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1卷4期

显示方式:          |     

封面
2021-04期封面
2021, 41(4): -.
[摘要](526) [PDF 21114KB](38)
摘要:
目录
2021-04期目录
2021, 41(4): 1-4.
[摘要](527) [HTML全文] (373) [PDF 518KB](44)
摘要:
特约稿件
云南松杉类植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曾觉民
2021, 41(4): 1-10. doi: 10.11929/j.swfu.202103053
[摘要](1687) [HTML全文] (390) [PDF 915KB](28)
摘要:
云南松杉类植物是构成云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林木树种,种质资源丰富,通过研究其植物区系资源优势的特性及意义,总结如下:云南本土产6科、25属、96种松杉类树木,居各省(市)域之首,也是世界它地难觅的;列出了现有的(含引种的)松杉类植物,其8科、39属、195种的分类系统,是半个多世纪努力保护开拓的结果。用植物区系的观点分析种属的珍、稀、古、特的性质和意义;从属的区系类型及组合分析它们的多样性,与相关的地史变迁、生态地理区域及环境交接过渡的变化与意义;简析了云南松杉类树种丰富多样的因果关系。
研究论文
带状抚育间伐对辽东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及部分土壤养分指标的影响
冯健, 王骞春, 郑颖, 陆爱君, 于世河, 王月婵, 陈东升
2021, 41(4): 11-17. doi: 10.11929/j.swfu.202003005
[摘要](1615) [HTML全文] (420) [PDF 916KB](46)
摘要:
为了揭示带状抚育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带状抚育间伐,并补植不同树种形成混交林,经过10 a生长后,对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主要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TI和STII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均比CK有显著的提高,其中,胸径分别提高了25.80%和19.63%,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53.01%和31.68%;冠幅分别提高了49.29%和45.99%;而STI和STII之间各生长因子差异不显著,总体上STI各生长因子优于STII各生长因子。不同的补植树种均对落叶松林木各生长因子影响不显著。落叶松人工林经过带状抚育间伐并补植不同树种后改善了落叶松干形。带状抚育间伐提高了林地土壤养分,尤其是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STI和STII的0~10 cm土层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是CK的1.91倍和2.13倍、2.22倍和1.62倍,10~20 cm土层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是CK的1.91倍和2.13倍、1.79倍和1.44倍。相关分析表明,林木生长因子与土壤养分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林木生长因子与土壤值pH、磷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带状抚育间伐方式促进了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积累。
不同产地高节竹竹叶次生代谢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分析
徐小博, 王选年, 徐萍, 岳永德, 汤锋, 王进, 姚曦
2021, 41(4): 18-24. doi: 10.11929/j.swfu.202005030
[摘要](1329) [HTML全文] (416) [PDF 1101KB](18)
摘要:
为研究不同产地高节竹竹叶次生代谢物差异、土壤微生物特征及两者之间关系,测定不同产地竹叶中9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和土壤中3种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3种土壤酶活性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对土壤微生物特征与竹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高节竹竹叶的9种次生代谢产物差异显著,不同产地的3种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等土壤微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高节竹竹林土壤细菌数量与竹叶荭草苷、对香豆酸和牡荆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真菌数量与竹叶异荭草苷和木犀草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节竹竹叶次生代谢相关产物的含量与土壤中3种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土壤微生物特征能够影响高节竹竹叶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但是不同次生代谢产物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响应不同,增加土壤细菌可以提高高节竹竹叶荭草苷、对香豆酸和牡荆苷含量,增加土壤真菌可以提高高节竹竹叶异荭草苷和木犀草苷。
基于工业CT扫描的不同类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
阚晓晴, 程金花, 王葆, 郑欣
2021, 41(4): 25-34. doi: 10.11929/j.swfu.202007062
[摘要](1272) [HTML全文] (410) [PDF 1380KB](14)
摘要:
本研究从3个土壤类型样地中采集11个原状土柱,进行CT断层扫描,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土壤大孔隙特征参数与土壤含水量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大孔隙累积弯曲度可抑制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褐土区的大孔隙垂直连续性强,喀斯特人工恢复林地区的大孔隙水平发育度高,且破碎程度高。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的林地总孔隙体积较大,乔木群落土壤大孔隙平均直径分别是灌木和草本的1.33倍和1.87倍,灌木的弯曲度高于林地;大孔隙的弯曲度可促进土壤大孔隙表面积的增加。本研究可为后续定量化分析大孔隙三维特征及其对水分运移的贡献等内容提供基础支撑,为不同地区人工林有效恢复及管理、林地土壤营养物质运移及滞留、土壤水分运移机制等提供参考。
增温对秦岭温带森林土壤N2O通量的影响
王小鸽, 彭长辉, 薛巍, 王辉, 李卫忠
2021, 41(4): 35-41. doi: 10.11929/j.swfu.202008032
[摘要](1216) [HTML全文] (393) [PDF 1257KB](18)
摘要:
为探讨气候变暖对温带森林土壤N2O通量的影响,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内利用开顶式增温装置对土壤进行2 a的增温模拟试验,分析增温条件下土壤N2O通量的变化规律和土壤特性对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使锐齿栎林土壤N2O通量增加了13.9%,年排放量(1.88±0.57) kg/(hm2·a),其中显著增加了春季和夏季土壤N2O通量。增温处理对土壤碳氮含量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增加8.4%,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30.1%、34.9%,C/N提高了7.5%。土壤N2O通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温度和硝态氮含量可以解释土壤N2O通量变异的70%以上,土壤含水量可以解释变异的39.5%。因此,土壤温度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N2O通量的关键因子,未来气候变暖会增加秦岭锐齿栎林土壤N2O的排放。
橡胶树叶片衰老相关基因HbLEA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邹智, 郭运玲, 孔华
2021, 41(4): 42-48. doi: 10.11929/j.swfu.202003014
[摘要](1290) [HTML全文] (358) [PDF 5653KB](11)
摘要:
为揭示HbLEA3的序列特征和转录调控模式,研究以橡胶树衰老叶片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该基因652 bp的cDNA序列,其中包含173 bp的5′ UTR、303 bp的ORF以及176 bp的3′ UTR。结果表明:基因编码10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1.61 kDa,等电点为9.07,GRAVY为−0.498,含有一个LEA_3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线粒体定位;蛋白与木薯、蓖麻、麻疯树和可可树中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60%以上,而在拟南芥和水稻中亲缘关系最近为AtLEA3和OsLEA10,相似性分别为36.0%和41.1%;HbLEA3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并随着叶片的成熟而稳步上调,但在衰老早期短暂下调,随后在衰老中期显著上调;此外,基因的表达还受低温、PEG、NaCl、H2O2、ABA、乙烯利、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等多种非生物胁迫和逆境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诱导。因此,HbLEA3是一个与橡胶树叶片发育和胁迫响应相关的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基因。
橡胶树无性系不同季节胶乳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
杨湉, 邱彦芬, 赵祺, 李小琴, 张凤良, 吴裕
2021, 41(4): 49-55. doi: 10.11929/j.swfu.202005036
[摘要](1332) [HTML全文] (356) [PDF 857KB](13)
摘要:
以99个开割的魏克汉橡胶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定年均刀次胶乳产量以及雨季前后胶乳中的无机磷、硫醇、蔗糖、干胶、总固形物含量,结合年初胸径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硫醇、蔗糖含量7月<5月<11月,5、7月份与11月份差异显著;无机磷含量表现为5月<7月<11月,且各季节之间差异显著;干胶、总固形物含量5月>7月>11月,且差异显著,胶乳产量及其变异系数均表现为5月<7月<11月。5月(旱季)仅蔗糖含量与年均刀次产量达到显著相关,7月(雨季)无机磷、蔗糖、干胶、总固形物含量与年均刀次产量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11月(雨季后)硫醇、无机磷、蔗糖、干胶、总固形物与年均刀次产量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3个季节中11月份的胶乳生理参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强,测定的胶乳生理参数中无机磷、蔗糖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强。高产无性系群体胸径围较大,5、7、11月均无机磷含量高,蔗糖含量低。11月份(雨季后)为测定胶乳生理的适宜期,无机磷、蔗糖含量可以作为无性系选择的重要胶乳生理参数。
5种北美栎树秋冬季叶色变化机理分析
代泽娅, 谭准, 孙海菁, 施翔, 王树凤, 胡冀珍
2021, 41(4): 56-62. doi: 10.11929/j.swfu.202006055
[摘要](1227) [HTML全文] (363) [PDF 1130KB](19)
摘要:
以栽植于苗圃的4年生水栎、纳塔栎、舒玛栎、沼生栎、柳叶栎为研究对象,在秋冬转色期对其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3种色素及可溶性糖含量进行定期测定,同时记录转色期气温变化,研究转色期叶片色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下降,5种栎树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而花青素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叶绿素a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沼生栎>水栎>舒玛栎>纳塔栎>柳叶栎;10月12日至11月5日,纳塔栎、舒玛栎和柳叶栎中的叶绿素b降幅最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除柳叶栎在试验后期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他4种栎树在整个试验期变化不大。5个树种花青素含量与日平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栎和柳叶栎叶中的花青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得出,秋冬季日平均气温的下降促进了5种栎树叶片花青素的积累,直接影响了叶色的变化。
干旱胁迫下文冠果耐盐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张璐, 刘炳响, 牟洪香, 马长明, 连亚妮, 王晓
2021, 41(4): 63-71. doi: 10.11929/j.swfu.202004041
[摘要](1472) [HTML全文] (379) [PDF 909KB](17)
摘要:
为探讨干旱对文冠果耐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2年生文冠果为材料,用15%聚乙二醇及不同浓度NaCl分别模拟旱盐环境,通过测定不同旱盐胁迫条件下文冠果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系统、无机离子浓度和膜系统等方面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干旱胁迫下文冠果耐盐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单盐胁迫下,文冠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脯氨酸、钠离子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等随胁迫程度加剧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外,其余指标均呈上升趋势;钾离子含量随胁迫程度加重和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旱盐交叉胁迫下,文冠果叶片各生理生化指标随盐分浓度变化和随胁迫时间延长同干旱胁迫、单盐胁迫下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在低盐浓度下,除钾离子含量外,经15%聚乙二醇处理的叶片其他指标均低于未经聚乙二醇处理的,当NaCl浓度达到0.45%时,结果与之相反。上述研究表明,在一定盐浓度范围内,文冠果可通过提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来抵御逆境胁迫,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钠离子含量的升高以及钾离子含量的降低不利于其抵御逆境。当盐浓度超过苗木耐受范围或者对其盐胁迫时间过长,它的生理代谢将会失衡,从而引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含量的降低;在低盐浓度下,经15%聚乙二醇处理可提高文冠果对盐害的抵御能力。
2个蝴蝶兰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马晓华, 胡青荻, 张庆良, 钱仁卷, 刘洪见, 张旭乐
2021, 41(4): 72-78. doi: 10.11929/j.swfu.202009013
[摘要](1025) [HTML全文] (401) [PDF 1223KB](17)
摘要:
以2年生‘绿熊’和‘安娜’蝴蝶兰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低温(5 ℃)下处理12、24、48 h后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等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低温胁迫对不同蝴蝶兰品种叶片表观症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 ℃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绿熊’和‘安娜’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并增加了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的含量,相对电导率值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其变化程度逐渐加深,但‘绿熊’净光合速率降低幅度低于‘安娜’,且其叶片形态、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安娜’。由于在5 ℃低温条件下,‘绿熊’叶片的表观症状良好,且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显著高于‘安娜’,表明‘绿熊’的抗冷性优于‘安娜’。
1株产色素毛壳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李亚, 唐绍荣, 程波普, 杨斌, 赵宁
2021, 41(4): 79-85. doi: 10.11929/j.swfu.202004071
[摘要](1312) [HTML全文] (365) [PDF 1200KB](17)
摘要:
为筛选出能够产生色素的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核桃枝干上分离鉴定出1株产天然红色素的毛壳菌属真菌YLHT−2A,通过形态学和ITS分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菌株YLHT−2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YLHT−2A鉴定为金色毛壳(Chaetomium aureum);该菌株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培养温度是30 ℃,最佳生长光照条件是24 h全黑暗,最佳生长pH为10。
水杨酸诱导的月季对甜菜夜蛾的抗性及机理研究
唐敏, 程静, 许雁祥, 朱国磊, 杨发忠
2021, 41(4): 86-92. doi: 10.11929/j.swfu.202011042
[摘要](1391) [HTML全文] (361) [PDF 1116KB](12)
摘要:
为探明外源水杨酸(SA)诱导月季产生的对甜菜夜蛾的抗性以及产生这种抗性的化学物质基础,采用双选生物测试方法测试了SA处理月季对甜菜夜蛾产卵行为的影响,用GC−MS分析了SA诱导的月季挥发性成分(VOCs)的变化,进一步研究了VOCs中的抗虫活性成分。1.0 mmol/L SA溶液处理月季植株可使甜菜夜蛾在植株上的产卵量显著减少(P<0.05),处理6、9、12 d后,总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35.4%、38.9%、47.5%。进一步收集对照植株和处理植株顶空挥发性成分,分别配成溶液,喷施两组相同的未经处理的健康月季枝条,结果表明:在喷施了从处理植株上提取的挥发性成分混合物后,枝条上的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P<0.05),处理6、9、12 d后,抑制指数分别为23.9%、25.4%、36.2%。GC−MS结果表明,SA诱导了月季挥发性成分显著变化。正常情况下2−乙基己酸、十四烷醇、棕榈酸甲酯、乙酸十六酯等化合物在健康植株中不会被合成,只有在SA诱导作用下才会被植株合成出来。SA对这4种化合物的诱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并且它们对甜菜夜蛾产卵行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结果表明,外源SA处理使月季对甜菜夜蛾产生了诱导抗性,月季挥发性成分变化是这种抗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1988—2018年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评价
魏凌伟, 兰思仁, 熊慧锦, 沈钦炜, 陆东芳, 陈小英
2021, 41(4): 93-102. doi: 10.11929/j.swfu.202004066
[摘要](1159) [HTML全文] (383) [PDF 1264KB](26)
摘要:
以1988年、1996年、2003年、2010年、2018年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环境评价模型,分析了福建省武夷山保护区30 a生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RSEI指数能较好反映研究区的生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湿度特征向量均大于绿度指标,说明湿度在此次评价模型中相比于绿度贡献率更大。30 a内保护区RSEI指数均值由0.7064下降到0.7048,生境质量状况有略微下滑,主要原因是2010年的长时间强降水,区内山洪侵蚀,大面积山体冲刷对生境造成的严重破坏。1988—2018年生境质量稳定区域占86.78%,生境质量提高区域占据6.58%,且提高区域集中在河道两侧与居住点附近,这与保护区的建立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密切相关;但30 a内,生境质量下降区域较多分布于核心区与外围保护区的相邻区域,因此需要在核心区的外围划定缓冲区来更好的保护核心区,同时也需要对生境质量中等级以下区域重点监测与修复。
融合可见光无人机与哨兵2A影像的森林火灾迹地精细化提取
熊源, 徐伟恒, 黄邵东, 刘明露, 雷建寅, 吴超, 徐海峰, 王秋华
2021, 41(4): 103-110. doi: 10.11929/j.swfu.202009008
[摘要](1257) [HTML全文] (422) [PDF 1285KB](18)
摘要:
以2020年4月昆明市宜良县马街镇兴隆村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的R、G、B 3个波段与哨兵2A多光谱影像,分别采用格莱姆−施密特与主成分光谱锐化融合方法进行影像融合,应用6种定量评价指标分别对融合结果进行评估。基于融合影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实现对火场边界内的森林火灾迹地的提取,并与Sentinel−2A影像提取森林火灾迹地的精度进行比较;将2种影像提取的过火面积与鉴定人员通过实地调研、GPS坐标打点,并结合UAV影像手动矢量化森林火灾迹地面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AV与Sentinel−2A融合影像与仅利用Sentinel−2A多光谱影像对森林火灾迹地提取的生产者精度分别为96.14%、95.18%,使用者精度分别为97.79%、96.57%,Kappa系数分别为0.83、0.76;融合影像与Sentinel−2A影像提取过火面积与统计面积相对误差分别为−3.5%、−6.2%。因此,利用可见光UAV与Sentinel−2A影像采用GS融合方法,基于RF算法可高精度、精细化提取森林火灾迹地,且边界细节效果刻画更加明显。本研究方法可大大提高林火司法鉴定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及降低成本,使得矢量化更加精准,增加司法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塞罕坝林场不同林型地表枯落物特性及对应火险特征研究
丁永全, 舒立福, 吴松, 李华, 孙文国, 王明玉, 赵凤君
2021, 41(4): 111-118. doi: 10.11929/j.swfu.202007017
[摘要](1789) [HTML全文] (479) [PDF 1270KB](31)
摘要:
以塞罕坝林场为研究区,以小班为研究单位,对不同林型地表枯落物特性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不同树种生物学特性对森林的火灾发生危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场地表枯落物普遍较厚,平均4.3 cm,其中落叶松林最厚4.9 cm,樟子松林2.1 cm,白桦林4.3 cm,其他森林3.2 cm,都具备了发生大火灾的物质基础;树种、林龄、郁闭度是影响地表枯落物厚度的主要因子。潜在地表火强度最大的森林是落叶松近熟林;最易被引燃的森林是樟子松幼龄林;最易引燃树冠火的是未修枝的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最易受伤害的是落叶松幼龄林和樟子松幼龄林。
2组轻型木结构建筑外墙热湿耦合性能模拟分析
饶鑫, 杨静, 黄俣劼, 王正, 曹瑜
2021, 41(4): 119-128. doi: 10.11929/j.swfu.202003002
[摘要](1175) [HTML全文] (406) [PDF 1406KB](5)
摘要:
以地处冬冷夏热的中国南京地区建筑A(软木)和建筑B(防腐木)2幢轻型木结构建筑4种外墙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结构材料的热物性和热湿性参数,并对墙体的热工性能及其热湿耦合性能进行了模拟及其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墙体传热系数、室内外温湿度以及室内外露点温度值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结果一致,可有效利用WUFI模拟预测建筑外墙的保温特性;2幢轻型木结构建筑均适用于严寒地区,建筑A的整体保温性能优于建筑B,且合理优化设计建筑外墙组成结构是建筑外墙保温的关键;轻型木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温湿度调节作用,建筑A的温湿调节性能高于建筑B;2幢轻型木结构建筑全年室内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是54.92%和56.13%,全年温度及冬季相对湿度均在全年温度18~28 ℃、冬天相对湿度30%~80%的适宜区间内,墙体设计适用于南京夏热冬冷气候区;4种墙体结构的室内墙面霉菌孢子萌发可能性较小,不易产生霉菌。
木质素增强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及微观形貌特征研究
张晓媛, 徐志伟, 李方方, 罗蓓, 秦磊, 夏炎
2021, 41(4): 129-135. doi: 10.11929/j.swfu.202001044
[摘要](1853) [HTML全文] (412) [PDF 2210KB](19)
摘要:
利用碱木质素、桉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和助剂,采用挤出造粒、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分析研究了碱木质素制备木塑复合材料以及碱木质素含量对复合材料多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木质素可以作为原料之一用来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在一定添加范围内,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内部结构更为致密、均匀,同时碱木质素的加入还可以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改善尺寸稳定性。此外,腐朽实验表明,木质素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体现出了更好的耐腐性。综合考虑木塑复合材料的多项指标及木质素的利用率,碱木质素添加量为10%与15%时,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较佳。
研究简报
昆明市海口林场栎类林分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郭倩汝, 许彦红, 杨旭, 李子光, 汤浩藩, 李洁, 彭明俊
2021, 41(4): 136-143. doi: 10.11929/j.swfu.202001008
[摘要](1702) [HTML全文] (373) [PDF 1290KB](17)
摘要:
为了研究昆明市海口林场栎类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为该区域的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区主要栎类林分中设置了9块典型样地,用样地调查法、环刀法、烘干法、浸泡法对各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进行了水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栎类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各项指标都不同,枯落物层的有效拦蓄量范围为9.39~10.25 t/hm2;土壤层的有效蓄水量范围为323.60~440.60 t/hm2。3种林分综合蓄水量最大的是滇青冈混交林449.99 t/hm2,滇石栎混交林次之415.92 t/hm2,最小的是锥连栎混交林333.85 t/hm2。土壤是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但枯落物也发挥着减缓地表径流,改善土壤结构等重要作用。
3种土壤对扑草净的吸附过程及其化学特征基团变化
肖敏, 孙仕仙, 邓志华
2021, 41(4): 144-151. doi: 10.11929/j.swfu.202008037
[摘要](1213) [HTML全文] (453) [PDF 1778KB](15)
摘要:
为了解除草剂扑草净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探讨其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以及生物利用的有效性,采用批量平衡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等手段,研究南方水稻土、红壤和黄壤对除草剂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以及吸附过程中主要基团的变化。结果表明: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经历了快速(180 min之间)、慢速(180 min之后)和平衡(720 min)吸附3个阶段,准二阶动力学方程与土壤对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拟合程度较高(R2>0.94)。3种土壤的红外光谱图均在3621、1645 cm−1和1028 cm−1等处有特征吸收峰,表明图谱属于蒙脱石型图谱。扑草净在吸附前期(20 min)就吸附在土壤表面,且土壤黏土矿物和有机物对吸附过程作出积极贡献;较其他分子间作用力而言,氢键对整个吸附过程起着主导作用,羟基官能团在扑草净吸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贵阳市观山湖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色彩定量分析
杨磊, 王秀荣, 李宇其, 杨杰, 韩沙
2021, 41(4): 152-161. doi: 10.11929/j.swfu.202003029
[摘要](1324) [HTML全文] (375) [PDF 1779KB](20)
摘要:
选择观山湖公园21个植物群落景观样地为研究对象,对其色彩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观山湖公园植物群落的叶色主要为鲜绿色系,彩叶及观花植物主要展现紫、红、白色系;鲜绿、浅绿、白、黄、红色系占比由晚春至初秋呈下降曲线,棕绿、黄绿、紫色系呈上升曲线,棕色系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谷型”曲线,橙、粉红及蓝色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峰型”曲线;平地区域、节点及道路空间型植物群落色彩相遇期集中在春夏季,软质水岸空间型植物群落色彩相遇期集中在盛夏季,公园整体秋季季相景观较为缺乏;植物群落色彩构成类型数量中复合多色系型>对比双色系型>单一色系型;优质植物群落景观主要以主体+选择+点缀色块为色彩构成模式,表现4~5种色彩,以邻补色为色彩调和类型,主色彩比例控制在2∶3。
5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菌活性研究
何彦仪, 罗雨薇, 许美滢, 竺永金, 郑红宇, 胡世俊, 闫晓慧
2021, 41(4): 162-167. doi: 10.11929/j.swfu.202007065
[摘要](1260) [HTML全文] (384) [PDF 1009KB](13)
摘要:
以牛尾蒿、黑蒿、艾蒿、青蒿及茵陈蒿5种蒿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为供试药剂,采用带毒平板法测定蒿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pn5502和pn7604菌株的抑菌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牛尾蒿的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追踪,筛选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当各粗提物浓度为1 mg/mL时,对供试菌株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牛尾蒿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最强,对菌株pn5502和pn7604的抑菌率分别为89.04%和71.38%。其中,馏分Fr1浓度为0.5 mg/mL时,对2株菌的抑制活性高达100%。馏分Fr1对pn5502的EC50为7.4733 μg/mL,对pn7604的EC50为9.4634 μg/mL。因此,5种蒿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2株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牛尾蒿馏分Fr1抑制作用最强,抑菌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剂霜脲·锰锌,其抑菌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金平马鞍底蝴蝶多样性与时空动态分析
朱恩骄, 张正旺, 和秋菊, 李晨阳, 施雯, 易传辉
2021, 41(4): 168-175. doi: 10.11929/j.swfu.202003063
[摘要](1249) [HTML全文] (336) [PDF 1081KB](19)
摘要:
为了解金平县蝴蝶多样性时空动态,采用样线法,2017—2018年对金平样区内蝴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平样区共观测到10科75属147种5199只蝴蝶,其中以蛱蝶科和眼蝶科最多,均有32种,各占物种总数的21.77%;其次为凤蝶科、粉蝶科和灰蝶科,各有17种,各占物种总数的11.56%,物种数最少的为环蝶科和珍蝶科,均仅1种,各占物种数的0.68%;个体数最多的为粉蝶科,有1771只,占个体总数的34.06%;其次为蛱蝶科,有1182只,占个体总数比例的22.74%。2017年和2018年观测到的蝴蝶物种数量和群落结果均有一定差异,反映出蝴蝶群落结构的动态性。多样性和丰富度以蛱蝶科最大,分别为0.8497和29.256;均匀度和优势度以粉蝶科最大,分别为0.2818和0.3214;G−F指数以蚬蝶最大,为0.8301。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多样性存在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可能主要与气候、小气候和寄主植物物候有关。
黑麂5个部位被毛形态学特征研究
侯森林, 费宜玲, 刘大伟, 廖谢茗, 华嘉懿
2021, 41(4): 176-180. doi: 10.11929/j.swfu.202003064
[摘要](1930) [HTML全文] (387) [PDF 1177KB](616)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和偏振光显微镜对黑麂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和臀部5个部位被毛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选用髓质指数、各类型鳞片长度占比、最粗处鳞片长度、最粗处宽度以及长宽比、最粗处鳞片数量6个形态学指标研究黑麂毛的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5个部位的髓质花纹相似,髓质指数为69.1%~93.8%,除腹部和臀部外,其余部位间差异均显著;各部位被毛鳞片花纹的主要类型为杂波型和扁平型,其中头部的杂波形鳞片占比86.7%,其余几个部位的占比均在30%以下;鳞片长度为31.33~56.52 μm、宽度为7.56~12.91 μm、长宽比为0.14~0.28、鳞片数量为6.10~9.72,除颈部和背部的鳞片宽度、头部和腹部的鳞片长宽比、腹部和臀部的鳞片数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指标在任2个部位间均存在差异。因此,利用黑麂毛发进行物种识别鉴定时,要确定样品的来源部位。
研究综述
周期性计划烧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综述
张文文, 王秋华, 龙腾腾, 闫想想, 高仲亮, 魏建珩
2021, 41(4): 181-188. doi: 10.11929/j.swfu.202007049
[摘要](1283) [HTML全文] (459) [PDF 1247KB](20)
摘要:
周期性计划烧除是人类科学用火,进行营林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经济实用性、生态保护性、降低火灾风险性、维护火生态顶级系统等优点。本研究从生境、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了周期性计划烧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研究结果有利于更好掌握生态系统计划烧除的基本规律,使火真正成为营林工具和手段,充分发挥火在森林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计划烧除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