区划研究,探讨4个树种人工林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MaxEnt模型预测AUC值为0.855~0.951,通过环境变量的筛选,模型预测精度提高0.23%~3.59%。生物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在4个树种适生区预测模型构建过程中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是影响树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其中海拔在湿地松、日本落叶松和南方型黑杨中的贡献率均排在首位,达到31.48%~47.80%。4个树种的生态区可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个等级,分别绘制了各树种的适生地理分布图,并从整体上明确了这4个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的分布格局,即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南地区适宜发展杉木人工林,鄂中江汉平原地区主要为南方型黑杨,鄂北和鄂东丘陵岗地主要为湿地松,鄂西亚高山区适宜发展日本落叶松人工林。
蝴蝶兰不同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钦, 黄捷, 涂松, 康阳, 王菲, 陈秀铭, 彭东辉
2023, 43(6): 8-18. doi: 10.11929/j.swfu.202210066
[摘要](647) [HTML全文] (236) [PDF 1534KB](19)
摘要:
以72份蝴蝶兰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花梗和花器官相关的34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表型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其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72份蝴蝶兰品种的绝大多数性状呈现变异丰富、类型多样的特性,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变异范围为16.39%~157.36%,质量性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8~1.32,其中叶片的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低,但其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水平较高;R型聚类分析将34个性状分为3个大类,第I类群包含了花部和叶部性状,表明花与叶的表型联系较紧密,第II类群和第III类群包含花序长、最长叶长、植株大小和花序梗长,表明这4个表型性状呈独自进化关系; Q型聚类分析将72份蝴蝶兰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其中第II类可细分为7个亚类群,II−1、II−2亚类群可作为大花和中花育种的亲本,II−3、II−4、II−5和II−7亚类群可作为小花育种的亲本,II−4亚类群可作为香花育种的亲本,同时蝴蝶兰‘JB5342’‘JB5184’‘JB5541’‘JB3697’‘安娜’和‘JB5725’等品种与多数供试蝴蝶兰品种遗传距离较远,可作为重要亲本参考。主成分分析表明,花宽、花瓣长、花瓣宽、萼片长、花长和萼片宽的特征向量绝对值较高,是造成蝴蝶兰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
草本竞争对云杉更新苗叶片生物量和形态特性的影响
刘卫敏, 南宏伟, 扬帆, 孟嘉欣, 储泽毅, 朱丙轩
2023, 43(6): 19-25. doi: 10.11929/j.swfu.202208013
[摘要](443) [HTML全文] (184) [PDF 1305KB](14)
摘要:
以关帝山晚期演替树种云杉更新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草本竞争对云杉幼苗叶片特性的影响;利用冗余分析探究草本和环境因子对云杉更新幼苗叶片特性间的竞争强度,进一步探究草本竞争及其环境因子与更新幼苗叶片特性间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结果表明:在不同草本株数竞争下,高、中、低3种草本株数竞争对更新苗叶片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草本株数竞争对云杉更新幼苗当年生叶片的表面积、生物量、比叶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对往年生、草上叶片和草下叶片的表面积、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草本竞争和环境因子对更新苗叶片特性影响的顺序为冠幅>苗龄>草本株数>草本种类,除了更新苗自身的特性,草本竞争对叶片特性的影响占重要地位。苗龄与由草本株数、草本种类和草本盖度构建的潜变量F1对云杉更新苗叶片表面积具有正向直接影响;F1、冠幅、苗龄与碱解氮对更新苗叶片比叶面积和生物量产生正向直接作用。
神农架国家公园华山松退化群落生态位特征及种间关系
胡文杰, 崔鸿侠, 潘磊, 唐万鹏, 李欢欢, 曾静, 甘慧群
2023, 43(6): 26-37. doi: 10.11929/j.swfu.202212032
[摘要](377) [HTML全文] (166) [PDF 1352KB](16)
摘要:
为研究神农架国家公园华山松退化群落不同层次的群落结构组成和种间关系,为华山松群落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华山松大小蠹虫害2年的华山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等指标分析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应用方差比率法、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研究群落总体联结性及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华山松群落乔木层共有10科14属16种植物,灌木层共有23科30属35种植物;华山松、蓬藟分别是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第1优势种。华山松和漆在乔木层中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灌木层中蓬藟、南蛇藤和木姜子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表明这些物种具有较强的生境适应性。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0.96和0~0.85,其中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32.50%和67.90%,说明各层次存在生态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在灌木层更为明显。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总体联结性均表现为不显著正联结;群落中呈负联结的种对数多于正联结的种对数,显著或极显著负联结的种对数也高于显著或极显著正联结的种对数,说明群落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在乔木层,华山松与锐齿槲栎均呈显著正联结关系,与其他物种间多呈负联结关系。可见,华山松群落总体处于不稳定状态,种间关系多为负联结状态,在后期植被恢复过程中,可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当选择生态位较宽、与优势树种呈正联结状态的树种进行人工补植以促进植被恢复;同时注重对可能成为特有种的物种生境进行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
昆明石灰岩及玄武岩风化壳微形态对上覆植被生长的影响
刘艺琪, 苏怀, 张殷豪, 董铭, 程倩
2023, 43(6): 38-44. doi: 10.11929/j.swfu.202212002
[摘要](359) [HTML全文] (161) [PDF 3513KB](11)
摘要:
以昆明地区同一气候带内上覆植被生长情况差异很大的石灰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观察与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开展微形态特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石灰岩、玄武岩风化壳与各自基岩存在明显继承性,主要表现在玄武岩风化壳各层中骨骼颗粒都含大量斜长石,而石灰岩风化壳各层中骨骼颗粒仅有石英,表明石灰岩风化壳与玄武岩风化壳不是同一类物质。石灰岩风化壳A层(表土层)呈现开裂状微结构,总孔隙度在15.85%,孔隙主要类型为通气孔隙,B层(心土层)呈整块状微结构,孔隙度仅占6.48%,主要孔隙类型为无效孔隙;玄武岩风化壳A层(表土层)呈现海绵状微结构,总孔隙度高达28.29%,其中通气孔隙居多,B层(心土层)呈孔洞、孔道复合微结构,孔隙度在9.53%,主要孔隙类型为毛管孔隙。石灰岩、玄武岩风化壳的有效含水量与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无效孔隙负相关。本研究为基岩控制上覆植被生产量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一个新途径,即基岩可以通过控制风化壳的微结构来影响其有效含水量,从而导致即使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基岩区上覆植被生产量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出现。
1995—2019年云南千湖山小微水体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梁克敏, 张勇, 窦小东, 郑秋竹, 马燕丹, 王晓蓉, 吴凯婷
2023, 43(6): 45-53. doi: 10.11929/j.swfu.202209066
[摘要](471) [HTML全文] (207) [PDF 1570KB](12)
摘要:
以滇西北千湖山为研究区,使用1995—2019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资料提取小微水体的空间分布,分析1995—2019年该区域小水体和微水体的景观特征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水体和微水体的平均分布海拔分别为3953.1 m和3987.8 m,小水体和微水体分布区的坡度分别为9°~14°和6°~13°,2种水体主要分布在千湖山的东坡和北坡,南坡分布得最少。小水体的斑块面积大于微水体,趋于聚集分布;微水体斑块数量多于小水体,趋于离散分布。1995—2019年,小水体和微水体的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分离度指数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1995—2019年,千湖山地区气候整体呈暖干化趋势。海拔和坡度对小微水体的景观特征有显著影响;气温升高对小微水体斑块数量、斑块面积增加有正向作用,但会导致斑块破碎度增加;降水减少对小微水体景观特征的影响与气温升高相反。本研究表明,在千湖山地区,地形因素(海拔和坡度)控制着小微水体的空间分布,气候暖干化对小微水体的景观特征变化有显著影响,微水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小水体。
不同天气条件下山杏树干液流速率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韩新生, 许浩, 安钰, 郭永忠, 董立国, 王月玲, 万海霞, 蔡进军
2023, 43(6): 54-64. doi: 10.11929/j.swfu.202205036
[摘要](468) [HTML全文] (207) [PDF 1729KB](6)
摘要:
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山杏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生长季监测树干液流速率,同步观测环境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及土壤温度等指标,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量化了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变化的贡献量。结果表明:在晴天,太阳辐射对树干液流变化的贡献量最大,占比为80.8%,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的贡献量较小,分别占2.7%和1.4%;在多云天气,太阳辐射、气温、土壤温度对树干液流变化的贡献量占比分别为44.9%、9.3%和13.7%;在雨天,太阳辐射对树干液流变化的贡献量占比为60.4%,饱和水汽压差的贡献量为4.7%。随着天气条件从晴天、多云、到雨天的转变,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变化的总贡献量依次降低,液流速率与大气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的相关性逐步增大,与气温、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逐渐减小。在3类不同天气条件下,太阳辐射均是树干液流变化的主控气象因子,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土壤温度、风速等居次。研究结果可为变化环境下细致刻画植被蒸腾对外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及理解相关驱动机制提供参考。
福建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
赵慧芳, 潘祖鉴, 孙晓航, 林玉蕊
2023, 43(6): 65-71. doi: 10.11929/j.swfu.202110016
[摘要](411) [HTML全文] (167) [PDF 1108KB](7)
摘要:
在收集1961—2018年福建省22个国家基准气象站气候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倾向估计、重标极差\begin{document}$ (R/S) $\end{document}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克里金插值、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平均相对湿度为79.44%,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率0.57%/10 a,4个季节的变化趋势同年际变化趋势相一致,其中春季的下降速率最快,冬季最慢;福建省相对湿度序列具有长期相关的持续性,未来一段时间也将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春季的持续性最强;年均相对湿度序列在2003年出现显著减小的突变;福建省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西南−东北型,大致呈西南、东北小,中部大的特点。其主要受到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影响,随着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小。
毛乌素沙地黑沙蒿花粉传播动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
乔占国, 汪芳, 张泽宁, 张春妮, 宛涛, 郝好, 吴娇娇, 刘龙
2023, 43(6): 72-78. doi: 10.11929/j.swfu.202202006
[摘要](320) [HTML全文] (146) [PDF 1258KB](6)
摘要:
于2020年8月2—4日(黑沙蒿盛花期),采用重力玻片法,对其三维空间花粉传播日变化规律进行监测,每3 h监测1次,连续监测3 d。结果表明:在黑沙蒿盛花期的24 h内,花粉量日变化动态可用一元三次函数描述,02:00—03:00时花粉量最少,14:30—15:00时最多,具有单峰性和爆发性;在空间变化上,当地盛行风上风端花粉数显著少于下风端,南方位最少,显著少于下风端北方位,且3 m高处显著少于1 m处。花粉量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风速呈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气温是影响花粉传播的主导因子,风速次之,相对湿度最小。因此,通过生态或生物措施营造一个相对低风速、低气温及高湿度的局部小环境,将有利于降低黑沙蒿花粉的扩散和传播。
香根草对水体中磺胺嘧啶单一及联合污染的去除动态研究
荣渝虹, 孙仕仙, 张发明, 李良, 李荣彪, 罗超, 郑毅
2023, 43(6): 79-90. doi: 10.11929/j.swfu.202206015
[摘要](365) [HTML全文] (195) [PDF 1456KB](5)
摘要:
为明确香根草对磺胺嘧啶(SDZ)单一及联合不同磺胺类抗生素(SAs)污染的去除潜力,通过为期15 d的温室水培模拟试验,在起始浓度为100 μg/L的磺胺嘧啶和各100 μg/L的5种磺胺抗生素(磺胺吡啶、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喹噁啉、磺胺二甲氧嘧啶)联合污染的水培条件下,采集了香根草的生长指标、水体溶液和香根草组织中SDZ的浓度变化,以评估香根草对SDZ的吸收、富集、转移和去除动态。结果表明:SDZ或SAs胁迫下,香根草地上部和根系长度与对照(无污染物)相比差异均不显著。污染暴露的第15天,培养液中种植香根草经单一(CP + SDZ)和联合污染(AP + SAs)处理的去除率分别为38.49%和33.47%,比无植物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47%和15.45% ;单一SDZ污染组中香根草对SDZ的去除能力显著强于SAs联合污染,二组水培溶液中的残留浓度分别为61.51、66.52 μg/L,t0.99降解周期分别为88 d和111 d,比无植物对照组分别缩短了49、75 d。CP + SDZ组根部和茎叶富集系数均高于AP + SAs组,香根草对SDZ的根部富集能力比茎叶强,富集能力均小于1,转移系数TF处于0.2~0.4间。虽然香根草直接吸收、转运SDZ的浓度有限,但可以有效促进水环境中SDZ的去除。香根草在SDZ培养液中的净去除率与培养液去除率、培养时间、地上富集系数、地上SDZ浓度具有直接关联作用。
辽东山区胡桃楸次生林垂直结构特征研究
董莉莉, 赵济川, 汪成成, 刘红民, 胡博, 高英旭
2023, 43(6): 91-96. doi: 10.11929/j.swfu.202209052
[摘要](255) [HTML全文] (173) [PDF 1009KB](9)
摘要:
以辽东山区胡桃楸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冠光竞争高法将胡桃楸次生林划分为上、中、下3个林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林层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上、中、下3个林层平均树高分别为14.86~17.02、11.18~12.77 m和7.33~8.01 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层树高间差异极显著,分层效果较好。上林层为林分蓄积量主要贡献层,占林分总蓄积量61.86%~78.7%;其次为中林层,下林层最少。各林层径级分布曲线不同,下林层径级分布呈反“J”曲线,中林层呈左偏单峰曲线,上林层为多峰曲线。林分整体处于中度混交向强度混交的过渡状态,3块标准地上、中林层的混交度平均值分别为0.512、0.574,为中度混交,下林层平均混交度为0.671,接近强度混交,各林层平均混交度表现为随垂直高度的降低而增大。标准地1和标准地3为聚集分布,标准地2属于随机分布。随林层垂直高度的降低,林分聚集度和竞争指数均有所增加。从林分的垂直结构判断胡桃楸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相对稳定,其未来的演替方向可能为以落叶松和胡桃楸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或者以胡桃楸、蒙古栎和花曲柳为优势种的阔叶混交林,下林层的更新能力较差,应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其天然更新。
帽儿山天然软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变化
齐静, 董灵波, 刘兆刚
2023, 43(6): 97-106. doi: 10.11929/j.swfu.202209028
[摘要](426) [HTML全文] (159) [PDF 1149KB](7)
摘要:
以帽儿山天然软阔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前后4期13 a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帽儿山林分结构动态变化规律,为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007—2020年间直径分布都近似反J形分布,Weibull模型的R2 为0.889~0.917,Logistic分布模型的R2 为0.982~0.989,拟合效果均较好。林分径阶分布均匀,树种组成复杂,非空间结构指标中除林分密度(24.18~26.54)增加外,树种多样性(0.809~0.755)、林分稳定性(0.96~1.12)、株数密度均为下降。空间结构在13 a期间变化不明显,林分水平分布格局(0.525~0.518)呈现聚集分布、林木竞争为中庸状态(0.504~0.499)、林分混交程度整体为中度混交(0.615~0.640)、林分垂直复杂度下降(0.542~0.526)、林分空间综合指数变化稳定。综上所述,帽儿山天然软阔叶次生林林分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且呈现正向演替趋势,未来需对林分进行适当间伐,扩大生长空间,改善生境条件,同时适当补植红松等珍贵树种,提高经济价值,改善林分格局。
基于Landsat 8 OLI的昆明市主要森林类型生物量遥感估测与反演
郑伟楠, 吴勇, 欧光龙
2023, 43(6): 107-116. doi: 10.11929/j.swfu.202211073
[摘要](349) [HTML全文] (182) [PDF 1423KB](7)
摘要:
基于昆明市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对昆明市12种优势树种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并选择最优模型对昆明市12种森林类型进行地上生物量反演。结果表明: 3种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有着最好的估测效果,且其中杉木林的模型拟合精度最高\begin{document}$ {R}_{\mathrm{a}\mathrm{d}\mathrm{j}}^{2} $\end{document}为0.683,RMSE为12.68 t/hm2;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最低;当AGB小于50 t/hm2和大于100 t/hm2时,3个模型均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但随机森林模型的平均残差值的绝对值较低,在不同生物量段的估测误差相对较低;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反演研究区森林AGB,反演精度为85.31%,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演昆明市森林地上生物量。
基于遥感特征变量的高山松碳储量抽样估算
韩雪莲, 张加龙, 刘灵, 廖易, 唐金灏, 韩东阳
2023, 43(6): 117-124. doi: 10.11929/j.swfu.202208047
[摘要](389) [HTML全文] (155) [PDF 2211KB](4)
摘要:
以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香格里拉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可靠性为95%,抽样精度分别为95%、90%、85%的3种情况下,基于遥感特征变量采用分层抽样对高山松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与一般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遥感特征变量的筛选中,相关性最强的4个依次为11窗口第4波段信息熵(R11B4EN)、11窗口第4波段均值(R11B4ME)、11窗口第7波段协同性(R11B7HO)、11窗口第2波段二阶矩(R11B2SM)。在相同抽样设计精度下,抽样单元数量均呈现系统抽样>一般分层抽样>遥感分层抽样的规律。在95%和85%的抽样设计精度下,采用11窗口第2波段二阶矩(R11B2SM)的实际抽样精度最高,误差最小。可见,基于遥感特征变量的分层抽样可为森林碳储量调查提供参考。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廊道构建
徐健楠, 晁碧霄, 彭玲莉, 李治安, 张斌, 郭丰毅, 卞斐, 遇宝成, 邹全程
2023, 43(6): 125-134. doi: 10.11929/j.swfu.202209004
[摘要](641) [HTML全文] (225) [PDF 2751KB](20)
摘要:
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与关键区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内高程、土壤、林分、人口、经济、归一化植被指数以及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动物分布等数据,结合MCR模型与重力模型进行重要生态源地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识别国家公园内重要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13处,总面积83300.78 hm2,构建联结各生态源斑块的生态廊道6条,宽度600 m,总长度327.71 km,总面积19294.05 hm2,其中包括3条重要廊道和3条一般廊道。研究构建的生态廊道具体工程包括天然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水源保护等,并将因高速公路隔离区域重新联通,有效减缓生境破碎化。本研究方法可为今后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和落脚点,明确了保护、修复和管理工作的方向,对于提高生境连通性、构建结构完整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提供参考。
松材线虫侵染对日本落叶松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建国, 姜旭, 栾庆书, 冯健, 王建军, 刘穆
2023, 43(6): 135-140. doi: 10.11929/j.swfu.202209002
[摘要](308) [HTML全文] (156) [PDF 1144KB](6)
摘要:
通过测定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变化,从生理生化角度探究日本落叶松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响应规律。以3年生日本落叶松盆栽苗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皮接法接入2000条松材线虫,于接种后第0、5、10、20、30天时收集并测定针叶内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接种点上部和下部均检测到大量松材线虫,且下部线虫数极显著高于上部(P<0.01)。叶绿素a、b含量均在第10天时出现明显下降,随后开始上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接种10 d后开始逐渐上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接种松材线虫后,SOD活性显著上升,各时间点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AT活性先小幅下降,后逐渐升高,于30 d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OD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且5 d后迅速升高,各时间点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L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接种后10、20 d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本落叶松被松材线虫侵染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和PAL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存在密切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日本落叶松对松材线虫抗性品系筛选和抗病机理提供参考。
不同浸提处理对竹粉防霉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汪雨田, 徐涓, 杨静, 杨海艳, 王大伟, 史正军
2023, 43(6): 141-148. doi: 10.11929/j.swfu.202209007
[摘要](419) [HTML全文] (156) [PDF 3103KB](11)
摘要:
以经过冷水、10 g/L HCl、10 g/L NaOH、120 U/mL淀粉酶溶液、V(甲苯)∶V(乙醇)=2∶1和120 °C水热浸提分别处理后的巨龙竹粉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竹粉上3种常见霉菌绿色木霉、桔青霉和黑曲霉的生长情况,并对竹粉化学成分含量、官能团及微观形貌进行测试,探究竹材主要化学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与霉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排查竹材中关键的致霉组分。结果表明:经10 g/L NaOH处理过的竹粉防霉效果最佳,综合抑菌率可达50%;碱处理后除可溶性营养物质溶出,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部分降解减少了霉菌可转化利用的营养物质,提高了竹纤维细胞的致密度,降低了竹材的吸水性,有效增强了竹粉的防霉性能;10 g/L NaOH在提高竹材防霉性能的同时还能增强竹材的力学性能。
不同处理方法对尾巨桉表面视觉性质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岑晓倩, 张亚庆, 王亮, 卢翠香
2023, 43(6): 149-155. doi: 10.11929/j.swfu.202212049
[摘要](312) [HTML全文] (150) [PDF 1799KB](8)
摘要:
选用桐油和硅酸钠浸渍或涂饰处理的尾巨桉为试样,分析试样浸渍或涂饰前后表面色差及耐腐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尾巨桉试样经浸渍或涂饰处理后明度L*、红绿轴色品指数a*和黄蓝轴色品指数b*均显著降低;硅酸钠对尾巨桉颜色的影响大于桐油,经硅酸钠浸渍尾巨桉试样的总色差ΔE*最大,且硅酸钠浸渍处理的色差变化大于涂饰处理,而桐油涂饰处理大于浸渍处理;经浸渍或涂饰的尾巨桉试样被绵腐卧孔菌(PV)侵染后质量损失率明显下降,涂饰桐油、浸渍或涂饰硅酸钠的尾巨桉对PV菌的耐腐程度达到Ⅱ级,而浸渍桐油达到了Ⅰ级。浸渍处理增大了桐油含量,耐腐能力增强。处理的尾巨桉耐腐效果,桐油优于硅酸钠,浸渍优于涂饰。
翅荚木解剖构造特征及DNA条形码识别研究
曹秀龙, 甘昌涛, 陈松阳, 朱培琦, 邱坚
2023, 43(6): 156-164. doi: 10.11929/j.swfu.202210060
[摘要](381) [HTML全文] (199) [PDF 4270KB](10)
摘要:
以翅荚木标本为研究材料,利用显微技术对其宏观构造及微观构造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以翅荚木9年生新鲜材作为对照组,对两者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分别对2个木材样品的trnLrbcLpsbA−trnH 3段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翅荚木为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单管孔或少数径列复管孔(2~4个),穿孔板为单穿孔,具多角形互列管间纹孔式,导管−射线间纹孔式同管间纹孔式;射线组织主为异III型,稀异II型。CTAB试剂盒法,能够成功提取满足PCR扩增需求的翅荚木新鲜组织及标本的DNA。2个木材样品的3段DNA序列均能与NCBI系统中翅荚木100%匹配,其中psbA−trnH序列能与其他树种区分开,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作为翅荚木分子鉴定的备选条形码,从3段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来看,几个树种可以被正确聚类。
研究简报
云南高原鼠尾草属野生种中丹参酮类主要成分的差异分析
朱慧, 黄艳波, 孔羽, 苏涛
2023, 43(6): 165-172. doi: 10.11929/j.swfu.202211035
[摘要](314) [HTML全文] (135) [PDF 2934KB](6)
摘要:
鼠尾草属是唇形科的代表性植物,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类群。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和丹参酮I为对照标品,对采集的8种野生高原鼠尾草甲醇提取的丹参酮类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并通过统计学比较分析不同种鼠尾草与丹参体内4种丹参酮类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大叶鼠尾草根中富含二氢丹参酮I;短冠鼠尾草叶中只检测到二氢丹参酮I,根中可检测到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 A 3种丹参酮 ;其余鼠尾草种以及丹参中4种丹参酮都只在根组织中特有。甘西鼠尾草的丹参酮总量比丹参高,适合作为提取丹参酮的原材料,而云南鼠尾草、栗色鼠尾草和毛地黄鼠尾草适合作为提取丹参酮I的材料。本研究为云南地区特有的高原鼠尾草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桦褶孔菌中麦角甾醇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鲁斌, 全伟, 陈勇杏, 申开泽, 华燕
2023, 43(6): 173-178. doi: 10.11929/j.swfu.202211001
[摘要](401) [HTML全文] (236) [PDF 815KB](3)
摘要:
对桦褶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使用波谱分析技术鉴定6种麦甾醇类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化合物麦角甾−7, 22−二烯−6β−甲氧基−3β, 5α−二醇、3β, 5α−dihydroxy−(22E, 24R)−ergosta−7, 22−dien−6−one、3β, 5α, 9α−trihydroxyergosta−7, 22−dien−6−one首次从桦褶孔菌中分离得到。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模型,对6种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浓度在400 µ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低于10%,虽不能全面地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桦褶孔菌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MCP复合抽真空包装对脱青皮鲜食核桃贮藏生理的影响
姜德志, 王其竹, 徐永杰
2023, 43(6): 179-184. doi: 10.11929/j.swfu.202212003
[摘要](329) [HTML全文] (158) [PDF 1130KB](3)
摘要:
为延长脱青皮鲜食核桃贮藏期,以‘清香’核桃为试材,比较了经1−甲基环丙烯(1−MCP)熏蒸处理后抽真空加干燥剂、抽真空、不抽真空3种贮藏方式下,核仁含水率、酸价、过氧化值及内种皮总酚、黄酮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增加,鲜食核桃核仁含水率呈下降趋势,核仁酸价、过氧化值呈上升趋势,内种皮黄酮、内种皮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生理指标显著相关(P<0.05),核仁含水率可作为鲜食核桃贮藏期生理指标变化的重要指示参数;经3 µL/L的1−MCP熏蒸、加干燥剂后进行真空包装处理的脱青皮鲜食核桃,低温(1 ± 0.5) ℃贮藏15 d,能在维持核仁含水率的同时,减缓贮藏过程中核仁酸价、过氧化值的上升。1−MCP复合抽真空包装处理可延缓核仁品质下降,对脱青皮鲜食核桃贮藏保鲜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土壤深度凤丹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研究
周英, 耿晓东, 汪成忠
2023, 43(6): 185-191. doi: 10.11929/j.swfu.202210016
[摘要](338) [HTML全文] (138) [PDF 1119KB](3)
摘要:
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凤丹栽培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探究了不同土层细菌碳源代谢能力以及碳源利用方式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增加,凤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显著下降;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亦随之下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碳源代谢能力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胺类是根际细菌群落的主要碳源利用类型;不同土壤深度的根际土壤细菌主要受pH、SOC、TN和C/N的影响。因此,不同深度油用牡丹凤丹土壤细菌碳源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发生了改变,不同土壤深度细菌利用的碳源类型也并不相同,土壤理化性质是导致不同土壤深度细菌功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株云南楚雄野生香菇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袋料栽培方法研究
寸孟人, 余浪, 李蕾, 王琴, 陈玉惠, 冯小飞
2023, 43(6): 192-198. doi: 10.11929/j.swfu.202207016
[摘要](372) [HTML全文] (187) [PDF 1675KB](5)
摘要:
以云南楚雄地区的1株野生香菇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菌种的分离与鉴定,测定了不同温度、pH 、碳源、氮源、无机盐对菌株菌丝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同时以杂木屑、玉米芯等农废资源为主要基质,进行了野生香菇菌株的袋料驯化栽培。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和ITS分子鉴定,菌株鉴定为香菇属真菌;生物学特性实验发现该野生香菇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6.0,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玉米粉、蛋白胨,最适无机盐为氯化钙与硫酸镁;以60.0%杂木屑添加30.0%玉米芯组成的袋料基质栽培效果最好,生物转化率达到了41.49%。
2023 年总目录
2023, (6): 198-198.
[摘要](234) [HTML全文] (99) [PDF 484KB](9)
摘要: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