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7卷2期

显示方式:          |     

森林培育与遗传育种
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幼苗的光合特性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
吴涛, 耿云芬, 柴勇, 郝佳波, 袁春明
2017, 37(2): 1-1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1
[摘要](851) [HTML全文] (523) [PDF 1258KB](2)
摘要:
以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11种常见的木质藤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含林窗、林缘更新、喜光或适应高光强生境的常绿蔷薇、山羊桃、南蛇藤、五风藤、冷饭团、爬山虎6种植物,以及林内更新的、喜荫或适应低光强生境的石宝茶藤、川西尾叶素馨、冠盖绣球、肖菝葜和葡萄酸藤子5种植物,使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置于林外、林缘和林内3种生境下2年生幼苗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CO2响应曲线,分析其叶片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从林外到林缘再到林内,11种木质藤本植物的Pn、WUE、TrPmax、LSP、LCP和Rd均呈下降趋势,而Ci、AQY、AmaxRp和CE呈上升趋势,且喜光木质藤本植物光合生理指标的各项测定值在相同生境时通常都显著高于喜荫植物的;依据光合生理指标分析结果,11种木质藤本植物中适应强光的物种是爬山虎、常绿蔷薇、山羊桃和南蛇藤,适应弱光的物种是葡萄酸藤子、石宝茶藤和冠盖绣球,而冷饭团、五风藤、肖菝葜和川西尾叶素馨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居于二者中间。
自然越冬过程中3种表型香樟抗寒性比较
韩浩章, 张丽华, 王晓立, 张颖, 刘宇, 李素华
2017, 37(2): 12-1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2
[摘要](974) [HTML全文] (423) [PDF 1176KB](2)
摘要:
为选育抗寒能力强的香樟品种,以3种不同表型香樟为试材,研究其自然越冬过程中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自然越冬过程中,随温度变化,光合色素含量在前期呈稳定波动状态,但在后期开始缓慢下降并保持稳定;可溶性糖含量在前期迅速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在后期又呈先升后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前期迅速上升,之后迅速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前期有小幅度上升之后下降,但在后期迅速上升;SOD活性和CAT活性在前期迅速上升,之后迅速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POD活性在前期上升之后下降,但在后期迅速上升;MDA含量在前期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后期又迅速恢复至原来水平;游离脯氨酸和POD在自然越冬后期对香樟抗寒性的提高起作用。表型1的光合色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表型2和表型3,MDA含量明显低于表型2和表型3。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香樟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的抗寒性分为增强期、最强期、减弱期和再次增强期4个时期,表型1的抗寒性最强,可作为苏北地区抗寒品种进行推广。
基于DSC技术的不同榛树抗寒能力比较分析
王德新, 向建英, 段安安, 李丽萍
2017, 37(2): 19-2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3
[摘要](715) [HTML全文] (402) [PDF 2549KB](1)
摘要:
为了解不同地区榛树抗寒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选择了平榛、华榛和维西榛3种榛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结合采样地点气候情况对其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寒能力最强的是平榛,其次是维西榛,最弱的为华榛;维西榛和华榛采集地点年均最高、最低气温相仿,但从试验数据看,维西榛的抗寒能力却与平榛相似,其中平榛的热焓值为2.398 J/g,吸热峰值温度为2.63 ℃;维西榛的热焓值为2.558 J/g,吸热峰值温度为2.26 ℃,依据DSC峰形图、灵敏度3D图等指标也可推断维西榛的抗寒能力应与平榛相近。因此,满足正态分布曲线图的植物是具有抗寒能力的;植物热焓值的数值越小,代表植物的抗寒能力越强;灵敏度3D图形显示,高灵敏度数值所占比例越高的植物,抗寒能力就越强。
高寒地区增加土壤温度对暴马丁香光合特性的影响
赵萌君, 司剑华, 袁雅丽, 乔建华
2017, 37(2): 25-2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4
[摘要](881) [HTML全文] (435) [PDF 1120KB](1)
摘要:
为促进暴马丁香在高海拔冻土地区的生长,通过使用陶瓷太阳能集热增温措施,人工增加土壤温度,分别设置2.0 ℃(S1)、3.0 ℃(S2)、4.0 ℃(S3)、5.0 ℃(S4)4种增温梯度和1个CK对照组,分析不同土壤温度下暴马丁香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中,S3、S4的暴马丁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大,其增长率分别为13.16%和16.65%;S4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其增长率分别为58.89%和9.17%,S3、S4的暴马丁香叶片的胞间CO2浓度较大,增长率分别为14.63%和20.43%。土壤温度与暴马丁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相关,与蒸腾速率呈显著相关。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土壤温度增加4.0~5.0 ℃,最适宜暴马丁香的生长。
盐胁迫对4种园林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蔡金桓, 都成林, 薛立, 叶自慧, 佘汉基, 李子华
2017, 37(2): 30-3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5
[摘要](935) [HTML全文] (417) [PDF 1379KB](1)
摘要:
利用人工浇盐的方式模拟野外盐环境,测定了大红花、龙船花、鹅掌藤和朱蕉幼苗的光合指标,分析盐胁迫对4种植物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在0.3%盐浓度情况下,4种幼苗的Pn呈下降的趋势;大红花的Gs不断下降,其他植物先降后升;大红花和鹅掌藤的Ci不断下降,龙船花先降后升,朱蕉持续上升;大红花的Tr不断下降,其他植物先降后升。在0.6%盐浓度情况下,4种幼苗的Pn不断下降;大红花、龙船花和鹅掌藤的Gs先降后升,朱蕉不断下降;大红花、龙船花以及鹅掌藤的Ci先降后升,朱蕉先升后降;4种幼苗的Tr先降后升。从4种植物的PnGsCiTr综合判断,大红花和鹅掌藤抗盐胁迫能力强,龙船花的抗盐胁迫能力中等,朱蕉的抗盐胁迫能力最差。
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组织含水率的响应
姜准, 邹旭, 张增悦, 唐翠平, 李甜江, 李根前
2017, 37(2): 35-4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6
[摘要](800) [HTML全文] (416) [PDF 1185KB](1)
摘要:
通过田间控制灌水形成土壤和组织含水率梯度,探讨组织含水率在克隆生长调节中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土壤含水率持续上升,而组织含水率先升后降;分株存活、生长以及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随灌水强度(土壤含水率)的增大先升后降,随组织含水率的增大直线上升。因此组织含水率是导致克隆生长调节的直接因素,灌水强度(土壤含水率)是间接因素,灌水强度(土壤含水率)通过改变组织含水率而起作用。故随着组织含水率先升后降,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生长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觅养格局连续体“游击型-聚集型-游击型”。
基于数量化回归模型的秃杉优树选择
王庆华, 陈强, 刘永刚, 苏俊武, 沈立新, 刘云彩, 毕波, 许彦红, 周筑, 段成波, 杨锐铣, 赵永红, 孙志刚, 孙宏
2017, 37(2): 41-4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7
[摘要](904) [HTML全文] (446) [PDF 1188KB](3)
摘要:
对秃杉分布区13个县(市)的纯林、混交林、散生木、孤立木进行调查,选出236株作为初选优树,并观测这些候选优树的立地因子、生长性状等指标。经相关性分析,选择单株材积作为优树复选的主要指标。采用数量化回归的方法,建立经度、纬度、海拔、坡度、黑土层厚度、树龄6个数量因子和坡向、坡位、坡形、基岩、土壤类型、起源、立木类型7个定性因子与秃杉单株材积的回归方程,其复相关系数为0.799。秃杉单株材积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值(Ii)代表基因型值,其频率分布成正态分布。以Ii与差值平均值I ±标准差δ相比较作为划分优树等级的依据,秃杉以候选优树70%的入选率统计。差值Ii ≥I+0.3δ,即Ii ≥1.644 6为Ⅰ级优树;I+0.3δ> Ii> I - 0.3δ,即1.644 6> Ii> -1.644 6为Ⅱ级优树;Ii ≤I - 0.3δ,即Ii ≤-1.644 6为Ⅲ级优树(一般林木),Ⅲ级优树淘汰不选。用此标准对秃杉236株野外初选优树进行复选,Ⅰ级优树54株,占候选优树的22.88%;Ⅱ级优树114株,占候选优树的48.31%;Ⅰ、Ⅱ级优树预估遗传增益达20.82%。
刨花润楠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的变异分析
赵梦秋, 陈怡佳, 周鹏, 朱芹, 陈晓阳, 邓小梅
2017, 37(2): 47-5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8
[摘要](823) [HTML全文] (409) [PDF 1144KB](6)
摘要:
对23个种源刨花润楠群体间的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长、宽、厚、长宽比、宽厚比及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厚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长、宽、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刨花润楠种子长、种子宽及种子长宽比等性状与采种点分布区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对刨花润楠23个种源进行聚类,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
紫雨桦花色素苷含量的时空变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姜晶, 王芳, 路芳, 姜静
2017, 37(2): 53-5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09
[摘要](745) [HTML全文] (392) [PDF 2479KB](2)
摘要:
以3年生紫雨桦无性系为试材,分别测定枝顶、中、下部叶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色素苷、叶绿素含量,同时采用qRT-PCR技术分析BpCHSBpDFR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紫雨桦枝顶、中部及下部叶片的花色素苷及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长阶段2种色素的含量也达到显著水平;紫雨桦5—8月枝顶1~2叶片均为暗紫色或紫色,枝顶花色素苷含量在各生长阶段均显著高于中、下部叶片,枝顶、中部及下部叶片中的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时序变化呈现相反趋势。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种色素的含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对紫雨桦的3条BpCHS与4条BpDFR基因时空表达特性分析显示,在叶色呈现暗紫色或紫色的叶片中BpCHS2BpCHS3基因表达量最高,在紫雨桦枝顶、中部及下部叶片颜色变化明显阶段,参试的4条BpDFR基因呈现显著的上调或下调,因此紫雨桦的叶色与BpCHS2BpCHS3BpDFR密切相关。
菊花黄化突变体初步研究
卢珍红, 莫锡君, 蒋亚莲, 余蓉培, 周旭红, 田敏, 杨晓, 桂敏
2017, 37(2): 60-6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0
[摘要](956) [HTML全文] (502) [PDF 3712KB](3)
摘要:
以菊花‘霞光飞跃’叶色突变体和正常植株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与正常植株相比,叶绿素含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仅为正常植株的18%左右,叶绿素a/b比值(Chl a/b)显著升高。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从突变体与正常植株叶片中获得4.75 Gb和4.96 Gb有效数据(Clean Data),de novo组装后得到105 456条通用基因(Unigenes),其中长度大于1 kb的有15 493条,N50为1 556 bp。对Unigenes表达分析,共获得3 762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得到的DEGs进行生物学功能性注释,获得总注释信息为2 741。通过对注释信息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合定量PCR验证表明,菊花‘霞光飞跃’叶色突变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dmGLK2低水平表达和dmGLK1 不表达导致叶绿体合成和分裂受阻,叶片细胞内叶绿体数量大大降低,进而叶绿素含量下降。
云南红豆杉幼树不同径级枝干生物量与紫杉烷含量特征分析
王磊, 张劲峰, 温霜, 李江, 冯倩, 方俊
2017, 37(2): 69-7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1
[摘要](759) [HTML全文] (454) [PDF 1123KB](4)
摘要:
将4.5年生云南红豆杉样株的枝干径级划分为9个等级,分析相应径级样枝树皮与木质部的生物量特征,对各径级混合样中10-DAB、巴卡亭Ⅲ、7-木糖-紫杉醇、10-去乙酰-紫杉醇、三尖杉宁碱、紫杉醇等紫杉烷类物质含量进行检测与对比。结果表明:当样枝直径>0.50 cm时,样枝树皮所占比例大幅下降;当样枝直径>0.80 cm时,样枝木质部直径明显增加;当样枝直径为0.30~1.49 cm和>4.00 cm时,其树皮干质量与木质部干质量比值随径级增加而显著降低;云南红豆杉幼树枝干木质部中存在一定量的紫杉醇及其他紫杉烷类物质,其枝干直径Φ=0.30 cm是该树种枝干中紫杉烷类物质含量变化的重要节点。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将Φ<0.30 cm的小枝叶作为云南红豆杉药用原料林培育、枝叶采收的主要目标,以及收购云南红豆杉鲜枝叶的重要定价指标。
大量元素对多花黄精不定芽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周新华, 肖智勇, 黄拯, 曾满生, 李峰卿, 武晓玉
2017, 37(2): 74-7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2
[摘要](824) [HTML全文] (468) [PDF 1134KB](2)
摘要:
以MS + NAA 1.0 mg/L + KT 1.5 mg/L为基本培养基,多花黄精根茎芽为材料,研究MS培养基中5种大量元素浓度对多花黄精根茎芽生长及黄精多糖和总皂苷2种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合多花黄精根茎芽生长的培养基中硝酸铵和硝酸钾浓度为MS培养基标准浓度的1.5倍,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氯化钙浓度为MS培养基标准浓度的2倍;最适合多花黄精总多糖合成的培养基中磷酸二氢钾浓度为MS培养基标准浓度的2倍,其他元素均是MS培养基中的标准浓度;最适合多花黄精总皂苷合成的培养基中5种大量元素浓度均为MS培养基标准浓度。
3个鲜食枣品种果实品质对比分析
李丹, 纪晴, 王连春, 胡孟豪, 周军, 周海彬, 段安安, 和润喜
2017, 37(2): 80-8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3
[摘要](815) [HTML全文] (465) [PDF 1240KB](2)
摘要:
以昆明市宜良县避雨栽培的10年生冬枣、梨枣和芒果枣为试材,对3种鲜食枣果实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冬枣单果质量最小,但果形最为美观,接近圆形;芒果枣单果质量最大,但果形不及冬枣和梨枣;不同品种均从6月中旬进入果实快速膨大期。3个不同品种枣果实的硬度均随果实发育逐渐降低,果实成熟期梨枣硬度最大;其次是冬枣,芒果枣硬度最小,芒果枣的Vc含量最高。冬枣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且糖酸比高,风味更佳,内在品质最好。感官评定方面,冬枣综合评价最佳,外观圆形,果皮最薄,且口中不留残渣,口感最佳;其次为梨枣,其外观、口感略胜于芒果枣;芒果枣果皮较厚,口感较粗糙。
云南无患子科一新记录属——掌叶木属
陈星星, 宣晓晓, 丘林凤, 魏银银, 覃家理
2017, 37(2): 85-8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4
[摘要](668) [HTML全文] (382) [PDF 4047KB](4)
摘要:
在云南省富宁县进行全国第4次中药资源普查的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无患子科一新记录属——掌叶木属。根据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的标本记录及相关文献记载,掌叶木主要分布于广西及贵州,云南省新记录。该属为中国特有单型属,仅有掌叶木1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森林生态
岷山中段高山峡谷区主要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邓东周, 蒋小林, 武碧先, 彭波, 贺丽, 鄢武先
2017, 37(2): 88-9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5
[摘要](793) [HTML全文] (479) [PDF 1138KB](7)
摘要: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应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D)对区内10种主要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林分郁闭度影响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人工林;不同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建议在本区山地恢复重建中,以营造混交林为宜,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搭配,在选择树种时应优先考虑选择与其自然分布相适应的乡土树种。
广州南沙园林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王卓敏, 刘小川, 薛立, 邵怡若, 张越, 李银
2017, 37(2): 95-10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6
[摘要](832) [HTML全文] (455) [PDF 1472KB](6)
摘要:
以广州南沙11种园林植物为对象,分析其叶片元素、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C、N、P、K含量分别为363.92~491.49、9.65~33.53、1.36~2.90和11.25~24.74 g/kg;不同植物土壤pH为5.87~8.38,有机质含量为8.34~24.78 g/kg。不同植物的土壤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总体质量居中,有机质含量中等,氮磷含量偏低,钾含量较高。植物叶片的C/N为12.28~44.42,C/P为152.17~314.95,N/P为3.56~13.02。将植物叶片的养分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可分为4类:第1类有龙血树,第2类有翠芦莉、鹅掌藤和绿朱蕉,第3类有银纹沿阶草、朱蕉、金叶假连翘、射干、水鬼蕉和花叶鸭脚木,第4类有大红花。叶片养分含量排序为第3类>第4类>第2类>第1类;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植物的土壤养分分为4类,第1类有龙血树、银纹沿阶草和水鬼蕉,第2类有花叶鸭脚木、朱蕉和绿朱蕉,第3类有射干和翠芦莉,第4类有大红花、金叶假连翘和鹅掌藤。土壤肥力排序为第4类植物>第2类植物>第1类植物>第3类植物。
凋落叶多样性对杉木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吴培培, 林开敏, 许诺, 石丽娜, 陈梦瑶, 郑文辉, 刘圣恩
2017, 37(2): 103-10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7
[摘要](854) [HTML全文] (419) [PDF 1419KB](1)
摘要:
为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采用网袋法对杉木凋落叶多样性模式的失重率、种间相互作用和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分解,除MS和SN 2组处理,其他处理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杉木凋落叶。通过多样性处理,对凋落叶分解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SHN、SHR和SRN 3组处理,对杉木凋落叶分解具有一定作用,其中SHN、SHR、SRN和SHRN凋落叶多样性处理较其他处理能更好地促进杉木凋落叶分解,SHRNM凋落叶多样性处理则抑制杉木凋落叶分解。相关性检验表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与初始纤维素含量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水平;与C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C/N、C/K和木质素/K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施肥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涂佳, 付宇佳, 朱志文, 黄卫华, 唐菲菲, 吴立潮
2017, 37(2): 109-11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8
[摘要](875) [HTML全文] (466) [PDF 1155KB](1)
摘要:
为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湖南省4年生泡桐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酶与土壤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施肥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其中专用肥对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更为显著,相比不施肥对照,分别提高了79.01%,72.40%和230.76%。3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其中专用肥处理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提高最为显著,相比对照处理,微生物量碳提高了321.02%,微生物量氮提高了386.87%。泡桐在专用肥处理下,除pH外,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呈现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酶活性呈现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养分呈现正相关。专用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化学指标产生的影响最大。
积水条件对若尔盖典型高寒沼泽碳氮垂直分布的影响
张晓堂, 田昆, 袁杰, 岳海涛, 张昆
2017, 37(2): 116-12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19
[摘要](861) [HTML全文] (484) [PDF 1579KB](2)
摘要:
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测定分析, 对若尔盖季节性积水和常年积水沼泽土壤有机碳与氮含量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200 cm土层内, 常年积水沼泽的有机碳含量为270.174 g/kg, 氮含量为11.963 g/kg; 季节性积水沼泽碳含量为212.066 g/kg, 氮含量为10.824 g/kg; 季节性积水沼泽的平均碳、氮含量均低于常年积水沼泽。在0~60 cm土层, 2种沼泽的各层次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 均表现为下降趋势; 在60~110 cm土层, 2种沼泽的有机碳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常年积水沼泽有机碳含量增加幅度与速率均明显大于季节性积水沼泽; 在110~200 cm土层, 含碳量变化趋于相对稳定, 但同等深度下常年积水沼泽的含碳量明显高于季节性积水沼泽。在泥炭表、中层(0~110 cm), 季节性积水沼泽氮含量 < 常年积水沼泽; 而在泥炭底层(110~200 cm), 季节性积水沼泽氮含量>常年积水沼泽。有机碳和氮含量数据表明, 在常年积水沼泽向季节性积水沼泽演变过程中, 有机碳含量呈现一定趋势的减小, 湿地的碳汇功能发生了变化。
黔北浒洋水侵蚀性次降雨对地表径流产沙的影响
黄选华, 高华端, 罗金, 孙泉忠
2017, 37(2): 122-12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0
[摘要](726) [HTML全文] (417) [PDF 1277KB](1)
摘要:
为研究黔北小流域侵蚀性降雨与产沙的关系, 以遵义浒洋水水土保持监测站2009—2012年降雨实测资料为基础, 在4个径流小区各28场降雨的降雨量、降雨强度、最大30 min雨强、降雨侵蚀模数等数据统计的基础上, 采用次降雨侵蚀力、覆盖度的回归模型及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 分析浒洋水小流域的次降雨径流侵蚀产沙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5-7月份总径流量、总产沙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64.05%和62.62%。当次降雨侵蚀力 < 20, 降雨侵蚀模数与降雨侵蚀力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 降雨侵蚀模数与覆盖度呈二次函数负相关关系; 当降雨侵蚀力>20, 降雨侵蚀模数与降雨侵蚀力呈一次函数正相关关系, 降雨侵蚀模数与覆盖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通过二元非线性回归, 建立并验证次降雨侵蚀力、覆盖度与降雨侵蚀模数之间的适用公式。
干旱地区不同生境庭荠生物量的分布研究
贾风勤, 张娜, 纳森巴特
2017, 37(2): 128-13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1
[摘要](828) [HTML全文] (409) [PDF 1424KB](2)
摘要:
采用野外生态学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相结合, 分析了3种不同生境内短命植物庭荠种群的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庭荠种群株高、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不同生境间显著差异, 且多数变异系数高于70%, 以林地植株数量性状变异最大; 在不同生境内根和茎生物量随总生物量增加均呈幂函数形式增长, 表现为相似的异速生长规律, 茎生物量的增长速率(b茎生物量=1.153 4)最高, 叶和果实生物量分别呈幂函数或线形增长, 果实生物量随根、茎和叶生物量变化趋势表现为幂函数和线性增长关系; 庭荠植株生物量和生长情况在样地内和样地间受随机环境因子和自身遗传因子的内外调控而表现出一定的异同点。
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蚂蚁多样性研究
李安娜, 徐正会, 许国莲, 郑莹, 庄江旭, 李斌
2017, 37(2): 135-14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2
[摘要](871) [HTML全文] (440) [PDF 1150KB](4)
摘要:
为了完善滇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蚂蚁多样性研究, 采用样地和搜索调查法对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的蚂蚁群落开展调查, 测定分析了该区域蚂蚁的多样性, 结果表明: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共记录蚂蚁10亚科、49属、130种; 22块样地蚂蚁群落主要指标为, 物种数目0~39种(平均17.6种), 个体密度0.0~525.2头/m2(平均109.2头/m2), 多样性指数0.000 0~2.629 2(平均1.535 5), 均匀度指数0.362 7~0.772 3(平均0.544 6), 优势度指数0.101 8~1.000 0(平均0.322 6)。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为0.000 0~0.307 7, 处于相似性极差至较差水平。蚂蚁多样性主要指标在底域效应基础上呈现出多域效应现象, 表现为山体垂直带上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物种的聚集群, 具有不同的保护价值。纬度和海拔共同影响蚂蚁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低纬度和低海拔区域栖息着更多的蚂蚁物种, 随着纬度和海拔升高, 蚂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地区山体中、下部蚂蚁群落普遍受到人为深度干扰, 在保护工作中应当作为重点。
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比较研究
冯雪萍, 刘金福, 郑世群, 赖日文, 何中声, 周姗姗, 余希, 张惠光
2017, 37(2): 142-14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3
[摘要](719) [HTML全文] (475) [PDF 1138KB](2)
摘要:
以规划调整前后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 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及实地考察, 构建覆盖率、生态效率评估、管理效率评估和详细监测程度等4个不同且互补的指标体系, 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后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存在监测系统较为落后、管理不善与红树林湿地被破坏等问题较严重; 规划调整后详细监测程度、管理行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人为干扰等指标分值提升较明显。综合评价保护区规划调整前的保护效果为"中", 调整后为"良", 表明调整规划较为合理, 改善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管理效率。
森林病虫害
滇牡丹红斑病最适诱抗剂的筛选试验
缪福俊, 安曼云, 华梅, 原晓龙, 陈剑, 王娟
2017, 37(2): 148-15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4
[摘要](763) [HTML全文] (427) [PDF 1108KB](2)
摘要:
研究植物病害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的诱抗效应, 以期为红斑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采用康壮素(Harpin)、苯并噻二唑(BTH)和水杨酸(SA)3种常见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进行了诱抗试验, 分析了其发病指数、诱抗效果、生理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3种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诱抗效果显著, 发病指数均显著下降, 其中以BTH的诱抗效果最佳; 并确定BTH的最佳使用浓度为100 mg/L, 诱抗效果高达68.27%。在此浓度处理后, 叶片病斑面积停止增长, 边缘逐渐愈合, SAFR和MDA含量显著降低, 可溶性蛋白、色素和相关酶系活力指标均显著增加, 这些变化与流胶病的抗性变化密切相关。3种诱抗剂对滇牡丹红斑病原菌不产生毒杀作用, 而是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AR), 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小粒咖啡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田间抗病性研究
龙亚芹, 段春芳, 刘杰, 彭海明, 申科, 王雪松, 石华忠, 罗梓文, 陈雷, 李荣福
2017, 37(2): 152-1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5
[摘要](862) [HTML全文] (452) [PDF 2804KB](2)
摘要:
对咖啡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 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确定其病原菌, 同时开展咖啡褐斑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品种抗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小粒咖啡病叶上分离出3个菌株, 其形态特征相同。选取从云南(CCYN05)和海南(CCHN05)样品上纯化到的2个菌株, 对其rDNA-ITS克隆测序分析, 2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 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调查了5个小粒咖啡品种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 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和抗病品种, 5个品种抗病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卡杜埃瑞吉纳、卡杜拉、卡杜埃44、卡蒂膜、维拉萨奇。
2种低温保藏法对金黄壳囊孢菌种活力及致病力的影响
张静文, 杨寒丽, 孔婷婷, 刘爱华, 岳朝阳, 焦淑萍
2017, 37(2): 158-16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6
[摘要](701) [HTML全文] (401) [PDF 1178KB](1)
摘要:
为研究不同方法长期保存金黄壳囊孢菌种的活力和致病力, 分别对1986年石蜡油低温保存和2009年试管斜面低温保存菌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石蜡油低温保存菌株的平均活力指数为33.3%, 试管斜面低温保存菌株的平均活力指数为10.0%;石蜡油低温保存金黄壳囊孢菌的存活期长达29 a, 试管斜面低温保存也有较高的成活率; 2种方法保存的金黄壳囊孢菌株都存在致病活性, 但是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 石蜡油低温保存菌株的致病力高于试管斜面低温保存的菌株; 林间接种石蜡油低温保存菌株, 新疆杨发病率最高可达40%。
森林经理
基于GF-1遥感影像的2013—2015年民勤绿洲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张兆鹏, 李增元, 李奇虎, 郝荣欣
2017, 37(2): 163-17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7
[摘要](846) [HTML全文] (437) [PDF 5630KB](2)
摘要:
基于GF-1遥感卫星影像, 利用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 定量研究了民勤绿洲2013-2015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3年中民勤绿洲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保持稳定, 其中极低覆盖度植被(Ⅰ类)从2013年的76.9%增加到了2015年的83.9%, 低覆盖度植被(Ⅱ类)和高覆盖度植被(Ⅳ类)则分别相对减少了6.8%和1.9%, 中覆盖度植被(Ⅲ类)则增加了1.7%;在植被覆盖度总体稳定前提下, 也有少数野生黑枸杞等名贵药材生长区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 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邵波, 燕腾
2017, 37(2): 179-18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9
[摘要](837) [HTML全文] (474) [PDF 1115KB](7)
摘要:
基于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对四川省森林植被资源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及分析。结果表明:截止2013年,四川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729.05 Mt,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43.26 t/hm2,林分生物量为1 331.66 Mt,林分碳储量为670.09 Mt,林分平均碳密度为56.84 t/hm2;针叶林碳储量在四川省森林各林型碳储量中贡献最大,成过熟林在不同林龄结构碳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幼龄林及中龄林面积占森林林分面积的42.67%,说明四川省森林植被资源趋于年轻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分碳密度与各龄组中单位蓄积量呈逐渐增长趋势。
1998—2014年阿克苏河流域耕地景观时空变化研究
王涛, 张超
2017, 37(2): 171-17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28
[摘要](667) [PDF 6972KB](4)
摘要:
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GIS解译了研究区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5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针对耕地信息,分别从耕地面积动态变化、耕地重心空间迁移、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等分析阿克苏河流域耕地近16年的变化过程,并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增长、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该流域耕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流域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上、中、下游耕地面积增加幅度有所不同,下游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上游次之,中游最小;流域上、中、下游耕地重心坐标在不同时段内分别向不同方向迁移,但总体表现为上游向东迁移,中游向南迁移,下游向北迁移;流域内耕地间逐渐聚拢,空间上接连成片,斑块面积不断增大,景观异质性降低;阿克苏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流域耕地面积持续扩张的重要原因,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保证了不断增加的耕地的用水灌溉。
森林工程
木纤维尺寸对聚乳酸结晶特性的影响
刘一楠, 刘珊杉, 郭文静
2017, 37(2): 184-19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30
[摘要](778) [HTML全文] (397) [PDF 2473KB](2)
摘要:
采用混合热压的方法制备不同形态木纤维/PLA复合材料,并通过DSC和POM分析不同形态木纤维与PLA复合对PLA等温和非等温结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纤维的加入影响了PLA等温结晶的结晶度、结晶速率和熔融温度等特性。中等尺寸木纤维(直径为0.012~0.050 mm,长度为0.3~4.0 mm)能够最有效地增加PLA的结晶度和结晶速率;较大尺寸的木纤维(直径为0.07~0.50 mm,长度为2~10 mm)会阻碍结晶的生长从而降低PLA的结晶度和结晶速率。木纤维复合材料中PLA的熔融温度会随着加入木纤维的尺寸增加而增加;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木纤维会使PLA的结晶度、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升高,但是尺寸较大的纤维(直径为0.07~0.50 mm,长度为2~10 mm)同样对结晶的生长有很强的阻碍作用,从而降低了PLA的结晶度、结晶温度。POM结果表明,木材纤维会促进PLA的异相成核,并且使PLA在木材纤维表面形成横向结晶层,并且进一步证明了大尺寸的纤维会阻碍结晶生长。
R值及多元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王逸峰, 张彦华, 谭海彦, 顾继友
2017, 37(2): 192-19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31
[摘要](944) [HTML全文] (531) [PDF 1442KB](5)
摘要:
采用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合成聚氨酯预聚体,并在室温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弹性体,在未使用小分子扩链剂、催化剂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R值(NCO : OH物质的量比)及不同多元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聚氨酯弹性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R值的增大,弹性体的热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拉伸强度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多元醇分子量的增大,弹性体的热稳定性先增大后减小,拉伸强度逐渐减小。
硼酸铵-磷酸氢二铵协效阻燃杨木单板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胡来勇, 俞马宏
2017, 37(2): 197-20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32
[摘要](768) [HTML全文] (418) [PDF 2492KB](2)
摘要:
利用极限氧指数、水平垂直燃烧测试、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镜(SEM)比较研究了硼酸铵与磷酸氢二铵复配阻燃杨木单板的阻燃性能及热解特性。结果表明:磷酸氢二铵的阻燃性能优于硼酸铵,两者复配使用时具有明显的协效性;质量浓度为20%的复合阻燃剂溶液处理杨木单板的氧指数和残炭量最高,分别为61%和53.5%,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中也显现出优异的阻燃性能;复合阻燃剂降低了热解阶段的初始分解温度、峰值分解温度和各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燃烧后的SEM分析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使得杨木单板在燃烧过程中形成了保护层,有效阻止了热和氧气的交换,从而提高了杨木单板的阻燃性能。
海门口遗址饱水古木酚醛树脂加固机理分析
高景然, 邱坚, 冯净
2017, 37(2): 203-20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33
[摘要](906) [HTML全文] (417) [PDF 3489KB](1)
摘要:
在酚醛树脂加固古木效果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微观构造进行解析,结合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酚醛树脂加固古木的加固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浸入古木内的酚醛树脂绝大部分沉积在了细胞壁内,极少量以块状形式沉积在了细胞腔内;加固后古木自身纤维素结晶度有所提高;虽然侵入的酚醛树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固化,但仍未形成大量的三维体型丙阶酚醛树脂。
白花木瓜多聚原花青素降解条件优化
张霞, 姜力, 李娜, 罗旭璐, 张加研, 赵平
2017, 37(2): 209-21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34
[摘要](835) [HTML全文] (397) [PDF 1640KB](1)
摘要:
以白花木瓜多聚原花青素的降解主产物(-)-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的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多聚原花青素/茶多酚,PPC/TP)和盐酸浓度对化合物1生成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对白花木瓜PPC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白花木瓜PPC的最佳降解条件为:反应温度70 ℃,反应时间81.5 min,PPC/TP比为1.5:1.0,盐酸浓度为1%。在此条件下,化合物1的含量为601.093 mg/mL,与理论预测值(606.103 mg/mL)较为接近,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花木瓜PPC降解条件的方法可行。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紫茎泽兰总黄酮工艺研究
张文娟, 刘祥义, 孙航, 李云仙, 雷然, 刘守庆, 徐娟
2017, 37(2): 216-22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7.02.035
[摘要](773) [HTML全文] (434) [PDF 2235KB](3)
摘要: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以得率为指标,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紫茎泽兰总黄酮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总黄酮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回归方程为R1=1.42 + 0.050A - 0.054B + 0.073C - 0.030AB +0.016BC - 0.013A2。紫茎泽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3.66%,提取时间35 min,料液比1 : 30;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1.612%。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