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0卷4期

显示方式:          |     

2020-04期封面
2020, 40(4): -1--1.
[摘要](1042) [HTML全文] (481) [PDF 5887KB](49)
摘要:
2020-04期目录
2020, 40(4): 0-0.
[摘要](1435) [HTML全文] (584) [PDF 417KB](114)
摘要:
研究论文
中国樟树初级核心种质取样方法与策略研究
钟永达, 刘立盘, 李彦强, 吴照祥, 杨爱红, 刘淑娟, 刘巧丽, 刘腾云, 余发新
2020, 40(4): 1-13. doi: 10.11929/j.swfu.201905068
[摘要](4385) [HTML全文] (1976) [PDF 1000KB](57)
摘要:
为了优化樟树种质资源保存策略,提高利用效率,利用872份中国樟树种质资源的苗高、地径、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4个表型数据为材料,从分组方法、组内抽样比例方法、聚类方法、抽样策略、总体取样比例等方面进行中国樟树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聚类方法和取样策略下采用4 种系统取样法构建的核心种质的效果是不同的,在确定最长距离法和优先取样策略的前提下,组内采用对数比例法所构建的樟树核心种质效果较好。应用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筛选出的核心种质的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相对高于其他6种方法,是构建樟树核心种质的最佳聚类方法;优先取样法构建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频率方差、表型方差和变异系数变化率的值都是最佳的。在25%的取样比例下,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保留比例和表型方差的值最高,表型频率方差最小,是构建樟树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比例。综合6个参数的分析结果,最终确定种源-对数比例-最长距离法聚类-优先取样法为构建中国樟树核心种质的优选取样策略。
添加生物炭与菌肥的复合基质对元宝枫幼苗生长的影响
白雪, 李小英, 邱宗海
2020, 40(4): 14-22. doi: 10.11929/j.swfu.201912032
[摘要](1034) [HTML全文] (380) [PDF 985KB](13)
摘要:
为探讨添加不同用量生物炭与菌肥的复合基质对元宝枫幼苗生长的影响,获得元宝枫育苗最优基质,以1年生元宝枫幼苗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生物炭、菌肥0、10 、20 、30 g/盆4个梯度,共16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测定不同复合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元宝枫幼苗生长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形态指标,并对幼苗各生长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元宝枫幼苗生长综合评价指标,计算出苗木综合评价指数,探讨最优基质。结果表明:生物炭、菌肥单施或配施均能降低基质容重,提高基质总孔隙度,降低基质酸性,生物炭与菌肥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了育苗基质养分含量。不同复合基质元宝枫幼苗各生长指标有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048%,分析获得的苗木综合评价指标分别是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叶面积、茎鲜质量。常规基质+20 g生物炭+30 g菌肥苗木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常规基质+30 g生物炭+30 g菌肥次之,分别为0.819、0.602。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杨家慧, 谭伟, 冯艳
2020, 40(4): 23-29. doi: 10.11929/j.swfu.201908021
[摘要](812) [HTML全文] (339) [PDF 1153KB](17)
摘要:
在贵州省平坝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区域,设置80 m×120 m的样地,以10 m×10 m的标准网格采集土样,分析7种土壤养分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空间变异特征,并对土壤养分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项土壤养分指标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全钾>全磷>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速效氮>全氮;有机质、全钾、速效氮、全磷表现出比较强的空间自相关,而全氮、速效钾、速效磷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速效磷和全磷的空间分布连续性相对最好,其次为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空间分布连续性最差的是有机质和速效氮,破碎化程度高。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曲率是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
外源磷对湿地底泥砷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包宁颖, 陈天, 杜崇宣, 刘云根, 王妍, 任伟
2020, 40(4): 30-37. doi: 10.11929/j.swfu.201909062
[摘要](709) [HTML全文] (378) [PDF 1046KB](6)
摘要:
通过模拟湿地环境进行土培试验,设置4个砷污染处理(0、50、150、600 mg/kg),4个外源磷输入处理(0、0.2、2、20 mg/L),培养60 d后对底泥理化性质、总砷及砷形态、土壤磷酸酶、脱氢酶和脲酶进行检测,分析砷污染底泥环境下外源磷输入对底泥无机砷形态分布以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磷对砷污染底泥pH、EC值、DO值和Eh值的影响显著;外源磷输入能显著降低底泥总砷的含量,并且底泥砷的生物有效性系数随着输入外源磷的增加而降低;砷对3种土壤酶的抑制程度为磷酸酶>脱氢酶>脲酶,外源磷对砷污染湿地底泥脱氢酶有显著的激活效应;脲酶对砷污染不敏感,600 mg/kg处理对脲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外源磷对脲酶活性有一定激活作用;磷酸酶活性与底泥砷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外源磷能提升底泥磷酸酶活性。外源磷能有效降低底泥总砷的含量,同时外源磷对底泥砷的土壤酶毒性有缓冲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具有保护效应。
施肥对柚木目标树土壤理化性质及其胸径生长的影响
沈松, 吴俊多, 李莲芳, 杨历雨, 张青青, 杨永洁, 马敬, 李杨涛, 王凯, 彭思华, 杨博, 郑川玲, 付志高, 刘进, 高誉衡, 韩会俊, 李北屏
2020, 40(4): 38-46. doi: 10.11929/j.swfu.201911014
[摘要](917) [HTML全文] (347) [PDF 959KB](25)
摘要:
采用L8(4×24)正交设计开展复合肥、尿素、P2O5、生石灰和施肥方式的组合试验;分别于0~20(上层)和20~40(下层)cm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施肥对49 a生柚木目标树胸径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0~20 cm土层的pH值、土壤的含水率、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分别为5.01~5.59、21.5%~26.9%、1.59~1.71 g/m3、23.08~32.89 g/kg、0.123%~0.164%、0.078%~0.173%、1.00%~1.33%、113.5~140.6、10.63~97.09、163~453 mg/kg,0~40 cm的则是4.91~5.41、22.5%~29.5%、1.67~1.79 g/m3、18.57~23.52 g/kg、0.097%~0.122%、0.066%~0.136%、1.02%~1.59%、79.8~154.6、5.9~65.7、121~657 mg/kg;其胸径增长率为4.22%~5.39%,对照仅3.09%。0~20 cm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有效钾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20~40 cm的;土壤的理化性质间呈现复杂的相关性。影响胸径生长的主导因子为复合肥;柚木胸径增长率与土壤全钾和20~40 cm的全氮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施肥促进柚木生长,其人工林抚育经营必须关注土壤养分管理。
浙江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孙永涛
2020, 40(4): 47-52. doi: 10.11929/j.swfu.201906005
[摘要](966) [HTML全文] (424) [PDF 1026KB](25)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编制浙江天台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野生种子植物名录,分析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并将其与周邻5个湿地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野生种子植物75科167属218种,种类丰富;科属组成上,15个优势科占该区域所有种子植物科的20%,属的组成优势不明显,主要以单型属或少型属为主;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共128种,乔木、灌木和藤本分别有45、29、16种;植物区系在科水平上以泛热带为主,体现出一定的热带起源性质,属水平上热带与温带分布属的比例近似为1∶1,表明长时间的近代植物区系形成及演化过程中温带成分逐渐扩散,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与周邻湿地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分析显示:浙江天台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区系与偏北的高纬度地区更加接近,与偏南的低纬度地区关系较为疏远。
云南万峰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高章会, 覃家理
2020, 40(4): 53-60. doi: 10.11929/j.swfu.201906022
[摘要](761) [HTML全文] (329) [PDF 1111KB](31)
摘要:
于2018年应用样地和线路的调查方法,在万峰山做了3次调查。基于野外调查的数据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了该保护区的种子植物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有野生植物135科573属964种,在科属种组成方面,含1~5种的属占90.77%,表明了其种类的多样性程度比较高;科属种比例与香格里拉县相差较大,与哀牢山相似。在区系类型组成方面,在科一级水平上,科的热带成分占48.89%,其中泛热带成分占32.59%;在属一级水平上,属的热带成分占50.44%,温带成分占41.53%,温带成分略低于热带成分;表现出明显的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类型。该区有2个东亚特有科,13个中国特有属,其特有性与滇中、滇西北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偏低。与其他地区相比,万峰山的植物区系类型与茂兰、哀牢山类似,与广西、香格里拉相差较大。
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乔灌树种理化性质及抗火性研究
张恒, 敖子琦, 乌日汉, 甄雅星, 萨如拉
2020, 40(4): 61-67. doi: 10.11929/j.swfu.201909045
[摘要](742) [HTML全文] (380) [PDF 899KB](17)
摘要:
根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森林火灾和造林树种组成的特点,选取当地5种典型乔木(山杨、兴安落叶松、黑桦、白桦、蒙古栎)的树干、树皮、树枝和3种典型灌木(平榛、兴安杜鹃、二色胡枝子)的枝条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强抗火性树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项理化性质(含水率、灰分、热值、燃点、粗脂肪)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各树种抗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乔木树种中兴安落叶松属于强抗火性树种,白桦属于可抗火性树种,黑桦、山杨、蒙古栎属于弱抗火性树种。灌木中二色胡枝子、平榛属于可抗火性树种,兴安杜鹃属于弱抗火性树种。兴安落叶松可以作为防火树种,以提高林区树种的抗火性,从而达到阻隔森林火灾的目的。
3种园林植物幼苗对旱涝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综合评价
秦昊林, 李碧洳, 翁殊斐, 王晓帆
2020, 40(4): 68-73. doi: 10.11929/j.swfu.201906036
[摘要](936) [HTML全文] (348) [PDF 1086KB](12)
摘要:
通过测定阴香、山杜英、铁冬青幼苗在干旱、水涝及旱涝交替环境下的8项生理指标,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系统评价3种园林植物幼苗的抗水分胁迫能力,分析其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和抗逆性。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铁冬青的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小幅下降,受涝害程度轻。干旱胁迫下,山杜英和铁冬青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受害较重;而阴香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小幅下降,受害最轻。旱涝交替胁迫下,3者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3种幼苗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渗透调节能力,以应对水分胁迫,且在干旱和旱涝交替胁迫中还采取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散,维持较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应性策略。
粘绿木霉Gv29-8碳水化合物酶类蛋白理化性质预测分析
祝友朋, 韩长志
2020, 40(4): 74-79. doi: 10.11929/j.swfu.201905001
[摘要](738) [HTML全文] (373) [PDF 873KB](9)
摘要:
粘绿木霉Gv29-8是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重要生防拮抗菌之一,为对其碳水化合物酶类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预测分析,以粘绿木霉中185个CAZymes蛋白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近2/3的蛋白理论等电点(pI)小于6,属于酸性蛋白,同时,通过随机数软件对上述蛋白进行10%随机抽样分析,发现不同理论等电点类别的CAZymes蛋白所具有的分子式、原子数量、半衰期、不稳定性系数、脂肪族氨基酸指数、总平均亲水性等性质不尽相同。其中,比例为26.67%的蛋白属于不稳定蛋白,比例为13.33%的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
滇池面山锥连栎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及采伐优化研究
汤浩藩, 杨旭, 李子光, 郭倩汝, 彭明俊, 许彦红
2020, 40(4): 80-86. doi: 10.11929/j.swfu.201911028
[摘要](911) [HTML全文] (427) [PDF 1141KB](10)
摘要:
以滇池面山锥连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研究其空间结构特征,并对空间结构参数与树高、胸径进行相关性分析,模拟采伐优化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林木大多数个体处于随机分布状态,林分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林分大小比数在各取值等级上分布较均匀,整体接近中庸状态;林木以零度混交为主,空间隔离程度较低;大小比数与混交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区域的锥连栎次生林林分结构不稳定,根据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通过优化模拟,林分趋于随机分布,混交度有所提高,增强了林分稳定性。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高山松生物量遥感模型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王冬玲, 舒清态, 王强, 罗洪斌, 王柯人
2020, 40(4): 87-93. doi: 10.11929/j.swfu.201910021
[摘要](832) [HTML全文] (363) [PDF 1095KB](12)
摘要:
针对光学影像在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中尺度不确定性问题,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SPOT-5影像,结合92块角规样地数据,在不同观测尺度下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并对不同观测尺度下的遥感估测模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样地的合理观测尺度上限为70 m,生物量估测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0 m,此时PLS模型的RMSE最小为20.001 9 t/hm2R2和精度P最大,分别为0.505 8、66.20%。
基于HJ-1A高光谱数据的滇池悬浮物浓度估测研究
余哲修, 徐沛, 罗唯学, 张超
2020, 40(4): 94-104. doi: 10.11929/j.swfu.201902056
[摘要](747) [HTML全文] (441) [PDF 2073KB](12)
摘要:
以云南滇池悬浮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手持GPS记录采样点,实地采集水样,利用过滤烘干法测定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基于HJ-1A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建立悬浮物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滇池水体反射光谱在470 nm附近有1个反射峰,与平原地区湖泊II类水体光谱特征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悬浮物浓度下,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表现不同;通过光谱变换可以突显原始光谱的局部特征。双波段组合的变量能有效提高相关性;悬浮物浓度最佳估算模型为基于倒数变换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R2为0.435,RMSE为10.402 mg/L,RE为27.60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绿地提取方法研究
张天怡, 代沁伶, 徐伟恒, 代飞, 王雷光
2020, 40(4): 105-114. doi: 10.11929/j.swfu.202001011
[摘要](1182) [HTML全文] (411) [PDF 2135KB](28)
摘要:
以德国Vaihingen城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出一种结合多尺度引导滤波特征与核主成分分析特征的提取方法,利用多尺度引导滤波提取不同尺度的绿地特征,通过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的核主成分分析算法,对多尺度特征进行降维,最后将降维后的特征输入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得到城市绿地的分类结果,并与现有的绿地提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充分利用空间邻域信息,获得比现有单尺度分析方法更高的分类精度,且明显减少传统像素级分类方法产生的结果细碎问题。
贵阳市1980—2018年土地覆盖类型及碳储量变化研究
杨静怡, 吴峰
2020, 40(4): 115-121. doi: 10.11929/j.swfu.201905083
[摘要](856) [HTML全文] (434) [PDF 997KB](11)
摘要:
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覆盖类型的数据,定量分析了贵阳市不同区域1980—2018年间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由此引起的碳储量变化,探讨土地覆盖类型和碳储存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80—2018年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为城市用地的增加。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贵阳市区的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变化最为明显。贵阳市区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林地、草地和农田。贵阳市区的碳储量变化最大,尤其是2010—2018年期间的碳储量下降了157万t。林地、农地和草地的面积变化与碳储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城市用地面积变化与碳储量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1986—2016年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孔祥伦, 李云龙, 韩美, 田立鑫, 朱继前, 牛学锐
2020, 40(4): 122-131. doi: 10.11929/j.swfu.201908006
[摘要](909) [HTML全文] (441) [PDF 4497KB](26)
摘要:
基于Landsat影像获取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使用变化轨迹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黄河三角洲近30年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变化、变化轨迹时空特征及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996—2016年黄河三角洲耕地、人工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和天然水体面积减少,其中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 072.75 km2,变化幅度最大。人工水体、建设用地及耕地的增加速度不断减缓;草地和天然水体于1986—1996年缓慢增加,1996年后持续减少;林地、未利用地在3个时段均呈快速减少趋势。“人为因素”驱动轨迹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13%,主要类型变化为耕地与人工水体,分布在河流两侧和滩涂向陆一侧;“自然因素”驱动轨迹占比15.80%,主要类型为变化为海域、草地和天然水体,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研究区28.07%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未发生变化。黄河三角洲“人为因素”驱动轨迹的景观破碎度、集聚程度和结构复杂程度均高于“自然因素”驱动轨迹,人类活动在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鼷鹿不同部位毛显微特征研究
侯森林, 赵国清
2020, 40(4): 132-136. doi: 10.11929/j.swfu.201905036
[摘要](751) [HTML全文] (274) [PDF 1119KB](7)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及偏振光显微镜对鼷鹿背部、腹部、颈部、喉部、臀部、尾部6个部位毛显微结构进行观察,选用最粗处鳞片数量、横向单位长度(200 μm)鳞片数量、最粗处鳞片长宽比、扁平型鳞片长宽比、杂波型鳞片占毛总长度的比值、扁平型鳞片占毛总长度的比值以及髓质指数7个形态学指标来研究鼷鹿毛的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6个部位的毛鳞片类型主要为扁平型和杂波型,其中背部和腹部主要为扁平型,其余4个部位均为杂波型;6个部位的髓质花纹相似,髓质指数为70.1%~86.1%,部位间差异不显著;最粗处鳞片数量为2.47~4.28个、横向单位长度(200 μm)鳞片数量为3.63~6.72个、最粗处鳞片长宽比为0.19~0.34、扁平型鳞片长宽比为0.19~0.34。以上几个指标在6个部位间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利用毛形态特征对物种进行鉴定时,要明确毛样的来源部位。
云南核桃园天牛科Cerambycidae昆虫种类记述
张新民, 赵宁, 赵云梦, 杨斌
2020, 40(4): 137-143. doi: 10.11929/j.swfu.201905017
[摘要](740) [HTML全文] (316) [PDF 920KB](10)
摘要:
为掌握危害云南核桃的天牛昆虫的种类,采用网捕法和搜索法对在云南核桃上发生危害的天牛昆虫进行调查和采集,依据形态特征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记述了各种引证和地理分布信息及分种检索表。结果表明,危害云南核桃的天牛昆虫隶属于2亚科,16属,共计16种,包括云南新记录种2种。
糠醛交联板栗壳色素树脂对水中Cu(II)的吸附研究
蒋冬梅, 茄丽梅, 谢尚宾, 姚增玉
2020, 40(4): 144-150. doi: 10.11929/j.swfu.201905006
[摘要](950) [HTML全文] (343) [PDF 1194KB](14)
摘要:
采用反向悬浮法合成了糠醛交联板栗壳色素树脂,评估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应用振荡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初始pH、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水中Cu(II)吸附的影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和粒内扩散模型拟合了吸附动力学数据,并使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糠醛交联板栗壳色素树脂吸附Cu(II)的适宜pH值为6;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粒内扩散并非唯一的限速步骤;等温吸附数据遵从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量为68.03 mg/g;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受热焓和熵共同驱动。糠醛交联板栗壳色素树脂对水中Cu(II)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在重金属污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响应面法的氨复配碱液柚木软化工艺研究
沈华杰, 邱坚, 杨玉山, 王宪, 王云龙
2020, 40(4): 151-156. doi: 10.11929/j.swfu.201912026
[摘要](784) [HTML全文] (322) [PDF 1230KB](11)
摘要:
采用响应面法探讨氨复配碱液对柚木蒸汽软化处理工艺,分析药剂含量、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软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复配碱液能提高柚木软化性能,最优的工艺参数为增重率为37%,处理温度为115 ℃,处理时间为5.8 h,最佳软化条件得到的柚木弯曲性能为0.082,说明本研究的氨复配碱液可用于柚木软化弯曲处理。
研究简报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樟叶越桔组培苗6′-O-咖啡酰熊果苷生产的影响
尚俊可, 唐军荣, 罗旭璐, 付羚, 刘云, 赵平
2020, 40(4): 157-162. doi: 10.11929/j.swfu.201906048
[摘要](869) [HTML全文] (370) [PDF 1286KB](26)
摘要:
以樟叶越桔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组培苗长势及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6′-O-咖啡酰熊果苷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CK的WPM培养基组培苗叶片和茎段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分别为(1.78±0.14)%和(0.75±0.09)%;在WPM+0.2 mg/L NAA培养基中樟叶越桔组培苗长势最好,但叶片和茎段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分别仅为(1.59±0.01)%和(0.83±0.005)%;在WPM+2.0 mg/L ZT+0.05 mg/L NAA培养基中叶片和茎段中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0.77±0.31)%和(3.67±0.09)%,但组培苗的生长受到抑制,长势较弱且叶片枯黄;在WPM+0.5 mg/L ZT+0.2 mg/L NAA培养基中组培苗长势良好且6′-O-咖啡酰熊果苷含量相对较高,在叶片和茎段中分别为(7.33±0.18)%和(2.00±0.05)%,适宜于樟叶越桔组培苗的生长和6′-O-咖啡酰熊果苷的生产。
利用天麻废弃菌材栽培3种食用菌的试验
冯小飞, 赵宁, 孙紫宇, 李俊, 陈玉惠, 杨斌
2020, 40(4): 163-168. doi: 10.11929/j.swfu.201905004
[摘要](849) [HTML全文] (313) [PDF 970KB](13)
摘要:
为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天麻废弃菌材在食用菌栽培生产中的循环利用,以天麻废弃菌材为主要基质开展平菇、黑木耳、香菇3种食用菌的袋料栽培研究,测定了不同配方基质对3种食用菌的菌丝体生长速率和子实体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麻废弃菌材可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开展袋料栽培,菌材基质中添加部分玉米芯材料时,3种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均显著提高;基质配方B(60%菌材+30%玉米芯)栽培效果最好,平菇、黑木耳、香菇的生物转化率分别达到了59.45%、50.32%、52.49%。
野葛扦插生根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晓玲, 吕寻, 胡勐鸿, 樊嵘, 孙曼, 王美琴
2020, 40(4): 169-174. doi: 10.11929/j.swfu.201906001
[摘要](805) [HTML全文] (446) [PDF 917KB](18)
摘要:
以野葛藤蔓为材料,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生根粉浓度、处理时间、插穗年龄和插穗节间下保留长度,对生根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葛藤蔓不同年龄插穗生根性状差异显著,0.5年生藤蔓插穗生根率最高,达到91.77%,1.5年生插穗的平均生根数量、根系平均长最大。低浓度的生根粉有促进插穗生根作用,随着生根粉浓度的增大、处理时间的延长,野葛藤蔓插穗的生根性状呈下降趋势,以1.0×10−4 g/cm3生根粉处理1.5年生野葛藤蔓插穗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数、根系平均长等生根性状最好,分别为87.07%、9.28条/株、(3.94±1.28)cm/株。野葛藤蔓插穗主要为皮部生根型,节间处最容易生根,根大多着生在藤蔓插穗背面和节间处。
越南油茶果实各器官的生长和油脂含量变化动态分析
郭钰柬, 王珮璇, 周开兵, 王红, 杨成坤, 陈静
2020, 40(4): 175-179. doi: 10.11929/j.swfu.201906026
[摘要](923) [HTML全文] (313) [PDF 1142KB](8)
摘要:
通过对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镇16年生油茶园内的4株丰产成年实生树展开调查,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茶籽油,分析了越南油茶果实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油脂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果实体积、单果质量、果皮质量、种子干质量和鲜质量、种仁干质量和鲜质量、各器官或组织的含水率和含油率等指标均呈“S”形曲线的动态变化特征;5—9月、5—8月分别是果实和种子的迅速膨大期,8—10月是种子包括油脂在内的干物质积累期,果实在5—9月和种子在5—8月的含水量呈现上升变化趋势,在10月上旬以后种仁干质量和干种仁含油量基本上无显著变化。因此,在5—9月应保证油茶林水分能充足供应,在10月上旬开始采果不会影响茶籽油产量。
赤霉素对香花油茶花芽分化和春梢生长的影响
蔡娅, 王东雪, 陈仕昌, 吴方圆, 张日清, 叶航
2020, 40(4): 180-184. doi: 10.11929/j.swfu.201908001
[摘要](962) [HTML全文] (342) [PDF 867KB](12)
摘要:
以进入结果期的香花油茶植株为材料,采用摘叶法和赤霉素法每隔12 d对香花油茶进行处理,分析花芽分化关键期喷施赤霉素对花芽分化和春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14日至4月19日期间为香花油茶花芽分化关键期,在此关键期喷施800~1 600 mg/L的外源赤霉素对香花油茶花芽形成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在花芽分化初期喷施200~6 400 mg/L赤霉素均促进了春梢的伸长生长,对春梢粗度和节间距的促进效果更明显,且越早喷施越好,但各浓度赤霉素对春梢腋芽总数均没有显著影响。
单氰胺对设施栽培冬枣物候期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李壑清, 王乔丽, 李升星, 和润喜, 石卓功
2020, 40(4): 185-188. doi: 10.11929/j.swfu.201907049
[摘要](824) [HTML全文] (284) [PDF 850KB](8)
摘要:
以6年生冬枣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单氰胺均匀喷洒树体,观察其对物候期和果实内外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单氰胺3%浓度处理促冬枣早成熟效果最优,其萌芽期较CK提早10 d,初花期提早11 d,盛花期提早11 d、终花期10 d、白熟期9 d、脆熟期8 d、红熟期9 d。喷施2%浓度的单氰胺对果实外观品质、果实内在品质效果显著优于1%浓度和3%浓度处理,但果实硬度有所降低。不同浓度单氰胺对冬枣可溶性固形物、果实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保持了冬枣固有的内在品质。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