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8卷2期

显示方式:          |     

研究论文
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柴勇, 李贵祥, 袁春明, 和丽萍, 李品荣, 孟广涛, 杨昌级, 赵士杰
2018, 38(2): 1-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1
[摘要](1788) [HTML全文] (731) [PDF 1339KB](29)
摘要:
以高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总体相关性、种内种间关系,种间联结性与群落发展变化的关系,探讨负密度制约效应对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总体相关性表现为显著的正联结关系,说明样地群落各树种和谐共存;样地多数种对(70%以上)的种间关系相互独立,部分种对有联结关系(正或负),但联结程度较弱(其中近半数种对联结系数在-0.6~0.6),印证了群落中多数树种在资源利用上没有明显冲突,相互间依赖性较弱或在生境需求方面竞争较弱,利于形成较稳定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样地多数树种的种内联结性在幼树与中树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在幼树与大树间相互独立,可能是负密度制约效应引起的;取样样方大小对种间联结关系及联结程度存在一定影响,取样样方减小时,样地中具有联结关系(正或负)的种对所占比例增加,具负联结关系的种对其联结程度增强,具正联结关系的种对其联结程度减弱。
宝天曼马尾松和槲栎混交林的竞争关系分析
陈诗, 海鑫, 史训旺, 叶永忠, 袁志良, 房会普, 刘晓静, 王婷
2018, 38(2): 10-1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2
[摘要](1258) [HTML全文] (517) [PDF 1154KB](30)
摘要:
选取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 hm2(100 m × 100 m)的马尾松-槲栎混交林作为研究样地,对样地内所有林木(胸径≥1 cm)进行调查,并利用Hegyi竞争指数模型对马尾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对象木马尾松大径级个体较多,幼苗较少,个体数量随着径级的增大逐渐增多,竞争木共1 581株,幼龄树较多,个体数量随着径级的增大逐渐减少;对象木马尾松受到的种内竞争总强度(244.92)大于种间竞争总强度(176.10),且种内竞争强度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大,种间竞争强度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减小;其他种类的竞争木对对象木马尾松产生的竞争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麻栎>槲栎>化香>栓皮栎>红皮云杉>小叶青冈>锐齿槲栎>山胡椒>槲树;对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进行函数回归拟合,二者符合指数函数关系CI=AeBD(P<0.01),此模型能很好的预测样地内马尾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12种润楠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研究
张建, 薛洪富, 赵振军, 向云, 徐思远, 费永俊
2018, 38(2): 16-2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3
[摘要](1501) [HTML全文] (668) [PDF 12759KB](2)
摘要:
以12种润楠属植物叶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叶柄中部的横切面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润楠属植物中部叶柄的横切面形状可分为Ω形和马蹄形2种,上部叶柄形状可分为内凹和外凸2种,叶柄表皮细胞有长方形和近圆2种,维管束长宽比、叶柄长宽比以及下表皮到维管束相对距离比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均可作为12种润楠属植物鉴定的辅助依据,且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在润楠属植物分类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石漠化区银合欢林光响应曲线模型比较
郑威, 何琴飞, 彭玉华, 申文辉, 谭一波, 何峰
2018, 38(2): 23-2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4
[摘要](1152) [HTML全文] (514) [PDF 1403KB](3)
摘要:
以桂西南石漠化山地8年生银合欢退耕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银合欢的光饱和型、光抑制型、未饱和型和弱光型4种光响应曲线,同时比较不同模型计算所得光饱和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等光合生理指标的估计精度。结果表明: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各类光响应曲线类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判定系数为0.991 8~0.999 8,且仅其可以描述光抑制现象。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对Pmax估计精度较高,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对Rd和LCP预测效果最佳。综合光响应曲线拟合和光合生理参数预测效果来看,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可作为石漠化区银合欢退耕林的最优光响应曲线模型。
加勒比松纯林混交改造阔叶树种叶片的养分和光合特性研究
方怡然, 蔡金桓, 李洁, 薛立
2018, 38(2): 30-3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5
[摘要](1352) [HTML全文] (668) [PDF 1292KB](7)
摘要:
在加勒比松林纯林的株间和行间插种黧蒴锥、大叶相思、桂木和油茶(G1),以及插种荷木、光叶山矾、竹节树和油茶(G2),研究这2种改造模式下阔叶树种叶片的养分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在G1阔叶树种中,大叶相思和桂木的叶片氮、磷、钾含量高,而G2中竹节树叶片的氮、磷、钾含量均最高;G1阔叶树种的净光合速率、植物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及植物蒸腾速率均表现为大叶相思>桂木>黧蒴锥>油茶,而在G2中表现为荷木>油茶>竹节树>光叶山矾。因此,大叶相思、桂木和荷木是本试验中优良的林分改造树种。
杂种落叶松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与优良家系选择
李祺, 贾庆彬, 杨伟财, 张含国
2018, 38(2): 37-4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6
[摘要](919) [HTML全文] (497) [PDF 1147KB](10)
摘要:
以黑龙江林口县青山林场12年生杂种落叶松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家系间生长性状差异性进行比较,利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LUP)法对各家系材积性状育种值进行估算,对各参试家系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筛选出生长表现较好家系。结果表明:杂种落叶松家系生长性状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家系树高、胸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1.23%和28.40%,材积变异系数最大,为58.87%;各家系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家系间胸径与材积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日12 ×兴9、日5 ×兴9、兴5 ×兴9、兴6 ×和6家系在材积方面表现较好;结合材积性状各家系育种值估算结果,筛选出日12 ×兴9、日5 ×兴9、兴5 ×兴9这3个家系作为杂种落叶松优良家系;生长性状间均为正相关关系,冠幅与树高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胸径、材积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冠幅对杂种落叶松的径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高生长的影响弱于径生长。
不同气候条件耐瘠薄杉木优株生长适应性的对比研究
郭祥泉, 吴载璋, 刘健, 黄崎, 郑经池, 吴炜
2018, 38(2): 43-4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7
[摘要](952) [HTML全文] (483) [PDF 2098KB](2)
摘要:
在研究杉木良种子代生长适应性的基础上,对所筛选8年生杉木优良个体与气候条件相适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优良个体在高、胸径与材积生长表现不同适应性;在2011—2016年明杉6、10号高生长表现明显的生长下降趋势,生长量趋于平均值个体,其他个体能表现优良生长特性;在2015年降雨量偏大和夏季生长期日最高温度基本低于35 ℃气候异常年份,明杉4、6、9号表现良好的高生长,明杉9号高生长达3.5 m,而明杉1、12号等个体在2015年生长量低于其他年份,明杉8、9、10号有很好的胸径生长量,其他个体胸径生长则表现略低于上一年;材积生长变化与胸径、树高保持一致性,综合树高、胸径与材积生长,明杉4、6、8、9、10号个体更适宜于肥沃的土壤与光照条件相对较弱的、湿度相对大的立地条件,明杉1、2、3、5、7、11、12、13号个体表现更适宜于相对的高温、干旱与较瘠薄的立地条件。
间种作物对油茶幼林秋季小气候的影响
左继林, 周文才, 孙颖, 黄建建
2018, 38(2): 49-5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8
[摘要](1133) [HTML全文] (560) [PDF 5271KB](2)
摘要:
对10月份间作荞头与紫薯林地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与露点变化进行观测, 研究油茶幼林秋季间作对小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林间空气温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调节林间空气湿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调节林间光照强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紫薯>荞头>清耕(对照);调节林间露点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因此,紫薯和荞头对秋季油茶幼林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研究结果可为油茶间种改善林地秋季小气候提供参考依据。
野生与栽培红河橙叶表型性状比较研究
牟凤娟, 黄必娇, 李双智, 李一果
2018, 38(2): 56-6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09
[摘要](1234) [HTML全文] (550) [PDF 1280KB](2)
摘要:
对红河橙野生居群进行调查,研究红河橙栽培和野生居群叶表型多样性,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红河橙13个叶表型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栽培居群有8个叶表型平均值大于野生居群居群,而野生居群有5个叶表型平均值稍大于栽培居群;居群内各个叶表型的变异程度不同,同一表型在不同居群间的变异程度也不同;翼叶长/叶总长在2个居群中的变异均最小;除翼叶宽度这个表型外,其余12个表型的变异系数均是栽培居群大于野生居群;大部分叶表型在居群间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仅翼叶长/翼叶宽、本叶长/本叶宽、本叶宽/翼叶宽3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不显著。
荷花转录组测序及花青素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孟亚南, 张琳, 刘召强, 史芳芳, 刘艺平, 孔德政
2018, 38(2): 61-6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0
[摘要](1056) [HTML全文] (474) [PDF 3322KB](4)
摘要:
以荷花不同花色品种‘青玉’和‘白洋淀红莲’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松蕾期的花瓣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2个测序文库进行差异表达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1 142条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与花青素苷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ANSCHSDFRUF3GT 。4个基因在两种荷花花瓣不同时期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松蕾期或初花期的表达量最高。
杂交兰‘黄金小神童’四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李涵, 李慧敏, 陆琳, 杨少杰, 瞿素萍, 田敏, 黎霞, 曹桦
2018, 38(2): 70-7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1
[摘要](961) [HTML全文] (504) [PDF 2213KB](5)
摘要:
以杂交兰‘黄金小神童’根状茎为材料,采用安磺灵和EMS (甲基磺酸乙酯)为诱导剂进行多倍体材料诱导,分别用安磺灵浓度为0、0.001%、0.002%、0.003%对其根状茎浸泡处理24、48、72 h后,接种到含有EMS浓度为0、20、50、70 mg/L的固体培养基中继续诱导,培养1个月后转接到无EMS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经筛选及植株稳定后获得四倍体植株。结果表明:以安磺灵浓度为0.002%处理48 h,EMS浓度为50 mg/L加入培养基培养,变异效果最佳,变异率为52%,死亡率仅为6%。筛选出的四倍体株系经稳定后,在形态上表现出植株粗壮,叶片增厚、带革质、叶色深绿、叶片扭曲等特征;经气孔显微观察,气孔单位面积显著增大;经染色体数目鉴定,二倍体株系染色体数目为2n=2x=40,四倍体株系染色体数目为2n=4x=80,较二倍体加倍。
岩溶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
常恩福, 李娅, 李品荣, 侬时增, 刘永国, 王竣
2018, 38(2): 76-8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2
[摘要](941) [HTML全文] (508) [PDF 1163KB](1)
摘要:
2002年、2005年、2009年、2016年8月,分别对西畴县法斗乡岩溶山地11块植被恢复模式固定样地的上、中、下部位的土样进行4次调查测定,分析不同树(草)种11种植被恢复模式和恢复年限下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其恢复状况。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14 a后,恢复年限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含量、速效P含量、速效K含量、土壤pH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植被恢复后增幅及恢复效果明显;土壤速效N含量也可得到明显的恢复;土壤速效P含量呈“缓增-急增-缓降”的变化规律,土壤速效P含量未能得到明显恢复和改善;土壤速效K含量呈现出“缓降-急降-缓增”的变化规律,其恢复效果并不明显;土壤pH值在7 a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4 a后林地土壤pH值得到有效降低并趋于稳定。限制性养分速效P及速效K含量的恢复明显滞后于有机质及速效N的恢复,说明限制性养分要得到明显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基于植被恢复进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及恢复状况,建议选择模式7 (香木莲+墨西哥柏木+清香木)等6种模式为云南岩溶山地人工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典型岩溶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钙分布及形态特征
倪大伟, 王妍, 刘云根, 侯磊, 杨桂英, 王艳霞, 闻国静
2018, 38(2): 83-8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3
[摘要](1103) [HTML全文] (558) [PDF 1258KB](3)
摘要:
以滇东南普者黑小流域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裸地、林地、旱地、水田及湿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的全钙含量、各形态钙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pH)及土壤的粒径组成(黏粒、粉粒和砂粒),采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分析5种土地利用类型钙的分布与土壤理化指标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裸地和旱地的钙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林地、水田及湿地钙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全钙及4种钙形态含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林地>水田>湿地>旱地>裸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各形态钙含量大小排序表现为酸可提取态钙>可还原态钙>可氧化态钙>残渣态钙;总体来看,钙含量均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钙含量均因土壤深度而表现出差异显著,并且以表层富集明显;流域内土壤属于砂质土,多呈中性或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磷素水平较高;冗余分析表明酸碱度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钙含量分布的最主要土壤理化指标。
喀斯特地区地表侵蚀产沙对前期有效降雨的响应
潘佑静, 唐丽霞, 杨智, 杜波, 罗金
2018, 38(2): 89-9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4
[摘要](1168) [HTML全文] (563) [PDF 1257KB](1)
摘要:
以关岭享乐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分形分布理论计算流域前期有效降雨量,分析喀斯特地区地表侵蚀产沙的发生与前期有效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地表侵蚀产沙事件的累积频度和降雨量、产沙事件的累积降雨阈值和降雨时段之间均遵循分形分布的幂指数关系。利用分形分布理论结合喀斯特流域降雨、产沙情况可建立流域前期有效降雨模型,该模型计算出的流域产沙发生时的前期有效降雨量较传统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将日降雨量与有效前期降雨量结合可以确定喀斯特流域发生侵蚀性降雨产沙的降雨阈值,对喀斯特流域侵蚀产沙发生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景观破碎化地形差异性分析
魏莉莉, 寇卫利, 向兰兰, 梁昌献
2018, 38(2): 95-10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5
[摘要](1151) [HTML全文] (597) [PDF 2330KB](5)
摘要:
以西双版纳2015年Landsat 8 OLI和DEM为基础研究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经试验对比分析筛选出了森林提取的最佳指数,运用多种景观指数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海拔、坡向及坡度的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NDVI为指标,能够有效提取热带森林的空间分布(精度为95.66%);2015年西双版纳的森林盖度为77.8%,森林面积在海拔及坡度上呈现出正偏态分布,在坡向上分布较为均匀;森林景观在地形上的破碎化程度差异性较大。海拔低于500 m及平坡处的森林破碎化程度最为严重;随着海拔的上升及坡度的增加,PD值不断下降、AI值持续上升,森林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坡向上以北坡向的PD值最高、AI值最低,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坡向。
高分二号全色-多光谱影像融合方法对比研究
郑雅兰, 王雷光, 陆翔
2018, 38(2): 103-11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6
[摘要](1789) [HTML全文] (576) [PDF 14797KB](4)
摘要:
基于高分二号卫星影像,选取GS变换、自适应GS变换、主成分分析、NND融合算法、UNB融合算法、SRM算法6种主流的融合方法进行融合试验,采用目视判读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对融合结果进行直接评价,通过分类精度对融合结果进行间接评价,探究适用于高分二号卫星影像的融合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覆盖的地物类型不同,各融合方法的效果也不同。对于水体和绿色植被区域,GSA、GS和PCA方法的光谱保真性和细节增强能力较好,这3种方法适用于目视解译;从地物分类的角度来说,SRM方法的分类精度最高,适合用于地物分类方面的应用;UNB融合方法效果适中,可用作高分二号卫星影像融合的替补方法;而NND方法会出现轻微光谱失真现象,且其分类精度偏低,在实际应用中则不建议采用。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郑州市植物物候监测研究
杨阳, 何瑞珍, 田国行, 任晓娟, 李岩, 郑景飚
2018, 38(2): 111-11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7
[摘要](1198) [HTML全文] (499) [PDF 1453KB](6)
摘要:
基于2011年MODIS NDVI 500 m空间分辨率的16 d合成时间序列数据和郑州市域植物分布图, 利用MODIS数据中高质量的植被指数研究河南省郑州市域植被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通过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和滑动平均法提取3种植被类型的关键物候期。结果表明:2011年郑州市域大部分林地、草地在第85~110天集中生长,到第220~240天基本成熟,在第305~325天逐渐停止生长,生长季长度为200~220 d。大部分冬小麦开始期在第40~60天,在第100~120天生长达到极限,在第135~150天逐渐停止生长,玉米生长期集中在第165~180天,在第220~235天进入抽穗期,在第260~270天生长结束,农作物的生长季长度为90~110 d。研究结果与实地调研、前人研究资料基本相符,具有可靠性,因此利用MODIS NDVI数据能快速监测植被、有效获取区域植被物候信息。
4株番木瓜根际解磷细菌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吴海波, 王樱潼, 叶维雁, 刘惠民
2018, 38(2): 117-12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8
[摘要](985) [HTML全文] (469) [PDF 2063KB](1)
摘要:
以番木瓜根际分离出的4株具较好解磷效果菌株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研究温度、pH、摇床转速、接种量、装液量和培养时间对4株菌株解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菌株在初始pH 7.0和发酵培养5 d时均具有最高的解磷能力,而其他4个因素对其解磷能力的影响均表现出差异性。2株无机磷菌的最佳培养温度和接种量均相同,分别为33 ℃和3 mL,但摇床转速和装液量不同,分别为180、200 r/min和60、50 mL;2株有机磷菌最佳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均相同,分别为31 ℃和160 r/min,但装液量和接种量不同,分别为60、50 mL和1、4 mL。
2株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培养条件及产孢特性研究
曾廷潇, 芦俊佳, 徐荣, 樊佳星, 李永和
2018, 38(2): 126-13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19
[摘要](1109) [HTML全文] (501) [PDF 1379KB](2)
摘要:
对2株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NH512、Y512)菌株培养条件及产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温度、光照及紫外线诱导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NH512菌株菌丝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 ℃,在此温度下培养15 d时的平均菌落直径为48.15 mm;Y512菌株菌丝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0 ℃,在此温度下培养15 d时的平均菌落直径为64.20 mm;25 ℃条件下培养15 d,NH512菌株和Y512菌株累计产孢量均最大,分别为9.184 × 107个/cm2和3.091 × 107个/cm2。黑暗-光照12 h交替条件可以促进NH512菌株和Y512菌株菌丝生长,培养15 d时平均菌落直径均最大,分别为40.10、44.40 mm;无光照条件有利于NH512菌株产孢,而黑暗-光照12 h交替条件能促进Y512菌株产孢,培养15 d时NH512菌株、Y512菌株平均产孢量分别为9.184 × 107、9.038 × 107个/cm2。紫外线诱导能促进NH512菌株的菌丝生长,抑制Y512菌株的菌丝生长;紫外线诱导能抑制NH512菌株产孢,而紫外线诱导能大大促进Y512菌株产孢,平均累计产孢量增加到15.69 × 107个/cm2
贵州绿僵菌液体培养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华梅, 王垚, 肖支叶, 原晓龙, 虞泓, 王娟, 杨宇明, 王毅
2018, 38(2): 134-14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0
[摘要](1100) [HTML全文] (476) [PDF 1700KB](1)
摘要:
为了开发虫生真菌潜在的抗菌药用价值,寻找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本研究采用单菌多产物策略(OSMAC),研究不同碳源、氮源、接种量、接种时间对贵州绿僵菌菌丝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绿僵菌提取物能对13种常见致病细菌中的蜡样芽孢杆菌、缓慢芽孢杆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产生抑制作用,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56、6.25 mg/mL;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贵州绿僵菌液体培养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影响显著,其中淀粉和马铃薯培养液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接种量对贵州绿僵菌提取物抑菌效果的影响不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抑菌活性依次增强。
樟叶越桔叶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樊苗苗, 陈肖学, 张訸, 罗旭璐, 曾为林, 刘丽, 伍建榕, 李靖, 赵平
2018, 38(2): 141-14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1
[摘要](1151) [HTML全文] (576) [PDF 5343KB](3)
摘要:
为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樟叶越桔叶内生真菌,以小麦雪腐病菌等10种植物病原真菌作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测定内生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有10株内生真菌分别对小麦雪腐病菌、三七丝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辣椒镰刀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烟曲霉菌株的抗菌活性最强,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镰刀病菌和三七丝核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3.26%、68.82%和68.57%。
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及其驱避作用分析
王大伟, 赵宁, 冯小飞, 杨发忠, 杨思林, 泽桑梓, 杨斌
2018, 38(2): 148-152.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2
[摘要](1297) [HTML全文] (580) [PDF 1195KB](2)
摘要:
为研究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态学功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锈赭缘蝽幼虫和成虫的臭腺分泌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锈赭缘蝽臭腺分泌物及4种单组分化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锈赭缘蝽成虫臭腺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6种化合物,其中己醛和乙酸己酯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5.8%和16.78%,长链烷烃二十七烷的含量为14.92%;锈赭缘蝽幼虫臭腺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1种化合物,其中4-氧代-2-己烯醛的含量高达57.5%,2-己烯醛和2-辛烯醛的含量分别为8.43%和28.62%。锈赭缘蝽成虫和幼虫的臭腺分泌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均有显著的驱避作用,而且4种在臭腺分泌物中含量较高的单组分化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也有显著的驱避作用。
基于AHP-PCA模型的安宁市森林火灾社会脆弱性评价
龙腾腾, 高仲亮, 刘岳峰, 黄铭栩, 王秋华
2018, 38(2): 153-157.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3
[摘要](1082) [HTML全文] (544) [PDF 1141KB](4)
摘要:
基于社会经济角度构建安宁市森林火环境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暴露性因子中重叠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子权重,选取人口指标、经济指标、森林覆盖指标、地方财政收入及老幼人口比例5个权重较大因子为脆弱度计算指标。结果表明:2001—2011年安宁市森林火环境社会脆弱度在0.10~0.63波动,极值出现在2009年,森林火环境系统脆弱性指数明显上升,由轻度脆弱演化为强度脆弱;社会脆弱性指标值与实际火灾发生次数在2009年前呈正相关,在2009年后呈负相关。社会脆弱性研究可以为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含水率与温度对巨尾桉汽蒸效果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孔璐璐, 赵紫剑, 何正斌, 伊松林
2018, 38(2): 158-16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4
[摘要](1122) [HTML全文] (532) [PDF 7170KB](1)
摘要:
为探究最佳的巨尾桉汽蒸预处理工艺,分别采用80 ℃、100 ℃、120 ℃对20 mm厚的含水率分别为130%、60%、50%、30%、20%的巨尾桉试件进行汽蒸处理。以汽蒸后可见缺陷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扫描电镜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并对其汽蒸前后的含水率、抽提物含量、干燥后可见缺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气干含水率和汽蒸温度分别为50%,100 ℃时汽蒸效果最佳,汽蒸后可见缺陷最少,能有效防止后续干燥过程中干燥缺陷的产生;汽蒸后桉木的部分纹孔膜破裂,导管内壁光滑,水分移动通道畅通;热水、1% NaOH和苯醇抽提物含量减少,有利于渗透性的提高。
静电纺丝法制备酶解木质素与聚乙烯醇混合纤维薄膜的研究
蒋帅南, 陈敏智, 周晓燕
2018, 38(2): 165-17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5
[摘要](1066) [HTML全文] (544) [PDF 22008KB](1)
摘要: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酶解木质素(EHL)/聚乙烯醇(PVA)混合纤维薄膜,研究溶液性质(配比、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浓度、黏度、表面张力、电导率)、操作工艺参数(电压、推速、极距)及环境湿度对静电纺丝纤维膜形貌和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木质素比例的增多,纤维平滑直径均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纤维形貌和直径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纤维由珠状结构变为平滑纤维,纤维平均直径增大;环境湿度对纤维形貌和直径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逐渐出现珠状纤维,纤维平均直径变小;电压对直径影响不大,但电压过小或过大都会出现珠状纤维;推注速度对直径影响不大,但推注速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出现珠状纤维;随着极距的增大,纤维直径减小但出现珠状结构。
研究简报
福建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研究
欧建德, 康永武
2018, 38(2): 172-176.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6
[摘要](918) [HTML全文] (495) [PDF 1135KB](2)
摘要:
为制定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分别应用逐步聚类法和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研究,经分析比较2种方法各等级苗木比例、标准与造林成效的差异,确定合理的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方法与分级标准。结果表明:采用苗高、地径作为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依据是可行的;2种不同方法制定的峦大杉等级苗木比率、等级取值范围、相邻等级性状与造林成效有着明显差异;应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划分的峦大杉的苗高、地径与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量均随着苗木等级升高而显著递减;应用逐步聚类法划分的峦大杉的苗高、地径与造林高生长量均随着苗木等级升高而显著递减,但在Ⅰ、Ⅱ级苗木间造林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等级苗木比率、等级取值范围、相邻等级性状差异与造林成效,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其分级标准为Ⅰ级苗H ≥ 47.5 cm,D ≥ 0.63 cm;Ⅱ级苗27.0 cm ≤ H<47.5 cm, 0.36 cm ≤D<0.63 cm;苗高、地径中的任何一项达不到等级标准,则下降苗木等级一级。
不同处理对印度辣木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罗清, 谢振兴, 秦玉燕, 覃茜, 梁春, 丁丽琼
2018, 38(2): 177-18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7
[摘要](1081) [HTML全文] (590) [PDF 1118KB](5)
摘要:
以印度辣木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对辣木种子萌发及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水浸泡种子10 h,用纯沙壤土做基质能使辣木种子较快萌发,且出苗率最高;100 mg/L KMnO4消毒种子并浸泡30个小时后,播种至质量比为泥炭土:腐殖土:珍珠岩=3:5:2均匀混合的基质中,辣木幼苗长势最佳。3种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萌发率影响显著,而基质及浸种时间对萌发率无明显影响;基质对幼苗生长影响极显著,处理方式对幼苗生长影响显著。
云南主栽油橄榄品种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贺娜, 张艳丽, 宁德鲁, 耿树香
2018, 38(2): 181-18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8
[摘要](1030) [HTML全文] (527) [PDF 1116KB](6)
摘要:
为了解云南主要栽培油橄榄品种果实的综合品质,测定9个油橄榄品种果实的经济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果实经济性状的变异程度明显不同,变异系数为2.99%~43.59%;主成分分析抽提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2.604%;综合评价得分高低顺序为科拉蒂>柯基>佛奥>豆果>莱星>皮瓜儿>鄂植8号>城固32号>软阿斯。
云南蝗不同地理种群染色体研究
柳青, 欧晓红
2018, 38(2): 185-18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29
[摘要](1303) [HTML全文] (658) [PDF 2350KB](24)
摘要:
云南蝗为我国特有种,为了解云南蝗不同地理种群的染色体特征,采用常规的液氮冰冻压片法和BSG显带法对云南蝗2个地理种群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蝗2个地理种群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n ()= 19,染色体臂指数NF=19;染色体类型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均为XO型;染色体组式为3L + 6M + X,缺小型染色体,性染色体X属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位居第1。昆明西山猫儿箐种群C带带型单一,每条染色体仅具有着丝粒带,染色体组异染色质总含量为10.67%;昆明东川拖布卡种群具有着丝粒带和端带,带纹条数较多,除10条着丝粒带外还具有8条端带,异染色质总含量明显高于前者,为29.53%。结合两者在外部形态上的差异,建议可将其视为2个不同的地理亚种。
星油藤根腐病的症状和病原鉴定
魏玉倩, 唐婕, 普晓兰, 伍建榕, 童亚丽, 杨植芳
2018, 38(2): 190-193.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30
[摘要](1253) [HTML全文] (509) [PDF 2822KB](2)
摘要:
采用切片和组织分离法对星油藤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按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ITS基因,获得长度为550~650 bp的DNA片段;菌株序列与尖孢镰刀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星油藤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重分离获得该菌株。
高压脉冲电场对黄粉虫幼虫杀灭效果研究
马荣, 赵龙庆, 何超
2018, 38(2): 194-198.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31
[摘要](1303) [HTML全文] (600) [PDF 1239KB](30)
摘要:
以黄粉虫幼虫为研究对象,以空气为介质利用高压脉冲放电设备对其在电场环境下的致死率进行实验。采用极针和极板2种电极的不同组合方式,在绝缘处理室内设置不同的电极距离,并施加电压为5、10、20 kV和50 kV的高频电脉冲,以及不同的放电时长以得到各电场环境下的黄粉虫幼虫致死率。结果表明:高电压和较小的电极间距可提高电场强度从而得到较高致死率;采用针-板电极组合方式时的杀灭效果最好;通电时长在15 s之后致死率相对稳定。
大戟科一新种——元江海漆
吕亚媚, 杜凡, 李娟, 肖明昆
2018, 38(2): 199-201.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32
[摘要](1338) [HTML全文] (595) [PDF 2701KB](33)
摘要:
描述了采自云南省元江县的大戟科(Euphorbiaceae)海漆属(Excoecaria)新种——元江海漆(E.yuanjiangensis)。新种形态上接近云南土沉香(E.acerifolia),不同点在于新种叶常绿、近对生、薄革质,叶柄较长,托叶阔三角形;花序粗且长,花着生密集,苞片顶端急尖,腺体位于腹面基部;花药肾形;果棱显著凸起。
铁皮石斛花椒鞘锈菌新病害鉴定分析
席刚俊, 赵楠, 赵菊润, 赵桂华
2018, 38(2): 202-205.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33
[摘要](1150) [HTML全文] (580) [PDF 9252KB](1)
摘要:
为研究铁皮石斛锈病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于2014年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对铁皮石斛锈病进行调查,采集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铁皮石斛锈病由花椒鞘锈菌引起,目前仅分布于云南地区,转主寄主不详。该锈菌危害铁皮石斛、球花石斛和大苞鞘石斛,造成提前落叶,影响生长和产量。该病是铁皮石斛上的一种新锈病,属国内首次发现。
青冈栎天然林木材的解剖特征及基本材性研究
胡拉, 吴东山, 徐慧兰, 杨章旗
2018, 38(2): 206-210.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34
[摘要](1190) [HTML全文] (449) [PDF 2762KB](2)
摘要:
以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和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道县3个种源的青冈栎天然林群落为样本,分析青冈栎木材的解剖构造特征、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探讨木材材性的径向变异规律和种源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种源青冈栎木材的平均基本密度为0.754~0.763 g/cm3,纤维长度为1 113.9~1 180.8 μm,纤维宽度为17.4~18.2 μm,壁厚为7.0~7.4 μm,壁腔比为4.4~4.9,长宽比为61.7~64.8;沿髓心至树皮方向,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宽比无显著性变化,纤维长度、宽度、厚度和壁腔比均显著增大后趋于稳定;3个种源间的木材解剖构造无明显差别,在α=0.05检验水平下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壁腔比及长宽比均无显著性差异,阳朔与江华、道县的纤维宽度以及阳朔与江华的壁厚存在显著性差异。
阻燃剂浓度对桉木胶合板胶合强度和润湿性的影响
韦鹏练, 秦志永, 符韵林, 李英健
2018, 38(2): 211-214.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35
[摘要](1069) [HTML全文] (568) [PDF 1307KB](2)
摘要:
采用单板浸渍和成板浸渍2种不同的阻燃处理方法制备桉木阻燃胶合板,并对其胶合强度和润湿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浸渍时间和相同热压条件下,成板浸渍处理的胶合板胶合强度较高,胶合强度随着阻燃剂浓度变化不大;单板浸渍阻燃剂后制备的胶合板胶合强度较低,胶合强度随阻燃剂浓度的不同出现较大变化;阻燃处理提高了单板的润湿性,在阻燃剂浓度为5%~15%时,单板的润湿性随着阻燃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大。
研究综述
交叉层积材在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探析
杜晓英, 董春雷, 郑志锋, 黄元波
2018, 38(2): 215-219. doi: 10.11929/j.issn.2095-1914.2018.02.036
[摘要](1329) [HTML全文] (661) [PDF 2128KB](6)
摘要:
通过分析交叉层积材(CLT)的抗震、耐火和隔声性能,从使用寿命、安装效能、节能环保等方面探讨了CLT在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CLT建筑构件的连接方式,指出了CLT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ISSN 2095-1914

CN 53-1218/S

Copyright © 2009《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滇ICP备10002112号-2

地址:云南昆明市白龙寺300号西南林业大学129信箱 邮编:650233

电话:0871-63863029/63862787 E-mail: swfcbjb@vip.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info@rhhz.net