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8卷6期

显示方式:          |     

特约稿件
云南自然森林分类系统及地理分布研究
曾觉民
2018, 38(6): 1-1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1
[摘要](13558) [HTML全文] (5579) [PDF 1595KB](860)
摘要:
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云南全省森林植被的调查和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的参阅、类比、查证,联系云南森林实情,运用我国森林分类的原则和系统对云南森林类型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云南自然森林群落类型的分类系统。结果表明:云南自然森林系统分为4个森林林纲组、16个森林林纲、328个森林林系和若干森林林型(类型)。同时分析云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其成林原因,提出了分布规律,进而阐明云南森林类型及地理分布的多样、复杂、独特和系统特点。
研究论文
乳源木莲生长形质的地形效应及微生境配置优化研究
康永武, 欧建德, 吴志庄
2018, 38(6): 19-2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2
[摘要](1995) [HTML全文] (692) [PDF 1126KB](162)
摘要:
为探明乳源木莲人工纯林生长形质的地形和微生境效应,以福建沙县的9年生乳源木莲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乳源木莲系列生长形质性状的坡向、坡位及其组合效应,提出了微生境配置优化技术方法。结果表明:乳源木莲的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枝下高、树干圆满度和通直度等生长形质性状有着显著性的坡向效应,乳源木莲的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枝下高和树干圆满度等生长形质性状有着显著性的坡位和坡向×坡位互作效应;乳源木莲通直度无显著性的坡位效应。乳源木莲的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枝下高、树干圆满度和通直度等生长形质性状有着显著性的微生境效应,进行乳源木莲的微生境配置优化十分必要。得出乳源木莲人工纯林适宜配置在阴坡的中、下坡位、半阳坡的下坡位等3个微生境,其生长性状增益达5.89%~192.36%,干形形质性状增益达1.23%~42.63%;经验证,微生境配置优化可显著提高乳源木莲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枝下高和树干圆满度,促进乳源木莲速生丰产和干材优质。
山杏不同无性系的产量性状及种仁营养成分研究
吴月亮, 许淼, 张静涵, 董胜君, 刘明国
2018, 38(6): 27-3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3
[摘要](10396) [HTML全文] (3578) [PDF 1125KB](329)
摘要:
以山杏7个优良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异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方法,探讨山杏无性系的产量性状变异和种仁内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28号、39号、1号和37号山杏无性系在出仁率和产核量上表现优良;7个山杏无性系种仁内富含蛋白质、脂肪、总糖、粗纤维和苦杏仁苷;种仁蛋白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28.20%~30.07%;种仁脂肪酸共检测出6种饱和脂肪酸和5种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脂肪酸总量的比值为95.10%~95.53%;各种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基于山杏无性系间种仁营养成分特点,选择28号、42号、39号和25号为高蛋白质和高氨基酸利用无性系,1号和37号为高档食用油利用无性系,25号、39号、28号和1号为苦杏仁苷利用无性系。
不同茎干类型云南松子代2年生苗木生长比较
张焕, 陈永丽, 蔡年辉, 陈诗, 王大玮, 何承忠, 许玉兰
2018, 38(6): 34-4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4
[摘要](11504) [HTML全文] (3960) [PDF 2105KB](739)
摘要:
从云南宜良、新平和禄丰3个采样地点分别采集通直和弯扭2种茎干类型的云南松种子为试验材料,播种育苗,对2种茎干类型云南松2年生子代苗木的生长量进行测定,分析2种茎干类型云南松子代苗木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通直类型云南松子代苗木苗高、地径、分枝高度和针叶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2.63 cm、11.94 mm、4.30 cm和22.77 cm,弯扭类型各指标分别为13.88 cm、11.99 mm、5.33 cm和22.70 cm,通直类型各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1.60%、37.96%、105.90%和20.13%,弯扭类型分别为44.24%、39.41%、118.12%和20.43%。2种类型间各生长量指标差异表现不同,苗高呈现极显著差异,分枝高度表现为显著差异,地径、针叶长度的差异不显著;同一类型内不同采样地点的各生长量指标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不同基质和容器类型对簕杜鹃生长的影响
王定跃, 王春春, 谢利娟, 韩蕾, 张华
2018, 38(6): 42-4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5
[摘要](9955) [HTML全文] (3478) [PDF 1102KB](1894)
摘要:
为探究簕杜鹃立体绿化应用适宜的栽培基质和容器,以‘同安红’为实验材料,用玻璃钢花盆和塑料花盆作栽培容器,测定混合基质理化性状、植株生物量、叶片氮、磷、钾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基质A3 (V (园土):V (泥炭):V (珍珠)岩:V (河沙)=2:4:3:1)明显优于其他3种基质,能更好的促进‘同安红’生长;容器B2 (玻璃钢花盆)更能促进‘同安红’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和根系各项指标生长,且基质和容器类型对簕杜鹃的交互效应主要表现在地上部分干质量、根长和根体积。因此,基质A3和容器B2更有利于促进‘同安红’生长。
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冯小芹, 胡勐鸿, 吕寻
2018, 38(6): 48-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6
[摘要](1672) [HTML全文] (549) [PDF 1371KB](79)
摘要:
在沙坝落叶松/云杉国家林木良种基地,通过对漆树种子进行处理,分析98%浓硫酸、高温高碱、高温处理、机械处理、漆树子带壳沙藏、只催芽不做除蜡6种不同种子处理对漆树播种育苗出苗、苗木生长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后的漆树种子出苗期不同,且出苗率、地径、苗高、地径/苗高差异显著。用98%浓硫酸处理的种子播种9 d后开始出苗,23 d左右出苗结束,出苗率为74.99%;其次是用高温+3%食用碱溶液处理的漆树种子,播种11 d开始出苗,出苗期25 d,出苗率71.56%;带外果皮或不做除蜡处理的种子延续到第2年还有零星出苗,出苗率分别为12.92%和13.29%。98%浓硫酸处理漆树种子播种苗地径、苗高最大,高温+3%食用碱溶液处理漆树种子播种苗地径、苗高次之,2种种子处理方法播种苗的地径、苗高分别为(5.52 ± 0.73) mm、(62.99 ± 7.71) cm和(5.48 ± 0.308) mm、(59.93 ± 4.02) cm。98%浓硫酸和高温+3%食用碱溶液处理的种子,播种苗地径、苗高频数分布呈正太分布。生产中漆树育苗种子除蜡使用>85 ℃水+3%食用碱溶液处理,也能达到与使用98%浓硫酸一样的效果,市场容易获得,又不污染环境。
马尾松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胤, 姚瑞玲
2018, 38(6): 58-6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7
[摘要](1340) [HTML全文] (589) [PDF 1087KB](12)
摘要:
选用桐棉种源马尾松优良单株10株为组培材料进行无性系繁育,以其0.5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对无性系的苗高、地径生长进行测定和差异显著性分析,利用加权系数法构建选择指数,对各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初步选择。结果表明:无性系苗高生长介于15.9~24.2 cm之间,地径生长介于2.9~3.8 mm之间,无性系间表型性状变异十分丰富。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无性系苗高、地径的重复力分别为0.96、0.91,说明生长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根据综合评价分析选出PC2和PC7两个无性系,其苗高和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15.16%与13.33%和10.35%与5.04%,现实增益分别为15.79%与13.88%和11.44%与5.57%。
油茶转录组测序与SSR特征分析
张震, 许彦明, 陈永忠, 李志钢, 王湘南, 陈隆升, 彭邵锋, 马力, 王瑞, 李美群, 唐炜, 彭映赫
2018, 38(6): 63-6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8
[摘要](1408) [HTML全文] (655) [PDF 1217KB](36)
摘要:
以油茶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利用MISA软件对SSR进行搜索,并对SSR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油茶转录组中发现104 515个SSR,分布在80 724条Unigene中,分布密度为1/1.48 kb,平均出现频率为33.58%。主要的核酸重复类型是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A/T和AG/CT是优势重复基元,重复比例最高的是10次。基序长度主要分布在12~20 bp之间,占总数的51.71%。油茶转录组SSR位点具有显著的数量优势、丰富的类型和较好的多态性潜力。
拟南芥突变体jar1的鉴定及其MeJA感受性分析
乔菊香, 杨红玉, 吴嘉, 彭浈, 沈放, 周丽娟, 王云月
2018, 38(6): 69-7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09
[摘要](2015) [HTML全文] (732) [PDF 2327KB](66)
摘要:
为了研究JAR1 (At2g46370)基因在茉莉酸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从拟南芥生物资源中心获得JAR1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jar1 (SALK_030821),对突变体中T-DNA插入位点和突变纯合性进行检测,筛选出纯合的jar1突变体。通过qRT-PCR检测jar1突变体中JAR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茉莉酸敏感性实验,观察jar1幼苗在含有茉莉酸甲酯的培养基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纯合突变体中JAR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仅为野生型植株的41.2%;jar1幼苗对茉莉酸甲酯的敏感性显著下降。
金沙江干热河谷同一群落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分析
许云蕾, 蒲文彩, 余志祥, 杨永琼, 马焕成
2018, 38(6): 74-8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0
[摘要](1363) [HTML全文] (517) [PDF 9289KB](17)
摘要:
选取攀枝花苏铁保护区内立地条件相似的阳坡地段,采集17种植物的成熟叶片,用石蜡切片法比较叶片解剖结构,运用聚类分析对供试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各解剖性状在物种间存在差异。上表皮细胞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等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50%,可能属于生态适应性状;而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等性状变异系数较小,可能属于系统演化性状。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7种植物聚为4类,第Ⅰ类群为攀枝花苏铁,主要特征为无海绵组织分化,叶片厚度与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平均值最大,第Ⅱ类群为沙针,主要特征为无海绵组织分化,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平均值较大,第Ⅲ类群的树种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平均值则在4个类群中最小,第Ⅳ类群各指标平均值处于居中水平。叶片解剖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不同植物对环境的分异与趋同适应性的表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干热河谷同一群落内的不同树种有可能分别处于演替的不同阶段。
臭氧和干旱对梓树叶片色素含量和荧光生理的影响
陶汉成, 马长乐, 徐胜
2018, 38(6): 83-8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1
[摘要](1383) [HTML全文] (510) [PDF 1846KB](15)
摘要:
以1年生梓树幼苗为材料,研究臭氧、干旱及其交互作用对梓树叶片色素含量和荧光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梓树叶片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在干旱处理下显著下降,在臭氧处理下无显著变化,在复合处理下干旱是叶片水分下降的主要原因。单独臭氧或干旱处理下梓树叶片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先升后降,轻度干旱可以减缓臭氧对光合色素含量的降解,但重度干旱加重了对叶片的伤害。梓树叶片的ΦPSII和Fv/Fm在轻度干旱处理下显著上升,在臭氧处理下没有显著变化,但在重度干旱处理下显著降低,臭氧和重度干旱复合处理具有协同作用,显著降低了梓树叶片Fv/Fm。梓树对于高浓度臭氧和干旱都有一定的抗性,轻度干旱可以提高梓树的光合作用,但是臭氧和重度干旱对梓树光合系统协同伤害。
锌镉单一胁迫对小麦和稗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张家洋, 陈丽丽, 楚莉莉, 孙玲玲
2018, 38(6): 89-9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2
[摘要](1992) [HTML全文] (457) [PDF 1289KB](37)
摘要:
通过水培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ZnSO4、CdSO4溶液分别对小麦和稗草进行单一胁迫处理,分析小麦和稗草在萌发及两叶一心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探讨小麦和稗草在锌、镉单一胁迫下的生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水平锌、镉单一胁迫处理下,小麦和稗草体内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含量总体均呈现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的态势。随着锌、镉单一胁迫处理浓度的升高,小麦和稗草体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而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则表现出持续升高趋势。小麦和稗草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在锌胁迫下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而在镉胁迫下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因此,小麦和稗草对轻度锌、镉单一胁迫具有一定的耐性。
3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任豆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研究
宋凤鸣, 刘建华, 刘登彪, 史正军, 王文明
2018, 38(6): 97-10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3
[摘要](1370) [HTML全文] (558) [PDF 5476KB](8)
摘要:
选用摩西球囊霉、幼套球囊霉、根内球囊霉3种丛枝菌根真菌,通过接种丛枝菌根和盆栽控水模拟自然干旱研究其对任豆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西球囊霉对任豆的侵染率最高,达96.7%;接种3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幼苗株高、地径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和叶绿素的合成变化显著。接种摩西、根内及幼套球囊霉的菌根苗较CK在株高方面增长19.0%、4.3%和2.3%,地径增长了18.6%、4.3%和6.1%,叶绿素含量提高了37.5%、11.2%和10.8%。干旱条件下,菌根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CK,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K。可见,菌根苗叶片脱水相对较少,细胞膜受损程度较轻,同时产生更多的渗透调节类物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提高植物的光合同化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减轻光合反应中心的伤害程度,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苗的抗旱性,其中接种摩西球囊霉的菌根苗抗旱效果最佳。
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有机碳分布特征
文伟, 彭友贵, 谭一凡, 史正军
2018, 38(6): 106-11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4
[摘要](1526) [HTML全文] (672) [PDF 1231KB](39)
摘要:
通过对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91个调查样点土样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进行测算,分析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含量差异大,表现为盐渍沼泽土>黄壤>红壤>赤红壤>滨海沙土,平均有机碳含量7.15g/kg;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为盐渍沼泽土>红壤>赤红壤>黄壤>滨海沙土,平均有机碳密度8.00kg/m2;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市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581.01×104 Mg C,其中赤红壤有机碳储量最高,占88.77%,其后依次为红壤(11.45%)、黄壤(0.43%)、盐渍沼泽土(0.33%)和滨海沙土(0.02%);土壤表层(0~30cm)有机碳储量占55.9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P < 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 < 0.01)。
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动态研究
强大宏, 艾宁, 刘长海, 刘广全, 罗梦娇, 强方方
2018, 38(6): 114-12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5
[摘要](1378) [HTML全文] (641) [PDF 1845KB](38)
摘要:
为了掌握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法多重比较对陕西吴起县不同降雨带分布的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对草地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坡位对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而对小叶杨林地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不同坡位差异显著,且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中坡位;不同林地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且研究区4种林地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混交林>山桃>沙棘>柠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农田土壤含水量最高,其次为灌木林地,撂荒地土壤含水量最低。
色季拉山垂直气候带土壤可蚀性研究
乔锋, 王明刚, 李晶, 杨文姬, 喻武, 聂晓刚
2018, 38(6): 121-12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6
[摘要](1494) [HTML全文] (631) [PDF 1125KB](7)
摘要:
为揭示藏东南典型气候带土壤可蚀性强弱及K值分布特征,以色季拉山垂直气候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EPIC模型对该区域土壤可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上升气候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后又减小的变化规律;通过EPIC计算发现土壤可蚀性K值主要分布在0.3229~0.3452,属高可蚀性;不同气候类型土壤可蚀性大小顺序依次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气候过渡带>亚高山寒温带>山地温带>高山寒温带>亚高山寒温带-高山寒温带气候过渡带。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指数、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星油藤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唐燕, 葛立傲, 普晓兰, 马焕成, 伍建榕
2018, 38(6): 127-13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7
[摘要](1267) [HTML全文] (642) [PDF 1861KB](40)
摘要:
2015—2016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随机调查不同发病程度地块及不发病地块150株星油藤的根系以及根系周围土壤,通过土壤湿筛法测定孢子密度,根系透明染色镜检法计算菌根侵染率与星油藤根腐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探明其根腐病的发生与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关系,星油藤根际丛枝菌根真菌根系侵染率及孢子密度对星油藤根腐病发病率和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对根系侵染率达到90%,星油藤长势良好,而侵染率低于13%时,星油藤长势衰弱;而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密度达到6时,星油藤可以健康生长,当孢子密度低于2时,星油藤发病率高,且发病严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增强星油藤的抗根腐病能力,并能显著降低星油藤根腐病的发病率。
杨树湿心材致病细菌及其拮抗细菌的鉴定
宋春草, 梅莉, 蔡丽, 张帅, 樊孝萍
2018, 38(6): 134-14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8
[摘要](1684) [HTML全文] (622) [PDF 9454KB](60)
摘要:
为分离并鉴定杨树湿心材病的主要致病细菌与其拮抗细菌,从不同杨树无性系发病组织中分离、纯化出优势菌株,分别回接实生苗进行致病性测定与病原菌鉴别;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脂肪酸、16SrRNA基因序列以及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了10株优势菌株, 回接实验发现12-1菌株能导致杨树出现湿心材症状,鉴定其为杨柳欧文氏菌;从杨树心材中分离出了18个内生菌,通过拮抗菌筛选,发现J-4能有效抑制12-1菌株对杨树造成的湿心材现象,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因此,杨柳欧文氏菌是杨树湿心材病的主要致病菌,类芽孢杆菌是其拮抗菌。
新乡绿化树种叶片与叶面降尘中的氯含量协同监测大气氯浓度研究
蔺芳, 张晓亚, 朱亚军, 王盟盟
2018, 38(6): 145-15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19
[摘要](1271) [HTML全文] (552) [PDF 1653KB](37)
摘要:
通过对新乡市内主要街道、公共绿地、公园和居民区进行调查,选择加拿大杨、银杏、红叶石楠、枇杷和紫叶李这5个较为常见的绿化树种作为供试树种,采用多重比较法对不同功能区5个绿化树种叶片与叶面降尘中的氯含量、大气中氯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绿化树种叶片氯含量和降尘中的氯含量均随大气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由大至小依次是加拿大杨、银杏、红叶石楠、枇杷和紫叶李;一元回归方程显示,加拿大杨、银杏、红叶石楠、枇杷和紫叶李叶片的氯含量与降尘中氯含量的相关性均极显著,5种植物的叶片氯含量与大气氯浓度的相关性也均极显著;二元回归方程显示,5种绿化树种叶片氯含量与降尘氯含量、大气中氯浓度三者拟合的相关性均极显著。所有方程的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绿化树种叶片及其叶面降尘均可作为大气氯化物污染的有效生物指示剂,可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昆明市绿地斑块特征对地表降温的影响
钮子鹏, 章皖秋, 岳彩荣
2018, 38(6): 151-15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0
[摘要](1478) [HTML全文] (657) [PDF 6749KB](40)
摘要:
基于QuickBird影像, 提取了昆明市8类绿地, 利用Landsat 8数据反演出地表温度, 并用降温幅度和距离2个指标来评价绿地斑块对周围区域的降温作用,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分析绿地斑块特征与降温幅度、降温距离之间的关系, 探讨绿地斑块对周围近邻区的降温机制。结果表明:森林绿地的综合降温效应最好, 其次是公园绿地和居民区绿地, 并且绿化加水体的组合也是城市降温的有效手段; 绿地斑块的面积、周长、植被覆盖率与绿地对周围区域的降温幅度和降温距离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针对所有绿地类型, 还是单独的绿地类型, 植被覆盖率对周围区域的降温距离和降温范围的影响都相对大, 而斑块几何特征的变化对周围区域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湿地遥感监测与动态变化研究
温礼, 王锦, 张所林, 李建刚, 刘伦燕
2018, 38(6): 159-16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1
[摘要](1228) [HTML全文] (566) [PDF 5969KB](13)
摘要:
以云南省珠江源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对象, 基于珠江源保护区湿地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5年的4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提取各年份湿地分布信息, 分析湿地的动态变化, 研究影响湿地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的湿地有不同的主导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降水量增加、农业开垦的需求、水利项目建设以及政策因素; 研究区近年来的湿地面积整体虽有所增加, 但各湿地类型空间和面积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自然湿地人工化较严重, 破碎度较高, 功能有所减退, 受威胁压力持续增大。
超支化聚合物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物理性能研究
周晓剑, 王文丽, 李斌, 孙蓉莹, 李喆, 杜官本
2018, 38(6): 166-17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2
[摘要](1286) [HTML全文] (497) [PDF 2589KB](34)
摘要:
利用超支化聚合物聚酰胺-胺(PAMAMs)对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进行共混改性, 并用改性前后的MF树脂完成浸渍胶膜纸和饰面装饰板的制备, 从物理性能方面分别对树脂、浸渍胶膜纸和饰面板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AMAMs的加入降低了MF树脂胶黏剂的粘度, 缩短了固化时间和延长其贮存期; PAMAMs的加入使树脂浸渍纸的抗张强度提高43%和抗伸长率提高100%;改性树脂浸渍纸饰面板的物理性能分析得出, 饰面板的表面耐污渍、表面耐磨和抗拉强度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升。
改性铌酸在线催化裂化碱木质素热解蒸气的研究
张志峰, 蒋明月, 李淑君, 王清文, 张志军
2018, 38(6): 172-18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3
[摘要](2177) [HTML全文] (634) [PDF 2574KB](170)
摘要:
利用煅烧法制备了改性铌酸催化剂, 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在650 ℃下对碱木质素进行了催化热解和热解产物分析, 并对改性铌酸(Nb-350)进行FT-IR、BET、XPS、NH3-TPD分析表征, 在铌酸作用下木质素的热裂解特性进行研究, 探索催化剂用量、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升温速率对碱木质素热裂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过程中改性铌酸中的结晶水减少; Nb-350的孔容增大, 介孔比例增大, 具有弱酸性位点; 碱木质素的热裂解产物主要是芳香烃和酚类物质, 如苯、甲苯、甲基苯酚、甲氧基苯酚等; Nb-350能很好的促进酚类产物的生成, 产量可达85%以上; 裂解温度650 ℃、时间40 s、4倍催化剂用量下更有利于提高酚类和芳香烃类产物的产率。
纳米TiO2制备PUF/TiO2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李伟超, 邓攀, 解林坤, 柴希娟
2018, 38(6): 182-18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4
[摘要](1277) [HTML全文] (483) [PDF 3613KB](9)
摘要:
应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结构紧密的PUF/TiO2复合材料, 探讨纳米TiO2的添加量对包装用PUF性能的影响, 采用SEM、TG/DTG、DSC及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纳米TiO2用量为其他试剂总量的4%时, PUF/TiO2复合材料压缩强度最佳为24.33 MPa, 为纯PUF压缩强度的1.63倍; DSC及TG/DTG结果显示, 纳米TiO2的加入有利于提高PUF的热稳定性, 添加4%纳米TiO2后, PUF的起始分解温度从241.5 ℃提高至263.4 ℃, 最大失重速率温度从324.73 ℃提高到334.86 ℃。FTIR结果显示, PUF/TiO2复合材料在653 cm-1附近出现Ti-O的吸收峰, 说明纳米TiO2成功连接到了PUF的高分子链段上; SEM结果显示, 纳米TiO2在PUF基体中分布均匀, 已经嵌入到PUF的泡沫结构中。
基于模板印刷法的仿生超疏水木材的研制
杨玉山, 沈华杰, 邱坚
2018, 38(6): 187-19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5
[摘要](1318) [HTML全文] (457) [PDF 2587KB](38)
摘要:
通过模板印刷法改性处理木材表面, 得到与玫瑰花瓣表面结构相同的纳米形貌超疏水木材。使用接触角检测仪测量样品表面润湿性, 使用能谱分析仪(EDS)测定模板的化学成分, 使用XRD测定试样晶体结构, 使用DTG-60AH测定试样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仿生超疏水木材没有改变木材的基本系能, 但使木材表面具有高黏附超疏水特性; 仿生超疏水木材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约为(157.5° ± 0.5°), 可以阻止木材吸收水分; 仿生超疏水木材具备的良好的热稳定性, 热解过程质量损失约73.2%, 低于未经改性木材。
研究简报
细圆藤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干扰的研究
钟连香, 梁立华, 程飞, 杨梅
2018, 38(6): 192-19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6
[摘要](1117) [HTML全文] (502) [PDF 1154KB](7)
摘要:
基于南宁市郊发现大片细圆藤缠绕杉木人工林的危害状, 对细圆藤不同入侵时间的杉木林地进行调查, 设置样地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杉木对细圆藤干扰生长和生理生态的响应, 揭示细圆藤入侵对杉木的危害性。结果表明:各林分杉木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 随细圆藤入侵时间延长, 杉木树高和蓄积量受到显著影响, 且林木死亡率增高, 保留株数逐渐减少; 各林分杉木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5种酶活性均呈极显著差异, 其大小排序均为生长良好的杉木纯林>被细圆藤干扰4年的杉木林分>被细圆藤干扰8年的杉木林分。而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 叶片膜质过氧化加重。杉木随细圆藤入侵时间延长, 抗干扰的能力逐渐减弱, 在人工林抚育中应及时清理林地内的细圆藤以促进杉木生长。
不同间伐强度对黄山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邱林, 张建设, 王晓云, 申明海, 周传涛, 徐玉杰, 郑天才, 张琳琳
2018, 38(6): 198-20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7
[摘要](1301) [HTML全文] (525) [PDF 1088KB](12)
摘要:
以河南省国有黄柏山林场多功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内14年生黄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区组方法, 设置4种间伐强度, 利用伐后5 a间连续测定数据,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黄山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45、T34、T23对黄山松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并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加, 促进作用越显著。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 黄山松树高、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长率呈增大趋势, 但相互间无显著差异, 间伐对二者的生长无显著促进作用。黄山松人工林生物量年均增长率由大到小依次为T45、T34、CK、T23, 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 间伐对生物量增长无显著促进作用。
腾冲红花油茶花器官的数量性状变异研究
郭玉红, 司马永康, 徐德兵, 江期川, 吴兴波, 钱迎新, 张立新, 周凤林
2018, 38(6): 203-20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8
[摘要](1165) [HTML全文] (489) [PDF 1195KB](115)
摘要:
以楚雄及腾冲33株野生和半野生的腾冲红花油茶作为观察研究对象, 对其花器官数量性状进行观察, 分析腾冲红花油茶的花器官数量特征及其变异特点。结果表明:腾冲红花油茶花器官数量均有变异, 苞片和萼片5~13片, 花瓣5~12片, 雄蕊66~174条, 花柱2~5条, 子房室2~5室, 每室胚珠1~10粒, 每果胚珠6~23粒, 变异系数为12.46%~26.37%。其中, 子房室数量的变异系数最小, 而每室胚珠数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腾冲红花油茶花器官数量差异主要发生在株间, 花瓣和花柱的数量差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 而且差异均为极显著。
研究综述
湿地植被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研究
何理深, 张超
2018, 38(6): 208-21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6.029
[摘要](1989) [HTML全文] (725) [PDF 1137KB](183)
摘要:
在回顾湿地高光谱遥感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湿地植被分类和理化参数反演中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分析了目前湿地植被高光谱遥感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展望并提出了今后湿地植被遥感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